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地震孕育有关的重力场变化的理论研究 第九章地震前兆综合研究 地震前兆概 ,中目 大陆地震前兆综合分析,地震前兆的复杂性探讨。 第十章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 构造地震前兆过程的力学研究,地震前兆的流变模型,地震短临前兆的成核模型,地震 前兆的扩容模式,地震中短期前兆的膨胀蠕动模式,走滑型地震短临前兆的位错运动 模式,地震前兆复杂性的物理力学成因分析。 教材: 张国民等,《地震预报引论》,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 主要参考书: 梅世蓉、冯德益、张国民等,《中国地震预报概论》,地震出版社,北京,1993 撰写人:张国民(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撰写日期:
26 与地震孕育有关的重力场变化的理论研究。 第九章 地震前兆综合研究 地震前兆概述,中国大陆地震前兆综合分析,地震前兆的复杂性探讨。 第十章 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 构造地震前兆过程的力学研究,地震前兆的流变模型,地震短临前兆的成核模型,地震 前兆的扩容模式,地震中短期前兆的膨胀-蠕动模式,走滑型地震短临前兆的位错运动 模式,地震前兆复杂性的物理力学成因分析。 教材: 张国民等, 《地震预报引论》,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 主要参考书: 梅世蓉、冯德益、张国民等,《中国地震预报概论》,地震出版社,北京, 1993 撰写人:张国民(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撰写日期:
大纲编号:S0070801ZJ003 地球电磁现象物理学 Physics of Geomagnetic Phenomena 课程编号:S070801ZJ003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电磁学、电动力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和空间物理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力求 把地磁学 础知识学习与现代发展趋势的分析结合起米:把地磁学发展过程中的几次大的争 论与现代争论焦点的分析结合起来:把学习与讨论结合起来:把地磁学与空间物理学、等离 子体物理学、生物学等不同学科结合起来。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电磁学的一般原理,主要地磁现象的形态学和物理机 制:了解并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 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 地磁学一古老而未成熟的学科:地磁学的遭遇:地磁学向何处。 第二章地球主磁场形态等 主磁场的直接测量和间接观测:分析方法:主磁场的时空特征及全球模型。 第三章地球主磁场的起源 漫长的争议和主要的地磁场起源假说:发电机理论。 第四章地球变化电磁场形态学 变化磁场的直接测量和间接观测:变化磁场的分析方法,等效电流体系 第五章地球变化磁场的起源 变化磁场与主磁场的关系:历史纷争及其启示:电离层发电机理论。 第大章地球变化磁场在研究地球内部电磁性质中的应用 电磁感应原理:用变化磁场探测底下电导率的原理、方法和结果。 第七章地壳场 球岩石电磁性质和地磁异常。 第八章地球空间电磁环境 太阳风和行星际:磁层与电离层:地球磁场与全球变化。 第九章结语 地磁学新的生长点:新理论和新方法的注入。 教材:
27 大纲编号:S0070801ZJ003 地球电磁现象物理学 Physics of Geomagnetic Phenomena 课程编号:S070801ZJ003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电磁学、电动力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和空间物理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力求 把地磁学基础知识学习与现代发展趋势的分析结合起来;把地磁学发展过程中的几次大的争 论与现代争论焦点的分析结合起来;把学习与讨论结合起来;把地磁学与空间物理学、等离 子体物理学、生物学等不同学科结合起来 。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电磁学的一般原理,主要地磁现象的形态学和物理机 制;了解并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地磁学——古老而未成熟的学科;地磁学的遭遇;地磁学向何处。 第二章 地球主磁场形态学 主磁场的直接测量和间接观测;分析方法;主磁场的时空特征及全球模型。 第三章 地球主磁场的起源 漫长的争议和主要的地磁场起源假说;发电机理论。 第四章 地球变化电磁场形态学 变化磁场的直接测量和间接观测;变化磁场的分析方法,等效电流体系。 第五章 地球变化磁场的起源 变化磁场与主磁场的关系;历史纷争及其启示;电离层发电机理论。 第六章 地球变化磁场在研究地球内部电磁性质中的应用 电磁感应原理;用变化磁场探测底下电导率的原理、方法和结果。 第七章 地壳磁场 地球岩石圈电磁性质和地磁异常。 第八章 地球空间电磁环境 太阳风和行星际;磁层与电离层;地球磁场与全球变化。 第九章 结语 地磁学新的生长点;新理论和新方法的注入。 教材:
