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学科10月份月考试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2分) 1、书写。(3分) 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规范、端正。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 (1)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 Juan()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2)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大量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dan() 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3)田垄里的麦苗稀稀拉拉的,像是在qiao()首苦盼着下雨。 3、古诗词默写。(8分) (1)默写《黄鹤楼》的颈联和尾联 (2) ,浅草才能没马蹄 (3) 志在千里。 (4)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4、阅读材料,拟写新闻标题。(2分) 中新网9月27日电北京时间27日下午,中国女排迎来了2019女排世界杯的第九场比赛,对 手为实力强劲的荷兰女排。最终中国女排3:1战胜荷兰女排,迎来世界杯的九连胜 中国队的首发名单为朱婷、张常宁、颜妮、袁心玥、丁霞、龚翔宇、王梦洁。首局比赛,虽然 中国队在进攻得分方面稍稍落后对手,但展现出了强大的网上实力,拦网得了6分,且自身失误更 少,顺利地以25:19拿下第一局。第二局比赛,双方在开局阶段比分比较胶着,第一个技术暂停后, 朱婷连续重扣得分,中国队打了对手一个8:0,将比分拉开,最终以25:16拿下此局,局分2:0 领先。第三局比赛,荷兰队进攻成功率提升,中国队失误有所增加,尤其第二个技术暂停后,中国 队进攻失去了节奏,21:25输掉这一局,大比分变为2:1。第四局比赛,两队在比分上依旧胶着 但中国女排及时调整了状态,没有再给荷兰机会,最终25:19战胜对手,大比分3:1战胜荷兰女排 喜迎世界杯九连胜,距离夺冠越来越近
2019 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学科 10 月份月考试卷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2 分) 1、书写。(3 分) 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规范、端正。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 分) (1)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 Juān( )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2)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大量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 dān( ) 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3)田垄里的麦苗稀稀拉拉的,像是在 qiáo( )首苦盼着下雨。 3、古诗词默写。(8 分) (1)默写《黄鹤楼》的颈联和尾联。 (2) ,浅草才能没马蹄。 (3) ,志在千里。 (4) 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4、阅读材料,拟写新闻标题。(2 分) 中新网 9 月 27 日电 北京时间 27 日下午,中国女排迎来了 2019 女排世界杯的第九场比赛,对 手为实力强劲的荷兰女排。最终中国女排 3:1 战胜荷兰女排,迎来世界杯的九连胜。 中国队的首发名单为朱婷、张常宁、颜妮、袁心玥、丁霞、龚翔宇、王梦洁。首局比赛,虽然 中国队在进攻得分方面稍稍落后对手,但展现出了强大的网上实力,拦网得了 6 分,且自身失误更 少,顺利地以 25:19 拿下第一局。第二局比赛,双方在开局阶段比分比较胶着,第一个技术暂停后, 朱婷连续重扣得分,中国队打了对手一个 8:0,将比分拉开,最终以 25:16 拿下此局,局分 2:0 领先。第三局比赛,荷兰队进攻成功率提升,中国队失误有所增加,尤其第二个技术暂停后,中国 队进攻失去了节奏,21:25 输掉这一局,大比分变为 2:1。第四局比赛,两队在比分上依旧胶着, 但中国女排及时调整了状态,没有再给荷兰机会,最终 25:19 战胜对手,大比分 3:1 战胜荷兰女排, 喜迎世界杯九连胜,距离夺冠越来越近
标题 5、把下列句子排列成通顺语序(3分) 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④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比我的文字直截了当,美丽得多? ⑤“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 告村景了。 ⑥“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是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撩逗酒姑娘 了 6、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知人物。(3分) A.“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的大胡子,他走上前来 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这个 人物是。 B.斯诺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 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 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这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这个人是 C.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的口才很好, 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在去西北的长征路上,其红二方面军许多部下宁可 与他一起在路上死去,也不愿意离去。这个“他”是。 二、阅读。(38分) (一)故乡(13分) 梁孟伟 ①故乡,是一幅秘藏的圣符,是一座精神的殿堂。 ②儿时的故乡,留给我更多的是一份苦涩的记忆。冬天,穿着用人力车外胎做成的“皮草鞋” 鞋面用几根皮条串联,双脚常常被冻得僵硬麻木,捂上一层稻草,才会感到暖和一点。夏天,圆月 在天时,我们就得起床,打稻挑谷直到中午田水发烫;下午挑粪插秧种出满田星星,“嗡嗡”的蚊 子“亲吻”着肌肤,蚂蟥总是在腿上吃得滚圆……缺吃少穿、终年劳累的生活压得我直不起腰背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下列句子排列成通顺语序(3 分) 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④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比我的文字直截了当,美丽得多? ⑤“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 告村景了。 ⑥“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是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撩逗酒姑娘 了。 6、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知人物。(3 分) A.“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的大胡子,他走上前来, 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这个 人物是。 B.斯诺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 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 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这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这个人是。 C.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的口才很好, 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在去西北的长征路上,其红二方面军许多部下宁可 与他一起在路上死去,也不愿意离去。这个“他”是。 二、阅读。(38 分) (一)故乡(13 分) 梁孟伟 ①故乡,是一幅秘藏的圣符,是一座精神的殿堂。 ②儿时的故乡,留给我更多的是一份苦涩的记忆。冬天,穿着用人力车外胎做成的“皮草鞋”, 鞋面用几根皮条串联,双脚常常被冻得僵硬麻木,捂上一层稻草,才会感到暖和一点。夏天,圆月 在天时,我们就得起床,打稻挑谷直到中午田水发烫;下午挑粪插秧种出满田星星,“嗡嗡”的蚊 子“亲吻”着肌肤,蚂蟥总是在腿上吃得滚圆……缺吃少穿、终年劳累的生活压得我直不起腰背
我曾一次次爬上高高的山冈,久久眺望山外的世界:一次次诅咒过贫穷的故乡,发誓要找一个幸福 快乐的地方 ③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逃难似地离开了故乡,终于完成了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转换。除了探望 父母回家小住几天外,我很少回去。故乡的山水日渐模糊,故乡的星光日益陌生。 ④记得有一年,因病修养期间,儿时的玩伴把我接回故乡小住了一段时间:乡亲们用古铜色的 脊背,背我走过村前的木桥,张家大妈王家阿婶端来了飘香的饭菜,董家大叔吕家兄弟送来欢声笑 语……啊,在温馨甜蜜的故乡,我的每个毛孔都自由地舒张,每个细胞都享受着抚爱:我的整个灵 魂得到了洗濯,心胸变得澄澈。 ⑤于是,我发现,尽管我已身为城里人,但对故乡依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留恋。而且这种留恋 深藏心底,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消失,反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静静的村庄、浩瀚的 蓝天、悠悠的白云、潺潺的小溪、窄窄的小桥构成了故乡诗意的轮廓,也构成我的精神家园 ⑥我梦想着退休后回归故乡,安享与乡亲们“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正当我为建房选址、 设计忙得不亦乐乎时,却传来家乡要筑水库的消息,网上甚至流传出了库区的三维地图。忽然,我 有一阵被掏空般的晕眩,一种被连根拔起的痛感。原来,故乡的根已经深深扎入我的心田。我曾走 过一个又一个城市,换了一个又一个岗位,心里却一直茫然:梦还有多久?路还有多远?短暂停留 这才发现,惟有故乡的方向能让我内心踏实,安定。 ⑦为此,我特地回了趟家乡。一路上我在想,故土难离是国人的传统,安土重迁更是国人的习 惯。在乡亲们的心底,故乡的脐带真能一刀剪断? ⑧可奇怪的是,乡亲们表现得比我想象中要平静得多。不过,偶尔也会感受到两种不同的心境: 老人们还幻想着修建水库的选址可以修改;年轻人却关心着水库什么时候开建 ⑨天近黄昏,我在村头流连。四周是那样恬静,暖风吹拂发丝,花草散发芬芳,沿着小径,慢 慢地、慢慢地走……一种说不淸道不眀的依恋,就像暮霭一样越来越浓,直到月华照亮了我的泪眼。 ⑩故乡是一首诗,一首越吟越舒心、越吟越思念的诗。而明天,故乡就要变成一片泽国;而明 天,乡亲们也将要搬离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 D今后,我只能梦回乡关!(有删改) 7、第③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8、从结构上和内容上请结合全文赏析第⑦自然段划线的句子:“在乡亲们的心底,故乡的脐带真能 一刀剪断?”(2分)
我曾一次次爬上高高的山冈,久久眺望山外的世界;一次次诅咒过贫穷的故乡,发誓要找一个幸福 快乐的地方。 ③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逃难似地离开了故乡,终于完成了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转换。除了探望 父母回家小住几天外,我很少回去。故乡的山水日渐模糊,故乡的星光日益陌生。 ④记得有一年,因病修养期间,儿时的玩伴把我接回故乡小住了一段时间;乡亲们用古铜色的 脊背,背我走过村前的木桥,张家大妈王家阿婶端来了飘香的饭菜,董家大叔吕家兄弟送来欢声笑 语……啊,在温馨甜蜜的故乡,我的每个毛孔都自由地舒张,每个细胞都享受着抚爱;我的整个灵 魂得到了洗濯,心胸变得澄澈。 ⑤于是,我发现,尽管我已身为城里人,但对故乡依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留恋。而且这种留恋 深藏心底,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消失,反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静静的村庄、浩瀚的 蓝天、悠悠的白云、潺潺的小溪、窄窄的小桥构成了故乡诗意的轮廓,也构成我的精神家园。 ⑥我梦想着退休后回归故乡,安享与乡亲们“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正当我为建房选址、 设计忙得不亦乐乎时,却传来家乡要筑水库的消息,网上甚至流传出了库区的三维地图。忽然,我 有一阵被掏空般的晕眩,一种被连根拔起的痛感。原来,故乡的根已经深深扎入我的心田。我曾走 过一个又一个城市,换了一个又一个岗位,心里却一直茫然:梦还有多久?路还有多远?短暂停留, 这才发现,惟有故乡的方向能让我内心踏实,安定。 ⑦为此,我特地回了趟家乡。一路上我在想,故土难离是国人的传统,安土重迁更是国人的习 惯。在乡亲们的心底,故乡的脐带真能一刀剪断? ⑧可奇怪的是,乡亲们表现得比我想象中要平静得多。不过,偶尔也会感受到两种不同的心境: 老人们还幻想着修建水库的选址可以修改;年轻人却关心着水库什么时候开建…… ⑨天近黄昏,我在村头流连。四周是那样恬静,暖风吹拂发丝,花草散发芬芳,沿着小径,慢 慢地、慢慢地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就像暮霭一样越来越浓,直到月华照亮了我的泪眼。 ⑩故乡是一首诗,一首越吟越舒心、越吟越思念的诗。而明天,故乡就要变成一片泽国;而明 天,乡亲们也将要搬离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 ⑾今后,我只能梦回乡关!(有删改) 7、第③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8、从结构上和内容上请结合全文赏析第⑦自然段划线的句子:“在乡亲们的心底,故乡的脐带真能 一刀剪断?”(2 分)
