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巴维克与《资本与利息》(第一卷《资本利息理论的历史与批判》、第二卷《资本实证论》):公开攻击马 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和时差利息论来抗衡 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品;生产分为“赤手空拳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 价值分为主观价值(一种财货对于物主福利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客观价值(一种财货获得某种客观成果的力量或能 力),解释主观价值规律的是价值论,解释客观交换价值规律的是价格论;商品价值取决于人的主观判断,物品只有 具有稀少性才引起人们的主观评价而具有价值;主观评价的尺度是边际效用,边际效用决定物品的价值;生产资料 的价值是由消费品价值派生出来的。庞巴维克以马市为例,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说明市场价格(客观交换价 ),即市场价格由众多买卖者中的“边际对偶”的主观评价所限制和决定。庞巴维克认为,边际效用价值论解决 了经济学中的重大问题(价值悖论) 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批判利息的“使用理论”;产生利息的交易仍是一种商品交换;所有物品可分为现在 物品和将来物品,二者价值上的差别是一切资本利息的来源;价值差别来源于人们对现在物品主观评价高,其原因 有三:供需关系在现在和将来之间存在差别、低估未来、现在物品技术上的优越性。利息三形态:借贷利息(一般 形态);企业利润(特殊形态):资本家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经济上是将来物品,需在生产中转化为消费品,“成 熟”为能消费的现在物品,二者间出现时间上的差额,形成增加的价值,即利润;耐久物品利息(租金):其价值由 系列不同时间的效用总和决定,在一系列效用中,远期效用的价值总是低于近期的效用价值,因而产生差额,形成 租金。土地(使用年无限)为特殊耐久物品,其当年效用价值即为地租。 威塞尔与“边际效用”术语。“归算论 瓦尔拉斯与一般均衡理论 美国理论学派与克拉克。《财富的分配》。克拉克把经济学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普遍规律(人与自然的 关系);第二部分研究静态经济(抽去变动因素);第三部分研究动态经济(存在一切变动因素)。静态经济学和动态 经济学。 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把资本生产力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结合起来,用劳动的最后生产力说明劳动的 收入一一工资,用资本的最后生产力说明资本的收入一一利息(图示)。利润是企业家收入,在动态经济中存在。边 际生产力理论为资本主义辩护,也是资本家降低工资和要求削减赋税的有效手段。 19世纪70年代德国完成统一,资本主义发展速度超过英法,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工人运动发展,马克思主 义传播;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勾结,镇压工人运动,同时实施“社会改革”,以防止革命。历史学派发展到新历史学 派阶段。代表人物:施莫勒、瓦格纳、谢夫莱、布伦坦诺、毕歇尔等 新历史学派标榜历史统计方法,美化德意志帝国,反对马克思主义 新历史学派在经济理论上的特点:强调心理的、道德的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 约关系;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美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富兰克林。汉密尔顿。凯里与其阶级利益调和理论。19世纪末产 生两流派:以克拉克为代表的理论学派;以凡勃仑为代表的制度学派 凡勃仑是美国制度学派的创始人,以批判传统经济学面目出现,主张用“质”的分析方法研究变动的社会制度 制度学派提倡结构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社会文化分析方法。 凡勃仑的“制度”:广泛存在的一般思想习惯,包括私有财产、价格、市场、货币、竞争、企业、政治机构、 法律等 凡勃仑区分生产技术制度和财产所有权或金钱关系制度。前者出于人类工作本能,后者出于人类虚荣本能 在资本主义社会,两种制度表现为“机器利用”和“企业经营”,二者发生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弊 端的根源。资本主义是企业经营统治机器利用,企业经营靠有利价格获取利润,限制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导 致经济萧条。现代社会企业家和技术人员阶级、管理生产过程的技术人员地位提高,同追求商业利息的企业家抗 衡,引起新的社会变革 制度学派的发展。代表人物:康蒙斯、密契尔、加尔布雷思
庞巴维克与《资本与利息》(第一卷《资本利息理论的历史与批判》、第二卷《资本实证论》);公开攻击马 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和时差利息论来抗衡。 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品;生产分为“赤手空拳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 价值分为主观价值(一种财货对于物主福利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客观价值(一种财货获得某种客观成果的力量或能 力),解释主观价值规律的是价值论,解释客观交换价值规律的是价格论;商品价值取决于人的主观判断,物品只有 具有稀少性才引起人们的主观评价而具有价值;主观评价的尺度是边际效用,边际效用决定物品的价值;生产资料 的价值是由消费品价值派生出来的。庞巴维克以马市为例,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说明市场价格(客观交换价 值),即市场价格由众多买卖者中的“边际对偶”的主观评价所限制和决定。