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双侧肾小球的总滤过面积为1.5m2,生理情况下,双侧肾脏全部肾小球都处于功能状态,有效 滤过面积保持相对稳定。 临床:急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血尿、少尿为什么? ①炎症致通透性增加或滤过膜缺损致蛋白尿、血尿。 ②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致有效滤过功能减弱,有效滤过面积下降从而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 降、少尿或无尿。 第三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 通过肾小球滤过生成的原尿进入肾小管后便称为小管液,小管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全程并 经一系列处理后形成终尿。 原尿和终尿的比较: 量:每天生成的原尿量达180L,而由尿道排出的终尿仅为1.5L,说明原尿中99%的水在流经肾 小管和集合管时被重吸收。 就溶质而言,如果只有水的重吸收,各种物质将一律被浓缩约100倍,U/P(终尿/血浆)应 100。但事实上Na、Ca2、尿素等<100:葡萄糖=100;、κ、肌酐、氨等>100。说明小管液流 经肾小管和集合管后部分溶质被选择性重吸收,部分物质被肾小管、集合管分泌排泄入小管液 重吸收:小管液中的水和某些溶质经肾小管和集合管重新吸收回血液的过程 分泌:上皮细胞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的过程 物质转运特点:选择性、有限度重吸收、分泌或排泄 物质转运部位:近端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 物质转运方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 物质转运途径:跨细胞转运途径、细胞旁转运途径。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一)Na+、C1-和水的重吸收 小管液中约65%~70%Na、CIˉ和水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约20%的NaCl和约15%的水在髓袢被重 吸收,约12%的Na+和CIˉ和不等量的水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 1.近端小管 近端小管是№at、CIˉ和水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其中约2/3经跨细胞转运途径被重吸收,主要发生 在近端小管的前半段;约1/3经细胞旁转运途径被重吸收,主要发生在近端小管的后半段。重吸收 的动力是钠泵。 (1)近端小管前半段:与Na+-Gs、Na+-a同向转运和与H+分泌相耦联有关。 (2)近端小管后半段:与Na+交换和C1--C037逆向转运有关
人双侧肾小球的总滤过面积为1.5m2,生理情况下,双侧肾脏全部肾小球都处于功能状态,有效 滤过面积保持相对稳定。 临床:急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血尿、少尿为什么? ①炎症致通透性增加或滤过膜缺损致蛋白尿、血尿。 ②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致有效滤过功能减弱,有效滤过面积下降从而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 降、少尿或无尿。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 通过肾小球滤过生成的原尿进入肾小管后便称为小管液,小管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全程并 经一系列处理后形成终尿。 原尿和终尿的比较: 量: 每天生成的原尿量达180L,而由尿道排出的终尿仅为1.5L,说明原尿中99%的水在流经肾 小管和集合管时被重吸收。 就溶质而言,如果只有水的重吸收,各种物质将一律被浓缩约100倍,U/P(终尿/血浆)应= 100。但事实上Na+、Ca2+、尿素等 <100;葡萄糖=100;H +、K +、肌酐、氨等>100。说明小管液流 经肾小管和集合管后部分溶质被选择性重吸收,部分物质被肾小管、集合管分泌排泄入小管液。 重吸收:小管液中的水和某些溶质经肾小管和集合管重新吸收回血液的过程。 分泌:上皮细胞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的过程。 物质转运特点:选择性、有限度重吸收、分泌或排泄。 物质转运部位:近端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 物质转运方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 物质转运途径:跨细胞转运途径、细胞旁转运途径。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一)Na+、Cl-和水的重吸收 小管液中约65%~70% Na+、Cl-和水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约20%的NaCl和约15%的水在髓袢被重 吸收,约12%的Na+和Cl-和不等量的水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 1.近端小管 近端小管是Na+、Cl-和水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其中约2/3经跨细胞转运途径被重吸收,主要发生 在近端小管的前半段;约1 /3经细胞旁转运途径被重吸收,主要发生在近端小管的后半段。重吸收 的动力是钠泵。 (1)近端小管前半段:与Na+-Gs、Na+-aa同向转运和与H +分泌相耦联有关。 (2)近端小管后半段:与Na+-H+交换和Cl- —HCO3 -逆向转运有关