9、面对故乡即将被淹的现实,老人和年轻人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心境?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 解。(4分) 10、文章开始写“我”一次又一次的诅咒故乡,后面又写“我”因故乡建水库被淹而痛苦,这样的 安排却并不矛盾,为什么?(3分) (二)关于“方言和普通话”(10分) 材料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再看看16岁 的儿子, 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 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 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 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 消亡也就 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 写字吗? (摘自“绍兴E网”论坛,有删改) 材料二:学者的言论 ①“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
9、面对故乡即将被淹的现实,老人和年轻人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心境?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 解。(4 分) 10、文章开始写“我”一次又一次的诅咒故乡,后面又写“我”因故乡建水库被淹而痛苦,这样的 安排却并不矛盾,为什么?(3 分) (二)关于“方言和普通话”(10 分) 材料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 楼:昨天跟 5 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再看看 16 岁 的儿子, 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 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 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 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 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 楼:方言还能活多久? 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 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 消亡也就 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 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 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 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 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 写字吗? (摘自“绍兴 E 网”论坛,有删改) 材料二:学者的言论 ①“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
具体 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一-一钱乃荣(著名 语言专家) ②“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 如你 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③“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④“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 呢?〃 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 流。”一一敬文东(文学博士) ⑤“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一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 字 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引自互联网) 请认真阅读以上的摘录,回答以下问题 11、第一则材料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 象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3分) 12、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3分) 13、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 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 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4分) (三)阅读甲乙两文,完成文后问题。(15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
具体。 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 语言专家) ②“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 如你 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③“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④“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 呢?”“方 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 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⑤“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 字 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引自互联网) 请认真阅读以上的摘录,回答以下问题: 11、第一则材料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 象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3 分) 12、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3 分) 13、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 话;有 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 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4 分) (三)阅读甲乙两文,完成文后问题。(15 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