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文中‘可 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风世”根据注解可知是劝勉世人的意思。作答时需要从全文概括,可以 从作者在沭阳为官离任后重到沭阳的情形及最后一段分析,“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 前之旧令尹”,“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 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说明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 重义,后代会仿效他。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相比较第二题的内容概括分析题来看,本题概括题涉及的范围小,层次清晰,而且内中含有 概括、评价语,这些其实就是答案。考生首先要到文中找到“可以风世”所在的段落,理解“可以风 世”的意思,然后再圈出前后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概括。所以此题难度不大,只是考查考生发现问 题的眼光。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常常对他从前所管辖的地区再三表达其意。大概是贤能的人视民如家,做官而不能忘了他所 管辖过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百姓,也不能忘了他吧。我治理沭阳两年,乙丑年,调迁到白下。现在是戊申 年了,有感于吕观察吕峄亭多次写信邀请,我在十月五日渡过黄河,住宿在钱接三家。钱接三是当时的东 道主,他的父亲钱鸣和瘦且两腮长有胡子,钱接三在容貌上很像他的父亲,与他谈起他父亲的事,接三不 太清楚。我离开沭阳的时候,是钱接三才断奶的原因啊。 夜深摆置酒席,听到缓缓的车声,这是吕峄亭派遣使从前来迎接我。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 吕峰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一顿饭的功夫,望见城墙遮列,知道是 沭阳城新的建筑。士绅几十人争着前来扶车。大多是以前朋友,现在全都老态龙钟拄着手杖了, 过了第二天,进入县署游览,到父母用膳的地方,姊妹斗草的地方,昔日宴会宾客处理文卷的地方, 缓缓行走泪眼婆娑,悲伤泪下,即使是一庖一涸、一井一,面对它们也不禁生情,也不能自我解说这是 什么缘故。有张、沈两个官吏前来,年龄都是八十多岁了。说起当时判决某个诉讼案件,入帘介绍某个案 卷,我完全不回忆起来了。重提又突然醒悟,如同整理儿时旧书,如同失物重得。县里朱广文擅长诗,吴 中翰精通鉴赏,解、陈二人善长绘画与下棋,主人喜欢谈论史鉴,常常到深夜,嘴巴仍然滔滔不绝。我或 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没有片刻的清闲。于是忘记 了自己是作客,同时忘了自己身体己经又老又衰了 过了半月,渐渐下起了冰霜,年将末了,不得已苦苦告辞主人。主人仍送至之前相迎的地方,代为备 办礼物,整顿好车马,握手问我说:“什么时候再见先生?”我不能回答,并非不想回答,是不忍回答啊。 哎!我今年七十三了,忍心欺騙他而说再来吗?忍心伤他的心而说不来吗?然以五十年前的令尹身份,再 来旧邦,世上像我这样的人很少了:四品高官,侍奉母亲闲居,仍然能想着五十年前的旧令尹,世上像吕 峄亭这样的人更少了。离然后合,合然后离,离可以复合,但是老了不能再变少了。此次一别,我不能学 太上忘情,所以做了两幅图,一幅送给吕峄亭,一幅留给自己保存,传示子孙,使他们知道官员可以重来, 可以去想念他们,迎接旧官员如同迎接新官员一样,那主人也是可以去想念的。孟子说:伯夷、柳下惠那
6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文中‘可 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风世”根据注解可知是劝勉世人的意思。作答时需要从全文概括,可以 从作者在沭阳为官离任后重到沭阳的情形及最后一段分析,“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 前之旧令尹”,“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 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说明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 重义,后代会仿效他。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相比较第二题的内容概括分析题来看,本题概括题涉及的范围小,层次清晰,而且内中含有 概括、评价语,这些其实就是答案。考生首先要到文中找到“可以风世”所在的段落,理解“可以风 世”的意思,然后再圈出前后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概括。所以此题难度不大,只是考查考生发现问 题的眼光。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常常对他从前所管辖的地区再三表达其意。大概是贤能的人视民如家,做官而不能忘了他所 管辖过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百姓,也不能忘了他吧。我治理沭阳两年,乙丑年,调迁到白下。现在是戊申 年了,有感于吕观察吕峄亭多次写信邀请,我在十月五日渡过黄河,住宿在钱接三家。钱接三是当时的东 道主,他的父亲钱鸣和瘦且两腮长有胡子,钱接三在容貌上很像他的父亲,与他谈起他父亲的事,接三不 太清楚。我离开沭阳的时候,是钱接三才断奶的原因啊。 夜深摆置酒席,听到缓缓的车声,这是吕峄亭派遣使从前来迎接我。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 吕峰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一顿饭的功夫,望见城墙遮列,知道是 沭阳城新的建筑。士绅几十人争着前来扶车。大多是以前朋友,现在全都老态龙钟拄着手杖了。 过了第二天,进入县署游览,到父母用膳的地方,姊妹斗草的地方,昔日宴会宾客处理文卷的地方, 缓缓行走泪眼婆娑,悲伤泪下,即使是一庖一湢、一井一匽,面对它们也不禁生情,也不能自我解说这是 什么缘故。有张、沈两个官吏前来,年龄都是八十多岁了。说起当时判决某个诉讼案件,入帘介绍某个案 卷,我完全不回忆起来了。重提又突然醒悟,如同整理儿时旧书,如同失物重得。县里朱广文擅长诗,吴 中翰精通鉴赏,解、陈二人善长绘画与下棋,主人喜欢谈论史鉴,常常到深夜,嘴巴仍然滔滔不绝。我或 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没有片刻的清闲。于是忘记 了自己是作客,同时忘了自己身体已经又老又衰了。 过了半月,渐渐下起了冰霜,年将末了,不得已苦苦告辞主人。主人仍送至之前相迎的地方,代为备 办礼物,整顿好车马,握手问我说:“什么时候再见先生?”我不能回答,并非不想回答,是不忍回答啊。 哎!我今年七十三了,忍心欺骗他而说再来吗?忍心伤他的心而说不来吗?然以五十年前的令尹身份,再 来旧邦,世上像我这样的人很少了;四品高官,侍奉母亲闲居,仍然能想着五十年前的旧令尹,世上像吕 峄亭这样的人更少了。离然后合,合然后离,离可以复合,但是老了不能再变少了。此次一别,我不能学 太上忘情,所以做了两幅图,一幅送给吕峄亭,一幅留给自己保存,传示子孙,使他们知道官员可以重来, 可以去想念他们,迎接旧官员如同迎接新官员一样,那主人也是可以去想念的。孟子说:伯夷、柳下惠那
