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点评】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 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 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 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 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 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如本题B项中对“迭”的解释完全忽略了语境,景象怎可重叠进 入,显而易见错误。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考生应结合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来辨析虚词 的用法和意义。B项,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来,用来。A项,“因以为名也”,“因”是介词,因 此:“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因”是介词,因为。C项,“康之由,革弊兴利”,“之”,结构助词, 的:“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如”,像,就像:“若属皆且为所虏”,“若”是代词,你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点评】从近三年的试题来看,2015年和2016年、2017年都是考查虚词的用法,只不过考查的形式 有所不同,2018年沿用2015年和2017年考查虚词的模式,即结合课内的句子来考查虚词的用法,这 其实应该说是降低了难度。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 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 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 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 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 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 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 比如“以”,在句中的位置一样,且后面都是跟动词,故“以”为连词,且都是目的连词,用法相同。 10.【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 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有时也可以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B项,“以叙事 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错,应该是以叙事、描写为主,兼及议论和抒情。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试题点评】本题应是天津卷向全国卷靠拢的信号,天津前几年的高考题中没有这方面的考查,这是2018 年的新变化,2019年是否会延续2018年的考查形式,还很难说,比如江苏高考题,2017年在文言文 阅读的第二题中也考查文学文化常识,但2018年又回归到之前的考查方向,即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理 解。2018年的天津卷用文化常识题替换了原本的人物形象特点的理解辨析题,2019年应该也是在这两 者中挑选其一。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 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
11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 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 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 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 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 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如本题 B 项中对“迭”的解释完全忽略了语境,景象怎可重叠进 入,显而易见错误。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考生应结合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来辨析虚词 的用法和意义。B 项,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来,用来。A 项,“因以为名也”,“因”是介词,因 此;“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因”是介词,因为。C 项,“康之由,革弊兴利”,“之”,结构助词, 的;“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 项,“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如”,像,就像;“若属皆且为所虏”,“若”是代词,你。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从近三年的试题来看,2015 年和 2016 年、2017 年都是考查虚词的用法,只不过考查的形式 有所不同,2018 年沿用 2015 年和 2017 年考查虚词的模式,即结合课内的句子来考查虚词的用法,这 其实应该说是降低了难度。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 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 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 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 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 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 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 比如“以”,在句中的位置一样,且后面都是跟动词,故“以”为连词,且都是目的连词,用法相同。 10.【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 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有时也可以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B 项,“以叙事 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错,应该是以叙事、描写为主,兼及议论和抒情。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试题点评】本题应是天津卷向全国卷靠拢的信号,天津前几年的高考题中没有这方面的考查,这是 2018 年的新变化,2019 年是否会延续 2018 年的考查形式,还很难说,比如江苏高考题,2017 年在文言文 阅读的第二题中也考查文学文化常识,但 2018 年又回归到之前的考查方向,即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理 解。2018 年的天津卷用文化常识题替换了原本的人物形象特点的理解辨析题,2019 年应该也是在这两 者中挑选其一。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 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
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査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河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这几句可从句式内容上 来判断,“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都是主谓式结构,后面的“舟棹徐动觞咏半酣”也可从主谓 式句式上来判断,应该是“舟棹徐动/觞咏半酣”,所以选A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点评】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 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 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 “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 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 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 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 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 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 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 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 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 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 记牢。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 较分析。C项,“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错,原文是“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 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那,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作者只是 用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突出杨汉公的政绩。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 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 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 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 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 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 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面:名词作动词,面对;目:名词作动词, 看到。第二句得分点:牧:统治:主管:治:安定,太平。第三句得分点:其……乎:固定句式,大
12 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河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这几句可从句式内容上 来判断,“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都是主谓式结构,后面的“舟棹徐动觞咏半酣”也可从主谓 式句式上来判断,应该是“舟棹徐动/觞咏半酣”,所以选 A。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 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 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 “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 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 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 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 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 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 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 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 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 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 记牢。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 较分析。C 项,“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错,原文是“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 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那,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作者只是 用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突出杨汉公的政绩。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 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 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 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 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 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 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面:名词作动词,面对;目:名词作动词, 看到。第二句得分点:牧:统治;主管;治:安定,太平。第三句得分点:其……乎:固定句式,大
