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北太平洋暖流 大 太 北赤道暖流 赤道逆流 南赤道暖流 南赤道暖流 印度洋 Q半,流→
0 (共 7 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课型:新授课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 1 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本教学设计围绕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与难点,设计了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反馈与评价 教学目标 教学调控 教学过程 教学困惑 一、教学內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世界海洋表层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与旧教材相比,删减了海水运动 的形式、洋流的形成的部分内容,总体要求相对降低,但对洋流分布规律的要求却相对提高。 本节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世界海洋表层的分布”这一部分。 教材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一盛行风。接着给出图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读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最后,结合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 归纳、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教材的编排顺序、课标要求与学生认知规律存在一定“矛盾”,可重组教学 的顺序—一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先结合图3.6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简单分析洋流的形成过程。接 着,结合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以图形为基础,概括、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不将结果简 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步步启发和引导下循序渐进,分析、推理、判断,并总结归纳、作 出结论 二、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地理学习应落实到地图上,应充分利用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和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 式”。通过教材“活动”,在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基础上,再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化 加强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即分别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和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 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适当让学生记住部分洋流的 名称,了解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为后面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1(共7页)
1 (共 7 页)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三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 1 课时) 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本教学设计围绕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与难点,设计了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世界海洋表层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与旧教材相比,删减了海水运动 的形式、洋流的形成的部分内容,总体要求相对降低,但对洋流分布规律的要求却相对提高。 本节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世界海洋表层的分布”这一部分。 教材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盛行风。接着给出图 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读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最后,结合图 3.6 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 归纳、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教材的编排顺序、课标要求与学生认知规律存在一定“矛盾”,可重组教学 的顺序——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先结合图 3.6 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简单分析洋流的形成过程。接 着,结合图 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以图形为基础,概括、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不将结果简 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步步启发和引导下循序渐进,分析、推理、判断,并总结归纳、作 出结论。 二、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地理学习应落实到地图上,应充分利用图 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和图 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 式”。通过教材“活动”,在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基础上,再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化, 加强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即分别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和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 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适当让学生记住部分洋流的 名称,了解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为后面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 教学内容分析 ➢ 教学目标 ➢ 教学过程 ➢ 教学反馈与评价 ➢ 教学调控 ➢ 教学困惑