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提笔写下这件事,可以用它来劝勉世 人,又不仅仅为区区朋友聚散之感啊 七、【201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书《汤海秋诗集》后 龚自珍 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及宋、元,眉山、涪陵、遗山,当代吴 娄东,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益阳汤鹏,海秋其宇,有诗三千余篇,芟而存 之二千余篇,评者无虑数十家,最后属龚巩祚作一言,巩祚亦一言而已,曰:完。何以谓之完也?海秋心 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 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要不肯持他人之言以为已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 之诗。 [注]①桪擒:摘取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2.文中昌谷、玉溪的本名分别是 (2分) 2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4分) 【答案】 21.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竞不言/于所不育求其言亦在 是 22.李贺李商隐 23.言为心声,诗如其人:不沿袭他人之言。 【解析】 2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这是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 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画线部分的意思,然后圈出句子中的名词代词,结合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 表对话的词语“曰”“云”、对称的句式、顶针的修辞等进行断句,断句的时候要秉持先易后难的原 则。“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在是,于所不 言求其言亦在是”,这段话是说汤海秋内心的真实情况都在这诗集中,想说的话、不想说最终不能说 的话、不想说最终没有说的话以及本不说请求其说的话等都在这诗中,也就是说作者的全部心灵与人 格都真实无饰地表现于诗中,从而达到诗如其人,人诗合一:理解意思后,再圈出句子中的名词、代 词,如“海秋”“心迹”“是”,然后利用语法关系以及对称的句式进行断句,划线句其实是一个总 分句,第一句先总说“海秋心迹尽在是”,后面列举几种情况,一是“所欲言者”,二是“所不欲言 而卒不能言”,三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四是“于所不言求其言”,而且这几个句子都以“在是” 收尾,故断起来就极为简单。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点评】准确断句,首先要着眼全篇,整体把握,在粗通文意基础上据上下文定夺如何点断,最忌只
7 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提笔写下这件事,可以用它来劝勉世 人,又不仅仅为区区朋友聚散之感啊。 七、【2018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 21~23 题。(10 分) 书《汤海秋诗集》后 龚自珍 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及宋、元,眉山、涪陵、遗山,当代吴 娄东,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益阳汤鹏,海秋其宇,有诗三千余篇,芟而存 之二千余篇,评者无虑数十家,最后属龚巩祚作一言,巩祚亦一言而已,曰:完。何以谓之完也?海 秋 心 迹 尽 在 是 所 欲 言 者 在 是 所 不 欲 言 而 卒 不 能 不 言 在 是 所 不 欲 言 而 竟 不 言 于 所 不 言 求 其 言 亦 在 是。要不肯挦撦①他人之言以为已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 之诗。 [注]①挦撦:摘取。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 分) 22.文中昌谷、玉溪的本名分别是 、 。(2 分) 2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4 分) 【答案】 21.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竞不言/于所不育求其言亦在 是。 22.李贺李商隐 23.言为心声,诗如其人;不沿袭他人之言。 【解析】 2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这是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 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画线部分的意思,然后圈出句子中的名词代词,结合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 表对话的词语“曰”“云”、对称的句式、顶针的修辞等进行断句,断句的时候要秉持先易后难的原 则。“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在是,于所不 言求其言亦在是”,这段话是说汤海秋内心的真实情况都在这诗集中,想说的话、不想说最终不能说 的话、不想说最终没有说的话以及本不说请求其说的话等都在这诗中,也就是说作者的全部心灵与人 格都真实无饰地表现于诗中,从而达到诗如其人,人诗合一;理解意思后,再圈出句子中的名词、代 词,如“海秋”“心迹”“是”,然后利用语法关系以及对称的句式进行断句,划线句其实是一个总 分句,第一句先总说“海秋心迹尽在是”,后面列举几种情况,一是“所欲言者”,二是“所不欲言 而卒不能言”,三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四是“于所不言求其言”,而且这几个句子都以“在是” 收尾,故断起来就极为简单。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准确断句,首先要着眼全篇,整体把握,在粗通文意基础上据上下文定夺如何点断,最忌只
