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极性波形 对于双极性波形:若设gt)=g2(t)=g(t),则随机脉冲序列的 双边功率谱密度为 P()=4P(1-P)G()2+∑|f(2P-1)G(mf)P6(f-mfb) n=-0 P=1/2 P(刀)=f|Gm 1、0等概时,双极性波形无离散分量;带宽为B=f
双极性波形 对于双极性波形:若设g1 (t )=-g2 (t )=g(t ),则随机脉冲序列的 双边功率谱密度为 2 2 ( ) 4 (1 ) | ( ) | | (2 1) ( ) | ( ) s b b b b m P f f P P G f f P G mf f mf =− = − + − − P=1/2 2 ( ) ( ) P f f G f s b = 1、0等概时,双极性波形无离散分量;带宽为B=f b
结论 ■随机序列的带宽主要依赖单个码元波形的频谱函数G1)或 G2(f),两者之中应取较大带宽的一个作为序列带宽; ■时间波形的占空比越小,频带越宽。通常以谱的第一个零点 作为矩形脉冲的近似带宽,它等于脉宽τ的倒数,即B=1/ 由图可知,不归零脉冲的τ7,则Bs=fb;半占空归零脉冲 的τT/2,则Bs=1/=2fb。其中f=1/Tb,是位定时信号的频 率,在数值上与码速率R相等。 ■单极性基带信号是否存在离散线谱取决于矩形脉冲的占空比, 单极性归零信号中有定时分量,可直接提取。单极性不归零 信号中无定时分量,若想获取定时分量,要进行波形变换。0、 1等概的双极性信号没有离散谱,也就是说无直流分量和定时 分量
结论 ◼ 随机序列的带宽主要依赖单个码元波形的频谱函数G1 (f )或 G2 (f ),两者之中应取较大带宽的一个作为序列带宽; ◼ 时间波形的占空比越小,频带越宽。通常以谱的第一个零点 作为矩形脉冲的近似带宽,它等于脉宽的倒数,即Bs=1/。 由图可知,不归零脉冲的=Tb,则BS=f b;半占空归零脉冲 的=Tb /2,则BS=1/=2f b。其中fb=1/Tb,是位定时信号的频 率,在数值上与码速率RB相等。 ◼ 单极性基带信号是否存在离散线谱取决于矩形脉冲的占空比, 单极性归零信号中有定时分量,可直接提取。单极性不归零 信号中无定时分量,若想获取定时分量,要进行波形变换。0、 1等概的双极性信号没有离散谱,也就是说无直流分量和定时 分量
极性交替转换码(AM码)-1 编码规则:将二进制消息代码“1”(传号)交替地变换为传 输码的“十1”和“—1,而“0(空号)保持不变 消息代码 100110000000110011 AM代码 +100-1+10000000-1+100-1+1
极性交替转换码(AMI码)-1 编码规则:将二进制消息代码“1”(传号)交替地变换为传 输码的“十1”和“一1”,而“0”(空号)保持不变 消息代码 1 0 0 1 1 0 0 0 0 0 0 0 1 1 0 0 1 1 AMI代码 +1 0 0 -1 +1 0 0 0 0 0 0 0 -1 +1 0 0 -1 +1
极性交替转换码(AM码)-2 AM码的优点: (1)由于+1与-1交替,AM码的功率 归一化功率谱 谱中不含直流成分,高、低频分量少, 非归零码 能量集中在频率为12码速处。 (2)位定时频率分量虽然为0,但只要 0.5 将基带信号经全波整流变为单极性归零 波形,便可提取位定时信号。 (3)AM码的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 利用传号极性交替规律观察误码情况。 AM码的缺点: 当原信码出现连“0”串时,信 号的电平长时间不跳变,造成 提取定时信号的困难
极性交替转换码(AMI码)-2 AMI码的优点: (1)由于+1与-1交替,AMI码的功率 谱中不含直流成分,高、低频分量少, 能量集中在频率为1/2码速处。 (2)位定时频率分量虽然为0,但只要 将基带信号经全波整流变为单极性归零 波形,便可提取位定时信号。 (3)AMI码的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 利用传号极性交替规律观察误码情况。 AMI码的缺点: 当原信码出现连“0”串时,信 号的电平长时间不跳变,造成 提取定时信号的困难。 归一化功率谱 非归零码 1.0 0.5 0 0.5 1.0 / s f f
阶高密度(HDB3)码-1 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一使连“0个数不超过3个 其编码规则如下 当信码的连“0”个数不超过3时,仍按AM码的规则编, 即传号极性交替 当连“0”个数超过3时,则将第4个“0改为非“0y脉冲, 记为V或V,称之为破坏脉冲。相邻V码的极性必须 交替出现,以确保编好的码中无直流 为了便于识别,V码的极性应与其前一个非“0脉冲的极性相同, 否则,将四连“0”的第一个“0”更改为与该破坏脉冲相同极性的脉冲, 并记为+B或B 原来的信码与B合起来要保持极性的交替
三阶高密度(HDB3)码-1 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使连“0”个数不超过3个 其编码规则如下 当信码的连“0”个数不超过3时,仍按AMI码的规则编, 即传号极性交替 当连“0”个数超过3时,则将第4个“0”改为非“0”脉冲, 记为V或-V,称之为破坏脉冲。相邻V码的极性必须 交替出现,以确保编好的码中无直流 为了便于识别,V码的极性应与其前一个非“0”脉冲的极性相同, 否则,将四连“0”的第一个“0”更改为与该破坏脉冲相同极性的脉冲, 并记为+B或-B 原来的信码与B合起来要保持极性的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