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产出水平,这里价格水平用价格指数表示,产出水平用货币衡量的市场价值(国内生 产总值)表示。 不仅如此,而且微观经济学中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一般形态,看起来和宏观经济学 中的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态都差不多地向下倾斜和向上倾斜,但是其原因却 是不同的,这是以后要讲到的。 三、宏观经济学的加总(aggregation)法 宏观经济学研究杜会总体经济行为,因而不能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 而要用总量分析方法,即从个量分析的加总中引出总量的分析方法。 “经济加总”是人们用以描述某些经济生活的一个简单的抽象。例如,总产出就是 个经济加总的概念。比方说一定数量的香蕉、上衣、钢铁等等各不相同的东西无法直接加 总,但是在市场上都值一定数量的钱,于是,通过货币就可以把物质形态不同的产品的产 量都还原为一定的市场价值从而加总。中国有句老话说“春种田园皆万物,秋收遍地是黄 金”。这是说春天播种各种农作物种子,秋天可收获各种值钱的农作物。根据收获的这些 农作物的价值,也就可以计算出农业创造出的国内生产总值。 宏观经济学运用经济加总法时有几点值得注意: 是宏观分析中有些总量变化可以从徽观分析的个量中直接加总(大部分是加权平均 加总)而得到,因为微观是宏观的基础,就像树木是森林的基础一样。例如每个人的消费 支出加总就构成整个社会的消费总支出,每个人的消费支出与其收入成一定比例,才有总 量消费函数。又如每个厂商的投资支出加总就构成全社会的总投资,每个厂商的投资随利 率变化而变化,就有了总量投资函数 二是有的时候微观经济学中一些个体变量尽管可以加总,但是议种加总知大不到研 究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目的。例如降低工资对每个厂商来说都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 润,从而增加生产并增雇工人,但我们却无法从每个厂商降低工资的加总中得到整个社 会能增加生产和就业的结论,因为如果每个厂商都降低工资则工人们的消费支出会下降 并使总需求下降,从而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就业下降。可见,尽管徽观是宏观的基 础,但总体经济行为并不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对微观经济是正确的东西,对宏 观经济未必也是正确的,其原因除了经济个体与经济总体所追求的目标不同以外,还在 于某些行为对经济个体之所以正确或真实,是因为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即假定某一经济 个体的行为对其他个体不产生影响,但宏观经济涉及的是经济总体即所有经济个体,因 而不能再假定其他同一类别的个量不变,例如在上例中,某厂商降低工资时不能假定其 他厂商不降低工资。 三是有些时候一些微观经济个体的行为就根本不能直接加总。例如,一个经济社会的 经济景气情况发生变化时,各个厂商的投资意愿可能有很大差异,也许有人会认为经济可 能会开始走下坡路从而投资意愿和投资支出下降,而另一些人可能会认为经济会继续向 好,从而投资意愿强烈,投资需求旺盛。在这样的情况下,宏观经济分析就难以通过将各 厂商的投资直接加总而得出总投资会增加或者减少的结论。 可见,总量分析运用加总方法时需要谨慎,要区分能否加总的不同情况,以及弄清楚 365
加总能否达到研究宏观经济行为的目的。 四、宏观经济学鸟瞰和本书宏观部分的章节安排 根据本节以上的论述,宏观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寻找保持国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对策, 所谓稳定的增长系指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增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第一,西方学者 必须探寻哪些市场,而每一市场又含有哪些经济变量来决定国民收入的大小。第二,在得 知这些变量以后,人们就可以进一步制定政策来控制这些变量,以便使国民收入保持稳定 的增长。这两项内容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可以用下面的图12一1加以说 明。由于该图是对框架的鸟瞰,所以它仅仅涉及市场为止:每一市场所含有的变量将在对 各市场的论述中显示出来。 产品市场 ,总需求曲线货币市场 ,短期决定及对策 (国际市场 国民收入 总供给曲线一劳动市场(和总量生产函数) 长期决定及对策—经济增长论和经济周期理论 有关国民收人的短期决定的不同意见和对 图12一1宏观经济学鸟瞰 从图12一1中可以看到,国民收人(在宏观经济学中经常被简称为收人)的决定在短 期中和在长期中是不相同的。这里的短期和长期的意义和微观经济学中的大致相同①, 即:在短期中,只有可变的生产要素或投入(如劳动、原料等)才能发生变动;而在长期 中,包括不变生产要素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或投入(如一个国家的机器设备、技术水平、 人口数量等)均可以发生变动 图12一1也表明,短期国民收人的决定取决于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 又取决于三个市场的变量,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情况。本书第十三章论述 产品市场,第十四章说明货币市场并把两种市场的共同作用加以综合,这两章的内容被称 为1S一LM分析。截止到20世纪60年代,它可以说涵盖了宏观经济理论的全貌:一直到 现在,它还被大多数西方学者看作为宏观经济学的最核心的理论。在这两章之后,由于在 短期中,国民收人的波动往往来自需求方面,所以接下来的第十五和第十六两章论述影响 总需求的短期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七章引人了以前各章所省略掉的价格变量, 一方面根据 IS一LM分析推导出总需求曲线,另一方面又根据劳动市场的情况得出总供给曲线,并且 根据这两条曲线来对国民收入在短期中的变动加以初步的解释。在其后的第十八章中,由 于价格水平的变化牵涉到劳动的供求和通货膨胀,所以,失业和通胀问题在这一章中加以 系统的论述。第十九章进一步引入国际市场。从图12一1中可以看到,国际市场构成总需 求曲线的第三个方面。本书之所以把国际市场置于总需求曲线之后,原因在于这种被一部 分西方教材使用的办法可以使读者看到,国际市场的引入不过是使总需求曲线进一步复杂 关于这一点,本书第十七章有较详细的论述 66
