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2) 古文阅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试说明在古代文阅读方面,对“句子”理解提出两条要求: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的词类 活用):二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由于高考过几年规定不直接考查古汉语的句式,而 是把它糅合在其它项中作间接考查,所以本讲着重讲后一项。 理解句子 正确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前提,故先讲如何理解句子。理解句子,即要分析语境,又 要分析句子本身。这里主要从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来说。 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不 会理解,而只有一两个词语有较高的难度。从这个意义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 认知。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语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或用法特 点即活用 例1:(何子平之)母本侧庶,籍(户口册)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 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 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持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 利 在这段文字中,“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是什么意思呢?“州中”、“有微禄”、“当” “留”都是不难理解的,难的是“差”“启”、“相”这三个词。“差”是个多音词,这里该 怎么理解?“州中”既在州中;“有微禄”,有少许俸禄。可见“差”应读chai,为当差之意, 即任职。“启”有打开、陈述等意,因为要向上陈述某人之任职,所以应理解为“禀告”。“相 留”,自然不是互相挽留,而是挽留何子平。于是全句该理解为:在州中任职有少许奉禄, 将禀告上司挽留你。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 对语句作分析的过程。 2.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 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意遇到麻烦,这时就得 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 例2:(胡)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读cuan)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 进道,往还如是。质(胡威之父)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 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其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 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在这段文字中,“先其将归,请假还家”一句,字词上没有一点疑难,但“先其将归” 是什么意思?是“早就要带他回去”吗?自然不是。原来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先“之后省 略了一个介词“于”,其,指代胡威。这样看来,全句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先,(都督)
- 1 -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2) 古文阅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试说明在古代文阅读方面,对“句子”理解提出两条要求: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是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的词类 活用);二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由于高考过几年规定不直接考查古汉语的句式,而 是把它糅合在其它项中作间接考查,所以本讲着重讲后一项。 一、理解句子 正确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前提,故先讲如何理解句子。理解句子,即要分析语境,又 要分析句子本身。这里主要从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来说。 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不 会理解,而只有一两个词语有较高的难度。从这个意义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 认知。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语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或用法特 点即活用。 例 1:(何子平之)母本侧庶,籍(户口册)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 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 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持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 利……” 在这段文字中,“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是什么意思呢?“州中”、“有微禄”、“当”、 “留”都是不难理解的,难的是“差”、“启”、“相”这三个词。“差”是个多音词,这里该 怎么理解?“州中”既在州中;“有微禄”,有少许俸禄。可见“差”应读 chāi,为当差之意, 即任职。“启”有打开、陈述等意,因为要向上陈述某人之任职,所以应理解为“禀告”。“相 留”,自然不是互相挽留,而是挽留何子平。于是全句该理解为:在州中任职有少许奉禄, 将禀告上司挽留你。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 对语句作分析的过程。 2.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 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意遇到麻烦,这时就得 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 例 2:(胡)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读 cuàn)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 进道,往还如是。质(胡威之父)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 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其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 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在这段文字中,“先其将归,请假还家”一句,字词上没有一点疑难,但“先其将归” 是什么意思?是“早就要带他回去”吗?自然不是。原来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先“之后省 略了一个介词“于”,其,指代胡威。这样看来,全句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先,(都督)
便请假回家。用这个意思去替代原句,正好与下文意思一致,因为“阴资装”等句意思是 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接他,就与他结伴同行,每次遇到什么事情,就帮助他 处理。从分析句式入手,是理解句子的重要方法,如“至于公事,何由济乎?”句中“何由” 是“由何”的倒置,“何由济乎?”就是“凭什么才能成功?”而不是“有什么理有才能成 功?”又如“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一句中,破,使动用法,降,也是使动用法,使… 降。据此全句是说: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部投降。 3.烛照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 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跳出文句,综观全文,求助于“左邻右 上下文。 例3:裴晋公为相,布衣交友,受恩子弟,报恩奖引不暂忘。大臣中有重德寡言者,忽 曰:“某与一二人皆受知裴公。白衣时,约他日显达,彼此引重。某仕宦所得已多,然晋公 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晋公闻之,笑曰:“实负初心 这段文字中,“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是什么意思呢?句中的“异”是“异心”, 还是“不同”之意?上文说,裴晋公在未做官时,曾与他人相约,一旦“显重”就“彼此引 重”,而现在裴已为相,却不肯答应某人担当辅弼之臣的请求。从这里可以看出,裴晋公的 做法似与当初相约有所“不同”,而看不出“异心”一一对国家有叛逆之心。因此本句的意 思是:裴晋公与当初不同,不肯答应让我任辅弼之臣。(“相许”,许之,答应我)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文中”,强调的就是语境,不论是“理解”还是“翻译”, 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往往是要出错的。 二、翻译句子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年来,文言文翻译都是用四选 的选择题来考查的,从2002年起改用考查考生自己动手翻译的能力 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高考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 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这个要求是 比较高的。其主要之点分述如下 1.字字落实 “字字落实”,是一个原则的要求,应区别以下不同情况: (1)留。