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枣核》课堂教学实录 2、说明:该课获2010年(第八届)太原市教学能手大赛(初中组)一等奖 3、署名:吴喜萍/执教吴喜萍/整理 4、课堂实录正文: 教学纵横] 教材分析与评价 《枣核》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的第一课。全文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 大、以物传情的表现手法,讲述-位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 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意识和丰富民族情感的伟大民族。朴实的叙事、真诚的独白、精巧的构思、简洁 质朴富含抒情色彩的语言,使这篇叙事散文美不胜收。 作为“爱国情伓”的起始课,《枣核》一课的教学承担着“开源引水″的重任∶点燃爱国热情、激发 学习兴趣、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 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 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 1、较为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主题内涵,是重点也是难点。2、品析本文质朴情真的语言,是重点 教学构想“读”为手段,“品”为重心,“情”为基调,“悟”为目的。 教学用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儿歌《一个枣核大不大》,二胡协奏曲《梁祝》,歌曲《我的中国心》等
1、题目:《枣核》课堂教学实录 2、说明:该课获 2010 年(第八届)太原市教学能手大赛(初中组)一等奖 3、署名:吴喜萍/执教 吴喜萍/整理 4、课堂实录正文: [教学纵横] 教材分析与评价 《枣核》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的第一课。全文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 大、以物传情的表现手法,讲述一位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 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意识和丰富民族情感的伟大民族。朴实的叙事、真诚的独白、精巧的构思、简洁 质朴富含抒情色彩的语言,使这篇叙事散文美不胜收。 作为“爱国情怀”的起始课,《枣核》一课的教学承担着“开源引水”的重任:点燃爱国热情、激发 学习兴趣、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 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 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 1、较为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主题内涵,是重点也是难点。2、品析本文质朴情真的语言,是重点。 教学构想 “读”为手段,“品”为重心,“情”为基调,“悟”为目的。 教学用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儿歌《一个枣核大不大》,二胡协奏曲《梁祝》,歌曲《我的中国心》等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堂实录] 、欣赏儿歌,切入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听一首儿歌怎么样? 生(异口同声、面带好奇):好。 (多媒体播放:一个枣核大不大?一间屋子盛不下/个枣核小不小?一间屋子盛不了 师:同学们,这首趣味盎然的儿歌是不是让你浮想联翩了呢?又会有哪些问号在你的脑海里掀起小小 的浪花?举手说说吧。 生1:这首儿歌易学易记,但话语很辩证、引人深思。大不大?“一间屋子盛下下”,太大了。小不小? 间屋子盛不了”,更大了。 生2:一个枣核小之又小,为什么会“一间屋子盛不下”呢?夸张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师:太好了,真是“一石激起干层浪"。这粒小小枣核的奥秘看来还真是值得思考了。当然,如果同 学们放飞想像,定会找到许多言之有据、可自圆其说的精彩答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翻 译家、记者萧乾先生的《枣核》(随机板书课题、作者),看看文中的“枣核”大不大,相信你一定会有意 想不到的收获 用心聆听“枣核”,感知内容 师:首先,请允许我和几位同学为大家配乐朗诵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我们起来了解几粒枣核的 神奇之旅吧。 (多媒体展示:①“旧时同窗”为什么在分别近半个世纪之后,“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去几颗生枣核”, 她想做什么?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②请用横线画岀文中含有“枣核”或“枣树”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枣核”展开故事情节 的。) (播放背景音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师生合作朗读,师读文章的第1、2、10、·11段,男生1读
课时安排 1 课时 [课堂实录] 一、欣赏儿歌,切入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听一首儿歌怎么样? 生(异口同声、面带好奇):好。 (多媒体播放: 一个枣核大不大?一间屋子盛不下/一个枣核小不小?一间屋子盛不了。) 师:同学们,这首趣味盎然的儿歌是不是让你浮想联翩了呢?又会有哪些问号在你的脑海里掀起小小 的浪花?举手说说吧。 生 1:这首儿歌易学易记,但话语很辩证、引人深思。大不大?“一间屋子盛下下”,太大了。小不小? “一间屋子盛不了”,更大了。 生 2:一个枣核小之又小,为什么会“一间屋子盛不下”呢?夸张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师:太好了,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粒小小枣核的奥秘看来还真是值得思考了。当然,如果同 学们放飞想像,定会找到许多言之有据、可自圆其说的精彩答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翻 译家、记者萧乾先生的《枣核》(随机板书课题、作者),看看文中的“枣核”大不大,相信你一定会有意 想不到的收获。 二、用心聆听“枣核”,感知内容 师:首先,请允许我和几位同学为大家配乐朗诵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我们一起来了解几粒枣核的 神奇之旅吧。 (多媒体展示:① “旧时同窗”为什么在分别近半个世纪之后,“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去几颗生枣核”, 她想做什么?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② 请用横线画出文中含有“枣核”或“枣树”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枣核”展开故事情节 的。) (播放背景音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师生合作朗读,师读文章的第 1、2、10、11 段,男生 1 读
第3至6段的旁白,男生2读7至9段的旁白。女生3谫第3至6段中“美籍华人”的话,女生4读第 7至9段中“美籍华人”的话。) 生(脱口而出):她要种枣树。因为她总是想北京、想故乡、想祖国 师:回答很好。怎样完成第二题呢?我给大家做个示范。如在第一自然段“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 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去几颗生枣核”下画横线,将此情节概括为“要枣核 [板书:要枣核] 生1:第三自然段“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岀那几颗枣核”,这是“给枣核"。 师:这位同学把这一情节概括为“给枣核”,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3:我认为应概括为“得枣核″。因为“要枣核”的人是“美籍华人”,她是本文要刻画的主要人物。 师:同学们,“给枣核”“得枣核”两个概括你认为哪个更有道理呢 生:“得枣核"。 [板书:得枣核] 生3:第四自然段“我问她枣核的用途”,这是“问枣核”。 生4:第七自然段“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这是“答 枣核"。 师:那么,如果把这一“问”一“答”联系起来,这一个大的情节该如何概括呢? 生(自由发言):“谈枣核。”“说枣核。“话枣核。 师:这些概括都不错。 [板书:话枣核] 师:同学们,面对梳理出来的情节,在本文构思上,你会有怎样的发现? 生5:“枣核”是本文的线索,让文章变得条理清晰。 [板书:一线串珠] 师:还有呢?
