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C-盖或BFS (13.4) 若收入增量和消费增量均为极小时,上述公式可写成: MPC-4s (13.5) 表13一1中第(4)列是平均消费倾向(APC),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 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平均消费倾向的公式是: APC- (13.6) 根据夷13一1可给出消费曲线如图13一2。 在图13一2上,横轴表示收入y,纵轴表示消费c, 45线上任一点到纵横轴的垂直距离都相等,表示收人全 部用于消费。c=c(y)曲线是消费曲线,表示消费和收 42 入之间的函数关系。B点是消费曲线和45线交点,表 示这时候消费支出和收入相等。B点左方,表示消费大 于收人;B点右方,表示消费小于收人。随着消费曲线 45 向右延伸,这条曲线和45线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消 068101214y 费随收人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于收入增 加的幅度。消费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都是与这一点相 图13一2消费曲线 对应的边际消费倾向,而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射线的斜率,则是与这一点 相对应的平均消费倾向。从图13一2上的消费曲线的形状可以想象到,随着这条曲线向右 延伸,曲线上各点的斜率越来越小,说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同时曲线上各点与原点的连 线的斜率也越来越小,说明平均消费倾向也递减,但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大于边际消费倾 向,这和表13一1所得的数据也是一致的。由于消费增量只是收入增量的一部分,因此边 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但平均消费倾向则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因为消费可 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收人。 表13一1所表示的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情况。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用下列方程表示: c=a十y (13.7) 式中,α为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 基本生活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B和y的乘积表示收人引致的消费。因此,c=a十 的经济含义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例如,若已知α=300,3=0.75,则 c=300十0.75y,这就是说,若收入增加1单位,其中就有75%用于增加消费,只要y为 已知,就可算出全部消费支出量。 当消费和收入之间呈线性关系时,消费函数就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消费函数 上每一点的斜率都相等,并且大于0而小于1,如图13一3。 385
当消费函数为线性时,APC>MPC这一点更易看清, 因为消费函数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所成射线的斜率都大于 消费曲线(这里是直线)的斜率,而且从公式看,APC= c-a+By 号-号+A在这里,B是MPC,由于a和y嘉是 正数,因此,号>0,所以,APC>MPC.随着收入增加, Q 二之值越来越小,说明APC逐渐趋近于MPC。 图13一3线性消费函数 二、储蓄函数 与消费函数相联系的还有一个储蓄函数的概念。 储蓄是收人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既然消费随收人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则可知 储蓄随收人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储蓄与收入的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数,其公式是: s-s(V) (13.8) 根据表13一1的数据,可列出储蓄函数的数字如表13一2。 表13-2 某家户储蓄表 单位:美元 (4) (5) 边 平均储蓄倾向 APS) A 9000 9110 -110 -0.01 0.11 B 10000 1000d 0 0 0.15 11000 10850 150 0.01 0.25 D 12000 1160 400 0.03 0.36 13000 12240 760 0.06 0.41 F 14000 12830 1170 0.08 0.47 G 15000 13360 1640 0.11 根据上表,可画出储蓄曲线如图13一4. 在图13一4上,s=s(y)曲线表示储蓄和收人之间的函数关系。B点是储蓄曲线和横轴交 点,表示这时消费和收人相等即收支平衡,B点以右有正储蓄,B点以左有负储蓄。随若储 蓄曲线向右延伸,它和横轴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储蓄随收入而增加,且增加的幅度越来 越大。 386
储鲨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是边际储蓄倾向(MPS), 它是该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其公式是: MPS=会 (13.9) 如果收人与储蓄增量极小,上述公式可写成: 068A101214 -1 MPS- (13.10) 图134储蓄曲线 此即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 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射线的斜率,则是平均储蓄倾向(APS)。平均储 蓄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其公式是: APS= (13.11) 表13一2和图13一4表示的储蓄和收入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如果二者呈线性关系,即 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为一直线的话,则由于s=y一c,且c=a十y,因此: s=y-c=y-(a+A)=-a+(1-B)y (13.12 上式是线性储蓄函数的方程式。