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科学与技术革命 P179从10至14世纪,中国前进到了对自然进行系统的实验性考察的时期,并创造了世 界上最早的机械化工业。在数学方面,中国人发现了解含单一未知数乘方的数字方程式。在天 文学方面,由于铸造出比过去大得多的设备及使用改进了的水钟,因此观察的准确性达到一个 新水平。在医药方面,通过解剖死尸开始形成系统的解剖学:同时有大量新药物加进了药典。 在冶金方面,煤(可能还有焦炭)肯定已被用于炼铁。在战争方面,火药由烟火的原料变成真 正的爆炸物:此外还发明了火焰喷射器、毒气、杀伤炸弹和枪炮。同时,有一个日益增长的倾 向,即试图将现存理论系统更紧密地与几百年来收集的大量经验信息相联系,其中最突出的是 药典与化学 这一时期是几百上千年来科学和技术进步的顶点,同时也是终点。这个进步的基础首先是 9世纪发明出来并在10世纪得到普及的雕版印刷。这些古代科学文献的传播激发学者掌握并 超出古代所获得的成就。它还在全国范围创造出一个科学讨论的群体,有助于知识民主化,不 再像以前只是师徒传授那样的个人指导才是最基本的。但我们也不应夸大这些成就。在南方和 北方之间仍旧有很大差距。理论数学及其医学理论几乎传不到长江下游有实用倾向的环境当 中,即使有也是相当困难的。P18014世纪名医朱震享居住浙江,在很大程度上他都是靠自学 成材的,后来有幸得一老师指点,才知道两百年前北方的思想。而他老师的老师来自北方,有 这方面的书籍,且绝大部分是印刷的。大数学家朱世杰受教于北方学派,后南迁到扬州,他的 书籍在扬州印出,却找不到学生。结果,他所取得的高深成就,以后几代人都理解不了。但是 至少最基本的科学文献在各地都是公共所有。 这个学术复兴的主要动力是政府。惟一有可能受阻的探索领域是天文学,它被“排出”是因 为关系到星占和历算。《大唐六典》规定,任何私人占有天文书籍或私习天文,均判流刑二 年。到10世纪的后周朝,这种惩罚减轻为仅销毁私藏书籍。宋朝采取的政策是:除了儒学、 历史、律例以及重要哲学家的著作以外,还编辑和出版标准的数学、医学、农业、军事方面的 书籍。政府还出资刊卬一些的新著作,如苏颂的本草(该书是根据各地向北宋朝廷进献植物的 原始图画而作)。这些书或者发给地方政府,或者出售。以今天的标准,这些书籍发行量不算 大(例如《农桑辑要》于1273年两次印刷,每次1500本,是发行量最大的书籍之一)。但这 些书籍使知识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如第九章谈到的有关农业的书籍 国家在各州府及重要县份的治所建立的教育系统,也是官方出版的补充。虽然学校课程以 文史为主,但也教授诸如行政、水利、军事、数学等枯燥但很实用的科目。太医署作为独立系 统培养国家医疗人员,有300学生名额。P181有关的考试既有理论的又有实际的内容:所有 通过考试的人都曾经医治好一定比例的病人。因此,宋元时期的官员不仅赋有文才,而且具有 很多有用的实践知识
74 第十三章 科学与技术革命 P179 从 10 至 14 世纪,中国前进到了对自然进行系统的实验性考察的时期,并创造了世 界上最早的机械化工业。在数学方面,中国人发现了解含单一未知数乘方的数字方程式。在天 文学方面,由于铸造出比过去大得多的设备及使用改进了的水钟,因此观察的准确性达到一个 新水平。在医药方面,通过解剖死尸开始形成系统的解剖学;同时有大量新药物加进了药典。 在冶金方面,煤(可能还有焦炭)肯定已被用于炼铁。在战争方面,火药由烟火的原料变成真 正的爆炸物;此外还发明了火焰喷射器、毒气、杀伤炸弹和枪炮。同时,有一个日益增长的倾 向,即试图将现存理论系统更紧密地与几百年来收集的大量经验信息相联系,其中最突出的是 药典与化学。 这一时期是几百上千年来科学和技术进步的顶点,同时也是终点。这个进步的基础首先是 9 世纪发明出来并在 10 世纪得到普及的雕版印刷。这些古代科学文献的传播激发学者掌握并 超出古代所获得的成就。它还在全国范围创造出一个科学讨论的群体,有助于知识民主化,不 再像以前只是师徒传授那样的个人指导才是最基本的。但我们也不应夸大这些成就。在南方和 北方之间仍旧有很大差距。理论数学及其医学理论几乎传不到长江下游有实用倾向的环境当 中,即使有也是相当困难的。P180 14 世纪名医朱震亨居住浙江,在很大程度上他都是靠自学 成材的,后来有幸得一老师指点,才知道两百年前北方的思想。而他老师的老师来自北方,有 这方面的书籍,且绝大部分是印刷的。