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贸易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经济交往格局,不仅为国际经济联系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方式, 还使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动向,具有了新的特征。国际经济合作的作用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生产的影响 国际经济合作对生产的影响表现在加深各国的生产国际化和经济国际化方面。 (二)对生产要素的影响 首先,直接实现国际经济合作各方在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和种类方面的互补及 优化配置。 其次,提高了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收益 再次,促使生产要素价格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均等化的趋势。 最后,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会导致某些出口产业的国际转移和某些替代进口产业 的加速建立,改变了一些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态势 (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资本和技术的移动增加了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商品的国际贸易量 2.一国如果把输入的生产要素投入出口产品生产企业或出口产业部门,无疑会推 动该国出口贸易的扩大 3.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开展能促进相关设备、材料等商品的进出口;同时,世界 服务贸易往往会随着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数量的增加而扩大 第三节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国际经济交往最主要的形式是 商品贸易,第二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经济联系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大大超过了以往 的国际经济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一)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是国际经济合作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 (二)战后国际分工的新发展是国际经济合作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三)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各国经济依存度的加深是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 因素之 (四)跨国公司迅猛发展是国际经济合作产生和发展的直接推动者 (五)各类国际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品贸易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经济交往格局,不仅为国际经济联系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方式, 还使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动向,具有了新的特征。国际经济合作的作用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生产的影响 国际经济合作对生产的影响表现在加深各国的生产国际化和经济国际化方面。 (二)对生产要素的影响 首先,直接实现国际经济合作各方在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和种类方面的互补及 优化配置。 其次,提高了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收益。 再次,促使生产要素价格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均等化的趋势。 最后,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会导致某些出口产业的国际转移和某些替代进口产业 的加速建立,改变了一些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态势。 (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资本和技术的移动增加了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商品的国际贸易量; 2.一国如果把输入的生产要素投入出口产品生产企业或出口产业部门,无疑会推 动该国出口贸易的扩大; 3.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开展能促进相关设备、材料等商品的进出口;同时,世界 服务贸易往往会随着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数量的增加而扩大。 第三节 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国际经济交往最主要的形式是 商品贸易,第二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经济联系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大大超过了以往 的国际经济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一)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是国际经济合作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 (二)战后国际分工的新发展是国际经济合作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三)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各国经济依存度的加深是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 因素之一 (四)跨国公司迅猛发展是国际经济合作产生和发展的直接推动者 (五)各类国际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今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新特点 (一)竞争更加激烈化 (二)国际经济合作集团化 (三)合作形式多样化 (四)经济政策协调经常化、法制化 第四节国际经济合作的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合作的研究对象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重新组合配置是国际经济合作的实质内容,因此,国际经 济合作应以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重新组合配置为对象,研究以各种形式出现的生产 要素移动的规律及在此领域内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有效机制。 国际经济合作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研究国际经济合作产生与发展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宏观国际经济合作 (三)研究微观国际经济合作 二、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区别与联系 (一)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主要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 2.所采取的方式及其内容不同 3.所起的作用不同。 (二)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主要联系 1.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都是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形式。 2.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都与生产要素相关。 3.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常常结合在一起进行 第五节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归纳起来,目前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 方面: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世界科技加速发展的影响 三、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二、当今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新特点 (一)竞争更加激烈化 (二)国际经济合作集团化 (三)合作形式多样化 (四)经济政策协调经常化、法制化 第四节 国际经济合作的研究对象 一、国际经济合作的研究对象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重新组合配置是国际经济合作的实质内容,因此,国际经 济合作应以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重新组合配置为对象,研究以各种形式出现的生产 要素移动的规律及在此领域内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有效机制。 