有利方面:初中地理虽没有涉及洋流的知识,但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应该了解有洋流这一地 理现象的存在。学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导入环节选取“小鸭子漂流记”的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 学习兴趣。 不利方面:学生地理空间分析能力较弱,知识体系没有形成,规范表述的能力薄弱。学生通过“全球 风带和洋流模式”能认识到洋流的分布与盛行风有关,但面对复杂的“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不知该如 何下手,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时不知如何表述。 针对这一事实,设计“小鸭子”的故事贯穿课堂的学习,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对于“世界表层洋流的 分布”,通过教师讲解与画图,学生自主画图等环节,将复杂图分步完成,降低难度;归纳世界表层洋流 的分布规律时,给出归纳的框架,让学生通过分析,总结规律, 根据以上分析,将本课时的内容定为位: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洋流基本概念、类型、主要成因 2.根据全球风带的分布,能初步分析说明洋流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全球风带,能绘制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模式图 2.通过画图,分析、归纳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思维。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洋流形成的影响因素、洋流的性质分类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难点:世界海水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确立依据 (1)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学科特色:读图、画图是地理学科重要的技能; (3)学情特点:海水的运动相对于高一学生来讲,比较抽象 (4)认知层面: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图、应用图,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图。 突破策略: 1.通过有趣的“小鸭子漂流记”故事作为情景导入并贯穿课堂学习,拉近学生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的 距离,建立联系。 2.铺垫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高中低纬度的划分、全球风带分布,让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时候有可 以仰仗的旧知识 3.利用视频、导学案,板演画图,分步骤自主绘图,教师点拨等方式,让学生能够亲手完成世界洋 流分布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归纳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2(共7页)
2 (共 7 页) 有利方面:初中地理虽没有涉及洋流的知识,但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应该了解有洋流这一地 理现象的存在。学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导入环节选取“小鸭子漂流记”的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 学习兴趣。 不利方面:学生地理空间分析能力较弱,知识体系没有形成,规范表述的能力薄弱。学生通过“全球 风带和洋流模式”能认识到洋流的分布与盛行风有关,但面对复杂的“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不知该如 何下手,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时不知如何表述。 针对这一事实,设计“小鸭子”的故事贯穿课堂的学习,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对于“世界表层洋流的 分布”,通过教师讲解与画图,学生自主画图等环节,将复杂图分步完成,降低难度;归纳世界表层洋流 的分布规律时,给出归纳的框架,让学生通过分析,总结规律。 根据以上分析,将本课时的内容定为位: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洋流基本概念、类型、主要成因; 2.根据全球风带的分布,能初步分析说明洋流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全球风带,能绘制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模式图; 2.通过画图,分析、归纳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思维。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洋流形成的影响因素、洋流的性质分类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难点:世界海水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确立依据: (1)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学科特色:读图、画图是地理学科重要的技能; (3)学情特点:海水的运动相对于高一学生来讲,比较抽象; (4)认知层面: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图、应用图,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图。 突破策略: 1.通过有趣的“小鸭子漂流记”故事作为情景导入并贯穿课堂学习,拉近学生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的 距离,建立联系。 2.铺垫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高中低纬度的划分、全球风带分布,让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时候有可 以仰仗的旧知识。 3.利用视频、导学案,板演画图,分步骤自主绘图,教师点拨等方式,让学生能够亲手完成世界洋 流分布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归纳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教学用具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出较具体的课堂目标。 (五)课堂学习目标 目标1.根据导入的视频故事,了解洋流的概念。 目标2.根据教师启发与讲解,利用全球风带分布模式,掌握洋流的影响因素。 目标3.在世界轮廓上画出相应大洋的主要洋流并归纳规律。 目标4.利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小鸭子漂流记”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播放“小鸭子漂流记”视频,抛出图文信息,提问 1.在学案的地图上标出小鸭子登陆的位置? 观看视频并思考 2.小鸭子是如何漂流的? 任务:阅读课文P57-58,了解本节课的内容 相关问题。 (学生观看视频和完成任务期间,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世界轮廓图。) 课堂导入/提问:从视频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小鸭子们登陆的地点有哪些? 提示并听取学生的答案,在黑板上的世界轮廓图上放置小鸭子教具 提问:小鸭子是如何漂流的? (学生可能的答案:海水运动、洋流、风……) 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往海水运动、洋流这一方向上思考,并提出洋流的概念 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 动,叫做洋流。 提示学生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故事感受海水运动的存在,拉近学生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的距离,建立联系。 【推进】教师:洋流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什么原因促使这么大规模的海水常年稳定地流动? (学生可能的答案:风、盛行风……) 提出风海流的概念: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 很大的洋流 教师:我们学过的能够驱使洋流运动的风有哪些? (学生可能的答案:盛行风、信风、西风、极地东风、季风……)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知识铺垫 转承:风带是驱使洋流运动的主要动力,为了更好地掌握洋流的运听讲并回答问题。 3(共7页)