大数学家朱世杰受教于北方学派,后南迁到扬州,他的 书籍在扬州印出,却找不到学生。结果,他所取得的高深成就,以后几代人都理解不了。但是 至少最基本的科学文献在各地都是公共所有。 这个学术复兴的主要动力是政府。惟一有可能受阻的探索领域是天文学,它被“排出”是因 为关系到星占和历算。《大唐六典》规定,任何私人占有天文书籍或私习天文,均判流刑二 年。到 10 世纪的后周朝,这种惩罚减轻为仅销毁私藏书籍。宋朝采取的政策是:除了儒学、 历史、律例以及重要哲学家的著作以外,还编辑和出版标准的数学、医学、农业、军事方面的 书籍。政府还出资刊印一些的新著作,如苏颂的本草(该书是根据各地向北宋朝廷进献植物的 原始图画而作)。这些书或者发给地方政府,或者出售。以今天的标准,这些书籍发行量不算 大(例如《农桑辑要》于 1273 年两次印刷,每次 1500 本,是发行量最大的书籍之一)。但这 些书籍使知识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如第九章谈到的有关农业的书籍。 国家在各州府及重要县份的治所建立的教育系统,也是官方出版的补充。虽然学校课程以 文史为主,但也教授诸如行政、水利、军事、数学等枯燥但很实用的科目。太医署作为独立系 统培养国家医疗人员,有 300 学生名额。P181 有关的考试既有理论的又有实际的内容:所有 通过考试的人都曾经医治好一定比例的病人。因此,宋元时期的官员不仅赋有文才,而且具有 很多有用的实践知识
民间印刷也很兴盛,尽管政府时而对此进行控制,甚至力图停止。除了佛教典籍,一开始 民间印行最广的是日历:这立刻与政府发生冲突,因为政府认为只有作为上天之子(即“天 子”)的皇帝,才有权规定地上事物与天体运动之间的协调,皇帝的这种权力绝不可被削弱。 据公元835年冯宿记述 准勅禁断印历日版。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於市。每岁司天台未奏 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1 公元881年,当唐僖宗因黄巢起义而避难四川之时,发现由于民间所印日历与官方日历有 异,商贾之间出现了纠纷。到935年,民间竞争如此激烈,以致后周政府不得不自印日历。在 宋代,印书也变得有利润可赚。1108年,一位大臣指责某些学者印书仅为图利:但也有著名 文人出版书籍,如姚庶 Yao shu是大儒朱熹的弟子,他就用活版印刷朱熹的著作, 民间书坊出版的书籍涉及农业、初等算术及珠算技术。1262年出版的杨辉《日用算法》 是这类书籍的典型。作者说本书的目的是“少补日用之万一,亦助启蒙之观览云耳”。2更为高 深的是朱世杰的《算学启蒙》,此书于1299年出版,其特点之一是所举之例皆来自当时的城 市日常生活。由于这些著作以及类似的书籍在民间可以获得,因此中古时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 识字率最高、算术也最普及的民族。 雕版印刷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作业,每一页都要专门刻制,印刷也不是靠压印,而是将一张 纸铺在蘸了墨的雕版上,然后用干刷子在上面来回刷。结果常不能令人满意,883年廖丕Liao PI在成都看到一幅诗配画的初印正在出售,画面因墨汁扩散而字迹不可辨别,由此可见 斑。而为加快印刷速度使用活版也在进行。到了1086年,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首先提到活 版的技术: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932年)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 本。庆历(1041-49年)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纸 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胃之。欲 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 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 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已具。