庞巴维克认为,边际效用价值论解决 了经济学中的重大问题(价值悖论)。 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批判利息的“使用理论”;产生利息的交易仍是一种商品交换;所有物品可分为现在 物品和将来物品,二者价值上的差别是一切资本利息的来源;价值差别来源于人们对现在物品主观评价高,其原因 有三:供需关系在现在和将来之间存在差别、低估未来、现在物品技术上的优越性。利息三形态:借贷利息(一般 形态);企业利润(特殊形态):资本家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经济上是将来物品,需在生产中转化为消费品,“成 熟”为能消费的现在物品,二者间出现时间上的差额,形成增加的价值,即利润;耐久物品利息(租金):其价值由一 系列不同时间的效用总和决定,在一系列效用中,远期效用的价值总是低于近期的效用价值,因而产生差额,形成 租金。土地(使用年无限)为特殊耐久物品,其当年效用价值即为地租。 威塞尔与“边际效用”术语。“归算论”。 瓦尔拉斯与一般均衡理论。 美国理论学派与克拉克。《财富的分配》。克拉克把经济学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普遍规律(人与自然的 关系);第二部分研究静态经济(抽去变动因素);第三部分研究动态经济(存在一切变动因素)。静态经济学和动态 经济学。 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把资本生产力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结合起来,用劳动的最后生产力说明劳动的 收入——工资,用资本的最后生产力说明资本的收入——利息(图示)。利润是企业家收入,在动态经济中存在。边 际生产力理论为资本主义辩护,也是资本家降低工资和要求削减赋税的有效手段。 19 世纪 70 年代德国完成统一,资本主义发展速度超过英法,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工人运动发展,马克思主 义传播;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勾结,镇压工人运动,同时实施“社会改革”,以防止革命。历史学派发展到新历史学 派阶段。代表人物:施莫勒、瓦格纳、谢夫莱、布伦坦诺、毕歇尔等。 新历史学派标榜历史统计方法,美化德意志帝国,反对马克思主义。 新历史学派在经济理论上的特点:强调心理的、道德的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 约关系;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美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富兰克林。汉密尔顿。凯里与其阶级利益调和理论。19 世纪末产 生两流派:以克拉克为代表的理论学派;以凡勃仑为代表的制度学派。 凡勃仑是美国制度学派的创始人,以批判传统经济学面目出现,主张用“质”的分析方法研究变动的社会制度。 制度学派提倡结构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社会文化分析方法。 凡勃仑的“制度”:广泛存在的一般思想习惯,包括私有财产、价格、市场、货币、竞争、企业、政治机构、 法律等。 凡勃仑区分生产技术制度和财产所有权或金钱关系制度。前者出于人类工作本能,后者出于人类虚荣本能。 在资本主义社会,两种制度表现为“机器利用”和“企业经营”,二者发生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弊 端的根源。资本主义是企业经营统治机器利用,企业经营靠有利价格获取利润,限制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导 致经济萧条。现代社会企业家和技术人员阶级、管理生产过程的技术人员地位提高,同追求商业利息的企业家抗 衡,引起新的社会变革。 制度学派的发展。代表人物:康蒙斯、密契尔、加尔布雷思
马歇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经济学家。《经济学原理》和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学派(剑桥学派) 济学说史上第二次大综合 马歇尔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同时也研究人(人的动机)的学问。他认为人类动机分为两类:追求满足、避 免牺牲。前者促进人类某种经济行为,后者制约人类某种经济行为。人们的动机无法直接衡量,但可以通过货币间 接加以衡量。经济学就是用货币来对活动着的动力和 阻力的数量进行的研究 马歇尔的“连续原理”。边际分析方法。静态局部均衡方法(假定各种条件不变,单独讨论某 市场中某一种商品或劳务的价值如何由某些相反的力量的作用达到的均衡来决定)。 均衡价格论:马歇尔理论体系的中心与基础。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其货币表现即价格。综合传 统派(从供给方面说明价值)和边际学派(从需求方面说明价值)的观点,把均衡价格分三类:暂 时的“市场价格”,需求起主要作用;短期的“次正常价格”,供求起对等作用;长期的“正常 价格”,供给起主要作用。需求、需求价格、需求表、需求曲线(图示)。供给、供给价格 供给表、供给曲线(图示)。均衡价格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在 供求均衡时,一个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量叫做均衡产量,它的售价叫做均衡价格。均衡价 格的形成(图示) 分配理论:建立在均衡价格分析基础上。在萨伊三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外又加上企业家 才能,分别用均衡价格分析方法说明四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劳动的供求,正常工资率。利 息:纯利(“等待”的代价)、毛利(再加“风险”等的代价)。利息与利润的区分,利润是企业 家才能的报酬。土地供给固定,没有供给价格,地租只受需求影响而决定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 “生产者剩余”。“准地租 〖 BHIDWG1.5m,WK6mm,WK12mn,WK6mmW〗 单元过关 〖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W〗
