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麦类黑穗病 小麦散黑穗病:病原( Ustilago tritci) 大麦坚黑穗病:病原( Ustilago hordei) 小麦杆黑穗病:病原( Urocystis tritici 小麦网腥黑穗病:病原( Tilletia caries) 小麦光腥黑穗病:病原( Tilletia foetidtesa) 1.症状观察:观察小麦散黑穗病,大麦坚黑穗病,小麦杆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标本。看哪两种病害的小麦穗子为黑粉 叶片,叶鞘和杄上病斑内充满着黑粉:哪种病害麦粒形成“菌瘿”,并带有鱼腥味 2.病原鉴定:用解剖刀刮取少量黑粉制片镜检冬孢子形态,比较小麦散黑穗病菌和大麦坚黑穗病菌。何者冬孢子表面有 菌的冬孢子堆时,能否看到冬孢子外的不孕细胞?小麦光腥黑粉病菌和网腥黑粉病菌何者冬孢子上有网状突起?何者表面光滑? 两种病菌的担孢子是否连结成H型? (五)小麦粒线虫病 病原物: Anguina tritici 分类地位: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垫刃目、垫刃科、粒线虫属 1.症状观察:观察病株与健株,何者矮小?病株茎杆是否肥肿弯曲,叶片是否畸形?受害麦粒与健株在色泽、大小、重」 2.病原鉴定:用解剖刀切开在水中浸软的虫瘿,挑取虫瘿内的白色絮状物制片,镜检线虫幼虫形态,幼虫呈何形状?这 (六)小麦雪霉病 病原物: Fusarium nivale 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属 1.症状观察:观察叶色上病斑形状、颜色,有无病征?病穗上的病征有几种类型?与赤霉病相比有何不同? 2.病原鉴定:用刮刀刮取病部上少量砖红色霉状物和用挑针挑取黑色小颗粒分别制片镜检。观察镰刀菌大小分生孢子的 有无子座?轻压子囊壳及子囊孢子?如能看到,它们有何特征 (七)小麦叶枯病 病原: Septoria triticj 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壳针孢属 1.症状观察:观察叶上病斑形状、颜色、病斑上黑色小粒是什么
(四)麦类黑穗病 小麦散黑穗病:病原(Ustilago tritci) 大麦坚黑穗病:病原(Ustilago hordei) 小麦杆黑穗病:病原(Urocystis tritici) 小麦网腥黑穗病:病原(Tilletia caries) 小麦光腥黑穗病:病原(Tilletia foetidtesa) 1.症状观察:观察小麦散黑穗病,大麦坚黑穗病,小麦杆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标本。看哪两种病害的小麦穗子为黑粉代替,二病的病穗有何区别?哪种病害的 叶片,叶鞘和杆上病斑内充满着黑粉;哪种病害麦粒形成“菌瘿”,并带有鱼腥味。 2.病原鉴定:用解剖刀刮取少量黑粉制片镜检冬孢子形态,比较小麦散黑穗病菌和大麦坚黑穗病菌。何者冬孢子表面有刺,且发芽后不产生担孢子?观察杆黑粉 菌的冬孢子堆时,能否看到冬孢子外的不孕细胞?小麦光腥黑粉病菌和网腥黑粉病菌何者冬孢子上有网状突起?何者表面光滑?观察光、网腥病菌冬孢子萌发的玻片,看 两种病菌的担孢子是否连结成 H 型? (五)小麦粒线虫病 病原物:Anguina tritici 分类地位: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垫刃目、垫刃科、粒线虫属。 1.症状观察:观察病株与健株,何者矮小?病株茎杆是否肥肿弯曲,叶片是否畸形?受害麦粒与健株在色泽、大小、重量、形状、内含物方面有何不同? 2.病原鉴定:用解剖刀切开在水中浸软的虫瘿,挑取虫瘿内的白色絮状物制片,镜检线虫幼虫形态,幼虫呈何形状?这时看得出来雌雄的分化否? (六)小麦雪霉病 病原物:Fusarium nivale 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属。 1.症状观察:观察叶色上病斑形状、颜色,有无病征?病穗上的病征有几种类型?与赤霉病相比有何不同? 2.病原鉴定:用刮刀刮取病部上少量砖红色霉状物和用挑针挑取黑色小颗粒分别制片镜检。观察镰刀菌大小分生孢子的形状及隔膜数,子囊壳形状,颜色如何? 有无子座?轻压子囊壳及子囊孢子?如能看到,它们有何特征? (七)小麦叶枯病 病原:Septoria triticj 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壳针孢属。 1.症状观察:观察叶上病斑形状、颜色、病斑上黑色小粒是什么?