国际经济合作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研究国际经济合作产生与发展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宏观国际经济合作 (三)研究微观国际经济合作 二、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区别与联系 (一)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主要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 2.所采取的方式及其内容不同。 3.所起的作用不同。 (二)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主要联系 1.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都是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形式。 2.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都与生产要素相关。 3.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常常结合在一起进行。 第五节 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归纳起来,目前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 方面: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二、世界科技加速发展的影响 三、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四、外贸出口环境变化的影响 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本章小结:本章首先论述了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与含义,然后对国际经济合作的 类型与方式以及国际经济合作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分析,同时还阐述了国 际经济合作的研究对象,最后分析了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 过本章的学习,可使学生对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与把 握,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要理论: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理论 关键名词:国际经济合作: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与合理配置:国际经济协调 本章要点: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与含义;国际经济合作的类型与方式;国际经济 合作的研究对象: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本章练习题: 1.什么是国际经济合作?怎么理解国际经济的含义? 2.国际经济合作有哪些类型与方式?请举例说明。 3.试述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动因与趋势之间的内在联系。 4.国际经济合作有哪些作用? 5.试述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区别于联系。 6.中国应如何应对参与国际经济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试述你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 本芹内容:生产要素理论,国际分工理论,生产要素的移动与配置,经济一体 化理论,国际经济合作规律,跨国公司理论。 本重点:生产者理论,生产要素理论,国际分工理论,生产要素的移动与配 置,经济一体化理论,国际经济合作规律 本难点: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区别与联系,要素禀赋,里昂惕夫之谜 关税同盟理论,跨国公司理论。 教学内容及组织: 第一节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发展阶段
四、外贸出口环境变化的影响 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本章小结:本章首先论述了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与含义,然后对国际经济合作的 类型与方式以及国际经济合作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分析,同时还阐述了国 际经济合作的研究对象,最后分析了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 过本章的学习,可使学生对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与把 握,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要理论: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理论 关键名词:国际经济合作;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与合理配置;国际经济协调 本章要点: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与含义;国际经济合作的类型与方式;国际经济 合作的研究对象;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本章练习题: 1.什么是国际经济合作?怎么理解国际经济的含义? 2.国际经济合作有哪些类型与方式?请举例说明。 3.试述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动因与趋势之间的内在联系。 4.国际经济合作有哪些作用? 5.试述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区别于联系。 6.中国应如何应对参与国际经济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试述你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 国际经济合作基本理论 本节内容:生产要素理论,国际分工理论,生产要素的移动与配置,经济一体 化理论,国际经济合作规律,跨国公司理论。 本节重点:生产者理论,生产要素理论,国际分工理论,生产要素的移动与配 置,经济一体化理论,国际经济合作规律。 本节难点: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区别与联系,要素禀赋,里昂惕夫之谜, 关税同盟理论,跨国公司理论。 教学内容及组织: 第一节 国际分工理论 一、国际分工发展阶段
国际分工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5至16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这就是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这是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了 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使国际加工业由部门间专业分工向部门内部专业分工方 向迅速发展 早期的分工理论:绝对利益论与比较利益理论 (一)绝对利益理论 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 提出的绝对利益理论,实际上是指:在生产某种商品中,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 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 势的产品,继而进行自由交换,这样彼此都可以获得绝对利益好处。 (二)比较利益论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利益理论,他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 较利益(比较成本)而不是绝对利益,并且把比较利益作为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 三、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及萨缪尔森学说 (一)有关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说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以下简称H-0模型)是从生产要素禀赋的角度来分析国际分 工产生的原因,但是这一学说需要建立在几个严格的假设条件基础上的 (二)萨缪尔森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 该理论认为,当生产要素在各国或各地区间不能直接移动的情况下,在每个国家 出口的商品生产中都密集的使用了它所拥有的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因此,国际贸易 在一定程度上是国际间生产要素流动的代替物 四、国际分工理论的新发展:里易惕夫之谜、新要素学说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里昂惕夫之谜 若按照H-0模型,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那种用自己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所生 产的产品,而进口自己相对稀缺生产要素的产品。根据这种推断,那么美国一般应该 是资本要比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它体现在对外贸易中就应该出口那些机器、设备等 资本密集型商品。美国的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利用他的投入产出法对俄林理论
