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原生动物( Protozoa) 原生动物是已知的最原始、最简单的动物,为单细胞生物。其中既有明显属于植物界的 团藻、盘藻等绿藻,又有属于动物界的草履虫、变形虫等,还有介于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眼虫 等 第一节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原生动物是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 1.原生动物是由一个细胞组成,故称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的细胞与其它动物体内细胞的 异同在于 相同处:在结构上都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不同处:在生理上,原生动物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具有一切生命特性的有机体 具有一般动物所表现的各种生活机能,如运动、消化、排泄、生殖、感应 所以,原生动物虽然是单个细胞组成,但不同于高等动物体内的细胞,而和整个高等 动物体相当,是一个有独立生活的有机体。作为一个动物来说,它是最简单、最原始的, 而作为一个细胞来说,它又是最复杂的。 2.原生动物除单个细胞的个体外,也有由多个个体聚合形成的群体 群体虽然是多个细胞,但与多细胞动物有区别,在于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多细胞动 物的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协调活动:而原生动物的群体没有细胞的分化,或只 有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的分化,体细胞没有进一步分化,群体内的各个体细胞具有相对独 立性 大小、形态及习性 一般都很微小,肉眼不易见到,最小的种类仅2-3微米,如利什曼原虫(在一个 所寄生的细胞内可以找到200个)。形态多种多样。分布广泛,海洋、河流、湖泊、积 水、潮湿的土壤等都有分布;还有一部分寄生生活,某些种类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动物的 养殖可造成极大危害 3.营养方式 原生动物有三种营养方式 植物性营养:在阳光下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如:鞭毛虫中具有色素体的种类 ●动物性营养:他们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靠吞食其它的生物或有机碎片为食。如 变形虫、草履虫。 ●渗透性营养:借体表的滲透作用,摄取周围的有机物质。 呼吸和排泄 通过细胞膜的参透作用进行。有伸缩泡的种类,伸缩泡除调节水分外,也有一定程 度的排泄作用 5.感应性 原生动物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能产生一定的反应,这种特 性称感应性。感应性能帮助原生动物找寻食物和逃避敌害 6.生殖方式 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类型: ●无性生殖:有二分法、出芽法和裂体生殖法。 ●有性生殖:有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法 7.可形成包囊
第三章 原生动物(Protozoa) 原生动物是已知的最原始、最简单的动物,为单细胞生物。其中既有明显属于植物界的 团藻、盘藻等绿藻,又有属于动物界的草履虫、变形虫等,还有介于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眼虫 等。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 原生动物是最原始的单细胞动物 1. 原生动物是由一个细胞组成,故称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的细胞与其它动物体内细胞的 异同在于: z 相同处:在结构上都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z 不同处:在生理上,原生动物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具有一切生命特性的有机体, 具有一般动物所表现的各种生活机能,如运动、消化、排泄、生殖、感应 等。 所以,原生动物虽然是单个细胞组成,但不同于高等动物体内的细胞,而和整个高等 动物体相当,是一个有独立生活的有机体。作为一个动物来说,它是最简单、最原始的, 而作为一个细胞来说,它又是最复杂的。 2. 原生动物除单个细胞的个体外,也有由多个个体聚合形成的群体。 群体虽然是多个细胞,但与多细胞动物有区别,在于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多细胞动 物的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协调活动;而原生动物的群体没有细胞的分化,或只 有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的分化,体细胞没有进一步分化,群体内的各个体细胞具有相对独 立性。 二. 