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1) 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古代文阅读 中每年必考的两个考点。“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120个,虚词规定为 个:“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 理解常见实词 (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 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 例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 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 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 皮而愚蠢”。“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 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最后 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 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 例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 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 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 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 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书抵幕府 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 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 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 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
- 1 -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1) 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古代文阅读 中每年必考的两个考点。“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 120 个,虚词规定为 18 个;“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 一、理解常见实词 (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 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 例 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 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 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 皮而愚蠢”。“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 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最后 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 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 例 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 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 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 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 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书抵幕府 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 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 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 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
(二)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 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 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 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 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 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 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 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 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 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 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 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二、理解常见虚词 (一)理解虚词用法的方法 1.全面复习,掌握常见用法 文言虚词,大多“身尊数职”,一词多用。复习时应对使用频率高的虚词的常见用法有 个全面的了解。譬如“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译为“拿”“凭借”“依据”“按照”。如“余船以次进”中的“以”应译为“按照”可以表 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由于”“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 也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公子)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中的“以”。“以”还可以用作连词,用法与“而”相近,只是 不表示转折。“以”作连词时,还可以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用来”“以致”等,如“作 《师说》以贻之”中的“以”,译为“用来”: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可译为“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以”可译为“因为”。 只有通过全面复习,掌握其常见用法,考试时才能结合语境作辨别。 2.根据语境,辨明具体用法 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基础,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是能力。根据语境,先要分析语
- 2 - 化。 (二)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 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 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 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 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 “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 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 “以身徇国” ,“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 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 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 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 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 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二、理解常见虚词 (一)理解虚词用法的方法 1.全面复习,掌握常见用法 文言虚词,大多“身尊数职”,一词多用。复习时应对使用频率高的虚词的常见用法有 一个全面的了解。譬如“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译为“拿”“凭借”“依据”“按照”。如“余船以次进”中的“以”应译为“按照”;可以表 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由于”“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 也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公子)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中的“以”。“以”还可以用作连词,用法与“而”相近,只是 不表示转折。“以”作连词时,还可以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用来”“以致”等,如“作 《师说》以贻之”中的“以”,译为“用来”;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可译为“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以”可译为“因为”。 只有通过全面复习,掌握其常见用法,考试时才能结合语境作辨别。 2.根据语境,辨明具体用法 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基础,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是能力。根据语境,先要分析语
分析具体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方能辨别其用法。还是用“以”作例子来说 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一句中,“愈”通“逾”,超过,胜过,“养”养蝗虫,放纵蝗虫“遗 患”表示结果,据此可知“以”是连词,当译为“以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根据“以”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用来”。“孤违蹇叔 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使你们遭受羞辱,根据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 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以致”、“因而” (二)理解虚词应注意的问题 1.分清虚实 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 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适”,在“贫贱 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 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 2.辨明用法 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如“执手相看泪眼” 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 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 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 3.分辨古今 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 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 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又 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 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 4.注意特殊 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 之”:“盍”,相当于“何不”,等。二是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 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 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句中的“至 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 三、典型题分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⑩,善才绳之。飞骑因番 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 断善才罪免官,高宗大器,命促刑,仁罐法是唑下法,臣仅守之,余何以数株小拍
