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明清时期,本草学日趋成熟,在药性理论、大型综合本草和各类专题本草方面 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南宋末年至金元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乱,医学上出现学术争鸣,金元医药家通过 临床实践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促进了药性理论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影响较大的有: 刘完素《素问药注》、《本草论》,张洁古《珍珠囊》,李东垣《药类法象》、《用药心法》, 王好古《汤液本草》,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等。其中,尤以张洁古《珍珠囊》具有创 新特色,运用《内经》运气学说阐述药性阴阳、气味厚薄、升降浮沉、归经和引经等理论 和药物功用,创制“脏腑标本用药式”,充实了药物作用定位、定向的观点,对当代和后 世药性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药类法象》重视综合药性,对药性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 归纳。王好古师承洁古、东垣,结合前人论述及自己的认识,在《汤液本草》中记载242 种药物的性能,是一部重要的药性本草。 明代经济高度繁荣,科技文化发展,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代本草丰富多样,具 有代表性的是两部大型综合本草:《本草品汇精要》和《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是 明代唯一的官修本草,由太医院院判刘文泰等40余人奉命编纂。该书共42卷,分玉石、 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等10类(部),共载药物1815种。每种药物 分名、苗、地、时、收、用、质、色、味、性、气、臭、主、行等24项加以记述。细分 诸项、简要解说是其特色。该书绘有1300多幅工笔彩绘的药图和制药图。《本草品汇精要》 成书于1505年,因故未能刊行,深藏内宫,直至400年后,1936年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书虽“精要”,遗憾的是在本草学史上未能发挥官修本草应有的作用 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编成《本草纲目》,全书52卷, 约200万字。序例部分对历代本草文献、本草学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和论述,又结合临床 设“百病主治药”,列举相应的药物。药物部分按自然来源分为水、火、土、金石、草、 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16部,每部再行分类,共为60类 这种“从微至巨”、“从贱至贵”的自然属性分类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而“物 以类从,目随纲举”的编写原则,则使该书不仅纲目清晰,而且极便查阅。全书收载药物 1892种,其中新增者374种,附有药图1109幅。每药按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 主治、发明、附方等项,系统叙述了药物各方面的内容,对功用效验和论述尤详,附方多 达11000余首。书中汇集了大量前人资料,也反映了作者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新发现、新经 验,以及对过去本草中谬误的指正。它是中国16世纪以前本草学的全面总结,在所涉植 物、动物、矿物、冶金、农学、气象等自然科学和历史、地理、文字、训诂等人文科学的 许多方面均有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该书17世纪先后传播海外,丰富了 世界科学宝库 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补充了《本草纲目》的不足,纠正了《本草纲目》的 某些错误。卷首“正误”项下,纠正或补充《纲目》内容34条。在药物分类方面,析金
11 金元明清时期,本草学日趋成熟,在药性理论、大型综合本草和各类专题本草方面, 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南宋末年至金元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乱,医学上出现学术争鸣,金元医药家通过 临床实践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促进了药性理论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影响较大的有: 刘完素《素问药注》、《本草论》,张洁古《珍珠囊》,李东垣《药类法象》、《用药心法》, 王好古《汤液本草》,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等。其中,尤以张洁古《珍珠囊》具有创 新特色,运用《内经》运气学说阐述药性阴阳、气味厚薄、升降浮沉、归经和引经等理论 和药物功用,创制“脏腑标本用药式”,充实了药物作用定位、定向的观点,对当代和后 世药性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药类法象》重视综合药性,对药性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 归纳。