3 (共 7 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教学用具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出较具体的课堂目标。 (五)课堂学习目标 目标 1.根据导入的视频故事,了解洋流的概念。 目标 2.根据教师启发与讲解,利用全球风带分布模式,掌握洋流的影响因素。 目标 3.在世界轮廓上画出相应大洋的主要洋流并归纳规律。 目标 4.利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小鸭子漂流记”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课堂导入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播放“小鸭子漂流记”视频,抛出图文信息,提问: ➢ 1.在学案的地图上标出小鸭子登陆的位置? ➢ 2.小鸭子是如何漂流的? 任务:阅读课文 P57-58,了解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观看视频和完成任务期间,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世界轮廓图。) 观看视频并思考 相关问题。 提问:从视频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小鸭子们登陆的地点有哪些? 提示并听取学生的答案,在黑板上的世界轮廓图上放置小鸭子教具。 提问:小鸭子是如何漂流的? (学生可能的答案:海水运动、洋流、风……) 引导学生往海水运动、洋流这一方向上思考,并提出洋流的概念。 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 动,叫做洋流。 提示学生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故事感受海水运动的存在,拉近学生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的距离,建立联系。 【推进】教师:洋流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什么原因促使这么大规模的海水常年稳定地流动? (学生可能的答案:风、盛行风……) 提出风海流的概念: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 很大的洋流。 教师:我们学过的能够驱使洋流运动的风有哪些? (学生可能的答案:盛行风、信风、西风、极地东风、季风……)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知识铺垫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转承:风带是驱使洋流运动的主要动力,为了更好地掌握洋流的运 听讲并回答问题
动规律,我们首先来回顾风带的相关知识 1.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0°-30°:低纬:30°-60°:中纬;60°-90°:高纬。 30°:副热带;60°:副极地。 2.风带(讲解的同时在世界轮廓图侧标出风向。) 听讲并回答问题 0°-30°:低纬,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 30°-60°:中纬,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 60°-90°:高纬,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 复习已学知识,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 【过渡】盛行风是洋流的主要动力,二者方向大体一致,现在我们根据盛行风的方向来推断洋流的方向。 由于小鸭子漂流的路线主要在太平洋,我们以太平洋为例来进行学习。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风带分为南北半球两部分,太平洋跨越南北半球,也为南北两 部分,我们称之为南、北太平洋。 北太平洋的低纬度海区,盛行东北信风,洋流自东向西流动 中纬度海区,盛行西风,洋流自西向东流动。 听讲并跟着教师 高纬度地区,风向是东北风,洋流自东向西流动 的步骤画图 根据盛行风,我们画出了风海流的方向,但是大洋东西岸的洋 流并没有画完,说明除了盛行风外,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也对洋流 新课学习的运动有影响。 北太平洋低纬度的风海流运动到大洋西岸之后,遇到陆地,大 部分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北运动,一小部分向南运动。从这 里可以看出,影响洋流运动的还有陆地形状、地转偏向力折两个因 素。折向较高纬度的这只洋流在中纬度海区汇入西风漂流,向大洋 听讲、思考问题并 东海岸运动。当遇到北美大陆后,又分别向南、北两侧运动,形成 了北太平洋的两个环流系统。 对照课本图3.5,来认识北太平洋洋流的名称—一北赤道暖流、赤 道逆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阿拉斯加暖 流、千岛寒流 设计意图:课本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比较复杂,让初学者望而却步,布鲁纳教育理论中 有这么一个观点:要把知识获得的过程体现出来,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知识的形成与发现过程。在 这个环节,将课本图3.6“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中的原理,通过讲解与画图,让学生更容易将两 部分知识联系在一起 4(共7页)
4 (共 7 页) 动规律,我们首先来回顾风带的相关知识。 1.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0°-30°:低纬;30°-60°:中纬;60°-90°:高纬。 30°:副热带;60°:副极地。 2.风带(讲解的同时在世界轮廓图侧标出风向。) 0°-30°:低纬,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 30°-60°:中纬,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 60°-90°:高纬,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 听讲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 。” 复习已学知识,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 【过渡】盛行风是洋流的主要动力,二者方向大体一致,现在我们根据盛行风的方向来推断洋流的方向。 由于小鸭子漂流的路线主要在太平洋,我们以太平洋为例来进行学习。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新课学习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风带分为南北半球两部分,太平洋跨越南北半球,也为南北两 部分,我们称之为南、北太平洋。 ➢ 北太平洋的低纬度海区,盛行东北信风,洋流自东向西流动。 ➢ 中纬度海区,盛行西风,洋流自西向东流动。 ➢ 高纬度地区,风向是东北风,洋流自东向西流动。 根据盛行风,我们画出了风海流的方向,但是大洋东西岸的洋 流并没有画完,说明除了盛行风外,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也对洋流 的运动有影响。 听讲并跟着教师 的步骤画图。 北太平洋低纬度的风海流运动到大洋西岸之后,遇到陆地,大 部分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北运动,一小部分向南运动。从这 里可以看出,影响洋流运动的还有陆地形状、地转偏向力折两个因 素。折向较高纬度的这只洋流在中纬度海区汇入西风漂流,向大洋 东海岸运动。当遇到北美大陆后,又分别向南、北两侧运动,形成 了北太平洋的两个环流系统。 对照课本图 3.5,来认识北太平洋洋流的名称——北赤道暖流、赤 道逆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阿拉斯加暖 流、千岛寒流。 听讲、思考问题并 画图。 设计意图:课本图 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比较复杂,让初学者望而却步,布鲁纳教育理论中 有这么一个观点:要把知识获得的过程体现出来,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知识的形成与发现过程。在 这个环节,将课本图 3.6“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中的原理,通过讲解与画图,让学生更容易将两 部分知识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