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2课时加减法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巩固练习,在练习中发现新的解决方法 怎样解下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呢?(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引导 解疑,注意发现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想法,可以让用不同方法解题的学 生将他们的方法板演在黑板上,完后进行评析,并为加减消元法的出现铺路.) 3x+5y=21① 2x-5 11② 学生可能的解答方案1: 5y-11 解1:把②变形,得:x= 把③代入①,得:3x少-1 +5y=21 解得:y=3. 把y=3代入②,得:x=2 所以方程组的解为 y=. 学生可能的解答方案2: 解2:由②得5y=2x+11,③ 把5y当做整体将③代入①,得:3x+(2x+1)-=21, 解得:x=2. 把x=2代入③,得:y=3 所以方程组的解为 (此种解法体现了整体的思想 学生可能的解答方案3:(观察发现:两个方程中一个含有5y,而另一个是
5.2 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 2 课时 加减法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巩固练习,在练习中发现新的解决方法 怎样解下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呢?(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引导、 解疑,注意发现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想法,可以让用不同方法解题的学 生将他们的方法板演在黑板上,完后进行评析,并为加减消元法的出现铺路.) 3 5 21 2 5 11 x y x y + = − = − ① ② 学生可能的解答方案 1: 解 1:把②变形,得: 5 11 2 y x − = , ③ 把③代入①,得: 5 11 3 5 21 2 y y − + = , 解得:y=3. 把 y=3 代入②,得: x = 2 . 所以方程组的解为 2 3 x y = = . 学生可能的解答方案 2: 解 2:由②得 5 2 11 y x = + , ③ 把 5y 当做整体将③代入①,得: 3 2 11 21 x x + + = ( ) , 解得: x = 2. 把 x = 2 代入③,得: y = 3. 所以方程组的解为 2 3 x y = = . (此种解法体现了整体的思想) 学生可能的解答方案 3:(观察发现:两个方程中一个含有 5y,而另一个是
5y,两者互为相反数) 解3: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 方程①+方程②得:5x=10 解得:x=2, 把x=2代入①,解得:y=3 2 所以方程组的解为 通过上面的练习发现,同学们对代入消元法都掌握得很好了,基本上都能够 按要求解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如方案1),可是也有同学发现(方案2)的解 法比(方案1)的解法简单,他是将5y作为一个整体代入消元,依然体现了代 入法的核心是代入“消元”,通过“消元”,使“二元”转化为“一元”,从而使 问题得以解决,那么(方案3)的解法又如何?它达到“消元”的目的了吗? (留些时间给学生观察,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方程中某一未知数的系数,如x 的系数或y的系数) 引导学生发现方程①和②中的5y和-5y互为相反数,根据相反数的和为零 (方案3)将方程①和②的左右两边相加,然后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消去了未知 数y,得到了一个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从而实现了化“二元”为“一元”的 目的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中的第二种方法一一加 减消元法 目的:在练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分析,通过思考自然地得出我们要研究和 解决的问题 设计效果:通过学生练习、对比、讨论,既巩固了已学的用代入法解二元 次方程组的知识,又在此过程中发现了新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一一加减消 元法 说明:如果班级学生不能发现方法3,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如在方法二中, 我们直接解出5y,代入另一式子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是否可以不解出直接消 去这个未知数呢?两个式子中y的系数有什么关系?能否通过等式性质进行加
-5y,两者互为相反数) 解 3: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 方程①+方程②得: 5x =10 , 解得: x = 2, 把 x = 2 代入①,解得: y = 3, 所以方程组的解为 2 3 x y = = . 通过上面的练习发现,同学们对代入消元法都掌握得很好了,基本上都能够 按要求解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如方案 1),可是也有同学发现(方案 2)的解 法比(方案 1)的解法简单,他是将 5y 作为一个整体代入消元,依然体现了代 入法的核心是代入“消元”,通过“消元”,使“二元”转化为“一元”,从而使 问题得以解决,那么(方案 3)的解法又如何?它达到“消元”的目的了吗? (留些时间给学生观察,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方程中某一未知数的系数,如 x 的系数或 y 的系数) 引导学生发现方程①和②中的 5y 和−5y 互为相反数,根据相反数的和为零 (方案 3)将方程①和②的左右两边相加,然后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消去了未知 数 y,得到了一个关于 x 的一元一次方程,从而实现了化“二元”为“一元”的 目的.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中的第二种方法——加 减消元法. 目的:在练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分析,通过思考自然地得出我们要研究和 解决的问题. 设计效果:通过学生练习、对比、讨论,既巩固了已学的用代入法解二元一 次方程组的知识,又在此过程中发现了新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加减消 元法. 说明:如果班级学生不能发现方法 3,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如在方法二中, 我们直接解出 5y ,代入另一式子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是否可以不解出直接消 去这个未知数呢?两个式子中 y 的系数有什么关系?能否通过等式性质进行加