化,从而使读者易于理解国际市场的作用。第二十章说明国民收入长期和短期的决定,即 经济增长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第二十一章讨论宏观总需求的微观基础。第二十二章首先根 据菲利普斯曲线椎导出总供给曲线的较为精确的表达式。然后,把这一表达式作为主要的 事例来阐明当今宏观经济学两大学派的异同及其新发展。在最后的第二十三章中,本书将 根据我国的情况来对包括微观和宏观在内的整个西方经济学加以评论。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首先要有定义和计量总产出或总收入的一套方 法。国民收入核算就研究这套方法。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简称 GDP),因此,首先有必要弄清什么是GDP。为了弄清这一概念,可以先从一个企业的生 产谈起 假设某企业在某年生产和销售500万美元制成品。能否说这500万美元产品价值都是 这个企业生产的或者说创造的呢?不能,因为生产中必须消耗原材料、能源等等。假定这 些消耗是200万美元,则该企业新生产的价值充其量只有300万美元(其实这300万美元 价值中还没有扣除厂房设备消耗即折旧的部分,这一点以后再说)。这300万美元的价值 是该企业产品价值与从别的企业购进的原材料、能源等价值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称为价 值增值。这一增值部分才被认为是该企业在该年真正所生产的,真正贡献给社会的。因 此,说企业在某年的产出,是指价值增值。 弄清这一点对认识经济学所说的社会一年的总产出是至关重要的。举个例子说,假定 件上衣从生产到消费者最终使用共要经过5个阶段:种棉、纺纱、织布、制衣、销售。 假设棉花价值为15类元,并假定它都是当年新生产的价值,不再包含为生产棉花所费的 肥料、种子等价值(当然,这事实上不可能,但为说明问题起见,需作这样的假定)。再 假定棉花纺成纱售价20美元,于是纺纱厂生产的价值是5美元,即增值5美元。20美元 纱织成布售价30美元,于是织布厂生产的价值是10美元,即增值10美元。30美元布制 成成衣卖给售衣商为45美元,于是制衣厂生产的价值是15美元,即增值15美元。售衣 商卖给消费者为50美元,于是售衣商在售卖中增值5美元。可见,这件上衣在5个阶段 中的价值创造即增值共计:15十5+10+15十5=50美元,正好等于这件上衣的最后售价 现在这件上衣不再出售,由其最后使用者即顾客消费了。像这样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 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而棉花、纱、布等则称中间产品, 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上衣的例子说明,一件最终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就等于该最终产品的 价值。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生产千千万万种最终产品。按照西方经济学 的说法,这些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就等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的各行各业新创造的价值的总 和。这被认为是该国在该时期内真正生产的价值,称为国内生产总值。因此,在西方经济 学中,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 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这一定义含有如下几方面意思 367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产品 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假如某国一年生产10万件上 衣,每件上衣售价50美元,则该国一年生产上衣的市场价值为500万美元。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人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 算。例如,如果把棉花、纱、布及制衣厂手中的成品的价值都算作这一时期生产的价值, 则其总额将是:15+20+30十45十50-160美元,而不再是50美元,但其卖价只能是50 美元,因为50美元的价值才是这件上衣牛产中直正被创造出来的价值,而绝不能把重复 计算的价值计算在内。 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若某 企业年生产100万美元产品,只卖掉80万美元,所剩20万美元产品可看做是企业自己买 下来的存货投资,同样应计人GDP。