大小、形态及习性 一般都很微小,肉眼不易见到,最小的种类仅 2—3 微米,如利什曼原虫(在一个 所寄生的细胞内可以找到 200 个)。形态多种多样。分布广泛,海洋、河流、湖泊、积 水、潮湿的土壤等都有分布;还有一部分寄生生活,某些种类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动物的 养殖可造成极大危害。 3. 营养方式 原生动物有三种营养方式: z 植物性营养:在阳光下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如:鞭毛虫中具有色素体的种类。 z 动物性营养:他们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靠吞食其它的生物或有机碎片为食。如: 变形虫、草履虫。 z 渗透性营养:借体表的渗透作用,摄取周围的有机物质。 4.呼吸和排泄 通过细胞膜的参透作用进行。有伸缩泡的种类,伸缩泡除调节水分外,也有一定程 度的排泄作用。 5.感应性 原生动物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能产生一定的反应,这种特 性称感应性。感应性能帮助原生动物找寻食物和逃避敌害。 6.生殖方式 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类型: z 无性生殖:有二分法、出芽法和裂体生殖法。 z 有性生殖:有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法。 7. 可形成包囊
大多在遇到不良环境时,体表的细胞器如:纤毛、鞭毛、伪足缩入体内或消失,外 被厚壳,形成圆球形包囊,即可以渡过恶劣环境,又容易被风或其它动物带至远处。包 囊是原生动物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一旦环境适宜,胞壳破裂,又恢复原来的生活状 态 第一节原生动物的分类 鞭毛纲( Mastigophora) 具有鞭毛。一般鞭毛数目很少,大多1-4根。主要起运动作用,此外还有感觉和 辅助捕食的功能。 (一)下面以眼虫( euglena)为例说明鞭毛纲的特点: 仲贫泡 储器泡 倒淀粉体 虫的结构 1.习性: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水沟、沼泽或缓流中,温暖季节大量繁殖,常使水 呈绿色。 形态结构:如图示。绿色,前端钝圆,后端尖削,中央有大的胞核。体表为弹 性带斜纹的表膜(此为眼虫科的特征,其条纹的多少是种的分类特征之一)。体 前端有一胞口,向后连一膨大的储蓄泡,从胞口中伸出一条鞭毛。储蓄泡旁边 有伸缩泡。在细胞质内有许多颗粒状透明的副淀粉粒,它与淀粉相似,是糖类 的一种,但遇碘不变蓝。细胞质内含大量卵圆形叶绿体,含有叶绿素,能进行 光合作用。 3 营养方式、呼吸、排泄方式及生殖方式 营养方式:可以进行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滲透性营养 呼吸和滲透:靠体表渗透。伸缩泡也有一定的排泄作用 生殖方式:一般为纵二分裂。 (二)鞭毛纲的重要种类 已知约2000种,分为两个亚纲:植鞭亚纲和动鞭亚纲 植鞭亚纲( Phytomastighina) 大多具色素体,能光合作用;若无色素体,其结构也与相近的有色素体种类无 大的差别。自由生活在淡水和海水中。眼虫属于此亚纲。有些种类能形成群体,如
大多在遇到不良环境时,体表的细胞器如:纤毛、鞭毛、伪足缩入体内或消失,外 被厚壳,形成圆球形包囊,即可以渡过恶劣环境,又容易被风或其它动物带至远处。包 囊是原生动物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一旦环境适宜,胞壳破裂,又恢复原来的生活状 态。 第一节 原生动物的分类 一. 鞭毛纲(Mastigophora) 具有鞭毛。一般鞭毛数目很少,大多 1—4 根。主要起运动作用,此外还有感觉和 辅助捕食的功能。 (一)下面以眼虫(Euglena)为例说明鞭毛纲的特点: 1. 习性: 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水沟、沼泽或缓流中,温暖季节大量繁殖,常使水 呈绿色。 2. 形态结构:如图示。 绿色,前端钝圆,后端尖削,中央有大的胞核。体表为弹 性带斜纹的表膜(此为眼虫科的特征,其条纹的多少是种的分类特征之一)。体 前端有一胞口,向后连一膨大的储蓄泡,从胞口中伸出一条鞭毛。储蓄泡旁边 有伸缩泡。在细胞质内有许多颗粒状透明的副淀粉粒,它与淀粉相似,是糖类 的一种,但遇碘不变蓝。细胞质内含大量卵圆形叶绿体,含有叶绿素,能进行 光合作用。 3. 营养方式、呼吸、排泄方式及生殖方式 营养方式:可以进行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渗透性营养 呼吸和渗透:靠体表渗透。伸缩泡也有一定的排泄作用。 生殖方式:一般为纵二分裂。 (二)鞭毛纲的重要种类 已知约 2000 种,分为两个亚纲:植鞭亚纲和动鞭亚纲 1. 植鞭亚纲(Phytomastighina) 大多具色素体,能光合作用;若无色素体,其结构也与相近的有色素体种类无 大的差别。自由生活在淡水和海水中。眼虫属于此亚纲。有些种类能形成群体,如:
