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步”引领学生把握诗词鉴赏 贵州省独山民族中学岑远山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求学生具备阅读欣赏浅显文言文和古代诗文的能力,全 国普通高考也对诗词鉴赏作出具体考查要求。高中生由于平时积累少,阅读 面窄,在遭遇古诗文阅读时往往无所适从,难以下笔。其实,大凡文章,都 有一定的创作规律,欣赏也有一定的方法。如果我们能针对其文体特点,对 症下药,也许就能找到通向诗文鉴赏的捷径。针对近十年高考诗词鉴赏考査 题型,结合日常教学实际,我将诗词鉴赏方法概括为“读诗题”,“看注解”, “用何法”,“写何景(人、事)”,“抒(阐)何情(理)”,“有何用”六步, 期待能与奋斗在高考战线上同仁共冋同商榷,也希望能给正艰难跋涉在高考战 场上的莘莘学子一丝光亮,指引他们不断向前迈进。 读诗题 众所周知,题好文一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 诗题这扇诗词的窗户,我们往往能窥视到作者创作的良苦用心及内在情感。 现实的情况却是,相当一部分考生,忽视了诗题的重要性,阅读诗词时花 费了大量时间不说,作答时中心游离,得不偿失。正确的做法是,做到诗 词鉴赏题目,用十来秒时间关注思考那些带有“思、念、想、恨、独、愁、 怨、想、叹、伤、怀、别、送”等倾向词语的意思,以揣摩作者写作的意 图,也许这十来秒的时间就决定你诗词鉴赏的成败,既为你赢得了时间 也提高了诗词鉴赏的效率,可谓事半功倍。 (1)、诗题明示感情倾向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阅读时我们一看诗题中的“忆
1 “六步”引领学生把握诗词鉴赏 贵州省独山民族中学 岑远山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求学生具备阅读欣赏浅显文言文和古代诗文的能力,全 国普通高考也对诗词鉴赏作出具体考查要求。高中生由于平时积累少,阅读 面窄,在遭遇古诗文阅读时往往无所适从,难以下笔。其实,大凡文章,都 有一定的创作规律,欣赏也有一定的方法。如果我们能针对其文体特点,对 症下药,也许就能找到通向诗文鉴赏的捷径。针对近十年高考诗词鉴赏考查 题型,结合日常教学实际,我将诗词鉴赏方法概括为“读诗题”,“看注解”, “用何法”,“写何景(人、事)”,“抒(阐)何情(理)”,“有何用”六步, 期待能与奋斗在高考战线上同仁共同商榷,也希望能给正艰难跋涉在高考战 场上的莘莘学子一丝光亮,指引他们不断向前迈进。 一、读诗题 众所周知,题好文一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 诗题这扇诗词的窗户,我们往往能窥视到作者创作的良苦用心及内在情感。 现实的情况却是,相当一部分考生,忽视了诗题的重要性,阅读诗词时花 费了大量时间不说,作答时中心游离,得不偿失。正确的做法是,做到诗 词鉴赏题目,用十来秒时间关注思考那些带有“思、念、想、恨、独、愁、 ............ 怨、想、叹、伤、怀、别、送 .............”等倾向词语的意思,以揣摩作者写作的意 图,也许这十来秒的时间就决定你诗词鉴赏的成败,既为你赢得了时间, 也提高了诗词鉴赏的效率,可谓事半功倍。 (1)、诗题明示感情倾向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阅读时我们一看诗题中的“忆
字,就知道是思家念亲的主题。结合诗句进一步分析得知,诗歌写王维身在 异乡,在重阳节思念亲人,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 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 曲折有致。 ▲李白的《静夜思》,如果我们阅读时就对诗题中的“思”有所关注,理解 起来就容易多了,本诗通过写诗人在一个月光明亮的夜晚,夜不能寐,将照 进窗棂来的月光想像成秋霜,从而萌生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李白的《月下独酌》,诗题中的一个“独”字,也标明了寂寞和孤独的情 味。诗歌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写花、酒、人 月影,主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 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 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 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 (2)诗题暗示写作内容 ▲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透过题目中的一个“降”字,我们知道 这是诗人惊闻好友白居易被贬到江洲担任司马时所作,既然朋友被贬官远谪, 听到后是什么样的情感呢,自然是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担忧。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词的题目无一例外的有个共同的字眼“怀古”, 这类诗词往往通过写作者登临历史遗迹,感慨昔盛今衰,繁荣不再,借古讽 今,向统治者发出劝诫 、看注解 注解是理解诗词的钥匙。很多诗词,由于距离现在历史悠久,加上作者创