相反,虽然生产100万美元产品,然而却卖掉了120 万美元产品,则计入GDP的仍是100万美元,只是库存减少了20万美元而已 4.GDP是计算期内(如2010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 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若某人花20万美元买了 幢旧房,包括19.8万美元的旧房价值和2000美元的经纪人费用,这19.8万美元不能计 入GDP,因为它在生产年份已计算过了,但买卖这幢旧房的2Oo0美元经纪人费用可计人 GDP,因为这笔费用是经纪人买卖旧房过程中提供的劳务报酬。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 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 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人要计 入美国的GNP中,但不计入美国的GDP中,而计人日本的GDP。反之,一个在美国制 造业中开设公司的日本老板取得的利润是日本GNP的一部分,不是美国GNP的一部分, 但它是美国GDP的一部分。因此,若某国一定时期内的GNP超过GDP,说明该时期该 国公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超过了外国公民从该国获得的收入,而GDP超时GNP时,说明 的情况则正相反。在1991年11月之前,美国均是用GNP作为对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 指标。后来改用GDP,原因是大多数国家都用GDP。同时,由于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 GDP则较易测量,再加上GDP相对于GNP来说是国内就业状况的更好衡量指标(本国 使用外资时解决的是本国就业问题)。当然,对美国来说,GDP和GNP的差异还较小。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 入GDP中 上衣生产的例子不仅说明了产出是指增值,或者说产出等于新增价值,而且还说明产 出总是等于收入,以及产出总是等于支出。 为什么说产出总是等于收入呢?仍以上衣生产为例,假定棉农共生产15万美元棉花 并假定这15万美元就是新增价值,那么,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这实际上就是假定这15 万美元价值就是生产棉花所投人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共同创造的。这15万 美元棉花卖给纺纱厂纺成纱卖20万美元,增值5万美元,怎么会增值的呢?因为纱厂把 棉花纺成纱也需要投入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这5万美元的增值被认为就是这些 要素共同创造的。由于企业使用要素必须支付代价,雇用劳动力要付工资,使用资本要付 368
利息,使用土地要付租金,这些要素报酬都被认为是这些要素在生产中做出的贡献,因而 这5万美元的增值要转化为要素提供者的收人。假定工资是2万美元,利息是1.5万美 元,地租是0.5万美元,则5万美元售价中还剩余1万美元,这一余额就是利润。上述情 况可列简表如表12一1。 表12-1 一个假设的纺纱厂年产出和收入报表 单位:美元 收入(支) 产出(收) 工资和薪金 20000 生产出成品(纱) 200000 利息 15000 减:购买原料棉花 150000 地程 5000 利润 10000 总计收入 50000 产出(增值) 50000 纱厂情况是这样,织布厂、制衣厂、售衣商的情况也是这样。它们生产的价值,都要 转化为生产要素报酬和企业利润,即转化为要素提供者和企业经营者的收入。由于把利润 看做是产品卖价扣除工资、利息和地租等成本支出后的余额,产出(生产的价值)才总等 于收人。上例中利润为1万美元:若工资、利息、地租之和为4.5万美元,则利润为0.5 万美元:若三种报酬之和为5.5万美元,则利润为一0.5万美元,说明企业亏损了。一个 企业的产出总等于收入,一个国家的总产出也必然等于总收人。 为什么产出又总等于支出呢?这是因为,最终产品的销售收人,就是最终产品购买者 的支出。例如,生产了一件上衣卖50美元,就是购买上衣的消费者支出了50美元,这50 美元就是生产和经营上衣的五阶段的厂商(棉农、纱厂、织厂、制衣厂及售衣商)创造的 价值即产出。上衣是这样,千千万万最终产品生产都是这样。因此,从全社会看,总产出 就总等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然而,假如社会某年生产了1万亿美元最终产品,只卖 掉08万亿美元,总产出又怎么说是等于总支出呢?在西方国民收人核算中,这未卖掉的 Q.2万亿美元产品仍被看做是本企业在存货方面的投资支出,称存货投资。由于企业把存 货变化也看做是自己购买自己产品的投资支出,因此,上例中的总支出就不是0.8万亿美 元,而是1万亿美元了 认识总产出等于总收入,总产出又等于总支出,对于弄清如何核算GDP有着重大意 义。上面说过,GDP是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 从理论上说,似乎只要把所有最终产品市场价值加总就可以得到GDP了。如果用Q代表 各种最终产品,P,代表它们的价格,则GDP-∑PQ:。然而,事实上不大可能这样来核 算GDP,这不仅因为无法找到明确的标准来区分最终产品,而且即使真能按产品差别来 划分最终产品,最终产品的清单也是为数众多的一长串。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它们乘以各 自的价格并加总,实际上几乎不可能,为此只能采取其他方法来核算。上面说过,最终产 品价值等于整个生产过程中价值增加之总和,因此,GD可以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 时期中生产的价值增值来求得。这种方法称为生产法。从上述分析又已知,总产出等于总 支出,因此,GDP也可以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总和来求 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