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85. 3.Kanamori,H.and Boschi,E.(Eds).Earthquakes:Observation.Theory and Interpretation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 4.Kasahara,Mechan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81. 5.Kostrov,B.V.and Das,S.Principles of Earthquake Mechan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88. 6.ScholzC.H.The Mechanics of Earthquakes and Fault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199 7.Lay,T.and Wallace,T.,Modem Global Seismology.Academic Press,San Diego,1995 8.Udias,A.,Principles ofSeism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99. 撰写人:陈运泰(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撰写日期:2002年12月
1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85. 3. Kanamori, H. and Boschi, E. (Eds.), Earthquakes: Observation, Theory and Interpretation.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1983. 4. Kasahara, K. , Earthquake Mechan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81. 5. Kostrov, B. V. and Das, S., Principles of Earthquake Mechan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88. 6. Scholz, C. H., The Mechanics of Earthquakes and Fault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0. 7. Lay, T. and Wallace, T., Modern Global Seismology.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1995. 8. Udias, A., Principles of Seism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99. 撰写人:陈运泰(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撰写日期:2002 年 12 月
大纲编号:S0070800XJ007 岩石圈物理与大地构造 Physics of Lithosphere and Tectonics 课程编号:S070800XJ007 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地震波动理论、位场理论和大地构造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地球物理学科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初步掌握岩石圈物理学中的介质结构、构造和圈层耦合的 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内涵,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地球科学中的复杂问题打下坚实的物 理基础。同时也必定会为研究论文的选题给予指导。 内容提要: 地球物理学是上一世纪才迅猛发展起的一门边缘科学,岩石圈物理学则是地球物理学研 究的核心内涵。它在学科上涉及到地震学(包括人工源地震、天然地震),重力学,地磁学、 电磁感应学,地热学和实验与计算地球物理学等。在历史的长河中,岩石圈物理学必须满足 人类未来的需求,其主要成果应当能够逐步提高探索和揭示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及 其深层动力过程的奥秘。同时必须将理论、 方法、观测、技术,反演与解释集成为一体,即 为一门多学科交叉和高层次综合的科学领域 基于本学科的内涵和属性,它对最佳利用、消耗资源与能源以及远景预测将是非常重要 的,特别是深部油、气和金属矿产资源的探查与开发:为了了解物质资源的限度和空间以 及灾害的防范,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与未来展望均十分关健。另一方面在评价、预 测和减轻自然灾害,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 火山的喷发以 球变化等研究中均具有深远意义。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都在探素着地球的起源、发展 和活动,人们只有承认地球是为维系人类生存及生活和生存空间提供一切物质源泉后,才 能真正认识到深化对地球本体的认识与提高生产、生活质量、水平和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之间的必然联系。这就是说,地球深部乃是一切金属矿产资源和油、气能源形成与聚集的 空间,同时又是强烈自然灾害“孕有” 发生与发展的策源地。因此,深化对地球本体的研究 和认识乃是地球科学造福于人类的必然! 为了使研究生(硕士、博士、博士后、乃致青年科、教人员)对地球内部和深层动力过 程有一个比较全面、而又清晰的了解和对今后深化研究有所启迪,“岩石圈物理学的教学 大纲将做以下安排: 岩石圈物理学研究概论 1目的、意义、研究内涵和国家需求 2.地壳和地幔的介质结构、构造及类型 3.壳一幔边界(Moho界带)的复杂结构和物理属性 4.仪器与观测系统