见树木不见森林,读一句断一句:尤其要注意的是,若有一处存疑,则不应乱断,可暂时搁置,继续 硏读下文,然后据下文理解反推上文文意,在此基础上正确点断。否则会出现连锁反应,一错再错, 甚至全军覆没。其次,要掌握一定的断句方法:(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2)找虚词,定句读。 如句首虚词“夫、盖、初、唯、至若”等,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虚词“也、焉、耳、与(欤)、 耶、乎”等,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3)依据固定句式,定句读。例如常见的判断句式 也: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等:被动句式:为…所……、受……于……等:其他常见 固定句式:得无…乎、如…何、何以…为等。(4)依据修辞,定句读。看是否有排比、对偶、 对称、反复、顶真等修辞。最后,要多读,加强语感培养。良好的语感是学习言语的关键。每天早 读课,让学生用心诵读《考试说明》中的古文背诵篇目及其他重要篇目,巩固记诵效果,积累文言词 语,更在反复阅读中培养了良好的文言语感,一举三得。古今中外,不论何种语言的学习,只要形成 了良好的语感,纵使不太熟悉语法,也能很好地分清句读。 2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昌谷、玉溪的本名分别”,这是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首先借助语境确定范围,如文中说“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这说明“昌谷”“玉溪” 应是唐代的大家,而且以写诗著称:其中“玉溪”难度不大,在课内学习《锦瑟》一诗以及《唐诗宋 词》的时候,应对该诗人有所了解,“玉溪”是指李商隐。“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 又号樊南生。“昌谷”较难,是指李贺,李贺,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 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试题点评】应对方法:收集、整理必修、选修课本中(包括注解、附录)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适度 向外拓展,整理记录一些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如:重要学者文人的名、字、号、代表作品,文学 文化流派……这些有时都是解题的钥匙。2010年考题:四部是我国古代图书的分类名称,分别指哪四 类?《文史通义》作者是清代的哪位学者?2014年考《列女传》出自那本著作?2015年考《世说新语》 的作者是谁?考查的都是文学、文化常识,且范围很广 2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内 容的能力。首先到材料中圈出直接评价汤鹏诗作的句子,然后理解概括,如“益阳汤鹏,海秋其宇, 有诗三千余篇,芟而存之二千余篇,评者无虑数十家,最后属龚现祚作一言,巩祚亦一言而已,曰: 完”,龚自珍用一个字概括汤鹏的诗作,即“完”,而在上文作者也评价唐宋元以及当代的几个大家 “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分析其意思,“完”其实就是说诗歌要抒发 作者最真实的思想感情,诗人的全部心灵与人格都真实无饰地表现于诗中,从而达到言为心声,诗如 其人,这是第一个特点:如语段最后说“要不肯捋搪他人之言以为已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 曰:此汤益阳之诗”,汤鹏不肯摘取别人的话来为己用,从他的诗集中任取一篇,别人都能知道是他 的诗作,这说明他不沿袭他人的话。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应对方法如下:多读,多翻译,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第三题主要是考查
8 见树木不见森林,读一句断一句;尤其要注意的是,若有一处存疑,则不应乱断,可暂时搁置,继续 研读下文,然后据下文理解反推上文文意,在此基础上正确点断。否则会出现连锁反应,一错再错, 甚至全军覆没。其次,要掌握一定的断句方法:(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2)找虚词,定句读。 如句首虚词“夫、盖、初、唯、至若”等,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虚词“也、焉、耳、与(欤)、 耶、乎”等,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3)依据固定句式,定句读。例如常见的判断句式:……者…… 也;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等;被动句式:为……所……、受……于……等;其他常见 固定句式:得无……乎、如……何、何以……为等。(4)依据修辞,定句读。看是否有排比、对偶、 对称、 反复、 顶真等修辞。 最后,要多读,加强语感培养。良好的语感是学习言语的关键。每天早 读课,让学生用心诵读《考试说明》中的古文背诵篇目及其他重要篇目,巩固记诵效果,积累文言词 语,更在反复阅读中培养了良好的文言语感,一举三得。古今中外,不论何种语言的学习,只要形成 了良好的语感,纵使不太熟悉语法,也能很好地分清句读。 2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昌谷、玉溪的本名分别”,这是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首先借助语境确定范围,如文中说“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这说明“昌谷”“玉溪” 应是唐代的大家,而且以写诗著称;其中“玉溪”难度不大,在课内学习《锦瑟》一诗以及《唐诗宋 词》的时候,应对该诗人有所了解,“玉溪”是指李商隐。“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 又号樊南生。