王好古师承洁古、东垣,结合前人论述及自己的认识,在《汤液本草》中记载 242 种药物的性能,是一部重要的药性本草。 明代经济高度繁荣,科技文化发展,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代本草丰富多样,具 有代表性的是两部大型综合本草:《本草品汇精要》和《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是 明代唯一的官修本草,由太医院院判刘文泰等 40 余人奉命编纂。该书共 42 卷,分玉石、 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等 10 类(部),共载药物 1815 种。每种药物 分名、苗、地、时、收、用、质、色、味、性、气、臭、主、行等 24 项加以记述。细分 诸项、简要解说是其特色。该书绘有 1300 多幅工笔彩绘的药图和制药图。《本草品汇精要》 成书于 1505 年,因故未能刊行,深藏内宫,直至 400 年后,1936 年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书虽“精要”,遗憾的是在本草学史上未能发挥官修本草应有的作用。 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 年)以毕生精力编成《本草纲目》,全书 52 卷, 约 200 万字。序例部分对历代本草文献、本草学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和论述,又结合临床 设“百病主治药”,列举相应的药物。药物部分按自然来源分为水、火、土、金石、草、 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 16 部,每部再行分类,共为 60 类。 这种“从微至巨”、“从贱至贵”的自然属性分类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而“物 以类从,目随纲举”的编写原则,则使该书不仅纲目清晰,而且极便查阅。全书收载药物 1892 种,其中新增者 374 种,附有药图 1109 幅。每药按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 主治、发明、附方等项,系统叙述了药物各方面的内容,对功用效验和论述尤详,附方多 达 11000 余首。书中汇集了大量前人资料,也反映了作者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新发现、新经 验,以及对过去本草中谬误的指正。它是中国 16 世纪以前本草学的全面总结,在所涉植 物、动物、矿物、冶金、农学、气象等自然科学和历史、地理、文字、训诂等人文科学的 许多方面均有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该书 17 世纪先后传播海外,丰富了 世界科学宝库。 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补充了《本草纲目》的不足,纠正了《本草纲目》的 某些错误。卷首“正误”项下,纠正或补充《纲目》内容 34 条。在药物分类方面,析金
石为二部:改李时珍“以藤归蔓”,而列“木本为藤,草本为蔓”;补花类之缺,并删除人 部,使自然分类法更臻完善。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条之多,其中大 多是疗效确切的民间药,和金鸡钠等外来药,极大地增加了药物数量,总结了我国16至 18世纪本草学的新成就。该书对不少药物形态的描述和功用的记载,都较翔实。收录的大 量民间医方,简便有验。至此,综合本草所载中药数量,已达2608种 《本草纲目》于明末问世后,除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予以补正外,清代诸多本 草注重临床实用,选取《本草纲目》资料,编撰成节要性本草,有些自成特色,流传很广。 如汪昂《本草备要》,资料主要来自《本草纲目》和《本草经疏》,记载常用药474种,每 药简要叙述性味、功能、主治,在注文中阐发药理,其后介绍药材品种、炮制、禁忌等 切合临床,流传甚广。吴仪洛《本草从新》对此进行增补,载药720种。沈金鳌《要药分 剂》推崇“十剂”之说,所录约400余药,“据十剂以分门类”,并创用“归经”一词。黄 宫绣《本草求真》载药520种,按主要功效分为补、涩、散、泻、血、杂、食物7大类, 各类再细分,共31小类。本书采用的功效分类法,在三品分类、十剂分类基础上发展 对现代中药学的功效分类有重要影响。书中论述“脏腑病证主药”“六淫病证主药”,加 强了临床用药的针对性。严洁等著《得配本草》,载药647种,其分类“从《本草纲目》 为准绳,分二十五部”。但在体例、内容上,本书自成特点,尤其是对药物配伍的重视 为历代本草之最。除七情配伍关系外,还以得、配、佐、和等阐述配伍后功效主治的变化 清代尊经、考据之风盛行。《本经》的辑复取得了较大成绩。影响较大的辑本,如二 孙本、顾本均出于此时。其他尚有:黄奭本、王闿运本、姜国伊本等。与此同时,研究 阐释《本经》的本草也成为一大系列,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如张隐庵《本草崇原》,崇尚 药性本原,论药多从药性生成、性味形色及病因病机之间的关系入手,为当时不少本草家 所效法。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辨明药性,阐发药义”迭出独见:;陈修园《神农 本草经读》亦以阐发《本经》为主,重在继承古代用药经验。在研究《本经》的本草中 氐石顽《本经逢原》虽立足彰其经义,却不鄙薄后人,比较客观。