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假定某国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a)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给矿工开采了50 千克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造 了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I)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 (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3)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共为多少?用收人法计算GDP。 12.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书本、面包和菜豆。它们在1998年和1999年的产量 和价格如下表所示,试求: 1998年 1999年 数量 价格 数量 价格 书本 100 10美元 110 10美元 面包(条) 1美元 200 1.5美元 菜豆(千克) 500 0.5美元 450 1美元 (1)1998年名义GDP (2)1999年名义GDP: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 多少百分比? (4)以1999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 多少百分比? (5)“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句 话对否? (6)用1998年作为基期,计算1998年和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 13.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 单位: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 4800 总投资 800 净投资 300 消费 3000 政府购买 960 政府预算盈余 试计算:(1)国内生产净值;(2)净出口;(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 (4)个人可支配收人;(⑤)个人储蓄 14,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 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都是亿元),试计算:(1)储蓄;(2)投资(3)政府 支出。 15.储蓄一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380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人决定理论 上一章讨论国民收人如何核算,这一章起讨论国民收人如何决定,即经济社会的生产 或收人水平是怎样决定的。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的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国 民收人决定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 和国际市场。仅包括产品市场的国民收人决定理论称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均衡产出 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说明一个国家的生产或收人如何决定,要从分析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开始。为此,需要 先作些假设: 1.假设所分析的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家户部门(居民户) 和企业部门(厂商)。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都发生在家户部门,生产和投资行为都发生在 企业部门。还假定企业投资是自发的或外生的,即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这样简单的经 济关系称为二部门经济 2,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社会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这就是 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这在西方经济学中有时被称为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时,面 对的是1929一1933年的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 需求增加时,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的价格上升,从而产 品成本和价格大体上能保持不变。这条所谓凯恩斯定律被认为是适用于短期分析,即分析 381
的是短期中收入和就业如何决定。因为在短期中,价格不易变动,或者说具有黏性,当社 会需求变动时,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调整产量,而不是改变价格。 此外,还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这样,GDP、NDP、NI和PI就都相等, 二、均衡产出的概念 在上述情况下,经济社会的产量或者说国民收入就决定于总需求。和总需求相等的产 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本书的微观部分已经说明均衡的意义,均衡是指一种不再变动的 情况。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来。若生产(供给)超过需 求,企业所不愿意有的过多的存货会增加,企业就会减少生产:若生产低于需求,企业库 存会减少,企业就会增加生产。总之,由于企业要根据产品销路来安排生产,一定会把生 产定在和产品需求相一致的水平上。由于二部门经济中没有政府和对外贸易,总需求就只 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 yec+i (13.1) 这里,y、i都用小写字母表示,分别代表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产出或收入、实 际消费和实际投资,而不是上一章里用大写字母表示的名义产出、消费和投资。还要指出 的是,公式中的和i,代表的是居民和企业实际想要有的消费和投资,即意愿消费和投 资的数量,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举例来说,假定企业部门 由于错误估计形势,生产了1200亿美元产品,但市场实际需要的只是1000亿美元的产 品,于是就有200亿美元产品成为企业的非意愿存货投资或称非计划存货投资。上一章第 三节里说过,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变动。