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原样保留,不必翻译 (2)删。对那些起语法作用原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者是表敬称、谦称而没有实际意 义的词,在译文中可以删去。 (3)换。对那些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多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六国破 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兵”应换成“兵器”,“利”应换成“锋利”,“弊 应换成“弊病”、“毛病”,等。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指这一类“字”的落实 2.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 用词的特点,主要是指活用的词类。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即译文要正确表述出活用的 情况。如《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一句中,“外”,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对外”;“连 衡”这里用作动词,应译为“用连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动词,应译为“使……争斗”。 全句译为:(秦国)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这便译出了全句用词的特点 3.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 2 - 便请假回家。用这个意思去替代原句,正好与下文意思一致,因为“阴资装”等句意思是: 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接他,就与他结伴同行,每次遇到什么事情,就帮助他 处理。从分析句式入手,是理解句子的重要方法,如“至于公事,何由济乎?”句中“何由” 是“由何”的倒置,“何由济乎?”就是“凭什么才能成功?”而不是“有什么理有才能成 功?”又如“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一句中,破,使动用法,降,也是使动用法,使…… 降。据此全句是说: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部投降。 3.烛照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 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跳出文句,综观全文,求助于“左邻右 舍”——上下文。 例 3:裴晋公为相,布衣交友,受恩子弟,报恩奖引不暂忘。大臣中有重德寡言者,忽 曰:“某与一二人皆受知裴公。白衣时,约他日显达,彼此引重。某仕宦所得已多,然晋公 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晋公闻之,笑曰:“实负初心。” 这段文字中,“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是什么意思呢?句中的“异”是“异心”, 还是“不同”之意?上文说,裴晋公在未做官时,曾与他人相约,一旦“显重”就“彼此引 重”,而现在裴已为相,却不肯答应某人担当辅弼之臣的请求。从这里可以看出,裴晋公的 做法似与当初相约有所“不同”,而看不出“异心”——对国家有叛逆之心。因此本句的意 思是:裴晋公与当初不同,不肯答应让我任辅弼之臣。(“相许”,许之,答应我)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文中”,强调的就是语境,不论是“理解”还是“翻译”, 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往往是要出错的。 二、翻译句子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年来,文言文翻译都是用四选一 的选择题来考查的,从 2002 年起改用考查考生自己动手翻译的能力。 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高考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 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这个要求是 比较高的。其主要之点分述如下: 1.字字落实 “字字落实”,是一个原则的要求,应区别以下不同情况: (1)留。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原样保留,不必翻译。 (2)删。对那些起语法作用原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者是表敬称、谦称而没有实际意 义的词,在译文中可以删去。 (3)换。对那些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多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六国破 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兵”应换成“兵器”,“利”应换成“锋利”,“弊” 应换成“弊病”、“毛病”,等。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指这一类“字”的落实。 2.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 用词的特点,主要是指活用的词类。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即译文要正确表述出活用的 情况。如《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一句中,“外”,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对外”;“连 衡”这里用作动词,应译为“用连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动词,应译为“使……争斗”。 全句译为:(秦国)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这便译出了全句用词的特点。 3.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所谓原文造句的特点,指原文所使用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译出这种造句的特 点,要分两种情况:一是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要译成现代汉语相应的判断句、 被动句、疑问句:二是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倒装句要顺过来。 例4: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下天笑。(《屈原列传》) 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①“是以”是“以是”的倒置,“臣未之闻也”是“臣未闻之也”的倒置,翻译时的 都要顺过来。全句可译为:仲尼的门徒没有说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因此后代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 句②“兵挫地削”、“为天下笑”都是被动句。全句可译为:(楚怀王)军队被挫败,土 地被割削,失去了楚国的六个郡,他自己也死在秦国,被天下人嘲笑 句③“求人可使报秦者”是“求可使报秦之人”的倒置(定语后置),全句可译为:主 意拿定,寻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回复秦国的人,没有寻找到 上列三点是就句子本身翻译说的。在动手翻译之前还得顾及语境。这在“理解句子”中 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 典型题分析 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李广)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 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2)及死之日,天下知也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 这是2002年全国卷第16题,原文的节录。 第(1)题有两个难点:一是“其”是代词还是语气副词?二是“之谓也”是古汉语的 固定结构,表达什么意思?太史公引《传》曰的“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其中的文字不可 能是针对李将军的事说的,因此“其”只能是语气副词,表推测,译为“大概”,而不能译 成“这”。“之谓也”可译为“说的是”或“是说”。因此全句可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吧? 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第(2)题的考查点在“及”,“知”和“尽哀”这三个点上。及,到:知,了解、熟知 “尽哀”是两个词,尽,竭尽,哀,哀悼。据此,全句可译为: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 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2.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 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 叔能知人也