更 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 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 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 石田义光《唐、五代之雕印》,《集刊东洋学》》10号(1963)。【《全唐文》624】 2【薮内清“宋元时代之数学页61,载薮内清编《宋元时代之科学技术史》】
75 民间印刷也很兴盛,尽管政府时而对此进行控制,甚至力图停止。除了佛教典籍,一开始 民间印行最广的是日历;这立刻与政府发生冲突,因为政府认为只有作为上天之子(即“天 子”)的皇帝,才有权规定地上事物与天体运动之间的协调,皇帝的这种权力绝不可被削弱。 据公元 835 年冯宿记述: 准勅禁断印历日版。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於市。每岁司天台未奏 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1 公元 881 年,当唐僖宗因黄巢起义而避难四川之时,发现由于民间所印日历与官方日历有 异,商贾之间出现了纠纷。到 935 年,民间竞争如此激烈,以致后周政府不得不自印日历。在 宋代,印书也变得有利润可赚。1108 年,一位大臣指责某些学者印书仅为图利;但也有著名 文人出版书籍,如姚庶 Yao Shu 是大儒朱熹的弟子,他就用活版印刷朱熹的著作。 民间书坊出版的书籍涉及农业、初等算术及珠算技术。1262 年出版的杨辉《日用算法》 是这类书籍的典型。作者说本书的目的是“少补日用之万一,亦助启蒙之观览云耳”。2 更为高 深的是朱世杰的《算学启蒙》,此书于 1299 年出版,其特点之一是所举之例皆来自当时的城 市日常生活。由于这些著作以及类似的书籍在民间可以获得,因此中古时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 识字率最高、算术也最普及的民族。 雕版印刷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作业,每一页都要专门刻制,印刷也不是靠压印,而是将一张 纸铺在蘸了墨的雕版上,然后用干刷子在上面来回刷。结果常不能令人满意,883 年廖丕 Liao P’I 在成都看到一幅诗配画的初印正在出售,画面因墨汁扩散而字迹不可辨别,由此可见一 斑。而为加快印刷速度使用活版也在进行。到了 1086 年,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首先提到活 版的技术: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932 年)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 本。庆历(1041-49 年)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纸 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冐之。欲 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 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 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已具。更 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 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 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 1 石田义光《唐、五代之雕印》,《集刊东洋学》》10 号(1963)。【《全唐文》624】 2 【薮内清“宋元时代之数学”页 61,载薮内清编《宋元时代之科学技术史》】