国际分工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5 至 16 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这就是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18 世纪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这是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第三阶段:20 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了 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使国际加工业由部门间专业分工向部门内部专业分工方 向迅速发展。 二、早期的分工理论:绝对利益论与比较利益理论 (一) 绝对利益理论 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 提出的绝对利益理论,实际上是指:在生产某种商品中,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 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 势的产品,继而进行自由交换,这样彼此都可以获得绝对利益好处。 (二)比较利益论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利益理论,他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 较利益(比较成本)而不是绝对利益,并且把比较利益作为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 三、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及萨缪尔森学说 (一)有关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说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以下简称 H-O 模型)是从生产要素禀赋的角度来分析国际分 工产生的原因,但是这一学说需要建立在几个严格的假设条件基础上的。 (二)萨缪尔森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 该理论认为,当生产要素在各国或各地区间不能直接移动的情况下,在每个国家 出口的商品生产中都密集的使用了它所拥有的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因此,国际贸易 在一定程度上是国际间生产要素流动的代替物。 四、国际分工理论的新发展:里易惕夫之谜、新要素学说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里昂惕夫之谜 若按照 H-O 模型,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那种用自己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所生 产的产品,而进口自己相对稀缺生产要素的产品。根据这种推断,那么美国一般应该 是资本要比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它体现在对外贸易中就应该出口那些机器、设备等 资本密集型商品。美国的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利用他的投入产出法对俄林理论
进行了论证,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 2.要素学说 a)人力资本说 b)研究与开发学说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学者弗农和威尔士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的生命周期可分为:介绍期(或引入期)( Introduction Stage),成长期( Growth Stage),成熟期( Maturing Stage)和衰退期( Declining Stage)。 第二节国际依附理论(“中心一外围”理论) “依附”论或“中心一外围”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阿根廷的劳尔·普雷维什,埃 及的萨米尔·阿明,法国的阿基里·伊曼、纽尔等。 这一理论把世界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叫做“中心”地区), 另一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叫做“外围”或者“边缘”地区)。“中心”国家在社会经济 方面有很多优势,而“外围”国家则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中心”国家和“外围”国 家之间存在根本上的不平等关系,“中心”国家越来越富,“外围”国家越来越穷,“外 围”国家在经济上处于依附“中心”国家的不利地位,社会生活条件日趋恶化。 第三节国际经济合作的理论依据 生产要素理论 1.生产理论 生产者理论研究生产者(即厂商)的行为,而生产者的行为就是如何利用自己有限的 资源去实现利润的最大。按照经济学的观点,生产就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 造产品的行为,在生产中要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并生产出产晶,所以,生产也就是把投 入变成产出的过程。 2.生产要素理论 生产要素( Factor)是生产的基本元素,即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资源。劳动、资本、 土地都参加了生产过程,三者是一切时代生产的三个要素。马歇尔认为除了以上三个 要素外,还有一个要素参加了生产过程,这就是企业家才能。到马歇尔为止,形成了 经济学中比较成为定论的“四要素论”。现代经济学家根据经社 会发展的现实,又增加了技术要素、管理要素和经济信息要素
进行了论证,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 2.要素学说 a) 人力资本说 b) 研究与开发学说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学者弗农和威尔士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的生命周期可分为:介绍期(或引入期)(Introduction Stage),成长期(Growth Stage),成熟期(Maturing Stage)和衰退期(Declining Stage)。 第二节 国际依附理论(“中心—外围”理论) “依附”论或“中心—外围”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阿根廷的劳尔·普雷维什,埃 及的萨米尔·阿明,法国的阿基里·伊曼、纽尔等。 这一理论把世界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叫做“中心”地区), 另一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叫做“外围”或者“边缘”地区)。“中心”国家在社会经济 方面有很多优势,而“外围”国家则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中心”国家和“外围”国 家之间存在根本上的不平等关系,“中心”国家越来越富,“外围”国家越来越穷,“外 围”国家在经济上处于依附“中心”国家的不利地位,社会生活条件日趋恶化。 第三节 国际经济合作的理论依据 一、生产要素理论 1.生产理论 生产者理论研究生产者(即厂商)的行为,而生产者的行为就是如何利用自己有限的 资源去实现利润的最大。按照经济学的观点,生产就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 造产品的行为,在生产中要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并生产出产晶,所以,生产也就是把投 入变成产出的过程。 2.生产要素理论 生产要素(Factor)是生产的基本元素,即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资源。劳动、资本、 土地都参加了生产过程,三者是一切时代生产的三个要素。马歇尔认为除了以上三个 要素外,还有一个要素参加了生产过程,这就是企业家才能。到马歇尔为止,形成了 经济学中比较成为定论的“四要素论”。现代经济学家根据经社 会发展的现实,又增加了技术要素、管理要素和经济信息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