精子 体细胞 点 有精子的 雌性结构卵 盘藻 盘藻和团藻 盘藻( Gonium):由4或16个细胞平面排列,如盘状。 实球藻:16个细胞(也可8或22个)组成实心球状。 空球藻:由16或32个细胞组成 团藻( olvar):由成千上万个细胞排成空心球形,各个体间有原生质桥相连,每 个体有2根鞭毛。群体有营养个体与生殖个体的分化。 ●讨论说明:从盘藻到团藻,反映了群体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过程,发展趋势是 组成群体的细胞数目由少到多;细胞由没分化到有分化。故此,常以团藻作为单细 胞与多细胞动物之间的一个过渡形态的例子;团藻对研究多细胞动物的起源问题有 重要意义。 经济意义:(1)是浮游生物的组成部分,是鱼类的自然诱饵。 2)引起赤潮。生活在海水中的腰鞭毛虫,如夜光虫( Noctiluca)、 沟腰鞭虫( Gonyaulax)等,如果大量繁殖,引起海水变色,称为赤潮。会导致水 中缺氧:生物残骸分解,发出H2S杀死其它生物;引起赤潮的生物,在代谢中产 生有毒物质,如二甲胺,通过鱼、虾被人食用,引起中毒 2.动鞭亚纲( Zoomastigina) 这类鞭毛虫无色素体,不能自己制造食物,营养方式为异养。有不少寄生种类 对人和经济动物有害,如利什曼原虫、锥虫、阴道毛滴虫、鰓隐鞭虫。 现分述如下 (1)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在我国流行的是杜氏利什曼原虫(L. donovani),能引起黑热病,故又称为黑 热病原虫。 生活史有2个阶段:人体(或狗)的内脏巨噬细胞内;白蛉子的消化道内
盘藻(Gonium):由 4 或 16 个细胞平面排列,如盘状。 实球藻:16 个细胞(也可 8 或 22 个)组成实心球状。 空球藻:由 16 或 32 个细胞组成。 团藻(Volvar):由成千上万个细胞排成空心球形,各个体间有原生质桥相连,每 个体有 2 根鞭毛。群体有营养个体与生殖个体的分化。 z 讨论说明:从盘藻到团藻,反映了群体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过程,发展趋势是 组成群体的细胞数目由少到多;细胞由没分化到有分化。故此,常以团藻作为单细 胞与多细胞动物之间的一个过渡形态的例子;团藻对研究多细胞动物的起源问题有 重要意义。 z 经济意义:(1)是浮游生物的组成部分,是鱼类的自然诱饵。 (2)引起赤潮。生活在海水中的腰鞭毛虫,如夜光虫(Noctiluca)、 沟腰鞭虫(Gonyaulax)等,如果大量繁殖,引起海水变色,称为赤潮。会导致水 中缺氧;生物残骸分解,发出H2S杀死其它生物;引起赤潮的生物,在代谢中产 生有毒物质,如二甲胺,通过鱼、虾被人食用,引起中毒。 2. 动鞭亚纲(Zoomastigina) 这类鞭毛虫无色素体,不能自己制造食物,营养方式为异养。有不少寄生种类 对人和经济动物有害,如利什曼原虫、锥虫、阴道毛滴虫、鳃隐鞭虫。 现分述如下: (1)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在我国流行的是杜氏利什曼原虫(L. donovani),能引起黑热病,故又称为黑 热病原虫。 生活史有 2 个阶段:人体(或狗)的内脏巨噬细胞内;白蛉子的消化道内
空泡 核 动基体 RaEd 脊椎动物体内 白蛉子宿主体内 杜式利什曼原虫 说明:在白蛉子的消化道内的利什曼原虫,此期,体梭形(长15-25μm),有鞭毛, 称为鞭毛体。在人体(或狗)的内脏巨噬细胞内时,鞭毛消失,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小体(2 -3μm),称为无鞭毛体。繁殖方法为二分裂法。 危害: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广大地区,曾是我国主要的流行病之一。主要病症表现为发 热、肝脾肿大、贫血,死亡率达90%以上。 (2)锥虫( Trypanosome) 伊万氏锥虫(7. evans
说明:在白蛉子的消化道内的利什曼原虫,此期,体梭形(长 15—25μm),有鞭毛, 称为鞭毛体。在人体(或狗)的内脏巨噬细胞内时,鞭毛消失,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小体(2 —3μm),称为无鞭毛体。繁殖方法为二分裂法。 危害: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广大地区,曾是我国主要的流行病之一。主要病症表现为发 热、肝脾肿大、贫血,死亡率达 90%以上。 (2)锥虫(Trypanosoma)
多寄生于脊椎动物血液中。寄生于人体的,如冈比锥虫,可侵入人的脑、脊髓血液中 使人得睡眠症,主要分布于非洲。寄生于牛、马的伊氏锥虫可引起苏拉病(水肿、消瘦)。 均由吸血昆虫传播。 (3)鳃隐鞭虫 前鞭毛 后鞭毛 寄生于淡水鱼的鰓及皮肤,破坏组织影响血液循环、呼吸困难导致死亡。 二.肉足纲( Sarcodina) 有伪足(运动和摄食功能):细胞质常分化为外质和内质:有的种类具石灰质或几丁质 的外壳或有硅质的骨骼;二分裂法繁殖。 (一)下面以大变形虫( Amoeba proteus Panas)为例说明肉足纲的特征 溶胶区 原生质膜 外质 凝胶质 内质 溶胶质 凝胶区 伪足 伸缩泡 食物泡 田胞核 变形虫的结构 1.习性:为淡水常见种类,生活在不太流动的浅水中,可在浸没的植物或其它物体的粘性 沉渣中找到
多寄生于脊椎动物血液中。寄生于人体的,如冈比锥虫,可侵入人的脑、脊髓血液中, 使人得睡眠症,主要分布于非洲。寄生于牛、马的伊氏锥虫可引起苏拉病(水肿、消瘦)。 均由吸血昆虫传播。 (3)鳃隐鞭虫: 寄生于淡水鱼的鳃及皮肤,破坏组织影响血液循环、呼吸困难导致死亡。 二. 肉足纲(Sarcodina) 有伪足(运动和摄食功能);细胞质常分化为外质和内质;有的种类具石灰质或几丁质 的外壳或有硅质的骨骼;二分裂法繁殖。 (一)下面以大变形虫(Amoeba proteus Panas)为例说明肉足纲的特征: 1. 习性:为淡水常见种类,生活在不太流动的浅水中,可在浸没的植物或其它物体的粘性 沉渣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