邹澍的《本经疏注》, 采用仲景书、《千金要方》等资料,论述《本经》等常用药物,把药、方、病结合起来, 颇为精博,尊经而又有所发展。 金元明清时代,本草学全面发展。除上述主要成就外,其他各类本草均有建树 食疗类本草。元·忽思慧《饮膳正要》为饮食疗法专著,记载了较多回族、蒙古族食 疗方药和用法。明·朱橚《救荒本草》收载414种可食植物,其中276种为新增。明·薛 已《食物本草》收载日常食物近400种;姚可成补辑共收载1679种,为食物本草之最 清代龙柏《食物考》(见于《药性考》)、章穆《调疾饮食辨》、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 朱本中《饮食须知》在饮食疗法方面各有特点 植物学或药材类本草。明·李中立《本草原始》,重视药材鉴别,载药452种,附图 379幅。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广泛搜集和考察植物,参阅文献800多种,收录植 物1714种,其中吴氏新增519种,记录详细,附图精确,学术价值极高,为本草学提供
12 石为二部;改李时珍“以藤归蔓”,而列“木本为藤,草本为蔓”;补花类之缺,并删除人 部,使自然分类法更臻完善。全书共 10 卷,载药 921 种,其中新增 716 条之多,其中大 多是疗效确切的民间药,和金鸡钠等外来药,极大地增加了药物数量,总结了我国 16 至 18 世纪本草学的新成就。该书对不少药物形态的描述和功用的记载,都较翔实。收录的大 量民间医方,简便有验。至此,综合本草所载中药数量,已达 2608 种。 《本草纲目》于明末问世后,除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予以补正外,清代诸多本 草注重临床实用,选取《本草纲目》资料,编撰成节要性本草,有些自成特色,流传很广。 如汪昂《本草备要》,资料主要来自《本草纲目》和《本草经疏》,记载常用药 474 种,每 药简要叙述性味、功能、主治,在注文中阐发药理,其后介绍药材品种、炮制、禁忌等, 切合临床,流传甚广。吴仪洛《本草从新》对此进行增补,载药 720 种。沈金鳌《要药分 剂》推崇“十剂”之说,所录约 400 余药,“据十剂以分门类”,并创用“归经”一词。黄 宫绣《本草求真》载药 520 种,按主要功效分为补、涩、散、泻、血、杂、食物 7 大类, 各类再细分,共 31 小类。本书采用的功效分类法,在三品分类、十剂分类基础上发展, 对现代中药学的功效分类有重要影响。书中论述“脏腑病证主药”、“六淫病证主药”,加 强了临床用药的针对性。严洁等著《得配本草》,载药 647 种,其分类“从《本草纲目》 为准绳,分二十五部”。但在体例、内容上,本书自成特点,尤其是对药物配伍的重视, 为历代本草之最。除七情配伍关系外,还以得、配、佐、和等阐述配伍后功效主治的变化。 清代尊经、考据之风盛行。《本经》的辑复取得了较大成绩。影响较大的辑本,如二 孙本、顾本均出于此时。其他尚有:黄奭本、王闿运本、姜国伊本等。与此同时,研究、 阐释《本经》的本草也成为一大系列,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如张隐庵《本草崇原》,崇尚 药性本原,论药多从药性生成、性味形色及病因病机之间的关系入手,为当时不少本草家 所效法。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辨明药性,阐发药义”迭出独见;陈修园《神农 本草经读》亦以阐发《本经》为主,重在继承古代用药经验。在研究《本经》的本草中, 张石顽《本经逢原》虽立足彰其经义,却不鄙薄后人,比较客观。邹澍的《本经疏注》, 采用仲景书、《千金要方》等资料,论述《本经》等常用药物,把药、方、病结合起来, 颇为精博,尊经而又有所发展。 金元明清时代,本草学全面发展。除上述主要成就外,其他各类本草均有建树。 食疗类本草。元·忽思慧《饮膳正要》为饮食疗法专著,记载了较多回族、蒙古族食 疗方药和用法。明·朱橚《救荒本草》收载 414 种可食植物,其中 276 种为新增。明·薛 已《食物本草》收载日常食物近 400 种;姚可成补辑共收载 1679 种,为食物本草之最。 清代龙柏《食物考》(见于《药性考》)、章穆《调疾饮食辨》、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 朱本中《饮食须知》在饮食疗法方面各有特点。 植物学或药材类本草。明·李中立《本草原始》,重视药材鉴别,载药 452 种,附图 379 幅。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广泛搜集和考察植物,参阅文献 800 多种,收录植 物 1714 种,其中吴氏新增 519 种,记录详细,附图精确,学术价值极高,为本草学提供
了大量资料。清·郑肖岩《伪药条辨》收药110种,为辨别伪、劣药物的专书 炮制类本草。明·缪希雍《炮炙大法》,载药400种,对炮制理论和方法的记述,影 响很大。清·张睿《修事指南》亦为炮制专著 地方本草。明·兰茂《滇南本草》,搜集云南地区民间和少数民族药物400余种,是 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地方本草 五、现代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一百年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原因,中国科技发展缓慢,落 后于西方欧美国家和日本。随着国外科技文化的涌入,西方医药在中国大量传播,出现了 中西药并存的局面。与此相应,社会和医药界对传统的中国医药逐渐有了“中医”、“中药” 之称,对现代西方医药也因此逐渐称为“西医”、“西药”。本草学逐渐被称为中药学。 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在西方文化进一步传播的影响下,出现了一股全盘否定 传统文化的思潮,中医药的发展受到阻碍。