平,P183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 落殊不沾污。升死,其印为子群从所得,至今保藏。】3 毕升的技术在他死后没有继续下去,虽然有时似乎也是将胶泥放进胶泥底座,然后烧坚, 但是既不分类且印过之后便不再用。原因很可能是在烧烤过程中收缩不均,很难把字准确对 齐。也有可能泥土质地吸墨太多,墨里掺的是水,而不是像后来欧洲印刷那样掺油。 13世纪后期以后,活字版只是在大量印制时才使用。与此同时,王祯又发明了旋转式字 盘,这样排字时就容易拿到所需要的活字了。这些较后的活字大多是木制的。也试过用锡制 但锡不能很好地吸墨,又容易磨损,不能长期使用。不论木制的还是金属的,都需要固定,方 法或者用木条将其贯串,或者在字与字之间加衬垫。活字不论用刀刻还是铸造而成的,都不能 很精确,因此也难以将其稳当地固定在一起。后来先在朝鲜,后在中国,金属活字制作也有一 定改善,但总的来说,中国印刷在19世纪末之前主要还是雕版和木制活字。很可能是因为汉 字方块字常用字有四五千,不像用字母拼写连符号算进也不到100个,因此进一步完善金属活 字印刷似乎不是那么吸引人 除了印刷,在科学和技术革命背后尚有各种原因。医学面临着新的疾病,这些疾病既包括 对新的密集的城市人口十分有害的传染病,也包括原有医学所感到生疏的南方疾病,而现在移 居到南方的人口越来越多。由于商业速算的需要,珠算得以介绍并推广开来。华北森林的破坏 引起木柴短缺,促人们用煤来做饭、取暖以及炼铁。由于煤烟会影响食物的味道,所以又发明 了焦炭,以后又将焦炭用于金属熔炼。对于武器、盔甲及制钱的需要而促进了又一发明,即将 薄铁片放入胆水(即取自矿水的硫酸盐铜溶液),用湿法来提取铜。由于对布匹的需要日益増 加,或许还因为P184华北在12世纪缺乏劳动力,所以产生了水力驱动纺麻的机械。此时还引 进了棉花(可能是从印度)以及轧车(轧棉机),不久又发明了多锭脚踏纺车。新的审美观 和烹调术导致了奇异的金鱼新品种的育成、造酒工艺的进一步改进,以及从关于梅、菊、牡丹 和竹子的专门书籍中表现出的对园艺的热爱。 宗教也起了作用。僧侣传布佛教的意图是雕版印刷发展的直接原因(当然有一个必要的先 决条件,那就是纸的存在,当时世界上仅在中国、日本和朝鲜有纸)。现存最早印刷的一本书 是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经》。具有磁力的指南针来自看风水(用于选择房屋、墓地的位 置,意在与神秘的地力和谐)的实践。从道教八卦生出先进的代数。寻求不断变易以及变易中 的永恒的秘密,追求长生不老的炼丹术,导致了对黄金、水银、朱砂的探索。不仅为了实用方 便,而且因为关系到上天与天子的联系、政治权威的象征,政府对于规范日历格外重视,这又 有利于水力天文钟的发展。 3沈括《梦溪笔谈》卷8“技艺”。TF. Carter,“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 (纽约,1925)第二版,LC. Goodrich重定(纽约,1955)页212-13
76 平,P183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 落殊不沾污。升死,其印为子群从所得,至今保藏。】3 毕升的技术在他死后没有继续下去,虽然有时似乎也是将胶泥放进胶泥底座,然后烧坚, 但是既不分类且印过之后便不再用。原因很可能是在烧烤过程中收缩不均,很难把字准确对 齐。也有可能泥土质地吸墨太多,墨里掺的是水,而不是像后来欧洲印刷那样掺油。 13 世纪后期以后,活字版只是在大量印制时才使用。与此同时,王祯又发明了旋转式字 盘,这样排字时就容易拿到所需要的活字了。这些较后的活字大多是木制的。也试过用锡制, 但锡不能很好地吸墨,又容易磨损,不能长期使用。不论木制的还是金属的,都需要固定,方 法或者用木条将其贯串,或者在字与字之间加衬垫。活字不论用刀刻还是铸造而成的,都不能 很精确,因此也难以将其稳当地固定在一起。后来先在朝鲜,后在中国,金属活字制作也有一 定改善,但总的来说,中国印刷在 19 世纪末之前主要还是雕版和木制活字。很可能是因为汉 字方块字常用字有四五千,不像用字母拼写连符号算进也不到 100 个,因此进一步完善金属活 字印刷似乎不是那么吸引人。 除了印刷,在科学和技术革命背后尚有各种原因。医学面临着新的疾病,这些疾病既包括 对新的密集的城市人口十分有害的传染病,也包括原有医学所感到生疏的南方疾病,而现在移 居到南方的人口越来越多。由于商业速算的需要,珠算得以介绍并推广开来。