存货是处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待 出售的成品的存量,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和企业暂时持有的待售产品。企业要正常持续生产 经营,必须保有一定数量存货。符合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存货变动是意愿存货投资或计划存 货投资,超过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存货变动就是非意愿或非计划存货投资。这部分存货投资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但不是计划投资的部分。因此,在国民收人核算 中,实际产出就等于计划支出(或称计划需求)加非计划存货投资。但在国民收入决定理 论中,均衡产出指与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因此,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和计划 产出正好相等。因此,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 想要有的支出。假定企业生产100亿美元产品,居民和企业要购买产品的支出也是100亿 美元,则此100亿美元的生产就是均衡产出或者说均衡收人。换句话说,社会经济要处于 均衡收入水平上,就有必要使实际收入水平引起一个相等的计划支出量。因为只有这样才 能使这一收人水平继续被维持下去。这也就是本书过去所解释过的均衡的意义。若用E代 表支出,y代表收人,则经济均衡的条件是E=y[这和(13.1)式的y=c十i其实是一个 意思,因为E表示支出,二部门的经济中E=c十门,这个关系可用图13一1(a)表示。 在图中,纵轴表示支出(单位为亿美元),横轴表示收入(单位为亿美元),从原点出发的 45线上的各点都表示支出和收入相等。例如,A点表示支出和收人各为100亿美元。 均衡产出指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这一点,可在图131(b)上得到表现。在图中, 382
E|直线上任一点均为E-y 收人=100 1>0 100 00 1U<0t 支出=100 Q 100 100 (a)支出等于收入的45线 ()支出决定收入 图13-1 假定总支出(即总需求量)为100亿美元,则总产出(总收入)为100亿美元时就是均衡 产出,B为均衡点。同B点相对应的支出和收入都为100亿美元,说明生产数额正好等于 需要支出(消费加投资)的数额。若产出大于100亿美元,非意愿存货投资(图中用心 表示)就大于零,企业要削减生产。反之,企业会扩大生产。因此,经济总要趋于100亿 美元产出水平。再假定总需求为90亿美元,则均衡产出必为90亿美元。若总需求为110 亿美元,则均衡产出为110亿美元。 从均衡产出概念可见,要增加均衡产出,关键是要增加总需求,因为均衡产出水平决 定于总需求或者说总支出水平。 三、投资等于储蓄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也可用=s表示,因为这里的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 加投资,即E=c+i,而生产创造的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即y=c十5(这里, y、c、s也都是别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收入、实际消费和实际储蓄),因此,E=y也就是 c十i=c十s,等式两边消去c,则得: i=5 (13.2) 需再次说明,这里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 蓄。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5,则是指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 内)始终等于储蓄。前者为均衡的条件,即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计划储蓄,只有二者相等 时,收人才处于均衡状态而后者所指的实际投资和实际储蓄是根据定义而得到的实际数 字,从而必然相等。 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 均衡产出既然是指与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则分析均衡产出如何决定,就是要分析总 需求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决定的。这里,首先要分析消费如何决定,这不仅是因为消费是 383
总需求中最主要的部分,还因为经济均衡的条件是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要找出储蓄量 的大小,必须先找出消费量的大小 一且知道了消费的数额,便可从国民收入中减掉这一 数额求得储蓄量。 消费量由什么决定呢?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各个家户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人水平 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人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 消费者年龄构成、社会保障制度、风俗习惯等等。凯恩斯认为,这些因素中有决定意义的 是家户收入。为此,可从诸多因素中抽出这一因素单独分析。 关于收人和消费的关系,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人的增加,消 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做消费函数或消 费倾向,用公式表示是: c=c(y) (13.3) 假定某家户的消费和收入之间有表13一1所示关系。 表13一1 某家庭消费函数 单位:美元 (1) (2) (3) (4) 收入 清费 边际消费倾向(MPC) 平均消费倾向(APC A 9000 9110 1.01 0.89 10000 10000 1.00 0.85 11000 10850 0.99 0.75 12000 11600 0.97 0.64 13000 12240 0.94 0.59 14000 12830 0.92 0.53 G 15000 13360 0.89 表13一1的数字表明:当收入是9000美元时,消费为9110美元,入不敷出。当收 为10000美元时,消费为10000美元,收支平衡。当收入依次增至11000美元、12000美 元、13000美元、14000美元和15000美元时,消费依次增加到10850美元、11600美元 12240美元、12830美元和13360美元。这就是说,收人增加时,消费随着增加,但增加 得越来越少。在表中,收人依次增加1000美元时,消费依次增加890美元、850美元 750美元、640美元、590美元和530美元。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 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称为边际消费倾向(MC)。表13一1中第 (3)列即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的公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