- 3 - 境,分析具体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方能辨别其用法。还是用“以”作例子来说 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一句中,“愈”通“逾”,超过,胜过,“养”养蝗虫,放纵蝗虫“遗 患”表示结果,据此可知“以”是连词,当译为“以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根据“以”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用来”。“孤违蹇叔, 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使你们遭受羞辱,根据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 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以致”、“因而”。 (二)理解虚词应注意的问题 1.分清虚实 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 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适”,在“贫贱 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 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 2.辨明用法 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如“执手相看泪眼” 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 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 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 3.分辨古今 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 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 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又 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 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 4.注意特殊 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 之”;“盍”,相当于“何不”,等。二是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 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 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句中的“至 于”是动词“至” 与介词 “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 于”。 三、典型题分析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①,善才绳.之。飞骑因.番 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 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
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 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 之例,日:“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人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 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上。” 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 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 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角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 注⑩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 以力谏闻名。③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善才绳之。绳:捆绑 B.先涕泣不自胜。胜:控制 C.朕之恨深矣。恨:遗憾 D.请今日为始。请:请求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飞骑因番请见。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A.“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 B.“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也相同 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 D.“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也不同 (3)“以至是”一句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3分) A.悲泣不自胜,命杀之 B.大怒,命促刑 C.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 D.我为子不孝 这是一份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卷的前三题。 第(1)题考査根据语境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答案是D。A项的“绳”是名词用 作动词,因为后面带有宾语。其解释为“捆绑”虽然体现了这一用法特点,但根据“有飞骑 犯法,善才绳之”的句意,这里应解释为“制裁”或惩治。B项“胜”,根据文意应解释为“能 承受”;C项的“恨”应解释为“怨恨”,因为解释为“遗憾”与上文“善才情不可容”的意 思不合。D项的“请”,孤立地看,可以理解为“请求”,也可理解为“请允许我”,但由于 变法应由高守决定,因而“请求”是正确的
- 4 - 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 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 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 之例②,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人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 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上。” 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 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 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角解,曰:“卿能 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 [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 以力谏闻名。③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善才绳.之。 绳:捆绑。 B.先涕泣不自胜.。 胜:控制。 C.朕之恨.深矣。恨:遗憾 D.请.今日为始。 请:请求。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 分) 飞骑因.番请见。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A.“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 B.“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也相同 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 D.“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也不同 (3)“以至是”一句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3 分) A.悲泣不自胜,命杀之 B.大怒,命促刑 C.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 D.我为子不孝 这是一份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卷的前三题。 第(1)题考查根据语境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答案是 D。A 项的“绳”是名词用 作动词,因为后面带有宾语。其解释为“捆绑”虽然体现了这一用法特点,但根据“有飞骑 犯法,善才绳之”的句意,这里应解释为“制裁”或惩治。B 项“胜”,根据文意应解释为“能 承受”;C 项的“恨”应解释为“怨恨”,因为解释为“遗憾”与上文“善才情不可容”的意 思不合。D 项的“请”,孤立地看,可以理解为“请求”,也可理解为“请允许我”,但由于 变法应由高守决定,因而“请求”是正确的
第(2)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答案是B。句中的“因”和“乃”表示承接,意为“于 是就”。这里它们的基本用法之一,在给出的例句中表现得较为典型。“仅”、“止”表示的意 思极为常见,现代汉语还在用,都是表示“只是”的意思 第(3)题考“是”的指代意义,属于现解实词的含义,答案是C。“是”指代内容的核 心是“杀”。A、B、C三项均有此义,但由于这是在对话中的运用,因而应当指代C的内容。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李若水字清卿,洺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 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 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 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 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 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 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 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 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 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 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噗血骂愈切°,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到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② 躐跻:越级升官。③扈从:随从护驾。④粘罕:金国贵族,官至都元帅,执掌国政。多次率 车攻打北宋。⑤噗血:含血喷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非所以靖公议也 靖:平息 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 曳:蜂拥。 C.若人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 D.我为国死,职耳 职:职分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到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领以没 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习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龄
- 5 - 第(2)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答案是 B。句中的“因”和“乃”表示承接,意为“于 是就”。这里它们的基本用法之一,在给出的例句中表现得较为典型。“仅”、“止”表示的意 思极为常见,现代汉语还在用,都是表示“只是”的意思。 第(3)题考“是”的指代意义,属于现解实词的含义,答案是 C。“是”指代内容的核 心是“杀”。A、B、C 三项均有此义,但由于这是在对话中的运用,因而应当指代 C 的内容。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李若水字清卿①,洺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 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 得全首领以 ....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 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 ③。 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 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④:“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 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 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 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 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 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 血骂愈切⑤,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到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② 躐跻:越级升官。③扈从:随从护驾。④粘罕:金国贵族,官至都元帅,执掌国政。多次率 军攻打北宋。⑤ 血:含血喷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A.非所以靖.公议也 靖:平息。 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 曳:蜂拥。 C.若人屈,冀得一归觐. 觐:拜见 D.我为国死,职.耳 职:职分。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3 分)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到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领 ...以没 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习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