“昌谷”较难,是指李贺,李贺,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 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试题点评】应对方法:收集、整理必修、选修课本中(包括注解、附录)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适度 向外拓展,整理记录一些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如:重要学者文人的名、字、号、代表作品,文学、 文化流派……这些有时都是解题的钥匙。2010 年考题:四部是我国古代图书的分类名称,分别指哪四 类?《文史通义》作者是清代的哪位学者?2014 年考《列女传》出自那本著作?2015 年考《世说新语》 的作者是谁?考查的都是文学、文化常识,且范围很广。 2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内 容的能力。首先到材料中圈出直接评价汤鹏诗作的句子,然后理解概括,如“益阳汤鹏,海秋其宇, 有诗三千余篇,芟而存之二千余篇,评者无虑数十家,最后属龚现祚作一言,巩祚亦一言而已,曰: 完”,龚自珍用一个字概括汤鹏的诗作,即“完”,而在上文作者也评价唐宋元以及当代的几个大家 “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分析其意思,“完”其实就是说诗歌要抒发 作者最真实的思想感情,诗人的全部心灵与人格都真实无饰地表现于诗中,从而达到言为心声,诗如 其人,这是第一个特点;如语段最后说“要不肯挦撦他人之言以为已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 曰:此汤益阳之诗”,汤鹏不肯摘取别人的话来为己用,从他的诗集中任取一篇,别人都能知道是他 的诗作,这说明他不沿袭他人的话。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应对方法如下:多读,多翻译,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第三题主要是考查
学生理解文本概括信息的能力。如2017年“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 2016年是“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2015年是“根据材料,概括 《今世说》的特点”,今年是“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考查的方向都是一样的, 都需要立足文本圈出相关的信息,然后进行概括。 八、【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白蘋洲五亭记[唐]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 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 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旋属灾潦荐至,沼堙台圮。后又数十載,委无隙地。至开成三年,弘农 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 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 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奀江风 春溪月秋花鰲鸟啼之思莲开水香之家宾友集歌吹作贵楨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成曰:此不知 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 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視缕梗概,十不得其」 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 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弊兴 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 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 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 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 【注】①鞠:皆,尽②荐:连续③視缕:逐条陈述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狎:亲近 万象迭入 迭:重叠 C.杨君缄书赍图 赍:送 D.成胜概 概:景象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为名也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作八角亭以游息焉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康之由,革弊兴利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9 学生理解文本概括信息的能力。如 2017 年“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 2016 年是“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2015 年是“根据材料,概括 《今世说》的特点”,今年是“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考查的方向都是一样的, 都需要立足文本圈出相关的信息,然后进行概括。 八、【2018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 白蘋洲五亭记 [唐]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 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 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旋属灾潦荐②至,沼堙台圮。后又数十載,委无隙地。