线性储蓄函数图形如 图13-5. s▣-a+1-8)y 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由于储蓄被定义为收人和消费之差,因此 第一,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从公式看: 图13一5线性储蓄函数 s=y-c 而c=a十y ·.s=y-c=y-a一y=-a十(1一my 消费和储蓄的关系可在图13一6上得到表现。 在图中,当收入为y。时,即消费支出等于收人 c=c(y) 储蓄为零。在A点左方,消费曲线c位于45线之 上,表明消费大于收入,因此,储蓄曲线s位于横轴 下方:在A点右方,消费曲线c位于45线之下,因 此,储蓄曲线s位于横轴上方。 4 s-3(y) 第二,若APC和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 但APC>MPC,则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 增,但APS<MPS,表现在图形上,在%的右方, 图13-6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的关系 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成的射线的斜率总小于 储蓄曲线上该点的斜率 第三,APC和APS之和恒等于1,MPC和MPS之和也恒等于1,可证明如下: 387
y=c+s ·多+号 即APC+APS=1 (13.13) 由此可知:1-APC=APS,1-APS=APC 再看MPC和MPS的情况: '△y=△c+s ·+ 即 MPC+MPS=1 (13.14) 由此可知:1-MPC=MPS,1-MPS=MPC 根据以上性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中只要有一个确立,另一个就随之确立。当消费 函数已知时,就可求得储蓄函数,当储蓄函数已知时,就可求得消费函数。 四、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以上分析的是家户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宏观经济学关心的是整个社会的消费函数 即总消费和总收入之间的关系。社会消费函数是家户消费函数的总和。然而,西方经济学 家认为,社会消费函数并不是家户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从家户消费函数求取社会消费函 数时,还要考虑一系列限制条件。 一是国民收入的分配。人们越是富有,越有能力储蓄,因此,不同收入阶层的边际消 费倾向不同。富有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贫穷者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因此,国民收人分配 越不均等,社会消费曲线就越是向下移动,反之亦然。 二是政府税收政策。如政府实行累进个人所得税,将富有者原来可能用于储蓄的一部 分收入征收过来,以政府支出形式花费掉,而按西方经济学者说法,这些支出通常成为公 众的收人,最终用于消费。这样,社会中消费数量增加,社会消费曲线会向上移动 三是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公司未分配利润无形中是一种储蓄,如分给 股东,则必定有一部分会被消费掉,因此,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大,消费就 少,储蓄就多。反之,则消费就多,储蓄就少,即社会消费曲线就会向上移动。 影响社会消费函数的因素还有其他一些,因此,社会消费曲线并非家庭消费曲线的简 单加总,但在考虑了种种限制条件后,社会消费曲线的基本形状仍和家庭消费曲线有很大 的相似之处。 以上所述消费函数只是凯恩斯所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它假定消费是人们收入水平的 函数,这是西方消费函数最简单的形式,被称为凯恩斯的绝对收人消费理论。凯恩斯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以后,这一简单的消费函数得到了补充、修改,产生了其 他一些理论,如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以及莫迪利安尼的生 命周期假说等等。 388
第三节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一、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S.Duesenberry)所提出。他认为消 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 定的,因此得名。按他的看法,消费与所得在长时期维持一固定比率,故长期消费函数是 从原点出发的直线,但短期消费函数则为有正截距的曲线。这不论从时间数列或从横断面 观察都是如此。 先从时间数列来观察,杜森贝利认为,依照人们习惯,增加消费容易,减少消费则 难。因为一向过着相当高的生活水准的人,即使收入降低,多半不会马上因此降低消费水 准,而会继续维持相当高的消费水准,故消费固然会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易随收入 的减少而减少。因此,就短期观察时,可发现在经济波动过程中,收入增加时低收人者的 消费会赶上高收入者的消费,但收人减少时,消费水平的降低相当有限。因此,短期消费 函数不同于长期消费函数。 这一理论,可以用图13一7说明。 CL-BY Cn C C 图13一了相对收入消费理论对短期消费函数的解利 在上面的图13一7中可见,当经济稳定增长时,消费为收入的固定比率,故长期消费 函数为C=Y。但在景气变动期,则短期消费函数有不同形态。例如原先收人为Y1时, 消费为C。当收入由Y1减少时,消费不循C的途径,而循C的途径变动(CYa> CY,即平均消费倾向变大)。反之,当收人由Y逐渐恢复时,消费循着C1的路径变 动,直至到达原先的最高收入水平Y,时的C为止。当经济由Y,稳定增长时,消费又走 C=Y的途径,使消费与收入成固定比率,故消费函数为C。然而,当收入在Y处而 经济发生衰退时,短期消费函数为C2。如此继续变动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会 有短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的区别。其形态分别为:长期消费函数为C=Y,短期消 费函数为C=C,十Y。这样,杜森贝利将短期消费函数的正截距的产生,归因于经济周期 各阶段的不同消费行为。杜森贝利理论的核心是消费者易于随收人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 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 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