12 大纲编号:S0070800XJ007 岩石圈物理与大地构造 Physics of Lithosphere and Tectonics 课程编号:S070800XJ007 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地震波动理论、位场理论和大地构造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地球物理学科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初步掌握岩石圈物理学中的介质结构、构造和圈层耦合的 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内涵,为进一步学习和 研究地球科学中的复杂问题打下坚实的物 理基础。同时也必定会为研究论文的选题给予指导。 内容提要: 地球物理学是上一世纪才迅猛发展起的一门边缘科学,岩石圈物理学则是地球物理学研 究的核心内涵。它在学科上涉及到地震学(包括人工源地震、天然地震),重 力学,地磁学、 电磁感应学,地热学和实验与计算地球物理学等。在历史的长河中,岩石圈物理学必须满足 人类未来的需求,其主要成果应当能够逐步提高探索和揭 示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及 其深层动力过程的奥秘。同时必须将理论、方法、观测、技术,反演与解释集成为一体,即 为一门多学科交叉和高层次综合的科学领域。 基于本学科的内涵和属性,它对最佳利用、消耗资源与能源以及远景预测将是非常重要 的,特别是深部油、气和金属矿产资源的探查与开发;为了了解物质资源的限 度和空间以 及灾害的防范,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与未来展望均十分关键。另一方面在评价、预 测和减轻自然灾害,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介质和 构造环境、火山的喷发以及全 球变化等研究中均具有深远意义。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都在探索着地球的起源、发展 和活动,人们只有承认地球是为维系人类生 存及生活和生存空间提供一切物质源泉后,才 能真正认识到深化对地球本体的认识与提高生产、生活质量、水平和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之间的必然联系。这就是 说,地球深部乃是一切金属矿产资源和油、气能源形成与聚集的 空间,同时又是强烈自然灾害“孕育”,发生与发展的策源地。因此,深化对地球本体的研究 和认识 乃是地球科学造福于人类的必然! 为了使研究生(硕士、博士、博士后、乃致青年科、教人员)对地球内部和深层动力过 程有一个比较全面、而又清晰的了解和对今后深化研究有所启迪,“岩石圈物 理学”的教学 大纲将做以下安排: 一、岩石圈物理学研究概论 1. 目的、意义、研究内涵和国家需求 2. 地壳和地幔的介质结构、构造及类型 3. 壳—幔边界(Moho 界带)的复杂结构和物理属性 4. 仪器与观测系统
二、地壳与上地幔成层结构的地球物理探测 1.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的方法与分类 2 地震层析成像刻划的 维速度结构 3.大陆和海洋地域的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特征 4.岩石圈介质物理的-力学属性,类型和非弹性 5大陆地壳科学超深钻井 三、地球物理场和岩石围结构 重力异 正与深 、浅介质结构 3.地球磁场与模型 4.卫星磁异常 5.电磁场感应场与壳、幔电性结构 四、深部物质运移与深层动力过程 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接及其深层动力过程 大型、超大型矿床和矿集区的地球物理场响应 3. 油、气能源盆地形成与分布的构造格局和深层过程 五、地球深部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中国地球深部与深层过程揭示的地球动力学响应 2. 地球深部圈层耦合与大陆动力学的思考和导向 说明:这是一门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学科和门类十分广泛的一门高层次的综合科学研究 领域,仅仅靠40个学时(以前为2个学时,后缩减为64个学时,又再缩减为54个学时, 现再此缩减为40个学时)是难以泰效的。为此,在木课程进授讲程中,不可能形成一个完 整的体系,只能在有限学时制约下,择其重点内容加以论述,并辅以“点击”相关内涵,以 资互系、互动 主要参考书 1.Philip Kewrey and Frederick J.Vine,Global Tectonics,Bk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1990 2.马宗晋,杜品仁,洪汉净,地球构造与动力学,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3.Babuska Vand Cara M.,Seismic Anisotropy in the Earth,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001 4.魏斯禹,滕吉文,王谦身等,中国东部大陆边缘地带的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科等 出版社,北京,199 5.滕吉文,康滇构造带岩石圈物理与动力学,科学出版社,北京,1994 6.Giorgio Ranalli,Rheology of the Earth,Second Edition,Chapman&Hall,1995. 7.Thorne Lay and Terry C.Wallace.Modern Global Seismology,Academic Press,1995. 8.膝吉文,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 滕吉文 ,岩石圈物理学 学出版社 2004 注:有些新的参考文献将会在每章讲完后提供目录
13 二、地壳与上地幔成层结构的地球物理探测 1. 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的方法与分类 2. 地震层析成像刻划的壳、幔三维速度结构 3. 大陆和海洋地域的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特征 4. 岩石圈介质物理的-力学属性,类型和非弹性 5. 大陆地壳科学超深钻井 三、地球物理场和岩石圈结构 1. 地球重力场和正、反演 2. 重力异常场、校正与深、浅介质结构 3. 地球磁场与模型 4. 卫星磁异常 5. 电磁场感应场与壳、幔电性结构 四、深部物质运移与深层动力过程 1. 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接及其深层动力过程 2. 大型、超大型矿床和矿集区的地球物理场响应 3. 油、气能源盆地形成与分布的构造格局和深层过程 五、地球深部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1. 中国地球深部与深层过程揭示的地球动力学响应 2. 