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地震动观测 地震动观测仪器 强震观测台网 强震观测的现状 强震观测记录的作用 back
3.1 地震动观测 • 地震动观测仪器 • 强震观测台网 • 强震观测的现状 • 强震观测记录的作用 back
地震动观测仪器 两种仪器地震仪与强震仪 二者不同点 二者共同点 拾震器放大器日记录器 运动方程—用拾震器的位移表示地面运动 mx''+cx'+kX--mx 2 x+2EWX'+W2X--xo g 仪器使用者/地震运转记录速放大倍记录量/记录设置地 强弱方式度数 点遐频带 目的 内容 地震仪后弱震连续慢高位初相基岩/餮、 到时差 震源、介质 低频传播规律 强震仪作者强震自动快低加速度全过程结构高低频振动特性 抗震工 场地 地震动、结构 触发 back
地震动观测仪器 • 两种仪器——地震仪与强震仪 仪器 使用者 地震 强弱 运转 方式 记录速 度 放大倍 数 记录量 记录 内容 设置地 点 通频带 目的 地震仪 地震工 作者 弱震 连续 慢 高 位移 到时差、 初相 基岩 窄、 低频 震源、介质、 传播规律 强震仪 抗震工 作者 强震 自动 触发 快 低 加速度 全过程 场地、 结构 宽、 高低频 地震动、结构 振动特性 拾震器 放大器 记录器 mx’’+cx’+kx=-mxg ’’ x’’+2EWx’+W2x=-xg ’’ • 二者不同点 • 二者共同点 –运动方程——用拾震器的位移表示地面运动 back
强震观测台网 ·地震动衰减台阵 区域地震动台阵 布设方式:布设在地表及地下几十-200米处 断层地震动台阵目的:地震动随深度的变化、土结相互作用 结构地震动台阵 举例:日本 地震动差动台阵 地下地震动台阵 back
强震观测台网 • 地震动衰减台阵 布设方式:线状布设在发震断层辐射线上 目的:地震动衰减规律、地震传播效应 举例:美国加州 布设方式:布设在某区域内(上百公里) 目的:巨大地区的地震动资料、场地影响 举例:美国阿拉斯加 布设方式:布设在潜在发震断层附近 目的:近场地震动、震源机制 举例:美国圣安德列斯断层台阵 back 布设方式:布设在建筑物不同高度处 目的:结构地震反应 举例:北京饭店、天津医院 布设方式:布设在几十至几百米 目的:地震动的空间相关性 举例:台湾SMART-1、SMART-2 布设方式:布设在地表及地下几十-200米处 目的:地震动随深度的变化、土结相互作用 举例:日本 • 区域地震动台阵 • 断层地震动台阵 • 结构地震动台阵 • 地震动差动台阵 • 地下地震动台阵
强震观测的现状 始于1932年美国 1933年获得首次记录(美国长滩地震) 60年代以前,以结构为主 ·60年代以后,加强了地表和近地表地震动的观测 1985年,全世界供布设7000台,日美各3000台 全世界已取得可用记录达上万条 ·世界最大峰值加速度记录2.3g(加 中国最大地震动记录0.54g(云南) back
强震观测的现状 • 始于1932年美国 • 1933年获得首次记录(美国长滩地震) • 60年代以前,以结构为主 • 60年代以后,加强了地表和近地表地震动的观测 • 1985年,全世界供布设7000台,日美各3000台 • 全世界已取得可用记录达上万条 • 世界最大峰值加速度记录2.3g(加拿大) • 中国最大地震动记录0.54g(云南) back
强震观测记录的作用 是地震工程学赖以发展的数据基础 是研究地震动特性的数据基础 是推动地震力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 几乎每一次关于地震动特性认识的提高和地震力理论的 变革其根本原因都可归结为对强震观测记录的深入分析 是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输入形式 是推动结构抗震理论进入反应谱阶段和向动力阶段 过渡的重要因素 back
强震观测记录的作用 • 是地震工程学赖以发展的数据基础 • 是研究地震动特性的数据基础 • 是推动地震力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 – 几乎每一次关于地震动特性认识的提高和地震力理论的 变革其根本原因都可归结为对强震观测记录的深入分析 • 是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输入形式 • 是推动结构抗震理论进入反应谱阶段和向动力阶段 过渡的重要因素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