2 字,就知道是思家念亲的主题。结合诗句进一步分析得知,诗歌写王维身在 异乡,在重阳节思念亲人,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 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 曲折有致。 ▲李白的《静夜思》,如果我们阅读时就对诗题中的“思”有所关注,理解 起来就容易多了,本诗通过写诗人在一个月光明亮的夜晚,夜不能寐,将照 进窗棂来的月光想像成秋霜,从而萌生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李白的《月下独酌》,诗题中的一个“独”字,也标明了寂寞和孤独的情 味。诗歌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写花、酒、人、 月影,主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 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 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 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 (2)诗题暗示写作内容 ▲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透过题目中的一个“降”字,我们知道 这是诗人惊闻好友白居易被贬到江洲担任司马时所作,既然朋友被贬官远谪, 听到后是什么样的情感呢,自然是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担忧。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词的题目无一例外的有个共同的字眼“怀古”, 这类诗词往往通过写作者登临历史遗迹,感慨昔盛今衰,繁荣不再,借古讽 今,向统治者发出劝诫。 二、看注解 注解是理解诗词的钥匙。很多诗词,由于距离现在历史悠久,加上作者创
作时特定背景,现在阅读起来有较高的难度,在命题时,命题者往往有意在 诗词背后附带一些注解。这些注解或注明诗词中难懂的字词,或交待作者创 作的时代背景,身世际遇。在鉴赏诗词时,我们不要漠然置之,要仔细去揣 摩它们与诗词内容的联系,这样,我们就能找到理解难懂诗词的钥匙,顺利 走进作者含蓄丰富的内心世界。 (1)注明作者身世个性,时代背景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 陈维崧 睛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 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 【注】陈维崧(1625-1682),清代文学家,其性豪迈,尤擅填词。初家道 兴旺,少年得意。后家门中落,又值明清之交,颠沛流离,生活坎坷。 结合词的下阕,说说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阅读时,陈维崧这个诗人我们也许不是很熟悉,也不知道他的风格,如 果能巧妙借助注解,诗人豪迈的性格,颠沛流离,坎坷的生活际遇一定在诗 歌中有所体现。结合上下阙,作者俯仰今古,感叹世事沧桑,自身飘泊不定 的身世之悲和故国之痛的情怀也就不难理解 (2)注明作者经历遭遇,人世浮沉 不见(唐)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 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3 作时特定背景,现在阅读起来有较高的难度,在命题时,命题者往往有意在 诗词背后附带一些注解。这些注解或注明诗词中难懂的字词,或交待作者创 作的时代背景,身世际遇。在鉴赏诗词时,我们不要漠然置之,要仔细去揣 摩它们与诗词内容的联系,这样,我们就能找到理解难懂诗词的钥匙,顺利 走进作者含蓄丰富的内心世界。 (1)注明作者身世个性,时代背景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 陈维崧 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 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 ▲【注】陈维崧(1625-1682),清代文学家, 其性豪迈,尤擅填词。初家道 兴旺,少年得意。后家门中落,又值明清之交,颠沛流离,生活坎坷。 结合词的下阕,说说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阅读时,陈维崧这个诗人我们也许不是很熟悉,也不知道他的风格,如 果能巧妙借助注解,诗人豪迈的性格,颠沛流离,坎坷的生活际遇一定在诗 歌中有所体现。结合上下阙,作者俯仰今古,感叹世事沧桑,自身飘泊不定 的身世之悲和故国之痛的情怀也就不难理解。 (2)注明作者经历遭遇,人世浮沉 不见(唐)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 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 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这首诗的标注部分,就注明了作者的经历和遭遇,只要找到了这把钥匙, 诗歌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李白与杜甫是至交,李白生性狂放,在朝中得罪 了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流放夜郎至今获释,作为好友,此诗凝聚了杜 甫对好友的挂念,以及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同时 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注明词句含义,典故寓义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 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 少。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 罢松风晓 ▲[注]①雨岩:地名,在江西永丰县西博山中。石浪:雨岩的一块巨石,长 三十余丈,状甚怪;篇末“石龙”指此。②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 屈原是投湖南汨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通过“雨岩”的注解,我们知道了作者登临的地点,通过“湘累”中有关 屈原解释,我们知道了作者借屈原自比,用比兴、象征之法,用香草美人自 喻,曲折有致地表达出满腹的幽愤。连用屈原常用的芳菲、兰佩、蛾眉意象, 来表明自己虽有高尚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千,却长期闲置,无用武之地的落寞 和无奈。 三、写何景(人、事)”,抒(阐)何情(理)
