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和测量大气扩散参数的方法较多。主要有示踪剂法、平衡球法、照相法(光学轮 廓法)、双向风标(三轴风标)、激光雷达扫描法、环境风泂摸拟实验法、经验公式(国标法) 实际测量通常采用平衡球法,而一般的环评中,采用导则推荐的方法(即国标法)。 国标法用幂函数确定大气扩散参数,见表32.3~32.5。 表32-3横向扩散参数幂函数表达式数据(取样时间0.5h) 扩散参数 稳定度等级(PT) 下风距离 0.901074 0.425809 0~-1000 A 0.850934 >1000 0.914370 0.281846 B 0.865014 0.919325 0.229500 B-C 0.875086 0.314238 0.924279 0.177154 0~-1000 C 0.885157 0.232123 >1000 926849 0.143940 C-D 0.886940 0.189396 1000 0.929418 0.110726 D 0.888723 0.146669 0.925118 0~-1000 D-E 0.892794 0.124308 >1000 0.920818 0~-1000 E 0.0864001 0.896864 0.101947 0.929418 0.0553634 0~-1000 F 0.888723 0.0733348 1000 3.2-4垂直扩散参数幂函数表达式数据(取样时间0.5h) 稳定度等级(PT 1.12154 0.0799904 A 1.52360 0.00854771 300~500 2.10881 0.000211545 0.964435 0.127190 0-500 0.114682 B-C 1.00770 0.0757182 0.917595 0.1067182 0.838628 0.126152 C-D 0.756410 0.235667 2000~10000 0.815575 0.136659 0.826212 0.104634 l~1000 0.632023 1000~10000 0.776864 0.111771 D-E 0.572347 0.528992 2000~10000 0.788370 0.0927529 0~1000 0.565188 0.433384 1000~10000 0414743 1.73241 >10000
16 确定和测量大气扩散参数的方法较多。主要有示踪剂法、平衡球法、照相法(光学轮 廓法)、双向风标(三轴风标)、激光雷达扫描法、环境风洞摸拟实验法、经验公式(国标法) 等。 实际测量通常采用平衡球法,而一般的环评中,采用导则推荐的方法(即国标法)。 国标法用幂函数确定大气扩散参数,见表 3.2.3~3.2.5。 表 3.2-3 横向扩散参数幂函数表达式数据(取样时间 0.5h) 扩散参数 稳定度等级(P-T) 1 1 下风距离/m 1 1 = x y A 0.901 074 0.425 809 0~1 000 0.850 934 0.602 052 >1 000 B 0.914 370 0.281 846 0~1 000 0.865 014 0.396 353 > 1 000 B~C 0.919 325 0.229 500 0~1 000 0.875 086 0.314 238 > 1 000 C 0.924 279 0.177 154 0~1 000 0.885 157 0.232 123 > 1 000 C~D 0.926 849 0.143 940 0~1 000 0.886 940 0.189 396 > 1 000 D 0.929 418 0.110 726 0~1 000 0.888 723 0.146 669 > 1 000 D~E 0.925 118 0.098 563 1 0~1 000 0.892 794 0.124 308 > 1 000 E 0.920 818 0.086 400 1 0~1 000 0.896 864 0.101 947 > 1 000 F 0.929 418 0.055 363 4 0~1 000 0.888 723 0.073 334 8 > 1 000 表 3.2-4 垂直扩散参数幂函数表达式数据(取样时间 0.5h) 扩散参数 稳定度等级(P-T) 2 2 下风距离/m 2 2 = x z A 1.121 54 0.079 990 4 0~30 1.523 60 0.008 547 71 300~500 2.108 81 0.000 211 545 >500 B 0.964 435 0.127 190 0~500 1.093 586 0.057 025 1 >500 B~C 0.941 015 0.114 682 0~500 1.007 70 0.075 718 2 >500 C 0.917 595 0.106 718 2 0 C~D 0.838 628 0.126 152 0~200 0.756 410 0.235 667 2 000~10 000 0.815 575 0.136 659 >10 000 D 0.826 212 0.104 634 1~1 000 0.632 023 0.400 167 1 000~10 000 0.555 360 0.810 763 >10 000 D~E 0.776 864 0.111 771 0~2 000 0.572 347 0.528 992 2 000~10 000 0.499 149 1.038 10 >10 000 E 0.788 370 0.092 752 9 0~10 000 0.565 188 0.433 384 1 000~10 000 0.414 743 1.732 41 >10 000