华北森林的破坏 引起木柴短缺,促人们用煤来做饭、取暖以及炼铁。由于煤烟会影响食物的味道,所以又发明 了焦炭,以后又将焦炭用于金属熔炼。对于武器、盔甲及制钱的需要而促进了又一发明,即将 薄铁片放入胆水(即取自矿水的硫酸盐铜溶液),用湿法来提取铜。由于对布匹的需要日益增 加,或许还因为 P184 华北在 12 世纪缺乏劳动力,所以产生了水力驱动纺麻的机械。此时还引 进了棉花(可能是从印度)以及轧车 (轧棉机),不久又发明了多锭脚踏纺车。新的审美观 和烹调术导致了奇异的金鱼新品种的育成、造酒工艺的进一步改进,以及从关于梅、菊、牡丹 和竹子的专门书籍中表现出的对园艺的热爱。 宗教也起了作用。僧侣传布佛教的意图是雕版印刷发展的直接原因(当然有一个必要的先 决条件,那就是纸的存在,当时世界上仅在中国、日本和朝鲜有纸)。现存最早印刷的一本书 是公元 868 年印刷的《金刚经》。具有磁力的指南针来自看风水(用于选择房屋、墓地的位 置,意在与神秘的地力和谐)的实践。从道教八卦生出先进的代数。寻求不断变易以及变易中 的永恒的秘密,追求长生不老的炼丹术,导致了对黄金、水银、朱砂的探索。不仅为了实用方 便,而且因为关系到上天与天子的联系、政治权威的象征,政府对于规范日历格外重视,这又 有利于水力天文钟的发展。 3 沈括《梦溪笔谈》卷 18“技艺”。 T. F. Carter,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 (纽约, 1925) 第二版,L. C. Goodrich 重定 (纽约,1955)页 212-13
我们的主题牵扯到各个方面,下面不一一详谈,而以医药、数学及纺织作为代表,深入了 解一下 医药 宋元时代的医药既可以看作是一种知识与伪知识的主体,又可以视为一个人类社会对抗疾 病的系统。先看前者,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是不满足于此前已获得的知识,认识到自上古以来 很多疾病的性质已经发生变化。13世纪名医张元素直率地指出:“平素治病,不用古方。…运 气不齐,P185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4至于后者,最突出的特征是政府决心让尽 可能多的民众了解医药常识。确实还没有一个中古时期民族,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能如此清 醒意识到健康的问题。在大城市修建了大的排水系统。痰盂、皂粉、牙膏,以及这个时期末出 现的牙刷,都开始普及。 中国诊所对新疾病的观察入微,而且实事求是,常常十分准确。对斑疹伤寒症的描述首见 于13世纪麻知几的《儒门事亲》,它阐述了名医张从正的理论。此书描述,斑疹伤害肇端为 发烧,接着发寒头痛,“至四五日,熛疹始发,先从两肋下。有之出于肋,次及身表,渐及四 肢。”流感的记载首见于南宋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时行瘟疫,壮热恶风,头痛体疼,鼻寒咽乾,心胸烦满,寒热往来,痰实效 嗽,涕唾稠粘。6 对丝虫病、血吸虫病、疟疾等类似的诊断也始于南宋。这里引扬子瀛1264年对血吸虫病 的描写为证: 其候,面目青黄,力乏身痛,唇口乾焦,烦躁而闷,胸腹痞满,肚胀皮坚,腹中 【革十卯】【革十卯】,切痛如虫齧,又如虫行,唾吐鲜血,小便淋漓,大便脓 血杂下。病人所食之物,皆变化而为虫,P186侵蚀脏腑,蚀尽则死矣。7 完全可以想象,水稻种植的发展意味着长时间在水中赤脚,水里的寄生虫(其中有些又是 藏在作为肥料的人粪当中)导致了这种疾病的增加。到12世纪,住在长江以南的中国人有十 分之一患此病。如果事实真是这样,那么至少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中国南方的经济活力在晚古 时期走向衰落。 4宫下三郎“宋元的医疗”,载薮内清编《宋元时代之科学技术史》页127(参页158注17)。【“张元素列 5宫下三郎,页128,注4 6宫下三郎,页128,注5。【《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柴胡石膏散”】 7宫下三郎,页131。【《仁斋直指方论》25“蠹毒”】