2.病原鉴定:用挑针挑取病斑上黑色小粒点于载玻片上制片,镜检。首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分生孢子器形状、颜色如何? 孢子器压破,在高倍镜下观察分生孢子器内的分生孢子,注意分生孢子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八)小麦颖枯病 病原: Septoria nodorum 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壳针孢属 症状观察:此病发生于叶、叶鞘、茎及穗的颖片上,以侵害穗部为主,穗部症状在乳熟期最为明显。一般多在穗的顶端 深褐色斑点,后变枯白色,扩展到整个颖壳,并在其上散生黑色小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九)小麦纹枯病 病原 有性时期: Pellicularia gramineⅧ(分类地位: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革菌科,网膜革菌属) 无性时期: rizoctonia solani(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丝核菌属)。 症状观察:幼苗期受病菌侵染后,则在幼苗茎的地表和地下部分分别产生褐色条斑:孕穗期受害,则先在近地面的叶鞘 淡褐色,周缘呈暗褐色。后期病斑常围绕麦杆,直径可达4cm。潮湿条件下,在发病部位,可观察到白色菌丝团,白色菌色团后」 (十)小麦全蚀病 病原: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tritici(分类地位:子囊菌亚门、核菌纲、、肉座菌目、肉座菌科、顶囊菌属 症状观察:小麦自苗期至生长后期均可发病,但小麦抽穗前一般不表现症状。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和茎基部的 及茎基部受害所引起。 (1)冬前分蘖期:病株矮小,分蘖减少,基部叶片发黄,种子根及根茎呈灰黑色。 (2)返青期:除具上述特点外,还表现返青较慢,黄叶增多 (3)拔节期:病株矮小,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发黄。初生根和次生根大部分变黑,茎基部表面和叶鞘内侧有较明显的灰 4)灌浆期:新病区或轻病地块,小麦灌浆至黄熟期,症状最为明昰,此时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死者形成白穗, 表1-2cm处,有似“黑膏药”状的菌丝层。剥开最低一片叶的叶鞘,用扩大镜观察可见叶鞘内侧表皮及茎杆表面长满紧密交织的 亡之后,其根、茎、叶鞘内侧,还可见到黑色颗粒状突起的子囊壳 (十一)小麦土传花叶病 病原: Wheat soil- born mosaic virus(为一种杆状病毒) 症状观察:感病麦苗的新叶上形成很多不规则的条纹。条纹的颜色可以是深绿浅绿相间(绿色花叶株系引起),也可以 这种花叶条纹一直可以延伸到叶鞘及颖片上。病株一般矮化。有些品种产生过多的分蘖,形成丛簇症。这种病株的叶片最后变成 (十二)大麦条纹病 病原: Drechslera g 异名为( Helminthosporium gramineum) 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黑色菌科,德斯霉属 症状观察:植株地上部分都能发病,以叶片受害最重。叶上典型症状是从叶片基部到尖端形成与叶脉平行的细长条斑, 期,大多数老病斑中央变为草黄色,边缘褐色,并长出大量灰黑色的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后病叶破裂干二 作业
2.病原鉴定:用挑针挑取病斑上黑色小粒点于载玻片上制片,镜检。首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分生孢子器形状、颜色如何?孢子器有无孔口?然后轻压玻片,将分生 孢子器压破,在高倍镜下观察分生孢子器内的分生孢子,注意分生孢子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八)小麦颖枯病 病原:Septoria nodorum 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壳针孢属。 症状观察:此病发生于叶、叶鞘、茎及穗的颖片上,以侵害穗部为主,穗部症状在乳熟期最为明显。一般多在穗的顶端或上半部小穗的颖片上。初在颖壳上产生 深褐色斑点,后变枯白色,扩展到整个颖壳,并在其上散生黑色小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九)小麦纹枯病 病原: 有性时期:Pellicularia gramineum(分类地位: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革菌科,网膜革菌属)。 