0.784400 0.0620765 F 0.525969 0.370015 l000~10000 0.322659 >10000 ①平原地区农村及城市远郊区的扩散参数选取方法如下:A、B、C级稳定度直接由32-7 和32-8查算,D、E、F级稳定度则需向不稳定方向提半级后由32-7和32-8查算。 ②工业区域城区中的点源,其扩散参数选取方向如下:A、B级不提级,C级提取B级,D、 E、F级向不稳定向提一级,再按表3.2-7和表32-8查算。 ③丘陵山区的农村或城市,其扩散参数选取方法同工业区。 表3.2-5小风(1.5m/s>U1≥0.5ms)和静风(U10<0.5m/s)扩散参数的系数 (O=G= YoT,Oz=yo2T) 稳定度 (PS) U10<0.5m/s 5m/s>U10≥0.5m/s U10<0.5m/s 1.5m/s>U10≥0.5m/s 0.76 157 1.57 B 0.76 0.56 0.47 0.47 0.55 0.35 0.21 0.21 E 44 0.24 07 .07 0.05 3225大气稳定度 风和湍流是影响大气扩散能力的主要动力因子,而大气的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则是影 响大气扩散能力的主要热力因子 大气稳定度系指整层空气的稳定程度,是大气对其中作垂直运动的气团是加速、遏制还 是不影响其运动的一种热力学性质。当气层受到扰动,若原先是不稳定气层,则扰动、对流 和湍流容易发展;若原来是稳定气层,则扰动、对流和湍流受到抑制:若原来是中性气层, 则由外界扰动所产生的空气微团运动,既不受到抑制又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大气不稳定, 湍流和对流充分发展,扩散稀释能力强 确定大气稳定有多种方法,如γ法(干绝热法)、R法(理查逊数法)、MO法(莫宁 一奥布霍夫长度法)、∝A法(风向标准差法)、ΔT法(温差法)、靦法(风速比法)、LD法(城 市稳定度判别法)、P-T法(帕氏圭尔一泰勒法)以及用烟流形状判断大气稳定度等。 理论上较严谨的方法,是R法判断大气稳定度,因为此法同时考虑了热力和动力因子。 (3.2-7) 式中,T—一气层平均绝对温度: 大气温度直减率 az—平均风切变 干绝热直减率 但此法对观测要求较高,一般难以采用
17 F 0.784 400 0.062 076 5 0~1 000 0.525 969 0.370 015 1 000~10 000 0.322 659 2.406 91 >10 000 ① 平原地区农村及城市远郊区的扩散参数选取方法如下:A、B、C 级稳定度直接由 3.2-7 和 3.2-8 查算,D、E、F 级稳定度则需向不稳定方向提半级后由 3.2-7 和 3.2-8 查算。 ② 工业区域城区中的点源,其扩散参数选取方向如下:A、B 级不提级,C 级提取 B 级,D、 E、F 级向不稳定向提一级,再按表 3.2-7 和表 3.2-8 查算。 ③ 丘陵山区的农村或城市,其扩散参数选取方法同工业区。 表 3.2-5 小风(1.5m/s>U10≥0.5m/s)和静风(U10<0.5m/s)扩散参数的系数 (x=y=γ01T,z =γ02T) 稳定度 (P.S) γ01 γ02 U10<0.5m/s 1.5m/s>U10≥0.5m/s U10<0.5m/s 1.5m/s>U10≥0.5m/s A 0.93 0.76 1.57 1.57 B 0.76 0.56 0.47 0.47 C 0.55 0.35 0.21 0.21 D 0.47 0.27 0.12 0.12 E 0.44 0.24 0.07 0.07 F 0.44 0.24 0.05 0.05 3.2.2.5 大气稳定度 风和湍流是影响大气扩散能力的主要动力因子,而大气的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则是影 响大气扩散能力的主要热力因子。 大气稳定度系指整层空气的稳定程度,是大气对其中作垂直运动的气团是加速、遏制还 是不影响其运动的一种热力学性质。当气层受到扰动,若原先是不稳定气层,则扰动、对流 和湍流容易发展;若原来是稳定气层,则扰动、对流和湍流受到抑制;若原来是中性气层, 则由外界扰动所产生的空气微团运动,既不受到抑制又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大气不稳定, 湍流和对流充分发展,扩散稀释能力强。 确定大气稳定有多种方法,如d 法(干绝热法)、Ri 法(理查逊数法)、M-O 法(莫宁 —奥布霍夫长度法)、A 法(风向标准差法)、T 法(温差法)、uR 法(风速比法)、LD 法(城 市稳定度判别法)、P-T 法(帕氏圭尔—泰勒法)以及用烟流形状判断大气稳定度等。 理论上较严谨的方法,是 Ri 法判断大气稳定度,因为此法同时考虑了热力和动力因子。 2 Ri + = Z u Z T T g d (3.2-7) 式中, T ——气层平均绝对温度; Z T ——大气温度直减率; Z u ——平均风切变; d ——干绝热直减率。 但此法对观测要求较高,一般难以采用
