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市中卫中学2013届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 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 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 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 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 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 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 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 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 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 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 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 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 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 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 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 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 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 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 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 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 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 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 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 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 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 髙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 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 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 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 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 代使命》) 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宁夏市中卫中学 2013 届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 I 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第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 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 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 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 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 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 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 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 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 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 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 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 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 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 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 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 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 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 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 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 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 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 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 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 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 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 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 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 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 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 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 代使命》) 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 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 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 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 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想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 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利居,任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 作为环境的价值。 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 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 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髙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 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 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 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 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孔觊,字思远,会稽山阴人。觊少骨鲠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为人使酒仗气, 每醉辄弥日不醒,僚类之间,多所凌忽,尤不能曲意权幸,莫不畏而疾之。不治 产业,居常贫罄,有无丰约,未尝关怀。为二府长史,典签谘事,不呼不敢前, 不令去不敢去。虽醉日居多,而明晓政事,醒时判决,未尝有壅。众咸云:“孔 公一月二十九日醉,胜他人二十九日醒也。”世祖每欲引见,先遣人觇其醉醒。 性真素,不尚矫饰,遇得宝玩,服用不疑,而他物粗败,终不改易。觊弟道存, 从弟徽,颇营产业。二弟请假东还,觊出渚迎之,辎重十余船,皆是绵绢纸席之 属。觊见之,伪喜,谓曰:“我比困乏,得此甚要。”因命上置岸侧,既而正色 谓道存等曰:“汝辈忝预士流,何至还东作贾客邪!”命左右取火烧之,烧尽乃 去 徙司徒左长史,道存代觊为后军长史、江夏内史。时东土大旱,都邑米贵,一斗 将百钱。道存虑觊甚乏,遣吏载五百斛米饷之。觊呼吏谓之曰:“我在彼三载, 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邪?可载米还彼。”吏曰: “自古以来,无有载米上水者,都下米贵,乞于此货之。”不听,吏乃载米而去 太宗即位,时上流反叛,上遣都水使者孔璪入东慰劳。璪至,说觊曰:“废帝侈 费,仓储耗尽,都下罄匮,资用已竭。今南北并起,远近离叛,若拥五郡之锐
A. 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 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 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 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 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 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 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 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想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 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 利居,任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 作为环境的价值。 C. 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 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 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 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 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 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 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 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 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 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孔觊,字思远,会稽山阴人。觊少骨鲠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为人使酒仗气, 每醉辄弥日不醒,僚类之间,多所凌忽,尤不能曲意权幸,莫不畏而疾之。不治 产业,居常贫罄,有无丰约,未尝关怀。为二府长史,典签谘事,不呼不敢前, 不令去不敢去。虽醉日居多,而明晓政事,醒时判决,未尝有壅。众咸云:“孔 公一月二十九日醉,胜他人二十九日醒也。”世祖每欲引见,先遣人觇其醉醒。 性真素,不尚矫饰,遇得宝玩,服用不疑,而他物粗败,终不改易。觊弟道存, 从弟徽,颇营产业。二弟请假东还,觊出渚迎之,辎重十余船,皆是绵绢纸席之 属。觊见之,伪喜,谓曰:“我比困乏,得此甚要。”因命上置岸侧,既而正色 谓道存等曰:“汝辈忝预士流,何至还东作贾客邪!”命左右取火烧之,烧尽乃 去。 徙司徒左长史,道存代觊为后军长史、江夏内史。时东土大旱,都邑米贵,一斗 将百钱。道存虑觊甚乏,遣吏载五百斛米饷之。觊呼吏谓之曰:“我在彼三载, 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邪?可载米还彼。”吏曰: “自古以来,无有载米上水者,都下米贵,乞于此货之。”不听,吏乃载米而去。 太宗即位,时上流反叛,上遣都水使者孔璪入东慰劳。璪至,说觊曰:“废帝侈 费,仓储耗尽,都下罄匮,资用已竭。今南北并起,远近离叛,若拥五郡之锐
