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 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身教,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 肃“与蒙议论”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 16社戏 本文的标题“社戏”既是全文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又是故事内容的概括 本文以到赵庄看社戏为线索,先略写在平桥村的快乐生活,再详写从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 戏的全过程。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 品德,展示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 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重难点句子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的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舒展”两词用得非常精彩,与上文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的对比,传神地表现 出了“我”得以能去看戏时欢喜轻快的心情。“说不出的大”夸张地表现身体的轻松。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从修辞格的角度看,连山仿佛是兽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连山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又是运用了拟人方法,这两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得语言生动形象。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说,这 是以坐船人的感觉来进行描写,连山的形状像兽脊,在朦胧的月光下颜色淡黑如铁,因为高低 起伏,则像是踊跃飞跑,这句描写的精彩之处是用动词“踊跃”来写山,把静态的连山写活了。 这种以动写静,衬托了船行之快,又衬出了想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 罩着了。 “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字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 再次以仙境比拟社戏,与来时呼应。这句充满了梦幻般色彩的描写,表达了儿时眼中社戏的美, 4.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 看着喝彩起来 这一句用了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新奇而贴切,又有水乡特色,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 特点和愉快的心情。写老渔父的喝彩则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驾船技术的娴熟高超, 从侧面描写归航之快。 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六一公公的形象本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刻画的。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 好地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 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 体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重点段落 第10-13段(1)环境描写:具体描写的景物 2)描写角度: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具体景物) 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11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 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身教,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 肃“与蒙议论”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 16.社戏 本文的标题“社戏”既是全文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又是故事内容的概括。 本文以到赵庄看社戏为线索,先略写在平桥村的快乐生活,再详写从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 戏的全过程。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 品德,展示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 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重难点句子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的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舒展”两词用得非常精彩,与上文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的对比,传神地表现 出了“我”得以能去看戏时欢喜轻快的心情。“说不出的大”夸张地表现身体的轻松。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从修辞格的角度看,连山仿佛是兽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连山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又是运用了拟人方法,这两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得语言生动形象。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说,这 是以坐船人的感觉来进行描写,连山的形状像兽脊,在朦胧的月光下颜色淡黑如铁,因为高低 起伏,则像是踊跃飞跑,这句描写的精彩之处是用动词“踊跃”来写山,把静态的连山写活了。 这种以动写静,衬托了船行之快,又衬出了想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 罩着了。 “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字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 再次以仙境比拟社戏,与来时呼应。这句充满了梦幻般色彩的描写,表达了儿时眼中社戏的美。 4.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 看着喝彩起来。 这一句用了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新奇而贴切,又有水乡特色,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 特点和愉快的心情。写老渔父的喝彩则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驾船技术的娴熟高超, 从侧面描写归航之快。 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六一公公的形象本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刻画的。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 好地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 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 体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重点段落 第 10-13 段 (1)环境描写:具体描写的景物 (2)描写角度: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具体景物)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但我确还以 为船慢。(第11段)①比喻、拟人:②写出了划船之快和“我”看戏心情的急切 (4)“我”的心理变化:轻松一急切一陶醉 人物性格:双喜(聪明机灵、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六一公公(善良淳朴、热情好客) 17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安塞腰鼓”赞美的词语,直抒 胸臆。如“黄土髙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一一安塞腰鼓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等等, 语句激昂,酣畅淋漓,如大河滔滔,一泻千里。作者把黄土髙原的元气和气魄,一下子发挥得 淋漓尽致。 大量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式。为了增强语势,强调感情,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句式,句子内 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 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这些排比、反复句式的运用, 使课文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这是值得我们揣摩借鉴的 重难点句子 1.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以高粱地为背景,写出了极具陕北特色的风情。写他们朴实,写他们难以掩饰的生命的活力。 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 安塞腰鼓的奔放的力量在于打破了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之间,不必 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放弃一切冗杂的思绪,与鼓声产生共鸣。 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 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髙原上的生活是艰苦的,条件是落后的,可是陕北人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 的、未经人工雕琢的、没有半点污染,不含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的力量源泉。 4.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多水的江南山清水秀,风景秀美,养育了纤柔细腻的江南人,他们是打不出这样气势雄浑的 腰鼓的。 5.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是以“鸡啼”反衬寂静 18竹影 “竹影”即“月光下竹子的影子”,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中孩子们和爸爸绘画的实物 又是爸爸借以向孩子们传授画画知识的一个媒介和引子 文章的主体是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的,一是充满童稚童趣的游戏,二是领略中国画和西洋画 的艺术魅力。两者之间以爸爸为联系纽带。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充满童真童趣描描画画的游戏, 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说明艺术并非髙不可攀的东西,艺术和美就蕴涵在孩子们的童稚生 活中 20.口技 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12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但我确还以 为船慢。