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一投资恒等式 在三部门经济中,把政府部门引了进来。政府的经济活动表现在,一方面有政府收 (主要是向企业和居民征税),另一方面有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以及 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这样,把政府经济活动考虑进去,国民收人的构成将是这样: 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的总和,可用公式表示为: Y=C+十G。按理说,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同样要形成对产品的需求,从而应列人公 式,但这一需求已包括在消费和投资中,因为居民得到了转移支付收入,无非是仍用于消 费和投资(主要是消费,因为转移支付是政府给居民的救济性收人及津贴),因此这里公 式中政府支出仅指政府购买。 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仍旧是所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总和,即工资、利 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总收人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还先要纳税。然而,居民一方面 要纳税,一方面又得到政府的转移支付收人,税金扣除了转移支付才是政府的净收人, 也就是国民收入中归于政府的部分。假定用T。表示全部税金收入,T,表示政府转移支 付,T表示政府净收人,则T=T。一T,这样,从收人方面看国民收人的构成将 是:Y=C+S+T 按照前面说过的社会总产出等于总销售(总支出),总产出价值又构成总收人的道理, 可以将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概括成为:C+1+G=Y=C+S+T。公 式两边消去C,得I+G=S+T,或I=S+(T-G)。在这里,(T一G)可看做政府储蓄, 因为T是政府净收人,G是政府购买性支出,二者差额即政府储蓄,这可以是正值,也可 以是负值。这样,I=S+(T-G)的公式,也就表示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 和投资的恒等。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一投资恒等式 上述三部门经济加进一个国外部门就成了四部门经济。四部门经济中,由于有了对外 贸易,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就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用公 式表示是:Y=C+I+G+(X一M0. 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构成的公式可写成:Y=C+S+T+K,这里,C+S+T的 意义和三部门经济中的意义一样,K,则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例如,对外 国遭受灾害时的救济性捐款,这种转移支付也来自生产要素的收人。 这样,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就是:C+I+G+(X一M)=Y=C+ S+T+K,公式两边消去C,则得到: 1+G+(X-M)=S+T+K, 十G+(X一M0=S十T+K,这一等式,也可以看成是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 等式,因为这一等式可以转化为以下式子:I=S+(T-G)+(M一X+K,)。这里,S代表 居民私人储蓄,(T一G)代表政府储蓄,而(M一X+K,)则可代表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因为 从本国的立场看,M(进口)代表其他国家出口商品,从而是这些国家获得的收人,X 出口)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购买商品和劳务,从而是这些国家需要的支出,K,也代表其 375
他国家从本国得到收入,可见,当(M十K)>X时,外国对本国的收入大于支出,于是就 有了储蓄,反之,则有负储蓄。这样,I=S十(T一G)十(M-X+K,)的公式就代表四部门 经济中总储蓄(私人、政府和国外)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上面我们逐一分析了二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人构成的基本公式以及储 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在分析时是把折旧和企业间接税先撒开的,实际上,即使把它们考虑 进来,上述收入构成公式及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也都成立。如果上述Y指GDP,则上述所 有等式两边的I和S分别表示把折旧包括在内的总投资和总储蓄。如果Y指NDP,则等式两 边的I和S分别表示不含折旧的净投资和净储蓄:如果Y指NI,则C、【、G是按出厂价计 量的,等式两边诚少了一个相同的等于间接税的量值。可见,不论Y代表哪一种国民收人概 念,只要其他变量的意义能和Y的概念相一致,储蓄一投资恒等式总是成立的。 第六节名义GDP和实际GDP 由于GDP是用货币来计算的,因此,一国GDP的变动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所生产 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一是物品和劳务的价格的变动。当然,二者也常常会同时变 动。为弄清国内生产总值变动究竟是由产量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需要区分名义国内生产 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 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假设某国最终产品以香蕉和上衣代表。两种物品在2006年(现期)和1996年(基期)的 价格和产量分别如表12一4所示,则以1996年价格计算的2006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 260万美元. 表124 名义GDP和实际GDF 1996年名义GDP 2006年名义GDP 2006年实际GDP 香蕉 20万单位×1.5美元 20万单位×1美元 =30万美元 =20万美元 上衣 5万单位×40美元 6万单位×50美元 6万单位×40美元 =200万美元 =300万美元 =240万美元 合计 215万美元 330万美元 260万美元 2006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别,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和基期 相比价格变动的程度。在上例中,330÷260=126.9%,说明从1996年到2006年该国价 格水平①上升了26.9%。在这里,126.9%称为GDP折算指数。可见,GDP折算指数是 ①关于价格水平的含义,本书第十八意有关通货膨胀的理论中有详细说明 376
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如果知道了GDP折算指数,就可以将名义的GDP折 算为实际的GDP,其公式为: 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12.2) 例如,在上例中,从1996年到2006年,GDP名义上(即从货币价值看)从215万美 元增加到330万美元,实际只增加到260万美元,即如果扣除物价变动因素,GDP只增长 20.9%[(260-215)÷215=20.9%],而名义上却增长了53.5%[(330-215)÷ 215=53.5%]. 由于价格变动,名义GDP并不反映实际产出的变动。因此,如果不作特殊说明,以 后各章中所讲的产出,总是指实际GDP,并以英文小写字母来表示实际GDP以及其他变 量。例如,用y、玉、g分别表示实际的产量(收人)、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 第七节结束语 本章要点可以被归结如下: (1)宏观经济学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因此,其研究对象和方法都和微 观经济学不完全相同。 (2)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它是经济社会(一国或 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核算GDP可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最常用是后两种方法。用支出法计得 的国内生产总值一消费(C)十投资(I)十政府购买支出(G)十净出口(X一M):用收入法计得 的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十利息十利润十租金十间接税十折旧 (4)西方经济学中讲的园民收入乃是衡量社会经济活动成就的一个广泛概念,实际上 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 和个人可支配收人,这些概念通过一定的关系相互关联着。 (⑤)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着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式。在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 济中,这一恒等式分别是S=I,I=S+(T-G)以及I=S+(T-G)+(M-X+K,)。 (6)国内生产总值有名义的和实际的之分。某个时期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 产总值之间的差别,可反映这一时期和基期相比的价格变动的程度。 对本章的内容,应该注意下列三点: 第一,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总体的全面核算,它以一定经济理论为指 导,综合应用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从实物资产、金融资产、物质产品和劳务 等各个角度,以各种流量和存量形式,对能反映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各种重要总量指标及 其组成成分作系统测定,并把各种指标组成一个系统来综合描述一国国民经济的联系和结 构的全貌。这种核算所提供的各种指标,是研究一国经济现实的历史发展的重要根据,也 是进行经济预测、编制计划和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形成的,由各总量及其组 377