无性时期:Rhizoctonia solani(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丝核菌属)。 症状观察:幼苗期受病菌侵染后,则在幼苗茎的地表和地下部分分别产生褐色条斑;孕穗期受害,则先在近地面的叶鞘上发生不规则的云纹状病斑,病斑中部呈 淡褐色,周缘呈暗褐色。后期病斑常围绕麦杆,直径可达 4cm。潮湿条件下,在发病部位,可观察到白色菌丝团,白色菌色团后期发育成褐色小菌核。 (十)小麦全蚀病 病原: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分类地位:子囊菌亚门、核菌纲、、肉座菌目、肉座菌科、顶囊菌属) 症状观察:小麦自苗期至生长后期均可发病,但小麦抽穗前一般不表现症状。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和茎基部的 1-2 节。地上部其它症状的出现,都是根 及茎基部受害所引起。 (1)冬前分蘖期:病株矮小,分蘖减少,基部叶片发黄,种子根及根茎呈灰黑色。 (2)返青期:除具上述特点外,还表现返青较慢,黄叶增多。 (3)拔节期:病株矮小,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发黄。初生根和次生根大部分变黑,茎基部表面和叶鞘内侧有较明显的灰黑色菌丝层。 (4)灌浆期:新病区或轻病地块,小麦灌浆至黄熟期,症状最为明显,此时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死者形成白穗,遇雨后,常因霉菌腐生病穗呈污褐色。近地 表 1-2cm 处,有似“黑膏药”状的菌丝层。剥开最低一片叶的叶鞘,用扩大镜观察可见叶鞘内侧表皮及茎杆表面长满紧密交织的黑色菌丝座和成串连接的菌丝结。病株死 亡之后,其根、茎、叶鞘内侧,还可见到黑色颗粒状突起的子囊壳。 (十一)小麦土传花叶病 病原:Wheat Soil-born Mosaic Virus(为一种杆状病毒) 症状观察:感病麦苗的新叶上形成很多不规则的条纹。条纹的颜色可以是深绿浅绿相间(绿色花叶株系引起),也可以是深绿黄色相间(黄色花叶株系引起)。 这种花叶条纹一直可以延伸到叶鞘及颖片上。病株一般矮化。有些品种产生过多的分蘖,形成丛簇症。这种病株的叶片最后变成深绿色。而条纹症则隐潜。 (十二)大麦条纹病 病原:Drechslera graminea 异名为(Helminthosporium gramineum) 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黑色菌科,德斯霉属 症状观察:植株地上部分都能发病,以叶片受害最重。叶上典型症状是从叶片基部到尖端形成与叶脉平行的细长条斑,颜色由苍白逐渐变为黄褐色。拔节到抽穗 期,大多数老病斑中央变为草黄色,边缘褐色,并长出大量灰黑色的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后病叶破裂干枯,往往引起全株枯死。 三、 作业
绘下列病原菌形态图 1.条锈病菌、秆锈病菌、叶锈病菌的夏孢子和冬孢子 2.光腥病菌、网腥病菌、杆黑粉病菌及大麦坚黑穗病菌的冬孢子。 3.白粉病菌、赤霉病菌的子囊壳及分生孢子。 四、思考题 1.比较小麦线虫病“虫瘿”与小麦腥黑穗病菌“菌瘿”之异 2.麦类黑穗病的侵染方式和传播途径有哪些类型?它们与防治措施的制订有何关系? 实验三、小麦病害田间调查 实验目的 通过田间调查,进一步认识常见小麦病害的症状。了解本地小麦病害的主要种类。它们的发 生危害的情况:对小麦锈病、赤霉病等小麦重要病害。通过联系实际的调查,分析它们的发生危害程度与 气候、品种、栽培条件、生育情况、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关系,从而巩固和深化课堂学习的方法 调查时期 小麦乳熟期前或乳熟期,选合适的时间进行 调查用具 手持扩大镜、计数器、记录本、标本采集用具(塑料本标件标本夹等)。 四、调查内容和方法 对发病种类作一般调查:对小麦锈病、赤霉病作重点调查 1.一般调查:调查当年当地小麦病害发生的种类、发病率。其方法是:选有代表性的(从品种 地形、地势、肥力、生育好坏等方面来考虑具有代表性)麦田3至5块。每块以“Z”字形取样法。在田边 边走边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种类。并在所经的路线上取10个点。每点取10株。认真调查茎部、叶鞘、叶片 穗上〔必要时拔起植株检验根部)的发病情况。记载病害种类、计算病害百分率(病株率或病叶率、病穗 率)。并采集有关病害的标本带回室内鉴定 2.重点调查 (1)小麦锈病的调查:重点调查不同品种与三种锈病发生关系。每个小组在小麦品种圃调查5个 品种。每个品种5点取样。每点10株(调查茎和茎上为未枯的所有叶片)。记载其茎杆发病率(或病叶率)。 每杆或每叶的严重度。算出平均严重度。 病杆(或病 病杆率(或病叶率) 100% 调查杆(或病叶)数 严重度是指病杆(或病叶)上下孢子堆的多少。用分级法表示。一般分六级:即5%,10%,25% 40%,65%,100%。为了统一记载标准。秆锈病拟记载上部两节最严重的一面中最严重的一段:条锈病和叶 锈病拟记载上部第二叶(条锈病轻时可第三叶)中最严重的一段:然后用下列公式计算叶片和茎杆发病的