马歇尔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最著名的经济学家。《经济学原理》和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学派(剑桥学派)。 经济学说史上第二次大综合。 马歇尔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同时也研究人(人的动机)的学问。他认为人类动机分为两类:追求满足、避 免牺牲。前者促进人类某种经济行为,后者制约人类某种经济行为。人们的动机无法直接衡量,但可以通过货币间 接加以衡量。经济学就是用货币来对活动着的动力和 阻力的数量进行的研究。 马歇尔的“连续原理”。边际分析方法。静态局部均衡方法(假定各种条件不变,单独讨论某 一市场中某一种商品或劳务的价值如何由某些相反的力量的作用达到的均衡来决定)。 均衡价格论:马歇尔理论体系的中心与基础。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其货币表现即价格。综合传 统派(从供给方面说明价值)和边际学派(从需求方面说明价值)的观点,把均衡价格分三类:暂 时的“市场价格”,需求起主要作用;短期的“次正常价格”,供求起对等作用;长期的“正常 价格”,供给起主要作用。需求、需求价格、需求表、需求曲线(图示)。供给、供给价格、 供给表、供给曲线(图示)。均衡价格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在 供求均衡时,一个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量叫做均衡产量,它的售价叫做均衡价格。均衡价 格的形成(图示)。 分配理论:建立在均衡价格分析基础上。在萨伊三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外又加上企业家 才能,分别用均衡价格分析方法说明四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劳动的供求,正常工资率。利 息:纯利(“等待”的代价)、毛利(再加“风险”等的代价)。利息与利润的区分,利润是企业 家才能的报酬。土地供给固定,没有供给价格,地租只受需求影响而决定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 。“生产者剩余”。“准地租”。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单元过关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一)名词解释 1重商主义2托马斯·孟 3配第4《赋税论》 5休谟6重农学派 7纯产品学说8杜尔哥 9《国富论》10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 11斯密教条12“看不见的手” 3《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4比较成本学说 15三位一体公式16萨伊定律 17约翰·穆勒18经济和谐论 19节欲论20李斯特 1历史学派22戈森定律 23奥地利学派24时差利息论 25边际生产力论26凡勃仑 27制度学派28《经济学原理》 9均衡价格论30新古典学派 (二)论述题 1魁奈是如何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 2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理论有哪些发展? 3评述斯密的三个阶级、三种收入学说。 4李嘉图是如何揭示工人和资本家、资本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的? 5试析李嘉图理论体系的两大矛盾 6试述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产生和发展。 7试述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的经济危机理论 8如何看待萨伊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 9试论西尼尔的经济学说及其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 10试论李斯特的经济学说及其影响 1试述边际效用学派及其起源。 12评述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 13试论马歇尔经济学说的特点 第二部分〓微观经济学[HT] 〖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常考知识点 〖 BHDWG1.5m,WK6mm,WK12mm,WK6mW〗
(一)名词解释 1 重商主义 2 托马斯· 孟 3 配第 4 《赋税论》 5 休谟 6 重农学派 7 纯产品学说 8 杜尔哥 9 《国富论》10 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 11 斯密教条 12 “看不见的手” 13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4 比较成本学说 15 三位一体公式 16 萨伊定律 17 约翰·穆勒 18 经济和谐论 19 节欲论 20 李斯特 21 历史学派 22 戈森定律 23 奥地利学派 24 时差利息论 25 边际生产力论 26 凡勃仑 27 制度学派 28 《经济学原理》 29 均衡价格论 30 新古典学派 (二)论述题 1 魁奈是如何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 2 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理论有哪些发展? 3 评述斯密的三个阶级、三种收入学说。 4 李嘉图是如何揭示工人和资本家、资本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的? 5 试析李嘉图理论体系的两大矛盾。 6 试述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产生和发展。 7 试述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的经济危机理论。 8 如何看待萨伊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 9 试论西尼尔的经济学说及其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 10 试论李斯特的经济学说及其影响。 11 试述边际效用学派及其起源。 12 评述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价值论。 13 试论马歇尔经济学说的特点。 第二部分〓微观经济学[HT]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常考知识点 〖BHDWG1.5mm,WK6mm,WK12mm,WK6mmW〗