但在医药界志士仁人的普遍抗争和共同努力下, 中药学仍然有所发展。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陈存仁主持编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于1935 年出版。全书270万字,收药目4300条,每药分别介绍命名、古籍别名、基本、产地、 形态、性质、成分、效能、主治、历代记述考证、辨伪、近人学说、配合应用、用量、施 用宜忌、参考资料等21项。资料丰富、全面,汇集古今论述,并有附图。它是中药发展 史上第一部大型辞典。这一时期,有部分人士注意采用现代生物学、化学、药理学方法研 究传统中药,取得了初步成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 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半个世纪来,在医药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中药学取得前所 未有的成就。 中药教育、科研和生产机构纷纷建立,逐步发展、完善。1956年起,各省市相继组建 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中药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中药学专业人才。1978年以来又先后设立 中药专业硕士点、博士点。至此,我国的中药学教育完全摆脱了过去师徒传授的落后方式 形成了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国家和各 省市均设立了中医药研究院所,科研条件逐步完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取得了 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促进了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生药学)、中药化学、中药药 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等分支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中药饮片和制剂的生产逐步规 范,生产规模、设备条件、技术和管理水平迅速提高,出现许多新的中药剂型并得到推广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颁行药典的国家。自唐《新修本草》于公元659年颁行后,历史上 的官修本草曾经对中药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953年起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至2000年已有七版。1963年起,《药典》一部为中药部分,主要收载中药材、中药成方制
13 了大量资料。清·郑肖岩《伪药条辨》收药 110 种,为辨别伪、劣药物的专书。 炮制类本草。明·缪希雍《炮炙大法》,载药 400 种,对炮制理论和方法的记述,影 响很大。清·张睿《修事指南》亦为炮制专著。 地方本草。明·兰茂《滇南本草》,搜集云南地区民间和少数民族药物 400 余种,是 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地方本草。 五、 现代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一百年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原因,中国科技发展缓慢,落 后于西方欧美国家和日本。随着国外科技文化的涌入,西方医药在中国大量传播,出现了 中西药并存的局面。与此相应,社会和医药界对传统的中国医药逐渐有了“中医”、“中药” 之称,对现代西方医药也因此逐渐称为“西医”、“西药”。本草学逐渐被称为中药学。 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在西方文化进一步传播的影响下,出现了一股全盘否定 传统文化的思潮,中医药的发展受到阻碍。但在医药界志士仁人的普遍抗争和共同努力下, 中药学仍然有所发展。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陈存仁主持编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于 1935 年出版。全书 270 万字,收药目 4300 条,每药分别介绍命名、古籍别名、基本、产地、 形态、性质、成分、效能、主治、历代记述考证、辨伪、近人学说、配合应用、用量、施 用宜忌、参考资料等 21 项。资料丰富、全面,汇集古今论述,并有附图。它是中药发展 史上第一部大型辞典。这一时期,有部分人士注意采用现代生物学、化学、药理学方法研 究传统中药,取得了初步成绩。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 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半个世纪来,在医药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中药学取得前所 未有的成就。 中药教育、科研和生产机构纷纷建立,逐步发展、完善。1956 年起,各省市相继组建 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中药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中药学专业人才。1978 年以来又先后设立 中药专业硕士点、博士点。