减直接消去这个未知数呢? 第二环节:讲授新知 内容1:(教师板书课题) 下面我们就用刚才的方法解下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师规范表达解答过 程,为学生作出示范) 例1解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若学生先前的环节接受得好,可以让学生独 立完成,教师再跟进讲授) )2x5y=70 分析:观察到方程①、②中未知数x的系数相等,可以利用两个方程相减消 去未知数x 解得:y=-1 把y=-1代入①,得:2x+5=7 解得:x=1 XX 所以方程组的解为 (解答完本题后,口算检验,让学生养成进行检验的习惯,同时教师需强调 以下两点 (1)注意解此题的易错点是②①时是(2x+3y)-(2x-5y)=-1-7,方程左 边去括号时注意符号.另外解题时,①-②或②-①都可以消去未知数x,不过在 ①②得到的方程中,y的系数是负数,所以在上面的解法中选择②①; (2)把y=-1代入①或②,最后结果是一样的,但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将所求 出的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系数较简单的方程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内容2:过手训练:用加减消元法解下列方程组:
减直接消去这个未知数呢? 第二环节:讲授新知 内容 1:(教师板书课题) 下面我们就用刚才的方法解下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师规范表达解答过 程,为学生作出示范) 例 1 解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若学生先前的环节接受得好,可以让学生独 立完成,教师再跟进讲授) (1) 2 5 7 2 3 1 x y x y − = + = − 分析:观察到方程①、②中未知数 x 的系数相等,可以利用两个方程相减消 去未知数 x. 解:②-①,得: 8 8 y = − , 解得: y =−1, 把 y = −1 代入①,得: 2x + 5 = 7 , 解得: x =1 , 所以方程组的解为 1 1 x y = = − . (解答完本题后,口算检验,让学生养成进行检验的习惯,同时教师需强调 以下两点: (1)注意解此题的易错点是②-①时是 (2 3 2 5 1 7 x y x y + − − = − − ) ( ) ,方程左 边去括号时注意符号.另外解题时,①-②或②-①都可以消去未知数 x,不过在 ①-②得到的方程中,y 的系数是负数,所以在上面的解法中选择②-①; (2)把 y = −1 代入①或②,最后结果是一样的,但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将所求 出的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系数较简单的方程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内容 2:过手训练:用加减消元法解下列方程组: ① ②
(1) 9 (2)「3x+y=8 xty 2 y 目的:由学生做练习,体会加减消元法的基本特点,熟悉加减消元法的基本 步骤,提升学生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技能,积累解二元一次方 程的活动经验 设计效果:学生都能迅速、正确的表述解答过程,尝到解方程组成功的快乐, 激发了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信心和热情,为后面问题的处理打下了心理基 师生一起分析上面的解答过程,归纳出下面的一些规律: 在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若某个未知数的系数是相反数,则可直接把这两个 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消去这个未知数;若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可直接把这 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减,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求出它 的解,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内容3:例2解方程组2x+3y=12① x+4y (先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此方程组,让学生说明自己观察到方程有什么 特点,能不能自己解决此方程组,用什么方法解决?如学生提出用代入消元法, 可以让学生先按此法完成,然后再问能不能用刚学过的加减消元法解决?让学生 讨论尝试,学生可能得到的结论如下) 1对于/2+39=12用加减消元法解,x,y的系数既不相同也不是相反数, 没有办法用加减消元法 2.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将方程组 2x+3y=12 中的方程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将 3x+4y=17 这个方程组中的x或y的系数化成相等(或互为相反数)的情形,再用加减消元法, 达到消元的目的 3.只要在方程①和方程②的两边分别除以2和3,x的系数不就变成“1”了 吗?这样就可以用加减消元法了 4.不同意3的做法.如果这样做,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y的系数和常数