第 3 至 6 段的旁白,男生 2 读 7 至 9 段的旁白。女生 3 读第 3 至 6 段中“美籍华人”的话,女生 4 读第 7 至 9 段中“美籍华人”的话。) 生(脱口而出):她要种枣树。因为她总是想北京、想故乡、想祖国。 师:回答很好。怎样完成第二题呢?我给大家做个示范。如在第一自然段“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 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去几颗生枣核”下画横线,将此情节概括为“要枣核”。 [板书:要枣核] 生 1:第三自然段“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 这是“给枣核”。 师:这位同学把这一情节概括为“给枣核”,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 3:我认为应概括为“得枣核”。因为“要枣核”的人是“美籍华人”,她是本文要刻画的主要人物。 师:同学们,“给枣核”“得枣核”两个概括你认为哪个更有道理呢? 生:“得枣核”。 [板书:得枣核] 生 3:第四自然段“我问她枣核的用途”,这是“问枣核”。 生 4:第七自然段“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这是“答 枣核”。 师:那么,如果把这一“问”一“答”联系起来,这一个大的情节该如何概括呢? 生(自由发言):“谈枣核。”“说枣核。”“话枣核。” 师:这些概括都不错。 [板书:话枣核] 师:同学们,面对梳理出来的情节,在本文构思上,你会有怎样的发现? 生 5:“枣核”是本文的线索,让文章变得条理清晰。 [板书:一线串珠] 师:还有呢?
(学生思考、无语。 师:“美籍华人”只索要枣核却不说用途本已“蹊跷”,要了枣核不回答我的询问更显“故弄玄虚"。 生(豁然开朗):设置悬念。 师:对,层层悬疑中调皮的“旧时同窗”和巧设悬念的萧乾就一齐向我们走来了。 [板书:巧设悬念] 师:“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小小枣核,饱含真情。同学们说,这一粒枣核小不小? 生(齐声回答):不小 三、用智美读“枣核”,品析语言。 师:同学们,这篇叙事散文不仅以巧妙的构思取胜,它令读者赞不绝口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看似平淡的 语言却饱含海外华人的恋国情浓。那么,“我的旧时同窗”浓郁的思乡之情是怎样在她的一言一行之中细 细呈现出来的?(停顿)比如第一段中的这句话:“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一个“再三托付 写出“旧时同窗”索要枣核时郑重其事的态度,写岀她渴望得到枣核的迫切心情,表达她渴望借助枣核排 遣乡愁的美好愿望。 师:请自由美读课文,在值得品味的好词下加小囻点、好句下画波浪线,然后选择你个人最受触动的 一处进行简要旁批。首先让我听到同学们个性的美读之音在教室响起 (学生放声自由美读,圈点批注。教师巡视进行个人点拔。学生举手发言。) 生1:当读到“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时,我感受到在“美籍华人″的眼中、心中,这 几粒枣核的地位很重、很重,也说明故乡在她心中的地位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 师:你的选句很经典,但能否把用语之妙再说的具体点呢 生1:“"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用了比喻,“珍珠玛瑙″本来就是贵重之物,说比它们还贵重,可见枣 核的地位无可替代 师:不错,这个句子你从修辞美的角度赏析的比较到位。在你的选句中还有值得品析的妙词吗? 生(七嘴八舌):“托”字
(学生思考、无语。) 师: “美籍华人”只索要枣核却不说用途本已“蹊跷”,要了枣核不回答我的询问更显“故弄玄虚”。 生(豁然开朗):设置悬念。 师:对,层层悬疑中调皮的“旧时同窗”和巧设悬念的萧乾就一齐向我们走来了。 [板书:巧设悬念] 师:“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小小枣核,饱含真情。同学们说,这一粒枣核小不小? 生(齐声回答):不小。 三、用智美读“枣核”,品析语言。 师:同学们,这篇叙事散文不仅以巧妙的构思取胜,它令读者赞不绝口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看似平淡的 语言却饱含海外华人的恋国情浓。那么,“我的旧时同窗”浓郁的思乡之情是怎样在她的一言一行之中细 细呈现出来的?(停顿)比如第一段中的这句话:“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一个 “再三托付” 写出“旧时同窗”索要枣核时郑重其事的态度,写出她渴望得到枣核的迫切心情,表达她渴望借助枣核排 遣乡愁的美好愿望。 师:请自由美读课文,在值得品味的好词下加小圆点、好句下画波浪线,然后选择你个人最受触动的 一处进行简要旁批。首先让我听到同学们个性的美读之音在教室响起。 (学生放声自由美读,圈点批注。