徐文耀,《地磁学》,地震出版社,北京,2003。 主要参考书: 撰写人:徐文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大纲编号:S0070801Z004 岩石断裂力学基础 Fundamentals of Fracture Mechanics of Rocks 课程编号:S070801Z004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数学物理方程、弹性力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固体地球物理学及其它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面向资源、环境地球物理、震源物理,为地质成矿、地震预测预报、防震减灾等 服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与断层运动和破裂有关的断裂力学理论的基本概念 和研究方法,为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学习和进一步从事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内容提要: 第一部分预备知识 第一意失量和张量 矢量代数、张量代数、矢量分析、张量分析 第二章弹性力学基本理论 应变分析、应力分析、本构关系、弹性力学的边值问题、弹性力学的平面问题、弹性力 学的空间问题 第三章线弹性动力学基础 线弹性动力学基本方程、互易定理、位移表示定理、弹性动力学方程的基本解(Grr 函数)、Lamb问题 第二部分断裂力学基 第四章线弹性断裂力学 裂纹的分类、二维Gth裂纹的第一、二、三基本型问题、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二 维平面问题的复变函数解法、 三维裂纹问颧简介 第五章线弹性断裂动力学基础 半无限长裂纹问题的角 Wiener-.-Hopf方法、运动裂纹与传播裂纹的某些解(Yofe 裂纹、自相似扩展裂纹) 第六章非线性断裂力学 全量理论和增量理论简介、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分析、达格德尔模型、巴伦布拉特内聚
28 徐文耀,《地磁学》,地震出版社,北京,2003。 主要参考书: 撰写人:徐文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大纲编号:S0070801ZJ004 岩石断裂力学基础 Fundamentals of Fracture Mechanics of Rocks 课程编号:S070801ZJ004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数学物理方程、弹性力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固体地球物理学及其它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面向资源、环境地球物理、震源物理,为地质成矿、地震预测预报、防震减灾等 服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与断层运动和破裂有关的断裂力学理论 的基本概念 和研究方法,为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学习和进一步从事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内容提要: 第一部分 预备知识 第一章 矢量和张量 矢量代数、张量代数、矢量分析、张量分析 第二章 弹性力学基本理论 应变分析、应力分析、本构关系、弹性力学的边值问题、弹性力学的平面问题、弹性力 学的空间问题 第三章 线弹性动力学基础 线弹性动力学基本方程、互易定理、位移表示定理、弹性动力学方程的基本解(Green 函数)、Lamb 问题 第二部分 断裂力学基础 第四章 线弹性断裂力学 裂纹的分类、二维 Griffith 裂纹的第一、二、三基本型问题、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二 维平面问题的复变函数解法、三维裂纹问题简介 第五章 线弹性断裂动力学基础 半无限长裂纹问题的解——Wiener-Hopf 方法、运动裂纹与传播裂纹的某些解(Yoffe 裂纹、自相似扩展裂纹) 第六章 非线性断裂力学 全量理论和增量理论简介、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分析、达格德尔模型、巴伦布拉特内聚
力模型、」积分的定义及其守恒性 第七章考虑材料非线性的动态裂纹问题 动态】积分 稳定裂纹的动态渐近场、运动达格德尔模型 第三部分断裂力学在地学中的应用 第八章岩石断裂力学相关问题 受压闭合裂纹的扩展、脆性破裂的稳定性和止界 第九意地摩破裂动力学简介 地震破裂动力学的内容和发展 Ko ov的经典工作(二维地震断层的自发破裂问题) 摩擦准则、地震破裂动力学中的数值方法简分 教材: 李世愚、尹样础,《岩石断裂力学》 主要参考书: 1王敏中、王炜、武际可,《弹性力学数程》,北京大学出版补,北京,2002 2.艾龙根、舒胡毕,《弹性动力学》(戈革译),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198 3.范天佑,《断裂力学基础》,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1978 4.范天佑,《断裂动力学引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北京,1990 5.阿特金森主编,《岩石断裂力学》(尹祥础、修济刚等译),地震出版社,北京,1992 撰写人:李世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撰写日期:
