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地球各部分样造的質量奥體積如何 地球的質量 度 積平均密度 M=5.976×102g 名稱 I (km)(10",)(g/cm) 水圈(平均).800.0137 1.03 5、地球的重力如何? 地殼 0.008 2.80 重力是指加速度G’為地心引力對自由落體 地函 2883 4.50 作用力’地表赤道標準重力為 G=978.03184558cm/sec 地核 3471 0.175 10.70 而在極地之標準重力為 地球|(半徑)637111.083 5.52 G=98.21772792cm/sec2 質量「質量百分比 地下某一點的G值’是假定物體在該處自由落下 名稱 (10°g)(%) 時的加速度。G值並非如一般想像在地函( mantle) 水圈0.014100.024 之內漸向地心遞減’而是在地函底部G值達到最大 地殼|0.024 000.4 (約為1021cm/sec)後’再逐漸遞減到中心為零 地函4.075 068 在不同之緯度(ψ)處之標準重力加速度,可 地核|1.876 以下式求得 地球5.976 100.00 Gs=978.03185(1+0.005278895+ 0.0002462sin)gal 4、地球的常數如何? 幾何常數 6、地球之磁力如何? 赤道半徑a=6378160m(定義) 地球磁場軸的兩極一在73°N、100°W,另一在68 極半徑b=6356774.5161m ˆS丶146’E。磁軸並不通過球心’磁北極與地理北 物理常數 極差距達1500公里之遙。磁場型態亦隨世紀而改變 地心引力常數 在1922年與1945年間’地磁向西北方向移動了數 GM=3.986×10m3/s2(定義) 百哩。 地球自轉角速度 地球磁場是由兩個因素所組成。第一是與地球 =7.2921151467X10°rad/s(定義) 旋轉軸並列的永久磁力線’這是地球的主要磁力 地球的平均密度 直接和地球旋轉有關。第二是次生磁力’又名剩餘 p=5.5145g/cm 磁場’主要為磁場受地球內部產生的其他力線的影
- 3 - 3、地球各部分構造的質量與體積如何? 厚 度 體 積 平均密 度 名 稱 (km) (1027 ㎝3) (g/㎝3) 水 圈 地 殼 地 函 地 核 (平均)3.80 17 2883 3471 0.00137 0.008 0.899 0.175 1.03 2.80 4.50 10.70 地 球 (半徑)6371 1.083 5.52 質 量 質量百分比 名 稱 (1027g) (%) 水 圈 地 殼 地 函 地 核 0.00141 0.024 4.075 1.876 000.024 000.4 068.1 031.5 地 球 5.976 100.00 4、地球的常數如何? 幾何常數 赤道半徑 a=6378160m(定義) 極半徑 b=6356774.5161m 物理常數 地心引 力常數 GM=3.986×1014 m3/s2(定義) 地球自轉角速度 ω=7.2921151467×10-5rad/s(定義) 地球的平均密度 ρ=5.5145g/cm3 - 4 - 地球的質量 M=5.976×1027g 5、地球的重 力如何? 重 力是指加速度 G,為地心引 力對自由落體的 作用 力,地表赤道標準重 力為: GE=978.03184558cm/sec2 而在極地之標準重 力為: Gp=983.21772792cm/sec2 地下某一點的G值,是假定物體在該處自由落下 時的加速度。G值並非如一般想像在地函(mantle) 之內漸向地心遞減,而是在地函底部G值達到最大 (約為 1021cm/sec2)後,再逐漸遞減到中心為 零。 在 不同之緯度(ψ)處之標準重 力加速度,可 以下式求得: Gψ=978.03185(1+0.005278895sin2ψ+ 0.000023462sin4ψ)gal 6、地球之磁 力如何? 地球磁場軸的 兩極一在73°N、100°W,另一在68 °S、146°E。磁軸並 不通過球心,磁 北極與地理北 極差距達1500公里之遙。磁場型態亦隨世紀而改變 ,在1922 年與1945 年間,地磁向西 北方向移動了數 百哩。 地球磁場是由 兩個因素所組成。第一是與地球 旋轉軸並 列的永久磁 力線,這是地球的主要磁 力, 直接和地球旋轉有關。第二是次生磁 力,又名剩餘 磁場,主要為磁場受地球內部產生的其他 力線的影