P-T法由于仅用地面常规气象资料来判断大气稳定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也是 环评中常用方法。该法认为,近地层大气的热状况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地表面的加热和冷 却过程。因此,可以用太阳高度角、云量(总云量、低云量)和风速来判断大气稳定度 PT法根据地面风速(u0)、日照量和云量把大气稳定度分为六类,即强不稳定、不稳 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和稳定,并分别以A、B、C、D、E和F表示。应用时,首先 取得u0、云量和风速等常规气象资料,然后确定大气稳定度类别。 表3.2-6太阳辐射等级数 云量,1/10 太阳辐射等级数 总云量/低云量 ≤15 ≤4/≤4 5~7/≤4 +3 ≥5/5~7 ≥8/≥8 000 表32-7大气稳定度的等级 太阳辐射等级 地面风速m·sl ≤19 A-B 2~3~9 B 3~4.9 +BCCDD DDDDD D D 太阳高度角h由下式计算: ho=arcsin/sin y sin o cos y cos a cos( 15t+2-300)/(3.2-8) 式中,ho-—太阳高度角,deg; 当地纬度,deg; λ——当地经度,deg; 一进行观测时的北京时间 a太阳倾角,deg,可按下式计算 [0.00691820.39912c0s0+0.070257sin020.006758c0s2u0+ 0.000→907sin2U020.002→697COs30+0.001-480sin3ol180/x(3.2-9) 360dm/365,deg 年中日期序数,0,1,2,…,364。 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非常重视逆温的观测和研究。这是因为逆温表征为非常稳 定的气层,阻碍空气上升运动的发展,形成污染物扩散的阻挡层,使得近地层的污染物质不 易穿透逆温的屏障向上扩散,而只能在逆温层下部有限空间内聚积,形成高浓度。逆温强度 愈大,厚度愈厚,维持时间愈长,造成的危害愈大。可以说,大气污染事件通常是同逆温联 系在一起。 所谓逆温,指气温随高度增加的现象。研究逆温,应研究逆温的强度(每升高100m气 温的增加),逆温的底、顶高度(逆温底、顶距地面的几何高度),逆温的厚度(逆温顶、底 高度之差),逆温的频率(出现逆温的次数占总观测次数的百分比),逆温的生消规律(逆温
18 P-T 法由于仅用地面常规气象资料来判断大气稳定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 ,也是 环评中常用方法。该法认为,近地层大气的热状况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地表面的加热和冷 却过程。因此,可以用太阳高度角、云量(总云量、低云量)和风速来判断大气稳定度。 P-T 法根据地面风速(u10)、日照量和云量把大气稳定度分为六类,即强不稳定、不稳 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和稳定,并分别以 A、B、C、D、E 和 F 表示。应用时,首先 取得 u10、云量和风速等常规气象资料,然后确定大气稳定度类别。 表 3.2-6 太阳辐射等级数 云量,1/10 太阳辐射等级数 总云量/低云量 夜间 h0≤15° 15°< h0≤35° 35°< h0≤65° h0>65° ≤4/≤4 2 1 +1 +2 +3 5~7/≤4 1 0 +1 +2 +3 ≥8/≤4 1 0 0 +1 +1 ≥5/5~7 0 0 0 0 +1 ≥8/≥8 0 0 0 0 0 表 3.2-7 大气稳定度的等级 地面风速 m·s -1 太阳辐射等级 +3 +2 +1 0 -1 -2 ≤1.9 A A~B B D E F 2~3~9 A~B B C D E F 3~4.9 B B~C C D D E 5~5.9 C C~D D D D D ≥6 D D D D D D 太阳高度角 h0 由下式计算: h arcsin[sin sin cos cos cos(15t 300 )] 0 = + + − (3.2-8) 式中, 0 h ——太阳高度角,deg; ——当地纬度,deg; ——当地经度,deg; t——进行观测时的北京时间; ——太阳倾角,deg,可按下式计算; =[0.006 9180.399 12cos0+0.070 257sin00.006 758cos20+ 0.000→907sin200.002→697COS30+0.001→480sin30]180/π (3.2-9) 0——360dn/365,deg; dn—— 年中日期序数,0,1,2,…,364。 