29 力模型、J 积分的定义及其守恒性 第七章 考虑材料非线性的动态裂纹问题 动态 J 积分、稳定裂纹的动态渐近场、运动达格德尔模型 第三部分 断裂力学在地学中的应用 第八章 岩石断裂力学相关问题 受压闭合裂纹的扩展、脆性破裂的稳定性和止裂 第九章 地震破裂动力学简介 地震破裂动力学的内容和发展、Kostrov 的经典工作(二维地震断层的自发破裂问题)、 摩擦准则、地震破裂动力学中的数值方法简介 教材: 李世愚、尹祥础,《岩石断裂力学》 主要参考书: 1. 王敏中、王炜、武际可,《弹性力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 2. 艾龙根、舒胡毕,《弹性动力学》(戈革译),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1984 3. 范天佑,《断裂力学基础》,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1978 4. 范天佑,《断裂动力学引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北京,1990 5. 阿特金森主编,《岩石断裂力学》(尹祥础、修济刚等译),地震出版社, 北京,1992 撰写人:李世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撰写日期:
大纲编号:S0070801ZJ005 分形几何,混沌动力学和预测问题 Fractals,Chaos and Predictability:with Applications to Earth Sciences 课程编号:5070801ZJ005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也可作为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 科学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 本课程介绍分形几何和混沌动力学的基础概念和知识:讨论它们在研究地学复杂现象中 的初步应用:探讨地学中预测问题面临的困难和解决途径。 本课程希望学生接触非线性物理和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并对地球科学中的预测问题的 研究建立一些初步的基本概念。 内容提要: 第一意分形几向学 分形与分维:统计分形:自仿分形和多重分形:分形几何的应用 第二章混沌动力学 逻辑斯蒂映射:洛仑兹方程:混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 第三章地球科学中的预测问题:以地震预测问恩为例 临界现象物理初步:地震预测问题的讨论:分形几何和混沌动力学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地球系统的复杂性与预测问题。 教材: 1陈期,陈凌,《分形几甸学》,地需出版社,北京,1998。 2刘武达, 刘式适 《非线性动力学和复杂现象》,气象出版社,北京,1989 3.吴忠良,《地震震源过程中的临界现象》,地震出版社,北京,2000 主要参考书: 撰写人: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吴忠良(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30 大纲编号:S0070801ZJ005 分形几何,混沌动力学和预测问题 Fractals, Chaos and Predictability: with Applications to Earth Sciences 课程编号:S070801ZJ005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也可作为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 科学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 本课程介绍分形几何和混沌动力学的基础概念和知识;讨论它们在研究地学复杂现象中 的初步应用;探讨地学中预测问题面临的困难 和解决途径。 本课程希望学生接触非线性物理和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并对地球科学中的预测问题的 研究建立一些初步的基本概念。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分形几何学 分形与分维;统计分形;自仿分形和多重分形;分形几何的应用。 第二章 混沌动力学 逻辑斯蒂映射;洛仑兹方程;混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 第三章 地球科学中的预测问题:以地震预测问题为例 临界现象物理初步;地震预测问题的讨论;分形几何和混沌动力学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地球系统的复杂性与预测问题。 教材: 1. 陈顒,陈凌,《分形几何学》,地震出版社,北京,1998。 2. 刘式达,刘式适,《非线性动力学和复杂现象》,气象出版社,北京,1989。 3. 吴忠良,《地震震源过程中的临界现象》,地震出版社,北京,2000 主要参考书: Turcotte, D. L. (陈顒等译),《分形和混沌:在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中的应用》,地震出版 社,北京,1993。 撰写人:陈 顒(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吴忠良(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