4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 得悉李白已在流放 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这首诗的标注部分,就注明了作者的经历和遭遇,只要找到了这把钥匙, 诗歌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李白与杜甫是至交,李白生性狂放,在朝中得罪 了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流放夜郎至今获释,作为好友,此诗凝聚了杜 甫对好友的挂念,以及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 的哀怜和同情,同时 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注明词句含义,典故寓义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 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 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 罢松风晓。 ▲[注]①雨岩:地名,在江西永丰县西博山中。石浪:雨岩的一块巨石,长 三十余丈,状甚怪;篇末“石龙”指此。②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 屈原是投湖南汨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通过“雨岩”的注解,我们知道了作者登临的地点,通过“湘累”中有关 屈原解释,我们知道了作者借屈原自比,用比兴、象征之法,用香草美人自 喻,曲折有致地表达出满腹的幽愤。连用屈原常用的芳菲、兰佩、蛾眉意象, 来表明自己虽有高尚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长期闲置,无用武之地的落寞 和无奈。 三、写何景(人、事)”,抒(阐)何情(理)
文载道。无论何种文章,不外乎描人写景叙事抒情,诗词也一样,往往通 过精练的语言,或写景,或描人,或叙事,但目标只要一个,要么借人喻已, 要么借景抒情,要么借事说理,这是为文的根本,命题者自然不会违背这 命题准则。我们既然已经知道对方怎样出牌,何有不会应对的道理?故而, 在阅读鉴赏诗词时,我们一定要目标明确,迅速锁定命题者意图,各个击破。 (1)写景抒情 这类诗词,要么写春花秋月,感叹时光匆匆、韶华易逝,人生易老、怀 才不遇,要么写山河壮景,抒万丈豪情,表达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雄心壮 志,要么绘残花败柳、画凄凉破败景象,发山河破碎,离人伤感之悲痛。如: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歌。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开头两句描写了洛阳美丽、热闹的春景:花木繁盛,色彩艳丽,百花相继 开放,争奇斗艳,清香扑鼻。而下阙则选用“孤馆”和“月”写作者身处旅 途,只有清冷的月亮和孤馆相伴,这恰恰与洛阳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照,从 而表达了作者凄凉悲伤的心情 ▲李煜的《虞美人》,就通过写眼前的春花秋月之景和故国家园的景色来 寄托物是人非的亡国之痛。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描绘山居清幽宁静的环 境来表达自己对恬静、安谧的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2)借人喻已 看似写别人的故事,实则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作者描写 历史人物,要么效仿古人、以史为鉴,要么借人自比,在追慕古人的同时, 寄寓自己的情感
5 文载道。无论何种文章,不外乎描人写景叙事抒情,诗词也一样,往往通 过精练的语言,或写景,或描人,或叙事,但目标只要一个,要么借人喻已, 要么借景抒情,要么借事说理,这是为文的根本,命题者自然不会违背这一 命题准则。我们既然已经知道对方怎样出牌,何有不会应对的道理?故而, 在阅读鉴赏诗词时,我们一定要目标明确,迅速锁定命题者意图,各个击破。 (1)写景抒情 这类诗词,要么写春花秋月,感叹时光匆匆、韶华易逝,人生易老、怀 才不遇,要么写山河壮景,抒万丈豪情,表达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雄心壮 志,要么绘残花败柳、画凄凉破败景象,发山河破碎,离人伤感之悲痛。如: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歌。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开头两句描写了洛阳美丽、热闹的春景:花木繁盛,色彩艳丽,百花相继 开放,争奇斗艳,清香扑鼻。而下阙则选用 “孤馆”和“月”写作者身处旅 途,只有清冷的月亮和孤馆相伴,这恰恰与洛阳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照,从 而表 达了作者凄凉悲伤的心情。 ▲李煜的《虞美人》,就通过写眼前的春花秋月之景和故国家园的景色来 寄托物是人非的亡国之痛。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描绘山居清幽宁静的环 境来表达自己对恬静、安谧的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2)借人喻已 看似写别人的故事,实则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作者描写 历史人物,要么效仿古人、以史为鉴,要么借人自比,在追慕古人的同时, 寄寓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