至此,我国的中药学教育完全摆脱了过去师徒传授的落后方式, 形成了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国家和各 省市均设立了中医药研究院所,科研条件逐步完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取得了 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促进了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生药学)、中药化学、中药药 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等分支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中药饮片和制剂的生产逐步规 范,生产规模、设备条件、技术和管理水平迅速提高,出现许多新的中药剂型并得到推广。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颁行药典的国家。自唐《新修本草》于公元 659 年颁行后,历史上 的官修本草曾经对中药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953 年起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至 2000 年已有七版。1963 年起,《药典》一部为中药部分,主要收载中药材、中药成方制
剂,附录制剂通则、检定方法等。《药典》2000版收载中药(及制剂)922种,附录90个。 《药典》定期修订,使中药的标准逐步完善和提高 国家组织整理、出版了一批重要的本草古籍,《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经 集注》、《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等新的辑复本相继问世,《证类本草》、《滇南本草》、 《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分别校注、出版,对古本草文献的硏 究和保存具有重要价值 随着中药事业和学术的发展,新的中药学著作大量涌现,范围广泛,门类齐全,其中 影响较大的有: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硏究所等编写的《中药志》,原分4册,修订后为6 册。《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下册及图谱,载药3786种,彩图1152幅。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上册、下册及附编,载药5767味。《原色中国本草图鉴》25册,收载彩绘 中药5000种。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等编纂《中国民族药志》,首次介绍多民族药物 1200种。此外,徐国钧《药材学》、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刘寿山《中药硏究文献摘 要》、宋立人《现代中药学大辞典》等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药学研究成果。 199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50周年大庆之际,新中国第一部官修本草 《中华本草》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本草》的编纂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国63所 高等院校和科硏院所507名专家参加,宋立人为总编,胡烈为常务副总编,吴贻谷为总审 定 《中华本草》以继承发扬、整理提高为宗旨,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医药结合,多学 科协作,系统总结了我国二千多年来本草学成就并反映当代中药学研究的成果 全书共30卷,分为10册,收载药物8980味,插图8534幅,篇幅达2808万字。内 容分为总论、药物各论、附编、索引四大部分,涉及中药品种、栽培、药材、化学、药理 炮制、制剂、药性理论、临床应用等中药学科的各个方面。 总论的编排采用专题论述,本着继承与发扬相结合的方针,在论述中药理论的同时, 也将现代发展起来的各分支学科的内容加以总结。共包括本草发展史、中药资源、中药栽 培与养殖、中药采集、中药贮藏、中药分类、中药品种、中药鉴定、中药化学、中药药理 中药炮制、中药制剂、中药调剂、中药药性等14个专题,系统论述本学科的发展概况、 研究对象、学术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技术,反映了中医药理论的传统特色和现代科研成 果。总论本身就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学术内容集中的论著 药物各论,收载的中药味数是《本草纲目》的4.74倍,为迄今综合性中药学著作之最 药物条目分设了25个子项目,依次为正名、异名、释名、品种考证、来源、原植(动、 矿)物、栽培(养殖)要点、采收加工、药材及产销、药材鉴别、化学成分、药理、炮制 药性、功能与主治、应用与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附方、制剂、现代临床硏究、药 论、集解、附注、参考文献。子项目的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源流进行了全面的挖掘整理 并尽可能地采用了第一手资料。 药物分类采用了动、植物的现代自然分类系统,较之《本草纲目》的16部60类的自 然属性分类法先进得多,反映了物种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异特征,便于读者根据药物类