绘下列病原菌形态图 1.条锈病菌、秆锈病菌、叶锈病菌的夏孢子和冬孢子。 2.光腥病菌、网腥病菌、杆黑粉病菌及大麦坚黑穗病菌的冬孢子。 3.白粉病菌、赤霉病菌的子囊壳及分生孢子。 四、 思考题 1.比较小麦线虫病“虫瘿”与小麦腥黑穗病菌“菌瘿”之异同。 2.麦类黑穗病的侵染方式和传播途径有哪些类型?它们与防治措施的制订有何关系? 实验三、小麦病害田间调查 一、实验目的 通过田间调查,进一步认识常见小麦病害的症状。了解本地小麦病害的主要种类。它们的发 生危害的情况;对小麦锈病、赤霉病等小麦重要病害。通过联系实际的调查,分析它们的发生危害程度与 气候、品种、栽培条件、生育情况、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关系,从而巩固和深化课堂学习的方法。 二、调查时期 小麦乳熟期前或乳熟期,选合适的时间进行。 三、调查用具 手持扩大镜、计数器、记录本、标本采集用具(塑料本标件标本夹等)。 四、调查内容和方法 对发病种类作一般调查;对小麦锈病、赤霉病作重点调查。 1. 一般调查:调查当年当地小麦病害发生的种类、发病率。其方法是:选有代表性的(从品种、 地形、地势、肥力、生育好坏等方面来考虑具有代表性)麦田 3 至 5 块。每块以“Z”字形取样法。在田边 边走边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种类。并在所经的路线上取 10 个点。每点取 10 株。认真调查茎部、叶鞘、叶片、 穗上(必要时拔起植株检验根部)的发病情况。记载病害种类、计算病害百分率(病株率或病叶率、病穗 率)。并采集有关病害的标本带回室内鉴定。 ⒉ 重点调查: (1)小麦锈病的调查:重点调查不同品种与三种锈病发生关系。每个小组在小麦品种圃调查 5 个 品种。每个品种 5 点取样。每点 10 株(调查茎和茎上为未枯的所有叶片)。记载其茎杆发病率(或病叶率)。 每杆或每叶的严重度。算出平均严重度。 病杆(或病 叶)数 病杆率(或病叶率)= ————————- × 100% 调查杆(或病叶)数 严重度是指病杆(或病叶)上下孢子堆的多少。用分级法表示。一般分六级:即 5%,10%,25%, 40%,65%,100%。为了统一记载标准。秆锈病拟记载上部两节最严重的一面中最严重的一段;条锈病和叶 锈病拟记载上部第二叶(条锈病轻时可第三叶)中最严重的一段;然后用下列公式计算叶片和茎杆发病的
平均严重度。 [各级严重度×各该级病杆(叶)数] 的总和 平均严重度= 调查总病杆 (2)小麦赤麦病(穗腐)的调查:重点调查不同品种、不同地势与发病的关系。其方法是:选择 不同品种与不同地势的麦田各2—3块。每块以5点取样。每点随机调查40穗。记载病穗率。并按下列严 重度分级标准和公式记载病级和计算病情指数 小麦赤麦病的严重度分级标准 零级:无病 Ⅰ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1/4以下 Ⅱ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1/4-1/3: Ⅲ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1/2-3/4: Ⅳ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3/4以上。 (各级的穗数×相应级的代表数值)的总 病情指数 100 调查总株数×发病最高级的代表数值 1.描述所调查病害的症状特点。 2.根据小麦赤霉病的调查结果计算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平均严重度及病情指数。分析不同田块 的小麦赤霉病发生差异的原因。 实验四、杂谷类病害的识别与诊断 目的要求 通过本实验,要求能够独立鉴定玉米大、小斑病、黑粉病、丝黑穗病:高梁炭疽病、紫斑 病、黑穗病和栗白发病。对其他病害的典型症状能识别。 验内容和 (一)玉米大、小斑病 病原:玉米大斑病 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玉米小斑病 HeLminthosporium maydis 1.症状观察:取玉米大、小斑病的叶片标本,观察两病斑形状、色泽、大小、数目及病症颜色有