微观经济学主要探索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决策,考察单个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和相 对价格的决定。通过对经济当事人最优化行为的分析,揭示经济体系中产品的生产和分配。 基本要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机制概述 市场是包括买者和卖者,并有可能导致交易发生的有形或无形的场所。市场是价格机制发挥 作用的中心,也是理解价格机制运作的关键。市场主体一般由需求者和供给者构成,客体则是 市场上的产品 在一定条件下,市场上的消费者在所有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 量,形成该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需求可以由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各个因素之间关 系的需求函数加以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需求函 数用图形表示出来就是需求曲线。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体现了市场上的需求规律 不过,需求规律有例外 在一定条件下,市场上的生产者在所有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 量,形成该生产者对这种商品的供给。供给可以表示为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各个因素之 间的函数关系,即供给函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供给 函数用图形表示出来就是供给曲线。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体现了市场上的供给规律 同样,供给规律也有例外 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价格由该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在某种商品的市场上,供给等于需 求、价格不再变动的状态就是市场的均衡状态。均衡状态是通过价格的自发波动来实现的。 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市场均衡时的价格和数量可以由需求曲线与供 给曲线的交点表示出来。当影响需求或供给的因素发生变动时,该市场的均衡状态也随之变 动,形成新的均衡。 在市场上一个经济量的变动可以引起其他经济量的变动,后者相应于前者的变动做出反应的
微观经济学主要探索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决策,考察单个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和相 对价格的决定。通过对经济当事人最优化行为的分析,揭示经济体系中产品的生产和分配。 基本要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机制概述 市场是包括买者和卖者,并有可能导致交易发生的有形或无形的场所。市场是价格机制发挥 作用的中心,也是理解价格机制运作的关键。市场主体一般由需求者和供给者构成,客体则是 市场上的产品。 在一定条件下,市场上的消费者在所有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 量,形成该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需求可以由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各个因素之间关 系的需求函数加以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需求函 数用图形表示出来就是需求曲线。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体现了市场上的需求规律。 不过,需求规律有例外。 在一定条件下,市场上的生产者在所有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 量,形成该生产者对这种商品的供给。供给可以表示为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各个因素之 间的函数关系,即供给函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供给 函数用图形表示出来就是供给曲线。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体现了市场上的供给规律 。同样,供给规律也有例外。 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价格由该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在某种商品的市场上,供给等于需 求、价格不再变动的状态就是市场的均衡状态。均衡状态是通过价格的自发波动来实现的。 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市场均衡时的价格和数量可以由需求曲线与供 给曲线的交点表示出来。当影响需求或供给的因素发生变动时,该市场的均衡状态也随之变 动,形成新的均衡。 在市场上一个经济量的变动可以引起其他经济量的变动,后者相应于前者的变动做出反应的