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非常重视逆温的观测和研究。这是因为逆温表征为非常稳 定的气层,阻碍空气上升运动的发展,形成污染物扩散的阻挡层,使得近地层的污染物质不 易穿透逆温的屏障向上扩散,而只能在逆温层下部有限空间内聚积,形成高浓度。逆温强度 愈大,厚度愈厚,维持时间愈长,造成的危害愈大。可以说,大气污染事件通常是同逆温联 系在一起。 所谓逆温,指气温随高度增加的现象。研究逆温,应研究逆温的强度(每升高 100m 气 温的增加),逆温的底、顶高度(逆温底、顶距地面的几何高度),逆温的厚度(逆温顶、底 高度之差),逆温的频率(出现逆温的次数占总观测次数的百分比),逆温的生消规律(逆温
的生成、消退时间以及逆温持续时间),逆温的种类等。同时,还应分析逆温与污染源高度 之间相互关系,以计算有逆温存在时的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别是“封闭性”扩散和漫烟型污 染时的浓度 在研究大气边界层温度场时,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概念是混合层高度。如果下层空气湍流 强,上部空气湍流弱,中间存在着一个湍流特征不连续界面。污染气象学把湍流特征不连续 界面以下的大气称为混合层,其高度就是混合层高度。因此,混合层厚度(或高度)实质上 是表征污染物在垂直方向被热力湍流稀释的范围,即低层空气热力与湍流所能达到的高度, 它与大气稳定度有密切关系,而风速则直接影响动力湍流的发展。 混合层高度随时随地而变化,在一天中,早晨混合层高度一般较低,而午后混合层高度 达到极大值,这表明午后铅直稀释能力最强。求取混合层高度的方法有干绝热法(γ法) 罗氏法、査∝法、国标法等 环评中通常采用国标法,求取方法如下: (1)当大气稳定度为不稳定或中性(A、B、C或D类)时, h=a,10/∫ (3.2-10) (2)当大气稳定度为稳定(E或F类)时, 3.2-11) ∫=292sinφ (3.2-12) 式中,h一混合层(大气边界层)高度,m; 0--10m的高度处平均风速,m/s,大于6m/s时,取为6m/s a,b3一边界层系数,按表3.2-8选取 f一地转参数 c—地转角速度,可取=7.29×105raod/s φ——地理纬度,dego 表3.28我国各地区ax和b3值 地区 新疆、西藏、青海 009000670041003116607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河 南、山东、山西、陕西(秦岭以北)、宁夏、甘肃(渭河|0.0730.0600.0410.0191.660.70 以北) 上海、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 海南、台湾、福建、江西 0.0560.0290.0200.0121.66|0.70 南、贵州、四川、甘肃(滑河以南)、陕西(泰岭以南)007300480310022166[070 注:静风区各类稳定的a和b可取表中的最大值。 法确定混合层高度方法如下 把高空探空资料中各层的气温和高度,按纵横坐标在直角平面坐标纸上绘图(标准层可 直接使用探空数据,特性层应利用气压、气温和绝对温度等参数换算出高度和气温的关系), 再与以干绝热递减率γ。为斜率的直线比较,当探空曲线斜率γ<γa时,大气为稳定状态, γ>ya和γ=γ时,大气分别为不稳定和中性状态。混合层高度即从地面算起至第一层稳 定层底的高度。任一时间的地面温度和y绘制的直线与北京时间07时探空曲线的交点(或 切点)可作为该时间的混合层高度。日最高地面温度和y4绘制的直线与北京时间07时探空 曲线的交点(或切点)即日混合层最大高度。计算时可取ya=00098℃/m