響而生,因此它在地球各處都是不規則的’而且隨 地震 時改變。經多年觀察’我們知道剩餘磁場現正緩慢 繞著地球向西移 )定義 磁力強度的單位是γ(gama),定義是10°(T 9、地震學的定義為何? gauss;高斯)°在磁南極(地理北極)地磁強度是 地震學( Seismology)一詞源於希臘文 0.7r’在磁北極(地理南極)地磁強度是0.6r。 Seismos即地震( earthquake)之意,再結合 logos 磁南極軸較磁北極軸為大。地磁最小的地方是南1 科學( Science)一字而成。地震學為地球科學之 歸線’南美西海岸有0.25r’最大值可達3r,是 分科’研究地震及其相關現象。 因地區性存有磁性礦物之故。 (二)地震分類 10、地震發生的原因為何? 7、地球之温度變化如何? 地震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例如∶核 在地球上’由地表起向地球內部,其温度乃隨 爆)。一般所稱之地震為自然地震’依其發生之原 深度而增加’其平均遞增率約為每30公尺增加攝 因又可分為 氏1度(1℃/30m),但變動甚大’曾觀測到每6.7 (1)構造性地震丶(2)火山地震丶(3)衝擊性地震(例 公尺增加攝氏1度(1C/6.7m)者,偶而亦會測到 如∶隕石撞擊)。其中又以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殼 隨深度遞減之情形’此可能是由於地下水環流之 變動(構造性地震)為主。 故 由於地球內有一種推動岩層的應力,當應力大 於岩層所能承受的強度時’岩層會發生錯動 8、影響地表温度之因素有那些? ( dislocation)而這種錯動會突然釋放巨大的能 影響地表溫度之基本因素如下 量’並產生一種彈性波( elastic waves)’我們稱 (1)由太陽而來’落於地表之輻射熱 之為地震波( seIsmlc waves)’當它到達地表時 (2)反照率( albedo),為反射與總輻射之比’平均 引起大地的震盪·這就是地震。 為0.29 (3)由底部加熱(溫度梯度)。 11、斷層是否典地震有關? (4)輻射 許多大地震發生後’常出現地表破裂的現象 (5)空氣傳導散熱。 究竟是斷層引發地震抑或地震造成斷層’目前尚無 科學上的定論。但是,斷層經常是地震釋放能量的 地方
- 5 - - 6 - 響而生,因此它在地球各處都是不規則的,而且隨 時改變。經多年觀察,我們知道剩餘磁場現正緩慢 繞著地球向西移。 磁力強度的單位是γ(gamma),定義是 10-5(Γ gauss;高斯)。在磁南極(地理北極)地磁強度是 0.7Γ,在磁北極(地理南極)地磁強度是 0.6Γ。 磁南極軸較磁北極軸為大。地磁最小的地方是南回 歸線,南美西海岸有 0.25Γ,最大值可達 3Γ,是 因地區性存有磁性礦物之故。 7、地球之溫度變化如何? 在地球上,由地表起向地球內部,其溫度乃隨 深度而增加,其平均遞增率約為每 30 公尺增加攝 氏 1 度(1℃/30m),但變動甚大,曾觀測到每 6.7 公尺增加攝氏 1 度(1℃/6.7m)者,偶而亦會測到 隨深度遞減之情形,此可能是由於地下水環流之 故。 8、影響地表溫度之因素有那些? 影響地表溫度之基本因素如下: (1)由太陽而來,落於地表之輻射熱。 (2)反照率(albedo),為反射與總輻射之比,平均 為 0.29。 (3)由底部加熱(溫度梯度)。 (4)輻射。 (5)空氣傳導散熱。 二、地震 (一)定 義 9、地震學的定義為何? 地震學( Seismology )一詞源於希 臘 文 Seismos,即地震(earthquake)之意,再結合 logos 科學(Science)一字而成。地震學為地球科學之 一分科,研究地震及其相關現象。 (二)地震分類 10、地震發生的原因為何? 地震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例如:核 爆)。一般所稱之地震為自然地震,依其發生之原 因又可分為: (1)構造性地震、(2)火山地震、(3)衝擊性地震(例 如:隕石撞擊)。其中又以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殼 變動(構造性地震)為主。 由於地球內有一種推動岩層的應力,當應力大 於岩層所能承受的強度時,岩層會發生錯動 (dislocation),而這種錯動會突然釋放巨大的能 量,並產生一種彈性波(elastic waves),我們稱 之為地震波(seismic waves),當它到達地表時, 引起大地的震盪,這就是地震。 11、斷層是否與地震有關? 許多大地震發生後,常出現地表破裂的現象, 究竟是斷層引發地震抑或地震造成斷層,目前尚無 科學上的定論。但是,斷層經常是地震釋放能量的 地方