小管液 肾小管上皮细胞 血液 Tubular epithelial cell 近端小管前半段 X ATP 近端小管后半段 图一近端小管重吸收Nac|的示意图 X代表葡萄糖,氨基酸,磷酸盐和C|等 胞内№a低,电位低 NaH交换逆向转运) NaGs、NaAA同向转运 H+分还入小管液 Gs、AA进入细胞 HCO3重吸收 Na+被泵入细胞间隙 细胞间隙四Na4]↑,渗透压↑ 水进入细胞间隙 细胞间隙静水压↑ Na4、水通过基膜进入毛细血管而被重吸收 214521 Ct在近端小算半参康途径 和跨辑线透径而重收回血液 2.髓袢 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是1Na+:2C1:1H+同向转运模式进行的。 微穿刺实验:管腔内为正电位 微灌流实验:灌流液中去Na导致CIˉ重吸收消失,正电位消失。提示C1-的重吸收是№a依赖性 的:灌流液中去CI导致Na+重吸收减少;灌流液中去K+导致№a+和CIˉ的重吸收都显著减少,正电位 也基本消失。 喹巴因抑制钠泵导致Clˉ转运也受阻 说明:①只有当Na+、C1-、K同时存在,NaCl才能被重吸收;②钠泵是NaC重吸收的重要因 素
2.髓袢 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是1Na+ :2Cl-:1K+同向转运模式进行的。 微穿刺实验:管腔内为正电位 微灌流实验:灌流液中去Na+导致Cl-重吸收消失,正电位消失。提示Cl-的重吸收是Na+依赖性 的;灌流液中去Cl-导致Na+重吸收减少;灌流液中去K +导致Na+和Cl-的重吸收都显著减少,正电位 也基本消失。 喹巴因抑制钠泵导致Cl-转运也受阻 说明:①只有当Na+、Cl-、K +同时存在,NaCl才能被重吸收;②钠泵是NaCl重吸收的重要因 素
依据上述实验,提出INa:2cI-:lK+同向转运模式来解释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 通过钠泵活动,继发性主动重吸收2C1,同时伴随2Na+重吸收,其中1Na+主动、1Na+经细胞旁 路被动重吸收,为Na重吸收节约50%能量。 速尿和利尿酸能抑制1Na+:2cl-:K同向转运体的功能,使NaCl的重吸收减少。 小管液 肾小管上皮细胞 血液 Tubular fluid Tubular epithelial cell a K K← 1 Na, 1K+ Na --2 CI 2 CI 图-髓袢升支粗段继发性主动重吸收 Na+、K+和C|的示意图 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a、Clˉ和水的重吸收可根据机体的水、盐平衡状态进行调节。的重吸收 主要受醛固酮的调节,水的重吸收则主要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1)远曲小管始段:Na+是与CIˉ同向转运进入细胞,然后由钠泵泵出细胞而主动重吸收回血。 Na-C1ˉ转运体对噻嗪类利尿剂敏感,被抑制后,产生NaCl重吸收障碍,导致水的重吸收相应减少, 尿量增多。 (2)远曲小管后段与集合管:该处有主细胞和闰细胞两类。在主细胞Na不与其它物质耦联,通过管 腔膜上的Na+通道进入细胞,然后再由Na+泵泵至组织间液被重吸收。阿米洛利可抑制Na通道,减少 Na+的重吸收,也减少了C1经细胞旁途径的被动转运。闰细胞的功能与H的分泌有关
依据上述实验,提出1Na+ :2Cl-:1K+同向转运模式来解释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 通过钠泵活动,继发性主动重吸收2Cl-,同时伴随2Na+重吸收,其中1Na+主动、1Na+经细胞旁 路被动重吸收,为Na+重吸收节约50%能量。 速尿和利尿酸能抑制1Na+:2Cl-:1K+同向转运体的功能,使NaCl的重吸收减少。 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可根据机体的水、盐平衡状态进行调节。的重吸收 主要受醛固酮的调节,水的重吸收则主要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1)远曲小管始段:Na+是与Cl-同向转运进入细胞,然后由钠泵泵出细胞而主动重吸收回血。 Na+-Cl-转运体对噻嗪类利尿剂敏感,被抑制后,产生NaCl重吸收障碍,导致水的重吸收相应减少, 尿量增多。 (2)远曲小管后段与集合管:该处有主细胞和闰细胞两类。在主细胞Na+不与其它物质耦联,通过管 腔膜上的Na+通道进入细胞,然后再由Na+泵泵至组织间液被重吸收。阿米洛利可抑制Na+通道,减少 Na+的重吸收,也减少了Cl-经细胞旁途径的被动转运。闰细胞的功能与H +的分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