(1) 5 2 9 5 3 x y x y − = + = , (2) 3 8 2 7 x y x y + = − = . 目的:由学生做练习,体会加减消元法的基本特点,熟悉加减消元法的基本 步骤,提升学生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技能,积累解二元一次方 程的活动经验. 设计效果:学生都能迅速、正确的表述解答过程,尝到解方程组成功的快乐, 激发了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信心和热情,为后面问题的处理打下了心理基 础. 师生一起分析上面的解答过程,归纳出下面的一些规律: 在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若某个未知数的系数是相反数,则可直接把这两个 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消去这个未知数;若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可直接把这 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减,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求出它 的解,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内容 3:例 2 解方程组 2 3 12 3 4 17 x y x y + = + = (先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此方程组,让学生说明自己观察到方程有什么 特点,能不能自己解决此方程组,用什么方法解决?如学生提出用代入消元法, 可以让学生先按此法完成,然后再问能不能用刚学过的加减消元法解决?让学生 讨论尝试,学生可能得到的结论如下) 1.对于 + = + = 3 4 17 2 3 12 x y x y 用加减消元法解,x、y 的系数既不相同也不是相反数, 没有办法用加减消元法. 2.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将方程组 + = + = 3 4 17 2 3 12 x y x y 中的方程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将 这个方程组中的 x 或y 的系数化成相等(或互为相反数)的情形,再用加减消元法, 达到消元的目的. 3.只要在方程①和方程②的两边分别除以 2 和 3,x 的系数不就变成“1”了 吗?这样就可以用加减消元法了. 4.不同意 3 的做法.如果这样做,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 y 的系数和常数 ① ②
项都变成了分数,这样解是不是变麻烦了吗?那还不如用代入消元法了.不如找 x的系数2和3的最小公倍数6,在方程①两边同乘以3,得6x+9y=36③,在方 程②两边同乘以2,得6x+8y=34④,然后③④,就可以将x消去,得y=2, y=2代入①得,x=3.所以方程组的解为x=3 把 (在引导的过程中,肯定学生的好的想法.)其实在我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未知数的系数不一定刚好是1或-1,或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刚 好相同或相反.我们遇到的往往就是这样的方程组,我们要想比较简捷地把它解 出来,就需要转化为同一个未知数系数相同或相反的情形,从而用加减消元法, 达到消元的目的.请大家把解答过程写出来 解:①×3,得:6x+9y=36,③ ×2,得: ③一④,得:y=2 将y=2代入①,得:x=3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 内容4:议一议 根据上面几个方程组的解法,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2)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由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并请学生代表发言) [师生共析] (1)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仍然是“消元” (2)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是 ①变形一找出两个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然后 分别在两个方程的两边乘以适当的数,使所找的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
项都变成了分数,这样解是不是变麻烦了吗?那还不如用代入消元法了.不如找 x 的系数 2 和 3 的最小公倍数 6,在方程①两边同乘以 3,得 6x + 9y = 36 ③,在方 程②两边同乘以 2,得 6x + 8y = 34 ④,然后③-④,就可以将 x 消去,得 y = 2 , 把 y = 2 代入①得, x = 3.所以方程组的解为 = = 2. 3, y x (在引导的过程中,肯定学生的好的想法.)其实在我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未知数的系数不一定刚好是 1 或-1,或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刚 好相同或相反.我们遇到的往往就是这样的方程组,我们要想比较简捷地把它解 出来,就需要转化为同一个未知数系数相同或相反的情形,从而用加减消元法, 达到消元的目的.请大家把解答过程写出来. 解:①×3,得: 6 9 36 x y + = , ③ ②×2,得: 6x + 8y = 34, ④ ③-④,得: y = 2 . 将 y = 2 代入①,得: x = 3.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 = = 2 3 y x . 内容 4:议一议 根据上面几个方程组的解法,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2)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由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并请学生代表发言) [师生 共析] (1)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仍然是“消元”. (2)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是: ①变形----找出两个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然后 分别在两个方程的两边乘以适当的数,使所找的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 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