平均严重度。 [各级严重度×各该级病杆(叶)数] 的总和 平均严重度= ———————————————————— 调查总病杆 (叶) (2)小麦赤麦病(穗腐)的调查:重点调查不同品种、不同地势与发病的关系。其方法是:选择 不同品种与不同地势的麦田各 2—3 块。每块以 5 点取样。每点随机调查 40 穗。记载病穗率。并按下列严 重度分级标准和公式记载病级和计算病情指数。 小麦赤麦病的严重度分级标准: 零级:无病 Ⅰ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 1/4 以下 Ⅱ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 1/4-1/3; Ⅲ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 1/2-3/4; Ⅳ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 3/4 以上。 (各级的穗数×相应级的代表数值)的总 和 病情指数= ———————————————————— ×100 调查总株数×发病最高级的代表数值 五、作业: ⒈ 描述所调查病害的症状特点。 2.根据小麦赤霉病的调查结果计算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平均严重度及病情指数。分析不同田块 的小麦赤霉病发生差异的原因。 实验四、杂谷类病害的识别与诊断 一、目的要求 通过本实验,要求能够独立鉴定玉米大、小斑病、黑粉病、丝黑穗病;高梁炭疽病、紫斑 病、黑穗病和栗白发病。对其他病害的典型症状能识别。 二、实验内容和方法 (一) 玉米大、小斑病 病原:玉米大斑病 Helminthosporiun turcicum 玉米小斑病 Helminthosporiun maydis ⒈ 症状观察:取玉米大、小斑病的叶片标本,观察两病斑形状、色泽、大小、数目及病症颜色有
何不同? 2.病原鉴定:分别刮取病组织上的霉层。制片仅见两种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注意分 生孢子在形状、色泽、大小、隔膜数、基细胞形状,脐点等方面的区别。 3.玉米大、小斑病简易诊断法:将田间可疑病叶采回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然后将其放在25-28℃ 左右温度下,用培养皿进行保湿培养。24小时后镜检病斑上的霉层。根据病原形态,即可确诊病叶是大斑 病还是还是小斑病 (二)玉米丝黑穗病 病原: Sphacelotheca reiliana 分类地位: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节黑粉菌科、轴黑粉菌属 1.症状观察:注意雌穗和雄穗受害状有何不同?雌穗上黑色丝状物是什么? 2.病原鉴定:用解剖刀刮取少量黑粉制片。镜检冬孢子形状、颜色、注意冬孢子表面是否有刺? (提示:冬孢子茶褐色,圆形或近圆形。表面细刺明显。大小为9-15微米。冬孢子间混有球形、金乌色的 不育细胞。) (三)玉米黑粉病 病原: Ustilago maydis 分类地位:担子菌亚门、东孢子纲、黑粉菌目、节黑粉菌科、节黑粉菌属 1症状观察:注意观察植株被害部位,被害部位是否形成肿瘤?病穗上有无黑色丝状物? 2病原鉴定:用解剖刀刮取少量黑粉制片。镜检冬孢子形状、颜色,冬孢子表面是否有细刺? 病原: Physoderma maydis 1.症状观察:观察发病部位。何处病斑最多?病斑颜色如何?病组织是否有褐色粉未散出?
何不同? ⒉ 病原鉴定:分别刮取病组织上的霉层。制片仅见两种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注意分 生孢子在形状、色泽、大小、隔膜数、基细胞形状,脐点等方面的区别。 ⒊ 玉米大、小斑病简易诊断法:将田间可疑病叶采回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然后将其放在 25-28℃ 左右温度下,用培养皿进行保湿培养。24 小时后镜检病斑上的霉层。根据病原形态,即可确诊病叶是大斑 病还是还是小斑病。 (二) 玉米丝黑穗病 病原:Sphacelotheca reiliana 分类地位: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节黑粉菌科、轴黑粉菌属 ⒈ 症状观察:注意雌穗和雄穗受害状有何不同?雌穗上黑色丝状物是什么? ⒉ 病原鉴定:用解剖刀刮取少量黑粉制片。镜检冬孢子形状、颜色、注意冬孢子表面是否有刺? (提示:冬孢子茶褐色,圆形或近圆形。表面细刺明显。大小为 9-15 微米。冬孢子间混有球形、金乌色的 不育细胞。) (三) 玉米黑粉病 病原:Ustilago maydis 分类地位:担子菌亚门、东孢子纲、黑粉菌目、节黑粉菌科、节黑粉菌属 ⒈症状观察:注意观察植株被害部位,被害部位是否形成肿瘤?病穗上有无黑色丝状物? ⒉病原鉴定:用解剖刀刮取少量黑粉制片。镜检冬孢子形状、颜色,冬孢子表面是否有细刺? (四)玉米褐斑病 病原:Physoderma maydis 1.症状观察:观察发病部位。何处病斑最多?病斑颜色如何?病组织是否有褐色粉未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