77 我们的主题牵扯到各个方面,下面不一一详谈,而以医药、数学及纺织作为代表,深入了 解一下。 医药 宋元时代的医药既可以看作是一种知识与伪知识的主体,又可以视为一个人类社会对抗疾 病的系统。先看前者,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是不满足于此前已获得的知识,认识到自上古以来 很多疾病的性质已经发生变化。13 世纪名医张元素直率地指出:“平素治病,不用古方。… 运 气不齐,P185 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 4 至于后者,最突出的特征是政府决心让尽 可能多的民众了解医药常识。确实还没有一个中古时期民族,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能如此清 醒意识到健康的问题。在大城市修建了大的排水系统。痰盂、皂粉、牙膏,以及这个时期末出 现的牙刷,都开始普及。 中国诊所对新疾病的观察入微,而且实事求是,常常十分准确。对斑疹伤寒症的描述首见 于 13 世纪麻知几的《儒门事亲》,它阐述了名医张从正的理论。此书描述,斑疹伤害肇端为 发烧,接着发寒头痛,“至四五日,熛疹始发,先从两肋下。有之出于肋,次及身表,渐及四 肢。” 5 流感的记载首见于南宋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时行瘟疫,壮热恶风,头痛体疼,鼻寒咽乾,心胸烦满,寒热往来,痰实欬 嗽,涕唾稠粘。6 对丝虫病、血吸虫病、疟疾等类似的诊断也始于南宋。这里引扬子瀛 1264 年对血吸虫病 的描写为证: 其候,面目青黄,力乏身痛,唇口乾焦,烦躁而闷,胸腹痞满,肚胀皮坚,腹中 【革+卯】【革+卯】,切痛如虫齧,又如虫行,唾吐鲜血,小便淋漓,大便脓 血杂下。病人所食之物,皆变化而为虫,P186 侵蚀脏腑,蚀尽则死矣。7 完全可以想象,水稻种植的发展意味着长时间在水中赤脚,水里的寄生虫(其中有些又是 藏在作为肥料的人粪当中)导致了这种疾病的增加。到 12 世纪,住在长江以南的中国人有十 分之一患此病。如果事实真是这样,那么至少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中国南方的经济活力在晚古 时期走向衰落。 4 宫下三郎“宋元的医疗”,载薮内清编《宋元时代之科学技术史》页 127(参页 158 注 17)。【“张元素列 传”】 5 宫下三郎,页 128,注 4。 6 宫下三郎,页 128,注 5。【《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柴胡石膏散”】 7 宫下三郎,页 131。【《仁斋直指方论》25“蠹毒”】
解剖学的知识又有了进步。虽然在公元1世纪初王莽统治时中国就有解剖,但是直到北宋 才编辑了比较准确说明五脏器官的示意图。这么作的一个根本动机是将针灸技术系统化,针灸 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治疗方法,要将针扎入病人体内,通常很深,若位置选错,冒的风险显然很 大。1027年,奉旨铸造了两个青铜人体模型,同时,唐代针灸图也得到修改。这两个模型可 能是外表涂蜡,注入水银,作得相当精致,如果学生扎错穴位,液体就会流出来。 宋代第一次记载的解剖是于1045年以56个被捕的反贼为对象进行的,这些人被开膛观 察,并绘出其内脏。以后这些图又经修改:1113年泗州医学教授杨介编辑了《玄门脉诀内照 图》,显示了肺、心、胃、肾等器官。尔后,波斯学者拉施都丁将此传到西方 病理分析也取得了进展。医家承认某些疾病是职业性的,如以下《谈苑》引文,作者可能 是11世纪孔平仲: 后苑银作镀金,为水银所薰。头手俱颤。P187卖饼家窥炉,目皆早昏。贾谷山 采石人,石末伤肺,肺焦多死。铸钱监卒,无白首者,以辛苦故也。8 环境被认为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医家比较清楚地认识到了疟疾与死水(虽然没有 考虑到蚊子)是相互关联的。政府在牛瘟发生时期禁止在牛市买卖牛,说明对疾病传播有了最 基本的知识。有时在传染病流行期(如1181年和1187年南宋首都发生的那两次传染病时 期),政府禁止居民出外旅行。而医学理论上的主要分歧在于,一派认为生病是体外有害因素 入侵的结果,另一派则坚持是体内本身虚弱使得这种入侵成为可能。前一派强调直接用药战胜 有害因素,将有害因素驱赶出去。他们设法降低高烧,减少出汗、排泄和呕吐。另一派认为疾 病往往是因为暴饮暴食、过度劳累、放纵性欲、情绪不安等引起。