程度通常由弹性加以衡量。弹性定义为一种经济量变动1%时,另一个经济 量变动的百分比。依照于考察的经济量不同,弹性可以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交 叉弹性,以及供给的价格弹性等。弹性值可以采用点弹性或弧弹性的形式加以计算。弹性的 大小取决于所考察的经济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本身的特性。弹性经常被用来分析经济变量 间的数量关系,其中,需求弹性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经常被引用 (二)效用理论 从理论上来看,利用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行为的目的在于寻求需求曲线的基础。 有关消费者的理论假定。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通常是指一个独立的决策单位,可以是一个 人,也可以是一个家庭。消费者使用既定的收入进行消费,目的是为了获得效用最大化 效用。效用描述了消费者对所消费商品的主观评价。对消费者判断消费效用能力的假定形成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假定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获得的效用可以用基数加以度量,从而效用也就是 消费数量的函数。在选择消费数量时,消费者依据的是边际效用而不是总效用。边际效用是 指消费量增加一个单位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增加量。通常假定边际效用服从递减规律 在基数效用论的假设条件下,消费者的行为可以由以下最大化问题加以描述 〓〓[WTBZ]max[WTBX]U=U(x1,x2,…,xn) 〓〓[ⅥTBZ]s.t.[WTBX]P1x1+P2x2+…+Pnxn=m 即在既定收入m的约束下,消费者选择n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使得效用为最大。当消费者获得最 大满足时,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条件为每单位货币购买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且等于货币的 边际效用,即 〓〓MU1P1=MU2P2=…=M 式中:A为货币的边际效用。 由以上消费者对均衡条件可以得到该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使得消费者最大满足的消费数量变动,变动的价格与最大满足的消 费数量之间的关系即为消费者的需求函数。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那么消费者的需求曲 线向右下方倾斜 序数效用论。假定效用只能用序数加以度量,即消费者对所有的商品组合具有偏好次序。同
程度通常由弹性加以衡量。弹性定义为一种经济量变动 1%时,另一个经济 量变动的百分比。依照于考察的经济量不同,弹性可以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交 叉弹性,以及供给的价格弹性等。弹性值可以采用点弹性或弧弹性的形式加以计算。弹性的 大小取决于所考察的经济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本身的特性。弹性经常被用来分析经济变量 之间的数量关系,其中,需求弹性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经常被引用。 (二)效用理论 从理论上来看,利用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行为的目的在于寻求需求曲线的基础。 有关消费者的理论假定。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通常是指一个独立的决策单位,可以是一个 人,也可以是一个家庭。消费者使用既定的收入进行消费,目的是为了获得效用最大化。 效用。效用描述了消费者对所消费商品的主观评价。对消费者判断消费效用能力的假定形成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假定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获得的效用可以用基数加以度量,从而效用也就是 消费数量的函数。在选择消费数量时,消费者依据的是边际效用而不是总效用。边际效用是 指消费量增加一个单位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增加量。通常假定边际效用服从递减规律。 在基数效用论的假设条件下,消费者的行为可以由以下最大化问题加以描述: 〓〓[WTBZ]max[WTBX] U=U(x 1, x 2, …, x n) 〓〓[WTBZ]s.t.[WTBX]P 1x 1+P 2x 2+…+P nx n=m 即在既定收入 m 的约束下,消费者选择 n 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使得效用为最大。当消费者获得最 大满足时,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条件为每单位货币购买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且等于货币的 边际效用,即 〓〓MU 1P 1=MU 2P 2=…=MU nP n=λ 式中: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 由以上消费者对均衡条件可以得到该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使得消费者最大满足的消费数量变动,变动的价格与最大满足的消 费数量之间的关系即为消费者的需求函数。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那么消费者的需求曲 线向右下方倾斜。 序数效用论。假定效用只能用序数加以度量,即消费者对所有的商品组合具有偏好次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