14 剂,附录制剂通则、检定方法等。《药典》2000 版收载中药(及制剂)922 种,附录 90 个。 《药典》定期修订,使中药的标准逐步完善和提高。 国家组织整理、出版了一批重要的本草古籍,《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经 集注》、《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等新的辑复本相继问世,《证类本草》、《滇南本草》、 《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分别校注、出版,对古本草文献的研 究和保存具有重要价值。 随着中药事业和学术的发展,新的中药学著作大量涌现,范围广泛,门类齐全,其中 影响较大的有: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编写的《中药志》,原分 4 册,修订后为 6 册。《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下册及图谱,载药 3786 种,彩图 1152 幅。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上册、下册及附编,载药 5767 味。《原色中国本草图鉴》25 册,收载彩绘 中药 5000 种。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等编纂《中国民族药志》,首次介绍多民族药物 1200 种。此外,徐国钧《药材学》、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刘寿山《中药研究文献摘 要》、宋立人《现代中药学大辞典》等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药学研究成果。 1999 年 9 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50 周年大庆之际,新中国第一部官修本草—— 《中华本草》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本草》的编纂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国 63 所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507 名专家参加,宋立人为总编,胡烈为常务副总编,吴贻谷为总审 定。 《中华本草》以继承发扬、整理提高为宗旨,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医药结合,多学 科协作,系统总结了我国二千多年来本草学成就并反映当代中药学研究的成果。 全书共 30 卷,分为 10 册,收载药物 8980 味,插图 8534 幅,篇幅达 2808 万字。内 容分为总论、药物各论、附编、索引四大部分,涉及中药品种、栽培、药材、化学、药理、 炮制、制剂、药性理论、临床应用等中药学科的各个方面。 总论的编排采用专题论述,本着继承与发扬相结合的方针,在论述中药理论的同时, 也将现代发展起来的各分支学科的内容加以总结。共包括本草发展史、中药资源、中药栽 培与养殖、中药采集、中药贮藏、中药分类、中药品种、中药鉴定、中药化学、中药药理、 中药炮制、中药制剂、中药调剂、中药药性等 14 个专题,系统论述本学科的发展概况、 研究对象、学术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技术,反映了中医药理论的传统特色和现代科研成 果。总论本身就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学术内容集中的论著。 药物各论,收载的中药味数是《本草纲目》的 4.74 倍,为迄今综合性中药学著作之最。 药物条目分设了 25 个子项目,依次为正名、异名、释名、品种考证、来源、原植(动、 矿)物、栽培(养殖)要点、采收加工、药材及产销、药材鉴别、化学成分、药理、炮制、 药性、功能与主治、应用与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附方、制剂、现代临床研究、药 论、集解、附注、参考文献。子项目的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源流进行了全面的挖掘整理, 并尽可能地采用了第一手资料。 药物分类采用了动、植物的现代自然分类系统,较之《本草纲目》的 16 部 60 类的自 然属性分类法先进得多,反映了物种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异特征,便于读者根据药物类