招动三吴,事无不克。”觊然其言,遂发兵驰檄。太宗遣建威将军沈怀明东讨 会稽闻西军稍近,将士多奔亡,觊不能复制。上虞令王晏起兵攻郡,觊以东西交 逼,忧遽不知所为。门生载以小船,窜于嵴山村。嵴山民缚觊送诣晏,晏谓之曰: “此事孔璪所为,无豫卿事。可作首辞,当相为申上。”觊曰:“江东处分,莫 不由身,委罪求活,便是君辈行意耳!”晏乃斩之东阁外。临死求酒,曰:“此 是平生所好。”时年五十一。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醉辄弥日不醒 辄:总是 B.遇得宝玩,服用不疑 疑:怀疑 C.乞于此货之 货:卖出 D.嵴山民缚觊送诣晏 诣:到 5.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直接表现孔觊“不嗜财物,能明辨是非”的一组是 (3分)( ①觊少骨鲠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 ②世祖每欲引见,先遣人觇其醉醒。 ③觊呼吏谓之曰:“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二郎至彼未几,那能 便得此米邪?… ④虽醉日居多,而明晓政事,醒时判决,未尝有壅。 ⑤不治产业,居常贫罄,有无丰约,未尝关怀。 ⑥临死求酒,曰:“此是平生所好。”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①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觊曾先后担任过司徒左长史、后军长史、江夏内史等职,后因反叛而被处 死 B.孔觊平生不好宝玩只好酒,常常一个月要醉上二十九天,甚至要求皇帝等他 酒醒才可召见 C.孔觊从不置办产业,生活常常贫困不堪,却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把弟 弟道存的接济也一把火烧尽。 D.孔觊为人正派,不阿权贵,却听信都水使者孔璪的蛊惑而谋反,落得个身首异 处的下场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醉辄弥日不醒,僚类之间,多所凌忽,尤不能曲意权幸,莫不畏而疾之。 (5分) (2)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邪? 可载米还彼。(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宋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 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 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guo) 割耳朵。③治安:贾谊曾给文帝上《治安策》
招动三吴,事无不克。”觊然其言,遂发兵驰檄。太宗遣建威将军沈怀明东讨。 会稽闻西军稍近,将士多奔亡,觊不能复制。上虞令王晏起兵攻郡,觊以东西交 逼,忧遽不知所为。门生载以小船,窜于嵴山村。嵴山民缚觊送诣晏,晏谓之曰: “此事孔璪所为,无豫卿事。可作首辞,当相为申上。”觊曰:“江东处分,莫 不由身,委罪求活,便是君辈行意耳!”晏乃斩之东阁外。临死求酒,曰:“此 是平生所好。”时年五十一。 4.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每醉辄弥日不醒 辄:总是 B.遇得宝玩,服用不疑 疑:怀疑 C.乞于此货之 货 :卖出 D.嵴山民缚觊送诣晏 诣:到 5. 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直接表现孔觊“不嗜财物,能明辨是非”的一组是 (3 分)( ) ①觊少骨鲠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 ②世祖每欲引见,先遣人觇其醉醒。 ③觊呼吏谓之曰:“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二郎至彼未几,那能 便得此米邪?……” ④虽醉日居多,而明晓政事,醒时判决,未尝有壅。 ⑤不治产业,居常贫罄,有无丰约,未尝关怀。 ⑥临死求酒,曰:“此是平生所好。” A.①③④⑤ B. 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 ①②④⑤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孔觊曾先后担任过司徒左长史、后军长史、江夏内史等职,后因反叛而被处 死。 B. 孔觊平生不好宝玩只好酒,常常一个月要醉上二十九天,甚至要求皇帝等他 酒醒才可召见。 C. 孔觊从不置办产业,生活常常贫困不堪,却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把弟 弟道存的接济也一把火烧尽。 D. 孔觊为人正派,不阿权贵,却听信都水使者孔璪的蛊惑而谋反,落得个身首异 处的下场。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每醉辄弥日不醒,僚类之间,多所凌忽,尤不能曲意权幸,莫不畏而疾之。 (5 分) (2)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邪? 可载米还彼。(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8~9 题。 宋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 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 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guó): 割耳朵。③治安:贾谊曾给文帝上《治安策》