教师巡视进行个人点拨。学生举手发言。) 生 1:当读到“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时,我感受到在“美籍华人”的眼中、心中,这 几粒枣核的地位很重、很重,也说明故乡在她心中的地位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 师:你的选句很经典,但能否把用语之妙再说的具体点呢? 生 1:“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用了比喻,“珍珠玛瑙”本来就是贵重之物,说比它们还贵重,可见枣 核的地位无可替代。 师:不错,这个句子你从修辞美的角度赏析的比较到位。在你的选句中还有值得品析的妙词吗? 生(七嘴八舌):“托”字
师:谁来帮助1同学赏析一下这个“托”字? 生2(举手发言):一个“托”字描绘出“美籍华人″小心翼翼地对待这几粒生枣核,视枣核为珍宝, 因为在“我”看来不起眼的枣核在她心中是故乡的代表 师:品的细。作者为什么不用“拿”“抓”“捏”“攥”,而单选一个“托”字呢?因为枣核是生命,是 承载“美籍华人”爱国爱乡之情的生命,这生命无价。“托”细节传情。 生3:“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表面看,“美籍华人″的做法有点不合情 理,她应该先款待“我”再询问。可她由于心里过于思念故乡,所以顾不得礼节,见到同窗好友就急切地 想得到好友的回答。 师:王维诗云:“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面对来自故乡的友人,倾诉思乡的衷肠,合情合理。 生4:“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她″为什么栽“垂杨柳″呢?因为我 国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栽杨柳是思念、依恋故乡的表现 师:依依杨柳、柄枘睡莲,哪-一样不是故乡之景、不蕴思乡之情呢?叙事言情。 生5:“我想厂甸……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四个“想”让“美籍华人″”在说出要枣核的 秘密的同时,倾尽思乡的苦水。 师:请同学们齐声美读这四个“想”,也想一想5同学说的在理不在理。 (学生齐读点头。) 师:这四个“想”说来是京腔京韵,品来是催人泪下,独白抒情。 生6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本段“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 点什么。”这句话看似很矛盾,应该怎样理解? 生7:物质再富有,也不能化解思乡的痛苦 师:言简意赅。 生8:我也有个问题,第5、6段用不少的笔墨写“美籍华人”居所环境的幽美和家庭的美满,是不 是有点跑题?
师:谁来帮助 1 同学赏析一下这个“托”字? 生 2(举手发言):一个“托”字描绘出“美籍华人”小心翼翼地对待这几粒生枣核,视枣核为珍宝, 因为在“我”看来不起眼的枣核在她心中是故乡的代表。 师:品的细。作者为什么不用“拿”“抓”“捏”“攥”,而单选一个“托”字呢?因为枣核是生命,是 承载“美籍华人”爱国爱乡之情的生命,这生命无价。“托”细节传情。 生 3:“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表面看,“美籍华人”的做法有点不合情 理,她应该先款待“我”再询问。可她由于心里过于思念故乡,所以顾不得礼节,见到同窗好友就急切地 想得到好友的回答。 师:王维诗云:“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面对来自故乡的友人,倾诉思乡的衷肠,合情合理。 生 4:“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她”为什么栽“垂杨柳”呢?因为我 国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栽杨柳是思念、依恋故乡的表现。 师:依依杨柳、柄柄睡莲,哪一样不是故乡之景、不蕴思乡之情呢?叙事言情。 生 5:“我想厂甸……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四个“想”让“美籍华人”在说出要枣核的 秘密的同时,倾尽思乡的苦水。 师:请同学们齐声美读这四个“想”,也想一想 5 同学说的在理不在理。 (学生齐读,点头。) 师:这四个“想”说来是京腔京韵,品来是催人泪下,独白抒情。 生 6: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本段“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 点什么。”这句话看似很矛盾,应该怎样理解? 生 7:物质再富有,也不能化解思乡的痛苦。 师:言简意赅。 生 8:我也有个问题,第 5、6 段用不少的笔墨写“美籍华人”居所环境的幽美和家庭的美满,是不 是有点跑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