至开成三年,弘农 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 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 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 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タ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成曰:此不知 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 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覙缕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大 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 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弊兴 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 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 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 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 【注】①鞠:皆,尽 ②荐:连续 ③覙缕:逐条陈述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 狎:亲近 B.万象迭.入 迭:重叠 C.杨君缄书赍.图 赍:送 D.成胜概. 概:景象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为名也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作八角亭以.游息焉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康之.由,革弊兴利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 ...的一项是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 一篇游记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 秀才”。 D.蓬瀛,指蓬莱和灜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且/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白蘋洲五亭的由来,描写白蘋洲胜景,赞美杨汉公“乐山水”“有善政”,叙议结合,言简 意赅。 B.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白蘋洲五亭的优美风光,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江南山水的热爱 C.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 D.文章对杨汉公大加褒美,这从侧面体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3分) (2)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3分) (3)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2分) 【答案】 9,B 10.A 13.(1)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 (2)杨君先前治理舒地(或“在舒地做官”),舒地百姓太平;现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康。 (3)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 【解析】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B项,“万象迭入”,“迭”如解释为“重叠”与语境不合, 从语法角度分析,“迭”在此处应为副词,主语是“万象”,即“各种景象”,“迭”应解释为“轮流”。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语境,并运用语法知识
10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 一篇游记。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 秀才”。 D.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且/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C.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白蘋洲五亭的由来,描写白蘋洲胜景,赞美杨汉公“乐山水”“有善政”,叙议结合,言简 意赅。 B.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白蘋洲五亭的优美风光,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江南山水的热爱。 C.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 D.文章对杨汉公大加褒美,这从侧面体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3 分) (2)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3 分) (3)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2 分) 【答案】 8.B 9.B 10.A 11.A 12.C 13.(1)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 (2)杨君先前治理舒地(或“在舒地做官”),舒地百姓太平;现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康。 (3)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 【解析】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B 项,“万象迭入”,“迭”如解释为“重叠”与语境不合, 从语法角度分析,“迭”在此处应为副词,主语是“万象”,即“各种景象”,“迭”应解释为“轮流”。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语境,并运用语法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