成成分之间的联系和指标概念、定义、分类、计算方法、表现形式和记录手续和相关关系 所构成的一套国民经济核算的标准和制度。世界上出现过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种是 联合国于1968年公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 (1993年联合国又推出了一套最新的SNA国际标准),它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 的。另一种是联合国于1971年发表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又称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简称MPS),它是苏联在总结l925年以来计算国民 收人的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套核算方法和体系,过去主要为中央计划经济国家所采 用。随着各国向市场经济制度方向进行改革和开放,目前世界上已很少有国家再按MPS 核算国民经济,而采用SNA。 第二,本章所述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内容就是SNA,这套核算体系以西方宏观经济 理论为依据,将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这有其合理 性,因为GDP确实代表了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 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可以对一国总体经济运行表现作出概括性衡量,反映 出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便于国际间和地区间作比较,为制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 战略、分析经济运行状况以及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但SNA以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也是有局限性的,也就是说,尽管 GDP是宏观经济学所有概念中最重要的指标,但GDP并不是万能的。 一是它不能反映出 会成本。例如,某地赌博和黄色交易盛行,也许GDP水平很高,但并不能说明该地区经 济发展能给人们带来幸福,而只能说明社会生活魔朽。二是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 的代价。例如,如果只顾经济总量和速度增长,而不顾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那么,经济 可能增长了,但环境可能严重污染了,今天GDP上去了,明天可能要为治理环境污染付 出比今天增加的GDP高出几倍的成本。三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例如,如 果为了经济增长有高速度而拼命消耗资源,对资源采取低效的、掠夺式的利用,那么,可 能一时经济上去了,以后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和潜力却丧失了。四是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 质量。例如两个生产了同样多GDP的国家,如果一国国民十分健康,人均寿命很长,享 有较多闲服,而另一国国民劳动十分紧张,疲于奔命,人均寿命也短,那么,前一国国民 显然比后一国国民幸福得多。五是不能反映社会收人和财富分配的状况。例如,即使两国 人均GDP水平相同,但一国贫富差距比另一国大得多,显然,前一国的社会总福利要比 后一国低得多。 正因为GDP指标有这些局限性,因此,1990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发表 份《人类发展报告》,把作为衡量社会经济的指标体系由单纯的“GDP”指标变为“社会 指标”(经济、社会、环境、生活、文化等)。同时,在国外关于GDP的争论中,引人一 个绿色GDP的新概念。这是指在名义GDP中扣除了各种自然资源消耗之后,经过环境话 整的国内生产净值,也称绿色国内生产净值(EDP)。世界银行1997年开始利用绿色GDP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衡量一国(地区)的真实财富。尽管绿色GDP目前在核算上还存在 不少技术难题,但这一设想的方向是正确的,也符合科学发展观。 第三,新中国建立后很长一段时期曾经使用MPS即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这一体系 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在过去经济管理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 378
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开放扩大和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这一核算制度的缺陷日益显露,主 要是不能反陕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状况,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情况,不能系统反映社会资 金运行情况,不利于政府实行间接宏观调控和管理,不能反映国民经济循环全貌以及各环 节间衔接情况,不利于社会经济总体平衡的调控,也不利于进行国际间比较和交流。为 此,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在继续实行MPS体系的同时,逐步引进和采用SNA 即国民账户体系,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作为考核国民经济发展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的主要指标。1984年至1992年,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 系(试行方案)》。这一方案的试行,体现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MPS向MPS和 SNA并存的混合体系的转变,也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第一次转变。这次转变实现 了从指导思想到核算技术的多方面的突破,体现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MPS向SNA的 过渡 从200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一套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新的规范性文本,这就是《中 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这套新的核算体系,努力做到基本上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 的国民账户体系相衔接。这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第二次大转变,即由MPS和SNA 相混合的体系向SNA的转变。这次转变,从GDP的表述、人均GDP的计算、三次产业 的划分、价格指数缩减的计算、数据发布程序等各方面都作了和SNA更为一致的改革。 尽管与联合国标准比,还有一定差距,向国际标准完全靠拢,还有一个过程,但我国国民 经济核算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已是确定无疑了。 复习与思考 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 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 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3.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 4.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 计入GDP? 5.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从个人来说是投资,而在经济学上不算是投资? 6.为什么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人GDP,而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教济金不计 人GDP? 7.为什么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也计入GDP? 8.下列项目是否计人GDP,为什么? (1)政府转移支付: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 (3)购买普通股票; (4)购买一块地产。 9.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NDP、NI,P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 有影响?为什么? 10.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