(第 11 段)① 比喻、拟人;②写出了划船之快和“我”看戏心情的急切。 (4)“我”的心理变化:轻松 — 急切 — 陶醉 人物性格:双喜(聪明机灵、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六一公公(善良淳朴、热情好客) 17.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安塞腰鼓”赞美的词语,直抒 胸臆。如“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等等, 语句激昂,酣畅淋漓,如大河滔滔,一泻千里。作者把黄土高原的元气和气魄,一下子发挥得 淋漓尽致。 大量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式。为了增强语势,强调感情,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句式,句子内 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 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这些排比、反复句式的运用, 使课文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这是值得我们揣摩借鉴的。 重难点句子 1.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以高粱地为背景,写出了极具陕北特色的风情。写他们朴实,写他们难以掩饰的生命的活力。 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 安塞腰鼓的奔放的力量在于打破了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之间,不必 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放弃一切冗杂的思绪,与鼓声产生共鸣。 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 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上的生活是艰苦的,条件是落后的,可是陕北人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 的、未经人工雕琢的、没有半点污染,不含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的力量源泉。 4.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多水的江南山清水秀,风景秀美,养育了纤柔细腻的江南人,他们是打不出这样气势雄浑的 腰鼓的。 5.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是以“鸡啼”反衬寂静。 18.竹影 “竹影”即“月光下竹子的影子”,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中孩子们和爸爸绘画的实物, 又是爸爸借以向孩子们传授画画知识的一个媒介和引子。 文章的主体是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的,一是充满童稚童趣的游戏,二是领略中国画和西洋画 的艺术魅力。两者之间以爸爸为联系纽带。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充满童真童趣描描画画的游戏, 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说明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艺术和美就蕴涵在孩子们的童稚生 活中。 20.口技
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由施屏障始,写口技表演者模拟夜深人静时一家四口被“深巷中犬 吠”之声惊酲,复而入睡及深夜“火起”几个场景,间以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等反映,到撤屏 障止,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写,高度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的表演技艺。 1.精彩的场面描写。本文的场面描写十分生动、形象、细腻。文章的第一段就描写了表 演的场面,对表演的典型环境、人物、道具、表演的效果都作了细腻的描绘。从文章的第2 至第4段,作者按口技表演内容一词描写了三个场面:深夜人静一家四口被“犬吠”惊醒后 的喧闹场面:一家人复睡入梦,闹而复醒的场面;深夜失火、救火的场面。这几个场面描写 使文章情节波澜迭起,摇曳多姿。总之,文章这些精彩的场面描写,对显示人物活动的典型 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 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 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 口技艺人的表演,后写听众的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 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此外,课文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表明 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仅仅是靠一张嘴发声,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表现表 演者口技不凡。本文运用侧面描写表现这场口技表演的魅力,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 了文章的感染力。 3.文章的语言准确生动、逼真传神。口技表演的情景有静有动,有舒有紧,有简有繁· 但无论何种情景,作者却能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描摹。如“遥闻深巷中犬吠”,表演从模拟远 处“深巷”里传来的狗叫声开始,用“遥闻”二字恰切地表现了深夜远方回响的隐约可闻之声, 顿时把人们引入夜阑人静的境界中。用“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来写听众的反 应,就使得听众的激动神情跃然纸上。这一传神之笔,有力地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善 再如“妇拍儿亦渐拍渐止”中的两个“渐”字,细致而酷肖地表现了“拍儿”动作由大到小 从有到无的过程,更衬托出静的境界。 重难点句子 1.京中有善口技者。 这个句子介绍了口技表演者。这个全文的开篇句,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 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善”字是全文内容的总纲。 2.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这个句子交代口技表演者所用的道具。“而已”语气助词极力渲染道具简单,别无它物,以 示口技人的表演主要凭他的“口”,衬托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抚尺也叫“醒木”,民间艺人在表演开始或结束时,都要拍一下抚尺,以示开始或结束。“寂 然”“无敢”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为下文的精彩表演张本。 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作者借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来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说明口技表演者达到 了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人口技表演所营造的 情境之中而不能自持。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13 全文以 ...时间先后为序,由施屏障始,写口技表演者模拟夜深人静时一家四口被“深巷中犬 .................................. 吠”之声惊醒,复而入睡 ...........及深夜“火起”几个场景,间以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等反映,到撤屏 .............................. 障止,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写,高度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的表演技艺。 ............................... 1.精彩的场面描写。本文的场面描写十分生动、形象、细腻。文章的第一段就描写了表 演的场面,对表演的典型环境、人物、道具、表演的效果都作了细腻的描绘。从文章的第 2 至第 4 段,作者按口技表演内容一词描写了三个场面:深夜人静一家四口被“犬吠”惊醒后 的喧闹场面;一家人复睡入梦,闹而复醒的场面;深夜失火、救火的场面。这几个场面描写 使文章情节波澜迭起,摇曳多姿。总之,文章这些精彩的场面描写,对显示人物活动的典型 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 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 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 口技艺人的表演,后写听众的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 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此外,课文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表明 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仅仅是靠一张嘴发声,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表现表 演者口技不凡。本文运用侧面描写表现这场口技表演的魅力,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 了文章的感染力。 3.文章的语言准确生动、逼真传神。口技表演的情景有静有动,有舒有紧,有简有繁…… 但无论何种情景,作者却能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描摹。如“遥闻深巷中犬吠”,表演从模拟远 处“深巷”里传来的狗叫声开始,用“遥闻”二字恰切地表现了深夜远方回响的隐约可闻之声, 顿时把人们引入夜阑人静的境界中。用“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来写听众的反 应,就使得听众的激动神情跃然纸上。这一传神之笔,有力地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善”。 再如“妇拍儿亦渐拍渐止”中的两个“渐”字,细致而酷肖地表现了“拍儿”动作由大到小, 从有到无的过程,更衬托出静的境界。 重难点句子 1.京中有善口技者。 这个句子介绍了口技表演者。这个全文的开篇句,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 “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善”字是全文内容的总纲。 2.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这个句子交代口技表演者所用的道具。“而已”语气助词极力渲染道具简单,别无它物,以 示口技人的表演主要凭他的“口”,衬托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 3.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抚尺也叫“醒木”,民间艺人在表演开始或结束时,都要拍一下抚尺,以示开始或结束。“寂 然”“无敢”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为下文的精彩表演张本。 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作者借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来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说明口技表演者达到 了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人口技表演所营造的 情境之中而不能自持。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