概……吧,其:语气词,表揣测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点评】文言翻译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遵循的原则是信达雅。一是释,一般来说,一个词语怎 样解释就怎样翻译,这种方法,在文言文翻译中用得最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 单音节词占多数。所以,考生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应尽量把原文中的单音词翻译成能够解释的现代汉 语双音词。二是留,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 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三是去,文 言文中常有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这些词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 主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加强语气的词、表句中停顿的词、表恭敬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 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尽管它们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这些词语在翻译的时候,因为没有相应的词义可 以来表示,因此必须删去。四是替,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是意义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 变化,有的名称说法已经不同等。因此,翻译时,应该用现代汉语替换的地方必须替换,千万不能以 今义当古义 九、【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 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 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醐、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 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蔣如也,乃求天下国 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 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 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 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 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噫,天 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迂有癒病者所恶属得其文不基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基两 惹。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十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 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
13 概……吧,其:语气词,表揣测。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文言翻译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遵循的原则是信达雅。一是释,一般来说,一个词语怎 样解释就怎样翻译,这种方法,在文言文翻译中用得最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 单音节词占多数。所以,考生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应尽量把原文中的单音词翻译成能够解释的现代汉 语双音词。二是留,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 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三是去,文 言文中常有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这些词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 主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加强语气的词、表句中停顿的词、表恭敬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 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尽管它们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这些词语在翻译的时候,因为没有相应的词义可 以来表示,因此必须删去。四是替,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是意义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 变化,有的名称说法已经不同等。因此,翻译时,应该用现代汉语替换的地方必须替换,千万不能以 今义当古义。 九、【2018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 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 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 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 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 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 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 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 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噫,天 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 卷。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 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
《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 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见。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拘:束缚,拘東 C.牧亦坐是废 废:(被)罢免。 D.实宽良有治行 治行:政绩。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果足以充儒之名乎//句读之不知 B.于其外则不光//此其志不在小 C.卒于睢阳//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将犬吠所怪//为巡船所物色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致用 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县令 的上级是州牧。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 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评价颜太初 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 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2)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天,其文岂必不传? 【答案】14.A15.B16.C 17.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 其两卷 18.(1)(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 践
14 《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 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见。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 拘:束缚,拘束。 C.牧亦坐是废. 废:(被)罢免。 D.实宽良有治行.. 治行:政绩。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果足以充儒之.名乎//句读之.不知 B.于其.外则不光//此其.志不在小 C.卒于.睢阳//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将犬吠所.怪//为巡船所.物色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致用 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县令 的上级是州牧。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 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评价颜太初 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世 人 见 太 初 官 职 不 能 动 人 又 其 文 多 指 讦 有 疵 病 者 所 恶 闻 虽 得 其 文 不 甚 重 之 故 所 弃 失 居 多 余 止 得 其 两 卷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2)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 【答案】14.A15.B16.C 17.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 其两卷 18.(1)(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 践
(2)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 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 【解析】 1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A项中的“发言”为古今异义词,今天的“发言”指的 是发表意见,一般指在会议、晚会上领导或特殊人物的讲话。在该文中,它指的是开口说话。解释错 误。B项根据随文断义法,可知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四方士大夫喜欢他没有名声和教化的拘束,解释 正确。C项可用迁移法来分析,词语“废黜”指的就是被罢免,代入文中,语意正确。D项可采用迁移 法来分析,曾巩《道山亭记》“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餘功又及于此” 句中的“治行”指的就是为政的成绩。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之中。所以考生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推断 文言实词含义常用的方法有以形释义法,如“振长策而于宇内”中的“策”,从“竹”,凡形旁从竹 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马鞭:以音猜义法,根据通假音同或音 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 ,如“赢粮而景从”中的“景”,用本义分析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 豁然开朗;温故知新法(迁移法),可以联系课文有关词语或成语的含义,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如“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其中“善”字在《鸿门宴》中出现过,根据“素善留侯张良”一句中的“善”, 可知文中“善”为“与…交好”之意。常见的方法还有以今推古法、互文见义法、随文断义法等。 1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 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当然首先应该积累常 见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后可以使用语法切入法、位置分析法、成语联想法、语境联系法等来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此题一方面考查考生对18个文言虚词的把握,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对课内文言 知识的把握。A项第一个“之”为结构助词,翻译为“的”:第二个“之”为结构助词,无义,作宾语 前置的标志。B项的“其”均为代词,翻译为“他的”。C项第一个“于”为介词,翻译为“在”:第 二个“于”为介词,引出对象,翻译为“给”。D项第一个“所”为所字结构,后面加“怪”,翻译为 所不常见的事物;第二个“所”和“为”连用,表被动,翻译为“被巡逻船搜寻”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虚词要注意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 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 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1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 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C项张冠 李戴,效法嵇康、阮籍的青州牧,而不是颜太初。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2)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 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 【解析】 1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A 项中的“发言”为古今异义词,今天的“发言”指的 是发表意见,一般指在会议、晚会上领导或特殊人物的讲话。在该文中,它指的是开口说话。解释错 误。B 项根据随文断义法,可知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四方士大夫喜欢他没有名声和教化的拘束,解释 正确。C 项可用迁移法来分析,词语“废黜”指的就是被罢免,代入文中,语意正确。D 项可采用迁移 法来分析,曾巩《道山亭记》“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餘功又及于此”一 句中的“治行”指的就是为政的成绩。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之中。所以考生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推断 文言实词含义常用的方法有以形释义法,如“振长策而于宇内”中的“策”,从“竹”,凡形旁从竹 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马鞭;以音猜义法,根据通假音同或音 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 义,如“赢粮而景从”中的“景”,用本义分析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 豁然开朗;温故知新法(迁移法),可以联系课文有关词语或成语的含义,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如“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其中“善”字在《鸿门宴》中出现过,根据“素善留侯张良”一句中的“善”, 可知文中“善”为“与……交好”之意。常见的方法还有以今推古法、互文见义法、随文断义法等。 1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 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当然首先应该积累常 见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后可以使用语法切入法、位置分析法、成语联想法、语境联系法等来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此题一方面考查考生对 18 个文言虚词的把握,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对课内文言 知识的把握。A 项第一个“之”为结构助词,翻译为“的”;第二个“之”为结构助词,无义,作宾语 前置的标志。B 项的“其”均为代词,翻译为“他的”。C 项第一个“于”为介词,翻译为“在”;第 二个“于”为介词,引出对象,翻译为“给”。D 项第一个“所”为所字结构,后面加“怪”,翻译为 所不常见的事物;第二个“所”和“为”连用,表被动,翻译为“被巡逻船搜寻”。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虚词要注意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 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 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1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 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C 项张冠 李戴,效法嵇康、阮籍的青州牧,而不是颜太初。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