地球深部圈层耦合与大陆动力学的思考和导向 说明:这是一门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学科和门类十分广泛的一门高层次的综合科学研究 领域,仅仅靠 40 个学时(以前为 82 个学时,后缩减为 64 个学时,又再缩减为 54 个学时, 现再此缩减为 40 个学时)是难以奏效的。为此,在本课程讲授进程中,不可能形成一个完 整的体系,只能在有限学时制约下,择其重点内容加以论述,并辅以“点击”相 关内涵,以 资互系、互动。 主要参考书: 1. Philip Kewrey and Frederick J.Vine, Global Tectonics, Bk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1990. 2. 马宗晋,杜品仁,洪汉净,地球构造与动力学,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3. Babuska V and Cara M.,Seismic Anisotropy in the Earth,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1. 4. 魏斯禹,滕吉文,王谦身等,中国东部大陆边缘地带的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科学 出版社,北京, 1990 5. 滕吉文,康滇构造带岩石圈物理与动力学,科学出版社, 北京, 1994 6. Giorgio Ranalli, Rheology of the Earth, Second Edition, Chapman & Hall, 1995. 7. Thorne Lay and Terry C. Wallace, Modern Global Seismology, Academic Press, 1995. 8. 滕吉文 ,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4. 9. 滕吉文 ,岩石圈物理学,科学出版社, 2004. 注:有些新的参考文献将会在每章讲完后提供目录
撰写人:藤吉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 撰写日期:2001年07月
14 撰写人:滕吉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 撰写日期:2001 年 07 月
大纲编号:S070800XJ008 现代应用地球物理 Applied Geophysics 课程编号:5070800XJ008 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地球物理概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固体地球物理学科以及矿产资源勘探等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 课。 现代应用地球物理的范围较广,主要内容包括:应用地球物理理论基础、油气地球物 理勘查、固体矿产地球物理勘查和环境、水文与工程地球物理勘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地球物理制查方法的物理基础、理论方法和实际应 用技术,熟悉现代应用地球物理学的最新发展方向,为从事面向实际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内容提要: 第一章应用地球物理理论基础 绪论,常规地球物理查方法的基本原理 第 二章油气地球物 理勒查 地震勘探的应用范围及发展状况,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和仪器设备,地震资料的数据 处理及其地质解释,油气勘查中的非震物探方法。 第三童固体产地球物理物查 主要方法及其观测技术,资料处理及解释,应用实例 第四章环境、水文与工程地球物理勒查 环境物探,水文、地热物探,工程物探,考古及文物保护。 教材: Telford,W.M.Geldart LP,and Sheriff,RE Applied Geophysics (2n e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90 主要参考书: 1.顾功叙,《地球物理学勘探基础》,地质出版社,北京,1990 2.傅良魁等,《应用地球物理学教程》,地质出版社,北京,1991 3.陈仲候、王兴奏和杜世汉,《工程与环境物探教程》,地质出版社,北京,1996 15
15 大纲编号:S070800XJ008 现代应用地球物理 Applied Geophysics 课程编号:S070800XJ008 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40/2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地球物理概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固体地球物理学科以及矿产资源勘探等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 课。 现代应用地球物理的范围较广,主要内容包括:应用地球物理理论基础、油气地球物 理勘查、固体矿产地球物理勘查和环境、水文与工程地球物理勘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的物理基础、理论方法和实际应 用技术,熟悉现代应用地球物理学的最新发展方向,为从事面向实际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应用地球物理理论基础 绪论,常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 油气地球物理勘查 地震勘探的应用范围及发展状况,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和仪器设备,地震资料的数据 处理及其地质解释,油气勘查中的非震物探方法。 第三章 固体矿产地球物理勘查 主要方法及其观测技术,资料处理及解释,应用实例。 第四章 环境、水文与工程地球物理勘查 环境物探,水文、地热物探,工程物探,考古及文物保护。 教材: Telford, W.M., Geldart, L.P., and Sheriff, R.E., Applied Geophysics (2n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90 主要参考书: 1. 顾功叙,《地球物理学勘探基础》,地质出版社,北京, 1990 2. 傅良魁等,《应用地球物理学教程》,地质出版社,北京, 1991 3. 陈仲候、王兴泰和杜世汉,《工程与环境物探教程》, 地质出版社,北京,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