3.2震级与烈度 震级 烈度 back
3.2 震级与烈度 • 震级 • 烈度 back
地震震级 含义 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度量 多种震级定义 里氏震级(1935)M1=ogA-ogA近震 Wood Anderson地震仪、震中距R=100km、最大水平地面位移 面波震级(1939)M=logA-logA远震、浅源 体波震级(1945)M2-og(ATma-Q(Rh)远震 短周期体波震级(1963)m 矩震级(1977)Mw2/3logM-10.7,(地震矩M) 存在问题及未来方向 back
地震震级 • 含义——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度量 • 多种震级定义 – 里氏震级(1935) ML=logA-logA0——近震 • Wood Anderson地震仪、震中距R=100km、最大水平地面位移 – 面波震级(1939) MS=logA-logA0——远震、浅源 – 体波震级 (1945) Mb=log(A/T)max-Q(R,h)——远震 – 短周期体波震级(1963) mb – 矩震级(1977) MW=2/3logM0 -10.7, (地震矩M0 ) • 存在问题及未来方向 back
地震烈度 地震对地表及工程结构影响 人的感觉 定义 评价指标 的强弱程度 物体反应 结构破坏 地震烈度表一多指标的综合性 自然现象 性质 分等级的宏观性 侧重点差异 理解分歧以后果表示原因的间接性 地震学:地震破坏后果 抗震:地震作用强弱 影响因素及规律 烈度与地震动参数关系·关于取消烈度 back
地震烈度 • 定义 • 评价指标 • 地震烈度表 • 性质 • 理解分歧 • 影响因素及规律 • 关于取消烈度 back 地震对地表及工程结构影响 人的感觉 的强弱程度 物体反应 结构破坏 自然现象 –多指标的综合性 –分等级的宏观性 –侧重点差异 –以后果表示原因的间接性 –地震学:地震破坏后果 –抗震:地震作用强弱 –烈度与地震动参数关系
烈度影响因素及规律 烈度影响因素 震源位错引起的地基变形 震源M 震源体释放的振动能量 破裂传播方向——多普勒效应 传播途径与震中距R 场地条件S 地质构造的不均匀性 传播距离的远近 其它 方位 烈度衰减规律 场地土—基岩低,软土高 震级与震中烈度的衰减关系断层发震~高,非发震-? I=fMh)ex.M=0581+1.5局部地形—鞭梢效应 烈度衰减关系I=(Lo,R,S) 圆形等震线 椭圆形等震线 back
烈度影响因素及规律 • 烈度影响因素 – 震源M – 传播途径与震中距R – 场地条件S – 其它 • 烈度衰减规律 – 震级与震中烈度的衰减关系 I0=f(M,h) ex. M=0.58I0+1.5 – 烈度衰减关系 I=f(I0 ,R,S) • 圆形等震线 • 椭圆形等震线 back 震源位错引起的地基变形 震源体释放的振动能量 破裂传播方向——多普勒效应 地质构造的不均匀性 传播距离的远近 方位 场地土——基岩低,软土高 断层——发震~高,非发震~? 局部地形——鞭梢效应
关于取消烈度 ·争论与原因 烈度具有多指标的综合性,与单一地震动参数本身就不 具有良好对应关系 依照烈度进行抗震设计,在反应谱理论中容易引起概念 上的混淆 烈度是分等级的,地震作用成倍数关系 烈度具有以后果表示原因的间接性,是“危害性”而非 “危险性”,抗震设防则恰恰以后者为依据 我国的做法 取消烈度作为抗震设防依据,采用地震分区作为抗震设防 依据,设计时直接采用地震动参数 烈度作为地震破坏程度的一个度量是 back 合适的,但却不适宜于衡量地震作用
关于取消烈度 • 争论与原因 – 烈度具有多指标的综合性,与单一地震动参数本身就不 具有良好对应关系 – 依照烈度进行抗震设计,在反应谱理论中容易引起概念 上的混淆 – 烈度是分等级的,地震作用成倍数关系 – 烈度具有以后果表示原因的间接性,是“危害性”而非 “危险性”,抗震设防则恰恰以后者为依据 烈度作为地震破坏程度的一个度量是 back 合适的,但却不适宜于衡量地震作用 • 我国的做法 –取消烈度作为抗震设防依据,采用地震分区作为抗震设防 依据,设计时直接采用地震动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