19 的生成、消退时间以及逆温持续时间),逆温的种类等。同时,还应分析逆温与污染源高度 之间相互关系,以计算有逆温存在时的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别是“封闭性”扩散和漫烟型污 染时的浓度。 在研究大气边界层温度场时,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概念是混合层高度。如果下层空气湍流 强,上部空气湍流弱,中间存在着一个湍流特征不连续界面。污染气象学把湍流特征不连续 界面以下的大气称为混合层,其高度就是混合层高度。因此,混合层厚度(或高度)实质上 是表征污染物在垂直方向被热力湍流稀释的范围,即低层空气热力与湍流所能达到的高度, 它与大气稳定度有密切关系,而风速则直接影响动力湍流的发展。 混合层高度随时随地而变化,在一天中,早晨混合层高度一般较低,而午后混合层高度 达到极大值,这表明午后铅直稀释能力最强。求取混合层高度的方法有干绝热法(γd 法)、 罗氏法、查z 法、国标法等。 环评中通常采用国标法,求取方法如下: (1)当大气稳定度为不稳定或中性(A、B、C 或 D 类)时, h a u / f = s 10 (3.2-10) (2)当大气稳定度为稳定(E 或 F 类)时, 1/2 b 10 h (u / f ) = s (3.2-11) f = 2sin (3.2-12) 式中,h——混合层(大气边界层)高度,m; u10——10 m 的高度处平均风速,m/s,大于 6 m/s 时,取为 6 m/s; as,bs——边界层系数,按表 3.2-8 选取; f——地转参数; ——地转角速度,可取=7.29×10-5 rad/s; ——地理纬度,deg。 表 3.2-8 我国各地区 as和 bs值 地区 as bs A B C D E F 新疆、西藏、青海 0.090 0.067 0.041 0.031 1.66 0.70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河 南、山东、山西、陕西(秦岭以北)、宁夏、甘肃(渭河 以北) 0.073 0.060 0.041 0.019 1.66 0.70 上海、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 海南、台湾、福建、江西 0.056 0.029 0.020 0.012 1.66 0.70 云南、贵州、四川、甘肃(渭河以南)、陕西(秦岭以南) 0.073 0.048 0.031 0.022 1.66 0.70 注:静风区各类稳定的 as和 bs可取表中的最大值。 γd法确定混合层高度方法如下: 把高空探空资料中各层的气温和高度,按纵横坐标在直角平面坐标纸上绘图(标准层可 直接使用探空数据,特性层应利用气压、气温和绝对温度等参数换算出高度和气温的关系), 再与以干绝热递减率γd 为斜率的直线比较,当探空曲线斜率γ<γd 时,大气为稳定状态, γ>γd 和γ=γd 时,大气分别为不稳定和中性状态。混合层高度即从地面算起至第一层稳 定层底的高度。任一时间的地面温度和γd 绘制的直线与北京时间 07 时探空曲线的交点(或 切点)可作为该时间的混合层高度。日最高地面温度和γd 绘制的直线与北京时间 07 时探空 曲线的交点(或切点)即日混合层最大高度。计算时可取γd=0.0098℃/m
3226联合频率 为了了解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的共同影响,研究某点位受影响的几率,同时也为模 式输入的需要,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计算风速、风向、大气稳定度联合频率。所谓联合频率 是指由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构成的组合频率。即统计不同风速、风向和大气稳定度出现 几率。通常,风向取17个方位,稳定度分不稳定(ABC)、中性(D)、稳定(EF)3类, 风速分5类。表3.29为联合频率例子。 表3.2-9风速、风向、大气稳定度联合频率 0.5~1.5 1.6-2.5 2.6~3.5 3.6~4.5 >4.5 ABC ABC ABC ABC ESE ABC ABC SSE ABC ABC SSW ABC ABC WSW ABC
20 3.2.2.6 联合频率 为了了解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的共同影响,研究某点位受影响的几率,同时也为模 式输入的需要,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计算风速、风向、大气稳定度联合频率。所谓联合频率 是指由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构成的组合频率。即统计不同风速、风向和大气稳定度出现 几率。通常,风向取 17 个方位,稳定度分不稳定(ABC)、中性(D)、稳定(EF)3 类, 风速分 5 类。表 3.2.9 为联合频率例子。 表 3.2-9 风速、风向、大气稳定度联合频率 0.5~1.5 1.6~2.5 2.6~3.5 3.6~4.5 >4.5 N ABC D EF NNE ABC D EF NE ABC D EF ENE ABC D EF E ABC D EF ESE ABC D EF SE ABC D EF SSE ABC D EF S ABC D EF SSW ABC D EF SW ABC D EF WSW ABC D EF W AB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