12、斷層可分那些類? 13、何胡震源典震央? 斷層是一種破裂性的變形’兩側岩層廷著破裂 (1)震源( hypocenter):地震錯動的起始點。 面(斷層面)發生相對移動’或上下或前後左右 (2)震央( epicenter):震源在地表的投影點。 依斷面倾斜角度將兩側岩層分為上盤及下盤’因 ※附圖為震源與震央位置示意圖 斷層發生時實際運動情形’已無法追就’所以主 要斷層分類以相對移動而定’分為 正斷属:上握暂下相向下够動 震央 递斷層:上留下园相到向上移動 福彬斷唇:以黑者面到题圈 之左右彬 震波 断層
- 7 - 12、斷層可分那些類? 斷層是一種破裂性的變形,兩側岩層延著破裂 面(斷層面)發生相對移動,或上下或前後左右, 依斷面倾斜角度將兩側岩層分為上盤及下盤,因 斷層發生時實際運動情形,已無法追就,所以主 要斷層分類以相對移動而定,分為: - 8 - 13、何謂震源與震央? (1)震源(hypocenter):地震錯動的起始點。 (2)震央(epicenter):震源在地表的投影點。 ※附圖為震源與震央位置示意圖
14、何胡浅層地震、深層地震? 最大有感半徑從100公里到200公里 地震震源深度在0~30公里者稱為極淺地震 (3)稍顯著地震( moderate earthquake):最大有 ( very shal low earthquake)o在30~70公里者 感半徑從200公里到300公里 稱為淺層地震( shallow earthquake)。在70~300 (4)顯著地震( remarkable earthquake):最大有 公里者稱為中層地震(inte 感半徑300公里及 earthquake)在300~700公里之地震為深層地震 thauake 18、何謂地震序列? 相同地震發生特性(如時丶空)之地震’依其 15、何謂速地地震? 發生時間先後排列’即為地震序列。而所謂同一糸 依本局規定’震央在台灣300公里以外者’稱 列之地震’係指發生位置鄰近’時間上連續之所有 為遠地地震(如按國際規定’則以1000公里為標 地震’包括前震丶主震丶餘震及群震∶其定義又分 别如下 (1)前震( Foreshock):同一系列之地震中’於主 16、何謂有感地震、無感地震、前震、餘震? 震之前發生的地震稱之。唯有時前震為時甚 凡地震所造成之地表震動’為人體所能感覺到 短’且不顒著。 的稱為有感地震∶反之’則為無感地震 (2)主震( Main shock):同一糸列之地震中規模最 在主要地震發生之前’有時先發生若干次小地 大者稱為主震;若最大者有兩個’則先發生者 震’謂之前震( Foreshock) 稱為主震。 在主要地震之後’常有若干次小地震相繼發 (3)餘震( Aftershock):同一糸列之地震中,主震 生’謂之餘震( Aftershock)。 之後發生的地震稱之。 前震有時不易察覺’而餘震則較前震明顒 (4)群震( Swarm Earthquakes):同一糸列之地震 中,其大小無法區分何者為主震之地震’或稱 17何謂局發丶小區城·稍颟著地震及颟著地震? 之為頻發地震。 為區分有感地震之大小’我國依最大有感距離 分為 19、何謂假地震? (1)局發地震( local earthquake):最大有感半徑 人類對大氣運動遠較對大地運動敏感。有許多 小於100公里。 低頻率聲響往往可以被感到’卻不能真正聽到 (2)小區域地震( small-- felt-area earthquake) 被誤以為是地動。此種擾動稱之為假地震
- 9 - - 10 - 14、何謂淺層地震、深層地震? 地震震源深度在 0~30 公里者稱為極淺地震 (very shallow earthquake)。在 30~70 公里者 稱為淺層地震(shallow earthquake)。在 70~300 公 里 者稱為中層地震( intermediate earthquake)。在 300~700 公里之地震為深層地震 (deep earthquake)。 15、何謂遠地地震? 依本局規定,震央在台灣 300 公里以外者,稱 為遠地地震。(如按國際規定,則以 1000 公里為標 準) 16、何謂有感地震、無感地震、前震、餘震? 凡地震所造成之地表震動,為人體所能感覺到 的稱為有感地震:反之,則為無感地震。 在主要地震發生之前,有時先發生若干次小地 震,謂之前震(Foreshock)。 