- 3 - 所谓原文造句的特点,指原文所使用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译出这种造句的特 点,要分两种情况:一是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要译成现代汉语相应的判断句、 被动句、疑问句;二是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倒装句要顺过来。 例 4: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下天笑。(《屈原列传》) 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①“是以”是“以是”的倒置,“臣未之闻也”是“臣未闻之也”的倒置,翻译时的 都要顺过来。全句可译为:仲尼的门徒没有说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因此后代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 句②“兵挫地削”、“为天下笑”都是被动句。全句可译为:(楚怀王)军队被挫败,土 地被割削,失去了楚国的六个郡,他自己也死在秦国,被天下人嘲笑。 句③“求人可使报秦者”是“求可使报秦之人”的倒置(定语后置),全句可译为:主 意拿定,寻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回复秦国的人,没有寻找到。 上列三点是就句子本身翻译说的。在动手翻译之前还得顾及语境。这在“理解句子”中 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 三、典型题分析 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李广)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 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2)及死之日,天下知也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 这是 2002 年全国卷第 16 题,原文的节录。 第(1)题有两个难点:一是“其”是代词还是语气副词?二是“之谓也”是古汉语的 固定结构,表达什么意思?太史公引《传》曰的“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其中的文字不可 能是针对李将军的事说的,因此“其”只能是语气副词,表推测,译为“大概”,而不能译 成“这”。“之谓也”可译为“说的是”或“是说”。因此全句可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吧? 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第(2)题的考查点在“及”,“知”和“尽哀”这三个点上。及,到;知,了解、熟知; “尽哀”是两个词,尽,竭尽,哀,哀悼。据此,全句可译为: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 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2.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 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 叔能知人也
(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 译文: (2)天下之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这是2002年高考北京卷的试题。 第(1)题,从字字落实的角度,应注意:尝,曾经;穷困,困窘,而不是经济上贫穷 不以我,不认为我:时,时运。全句应译为: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或 “却使事情更加糟糕”),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 第(2)题,多,动词,赞美;知,识别,了解。全句应译为:人们(天下人)不赞美 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识别人才 3.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这是2003年高考北京卷第16题,原文略。说,用作名词:达,了解,明白:;仆,“我 的谦称;微,不显露的,内心的;趣,意向,志向;规,打算。全句可译为:先生的话(或 先生说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还是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人们都有自己的 志向,各人打算不同。 四、练习与答案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 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 之,一旦而马价 (1)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 译文 (2)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译文: 2.阅读下列文字,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日:“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 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日:“夫投纶错饵,迎而吸之 者阳桥也,其为鱼,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博而厚味。”宓
- 4 - (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 译文: (2)天下之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 这是 2002 年高考北京卷的试题。 第(1)题,从字字落实的角度,应注意:尝,曾经;穷困,困窘,而不是经济上贫穷; 不以我,不认为我;时,时运。全句应译为: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或 “却使事情更加糟糕”),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 第(2)题,多,动词,赞美;知,识别,了解。全句应译为:人们(天下人)不赞美 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识别人才。 3.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译文: 这是 2003 年高考北京卷第 16 题,原文略。说,用作名词;达,了解,明白;仆,“我” 的谦称;微,不显露的,内心的;趣,意向,志向;规,打算。全句可译为:先生的话(或: 先生说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还是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人们都有自己的 志向,各人打算不同。 四、练习与答案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 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 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 译文: (2)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译文: 2.阅读下列文字,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 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投纶错饵,迎而吸之 者阳桥也,其为鱼,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博而厚味。”宓
之贱曰:“善。”于是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道路。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 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 (1)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 译文 (2)子亦有以送仆乎? 译文: 3.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 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 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一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译 4.翻译下面画线句子。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日:“画孰最难者?″日:“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日 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 故易之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夫犬、马上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 (2)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 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 为道土。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臧节,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 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土世充攻洛口,征见长史郑:“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
- 5 - 之贱曰:“善。”于是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道路。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 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 (1)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 译文: (2)子亦有以送仆乎? 译文: 3.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 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 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译: (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译: 4.翻译下面画线句子。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 “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 故易之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夫犬、马上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 (2)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 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 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 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王世充攻洛口,征见长史郑 :“魏公①虽骤胜,而骁将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