群比较其共性与个性,掌握药物形态、性效的演变轨迹,对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中药学有重 大促进作用。矿物药的分类吸收了现代矿物学中按照化学成分的阳离子为分类依据,将复 杂的矿物药分为16类。阳离子通常对药效起着较重要的作用,同一类药在疗效和毒副作 用方面有相似之处,便于提纲挈领地掌握运用 《中华本草》在继承历代本草的基础上,将近代研究中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技术、 新经验贯穿到著作之中,充分反映了20世纪中药学发展的时代特征。以化学成分和药理 研究为例,全书有近4千种药物收载了化学成分,约有2万个化学单体、8千个化学结构 式。中药的药理研究有助于阐明中药理论的科学实质,该书有约2千种中药收载了8千条 药理作用。药论项目内容的编排是该书的又一创新,不再是古文献资料的堆砌,而是按其 药论主题归纳总结,设立标题,不仅论点明确,而且提高了实用性 附编编辑了历代本草要籍解题和本草书目等,以利读者查阅和研究本草所用。8个索 引为读者从不同角度充分利用《中华本草》提供了很大方便。由此可见,《中华本草》对 有史以来的中药学术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总结研究,既对古代本草文献认真査核、详实考证、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又对当代中药硏究成果广泛收集、精心提炼、科学组合、规范处理, 其涉及学科之广,收载药物数量之多,包含信息量之大,文字篇幅之浩瀚,均是历代本草 和现代中药学著作所无法比拟的,是一部集中国2000年来传统药学之大成 《中华本草》资料收载全面丰富,历史文献考证严谨,内容取舍精当,充分体现出“全 新、精、准”的编纂特色,在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权威性方面都达到了新 的高度,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中华本草》填补了《本草纲目》 问世400多年来对本草文献学整理研究的空白,是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必将促进 21世纪中药学科的高速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全面进步,在中医药科技现代化、中药生产 规模化、中药应用国际化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复习思考题】(标注*者为作业题,以下各章均同) *1.说明《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6部本草的成书时代、作者、药数和主要贡献。 2.《中华本草》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中药的采制 【学习要求】 1.了解道地药材的概念和药材采集方法 2.熟悉中药炮制目的,了解炮制方法和常用剂型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是否适宜
15 群比较其共性与个性,掌握药物形态、性效的演变轨迹,对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中药学有重 大促进作用。矿物药的分类吸收了现代矿物学中按照化学成分的阳离子为分类依据,将复 杂的矿物药分为 16 类。阳离子通常对药效起着较重要的作用,同一类药在疗效和毒副作 用方面有相似之处,便于提纲挈领地掌握运用。 《中华本草》在继承历代本草的基础上,将近代研究中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技术、 新经验贯穿到著作之中,充分反映了 20 世纪中药学发展的时代特征。以化学成分和药理 研究为例,全书有近 4 千种药物收载了化学成分,约有 2 万个化学单体、8 千个化学结构 式。中药的药理研究有助于阐明中药理论的科学实质,该书有约 2 千种中药收载了 8 千条 药理作用。药论项目内容的编排是该书的又一创新,不再是古文献资料的堆砌,而是按其 药论主题归纳总结,设立标题,不仅论点明确,而且提高了实用性。 附编编辑了历代本草要籍解题和本草书目等,以利读者查阅和研究本草所用。8 个索 引为读者从不同角度充分利用《中华本草》提供了很大方便。由此可见,《中华本草》对 有史以来的中药学术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总结研究,既对古代本草文献认真查核、详实考证、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又对当代中药研究成果广泛收集、精心提炼、科学组合、规范处理, 其涉及学科之广,收载药物数量之多,包含信息量之大,文字篇幅之浩瀚,均是历代本草 和现代中药学著作所无法比拟的,是一部集中国 2000 年来传统药学之大成。 《中华本草》资料收载全面丰富,历史文献考证严谨,内容取舍精当,充分体现出“全、 新、精、准”的编纂特色,在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权威性方面都达到了新 的高度,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中华本草》填补了《本草纲目》 问世 400 多年来对本草文献学整理研究的空白,是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必将促进 21 世纪中药学科的高速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全面进步,在中医药科技现代化、中药生产 规模化、中药应用国际化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复习思考题】(标注*者为作业题,以下各章均同) *1.说明《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6 部本草的成书时代、作者、药数和主要贡献。 2.《中华本草》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 中药的采制 【学习要求】 1.了解道地药材的概念和药材采集方法。 2.熟悉中药炮制目的,了解炮制方法和常用剂型。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是否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