在主要地震之後,常有若干次小地震相繼發 生,謂之餘震(Aftershock)。 前震有時不易察覺,而餘震則較前震明顯。 17、何謂局發、小區域、稍顯著地震及顯著地震? 為區分有感地震之大小,我國依最大有感距離 分為: (1)局發地震(local earthquake):最大有感半徑 小於 100 公里。 (2)小區域地震(small-felt-area earthquake): 最大有感半徑從 100 公里到 200 公里。 (3)稍顯著地震(moderate earthquake):最大有 感半徑從 200 公里到 300 公里。 (4)顯著地震(remarkable earthquake):最大有 感半徑 300 公里及以上。 18、何謂地震序列? 相同地震發生特性(如時、空)之地震,依其 發生時間先後排列,即為地震序列。而所謂同一系 列之地震,係指發生位置鄰近,時間上連續之所有 地震,包括前震、主震、餘震及群震:其定義又分 別如下: (1)前震(Foreshock):同一系列之地震中,於主 震之前發生的地震稱之。唯有時前震為時甚 短,且不顯著。 (2)主震(Main Shock):同一系列之地震中規模最 大者稱為主震;若最大者有兩個,則先發生者 稱為主震。 (3)餘震(Aftershock):同一系列之地震中,主震 之後發生的地震稱之。 (4)群震(Swarm Earthquakes):同一系列之地震 中,其大小無法區分何者為主震之地震,或稱 之為頻發地震。 19、何謂假地震? 人類對大氣運動遠較對大地運動敏感。有許多 低頻率聲響往往可以被感到,卻不能真正聽到,而 被誤以為是地動。此種擾動稱之為假地震
(pseudoseisms 生和波傳播方向垂直的運動 如1930年1月28日晨,美國加州南部居民感 雷利波( Ray leigh wave):質點在平行於震 覺一連串輕微地震’伴隨低沈的隆隆聲’門窗格格 波傳播的垂直面上’沿著橢圓形軌跡震動。 作響’事實上這是遠在150哩外的戰艦試射所造成 地震波通過介質時’其質點運動示意圖如下 的假地震。 20、人工水庫是否與地震之活動有關? 地震學家在1940年左右發現,世界上有一些地 方於水庫建築完成後’當地地震活動有増加之現 象’此種現象是因為人工湖的建造而增加其周圍地 ctn 層的負荷所致。但是’通常這只是一種暫時性的自 然現象。 (三)地震波 21、主要的地震波有那些? 地震波依傳播路徑可分為兩大類 兩倍援幅 (1)體波( body wave):可在地球內部傳播’依波 動性質之不同又分為 洛夫波 地讚波傳播方向 ①P波( primary wave,縱波或壓縮波):性 質與音波相似’質點運動和波傳播方向 致’速度最快 ②S波( shear wave or secondary wave,橫 波或剪力波)∶質點運動與波傳播方向垂 直’產生前後左右在水平各方向的振動’速 度次之。 d0雷利波 (2)表面波( surface wave):沿地球表層或地球內 部界面傳播’主要可分為 ①洛夫波( Love wave):質點沿著水平面產
- 11 - - 12 - (pseudoseisms)。 如 1930 年 1 月 28 日晨,美國加州南部居民感 覺一連串輕微地震,伴隨低沈的隆隆聲,門窗格格 作響,事實上這是遠在 150 哩外的戰艦試射所造成 的假地震。 20、人工水庫是否與地震之活動有關? 地震學家在 1940 年左右發現,世界上有一些地 方於水庫建築完成後,當地地震活動有增加之現 象,此種現象是因為人工湖的建造而增加其周圍地 層的負荷所致。但是,通常這只是一種暫時性的自 然現象。 (三)地震波 21、主要的地震波有那些? 地震波依傳播路徑可分為兩大類: (1)體波(body wave):可在地球內部傳播,依波 動性質之不同又分為: ○1 P 波(primary wave,縱波或壓縮波):性 質與音波相似,質點運動和波傳播方向一 致,速度最快。 ○2 S 波(shear wave or secondary wave,橫 波或剪力波):質點運動與波傳播方向垂 直,產生前後左右在水平各方向的振動,速 度次之。 (2)表面波(surface wave):沿地球表層或地球內 部界面傳播,主要可分為: ○1 洛夫波(Love wave):質點沿著水平面產 生和波傳播方向垂直的運動。 ○2 雷利波(Rayleigh wave):質點在平行於震 波傳播的垂直面上,沿著橢圓形軌跡震動。 地震波通過介質時,其質點運動示意圖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