所以他们采取的方法倾向于 健身,主要目标在于恢复身体本身的抵抗力。 治疗实践得助于一系列本草的出版,这些药典不断得到修改与补充。中医药理的核心可追 溯到汉代,记录在《神农本书》及现已失传的其他书中。《神农本书》列出365种药,一年每 天一种:顺序安排的标准虽有一定规律,其实并不科学。这些标准中有宇宙阴阳原理;根、 茎、花、果等植物;“七情”“五味”;“四气”。还有对这些草药治疗效果的详细描写。大约在 500年,出身医生世家的隐士陶弘景对《神农本书》进行了修订。他删除了大量理论,又补充 列出几乎与原书同样多数量的草药,加进很多实用细节(P188如在何处可以找到这些药,药 的样子怎样,如何辨别真伪,以及储存的最好方法等)。苏敬奉旨带领一批学者以陶弘景的 《神农本书》为基础,于公元659年编撰完成《新修本草》,其插图为彩色绘制。也是在这 时期,该书和其他草本书开始介绍由几种药混合而成的简单药方。 中国印刷的第一本药典出版于公元973年,是苏敬著作的修订本。在974年和1061年又 再版。奉旨编修和刊行的1062年版,收集了关于600多种植物的900多新插图。1061年四川 宫下三郎,页150。【《谈苑》2】
78 解剖学的知识又有了进步。虽然在公元 1 世纪初王莽统治时中国就有解剖,但是直到北宋 才编辑了比较准确说明五脏器官的示意图。这么作的一个根本动机是将针灸技术系统化,针灸 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治疗方法,要将针扎入病人体内,通常很深,若位置选错,冒的风险显然很 大。1027 年,奉旨铸造了两个青铜人体模型,同时,唐代针灸图也得到修改。这两个模型可 能是外表涂蜡,注入水银,作得相当精致,如果学生扎错穴位,液体就会流出来。 宋代第一次记载的解剖是于 1045 年以 56 个被捕的反贼为对象进行的,这些人被开膛观 察,并绘出其内脏。以后这些图又经修改;1113 年泗州医学教授杨介编辑了《玄门脉诀内照 图》,显示了肺、心、胃、肾等器官。尔后,波斯学者拉施都丁将此传到西方。 病理分析也取得了进展。医家承认某些疾病是职业性的,如以下《谈苑》引文,作者可能 是 11 世纪孔平仲: 后苑银作镀金,为水银所薰。头手俱颤。P187 卖饼家窥炉,目皆早昏。贾谷山 采石人,石末伤肺,肺焦多死。铸钱监卒,无白首者,以辛苦故也。8 环境被认为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医家比较清楚地认识到了疟疾与死水(虽然没有 考虑到蚊子)是相互关联的。政府在牛瘟发生时期禁止在牛市买卖牛,说明对疾病传播有了最 基本的知识。有时在传染病流行期(如 1181 年和 1187 年南宋首都发生的那两次传染病时 期),政府禁止居民出外旅行。而医学理论上的主要分歧在于,一派认为生病是体外有害因素 入侵的结果,另一派则坚持是体内本身虚弱使得这种入侵成为可能。前一派强调直接用药战胜 有害因素,将有害因素驱赶出去。他们设法降低高烧,减少出汗、排泄和呕吐。另一派认为疾 病往往是因为暴饮暴食、过度劳累、放纵性欲、情绪不安等引起。所以他们采取的方法倾向于 健身,主要目标在于恢复身体本身的抵抗力。 治疗实践得助于一系列本草的出版,这些药典不断得到修改与补充。中医药理的核心可追 溯到汉代,记录在《神农本书》及现已失传的其他书中。《神农本书》列出 365 种药,一年每 天一种;顺序安排的标准虽有一定规律,其实并不科学。这些标准中有宇宙阴阳原理;根、 茎、花、果等植物;“七情”;“五味”;“四气”。还有对这些草药治疗效果的详细描写。大约在 500 年,出身医生世家的隐士陶弘景对《神农本书》进行了修订。他删除了大量理论,又补充 列出几乎与原书同样多数量的草药,加进很多实用细节(P188 如在何处可以找到这些药,药 的样子怎样,如何辨别真伪,以及储存的最好方法等)。苏敬奉旨带领一批学者以陶弘景的 《神农本书》为基础,于公元 659 年编撰完成《新修本草》,其插图为彩色绘制。也是在这一 时期,该书和其他草本书开始介绍由几种药混合而成的简单药方。 中国印刷的第一本药典出版于公元 973 年,是苏敬著作的修订本。在 974 年和 1061 年又 再版。奉旨编修和刊行的 1062 年版,收集了关于 600 多种植物的 900 多新插图。1061 年四川 8 宫下三郎,页 150。【《谈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