8.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9.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 湾《次北固山下》) (2)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 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鹰的飞翔(丹麦)彭托皮丹 这是关于一只年轻的鹰的故事。它还是黄嘴雏鹰的时候,被带到教区牧师的家里。 在那儿,好心的人悉心照料它,就像童话故事中的丑小鸭一样,小鹰在嘎嘎叫的 鸭子、咯咯叫的母鸡和咩咩叫的绵羊中间长大。人们给它起了个平民的名字叫克 劳斯 它通常在靠近猪圈的一处旧篱笆上歇息,坐在那儿等着女佣。只要老多萝茜一出 现,它就会一下子窜到路面上,摇摇晃晃地、以背麻袋赛跑似的滑稽步伐走向装 满的食槽。这种步伐是苍穹之王在地面行走时所特有的。 然而有一天,当新鲜的南风吹来了春天,鹰像从前一样,栖息在篱笆上,沮丧地 做着梦,突然一阵懵懂的对自由的渴望令它张开翅膀飞翔,这回它不像通常那样 掉在地上,而是一下子被升到了空中。一开始它还小心试探着。终于,伴随着 声快乐、野性的尖叫,它扶摇直上,在高高的天上盘旋了一圈。一下子,它明白 了做一只鹰意味着什么。 村庄、森林和被阳光照耀的湖泊从它下面经过。鹰向着苍穹越飞越髙,飘然陶醉 于广阔的地平线和自己翅膀的力量 突然它停了下来,周围浩大的虚空令它害怕,它落在一处可以歇息的地方。在它 的头上矗立着层层岩石,陡峭光秃的石墙上没有一处可用来避风。西方,太阳正 置身于猩红的晚霞之中,这预示着风暴与暗夜 当傍晚的薄雾笼罩了河谷,一股强烈的孤独感袭上了这只高贵的鸟儿心头。沮丧 之余,它看到一群牛伴着尖叫声走在回圈的路上,前面就是人类舒适的住所。它 收紧翅膀,把喙深深插进胸前的羽毛中,孤零零地立在沉默、荒凉的岩石上 突然头顶上传来振翅飞翔的声音,一只白喙的雌鹰正在它和傍晚红色的天宇之间 盘旋。 年轻的鹰在原地待了一会儿,伸着脖子考虑着这番奇怪的景象,但它的犹豫立刻 便烟消云散了。在健壮的两翼有力的拍击下,它冲向高空,一会儿便接近了它的 同伴。于是开始了一场群山之上野性的追逐。雌鹰总是在前面高飞,克劳斯尽力 赶上,尽管它更沉重而且气喘吁吁。 雌鹰是不是永远也不会停下来?它想着,它快筋疲力尽了,翅膀感到又累又重。 雌鹰飞得越来越髙,离深红色的山峰越来越远,呼唤着,诱惑着它跟随。它们来 到一片广漠的石头荒野,凌乱的巨石相互颓倾在一起。猛然间它们面前的视野敞 开了,流动的云端上,如幻景般,绵延着常年积雪的诡秘地域,那里从未被众生
8.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 分) 9.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 湾《次北固山下》) (2) ,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 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鹰的飞翔(丹麦)彭托皮丹 这是关于一只年轻的鹰的故事。它还是黄嘴雏鹰的时候,被带到教区牧师的家里。 在那儿,好心的人悉心照料它,就像童话故事中的丑小鸭一样,小鹰在嘎嘎叫的 鸭子、咯咯叫的母鸡和咩咩叫的绵羊中间长大。人们给它起了个平民的名字叫克 劳斯。 它通常在靠近猪圈的一处旧篱笆上歇息,坐在那儿等着女佣。只要老多萝茜一出 现,它就会一下子窜到路面上,摇摇晃晃地、以背麻袋赛跑似的滑稽步伐走向装 满的食槽。这种步伐是苍穹之王在地面行走时所特有的。 然而有一天,当新鲜的南风吹来了春天,鹰像从前一样,栖息在篱笆上,沮丧地 做着梦,突然一阵懵懂的对自由的渴望令它张开翅膀飞翔,这回它不像通常那样 掉在地上,而是一下子被升到了空中。一开始它还小心试探着。终于,伴随着一 声快乐、野性的尖叫,它扶摇直上,在高高的天上盘旋了一圈。一下子,它明白 了做一只鹰意味着什么。 村庄、森林和被阳光照耀的湖泊从它下面经过。鹰向着苍穹越飞越高,飘然陶醉 于广阔的地平线和自己翅膀的力量。 突然它停了下来,周围浩大的虚空令它害怕,它落在一处可以歇息的地方。在它 的头上矗立着层层岩石,陡峭光秃的石墙上没有一处可用来避风。西方,太阳正 置身于猩红的晚霞之中,这预示着风暴与暗夜。 当傍晚的薄雾笼罩了河谷,一股强烈的孤独感袭上了这只高贵的鸟儿心头。沮丧 之余,它看到一群牛伴着尖叫声走在回圈的路上,前面就是人类舒适的住所。它 收紧翅膀,把喙深深插进胸前的羽毛中,孤零零地立在沉默、荒凉的岩石上。 突然头顶上传来振翅飞翔的声音,一只白喙的雌鹰正在它和傍晚红色的天宇之间 盘旋。 年轻的鹰在原地待了一会儿,伸着脖子考虑着这番奇怪的景象,但它的犹豫立刻 便烟消云散了。在健壮的两翼有力的拍击下,它冲向高空,一会儿便接近了它的 同伴。于是开始了一场群山之上野性的追逐。雌鹰总是在前面高飞,克劳斯尽力 赶上,尽管它更沉重而且气喘吁吁。 雌鹰是不是永远也不会停下来?它想着,它快筋疲力尽了,翅膀感到又累又重。 雌鹰飞得越来越高,离深红色的山峰越来越远,呼唤着,诱惑着它跟随。它们来 到一片广漠的石头荒野,凌乱的巨石相互颓倾在一起。猛然间它们面前的视野敞 开了,流动的云端上,如幻景般,绵延着常年积雪的诡秘地域,那里从未被众生
污染,是鹰与寂静的家园。白昼的最后一抹光线似乎在皑皑的白雪上歇息安睡了。 它的后面,暗蓝的天幕升起,满是宁静的星星 克劳斯吓坏了。它停下来歇息在一块石头上,因寒冷和不适而颤抖。看着这白色 的幽灵般的大地,它回忆起温暖的篱笆和舒适的家禽院。它还想起了老多萝茜, 每当教堂的钟声宣告太阳升起,她就会从厨房里出来,带来热腾腾的食物 雌鹰的呼唤透过寒冷的空气传来。但是克劳斯无声地鼓起翅膀,偷偷地回去了, 开始还有些踌躇,但很快变得迅速而急切,被它的恐惧、它的热望、它甜蜜的渴 盼所追逐一一家一一家一一家 经过一夜执拗的飞翔,直到第二天早上,那可怜的鸟儿才到达牧师的住宅。它在 它所爱的家上空盘旋了一段时间,似乎是要确信下面一切如常 然后它缓缓降落。 但灾难发生了。一个雇工正巧发现了它,而且他也未曾听说克劳斯不见的消息 他赶快跑进屋子里取了枪,藏在一棵树后面,准备在这个被当做家禽窃贼的东西 靠近时开火。 枪响了。 天空中飘荡着一些羽毛,死鹰像石头一样笔直地落在粪堆上。如果它是在家禽院 子里长大的话,那么即使是鹰的后代也是徒劳无益的。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雏鹰在家禽院子里生活时,受到人们的照料、喂养,整日漫步于鸭子、母鸡和 绵阳等动物中,所以在飞翔的时候,他还是会想起曾经拥有的温暖和舒适。 B.起风的日子和雷雨到来之前,“一种模糊的渴望”会让雏鹰的内心苏醒,这 情节暗示着克劳斯这个天空骄子总有一天会扶摇直上、回到鹰的家园 C.雌鹰的召唤使克劳斯冲向天空,但是它因为长期生活在家禽院而没有飞翔过, 累得筋疲力尽,最终只好选择了返回。 D.结尾时这只年轻的鹰被一个雇工打死了,这个偶然性的结局削弱了作品对主题 的表达,但还是会让读者的心灵感到震撼 E.《鹰的飞翔》是一篇引人深思的寓言体短篇小说,这篇作品所要表现的决不仅 仅是鹰的悲剧,而是在故事里寄寓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丰富思考。 (2)鹰的“飞翔”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概括每一阶段的鹰的心理活动。(6分) (3)小说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分析这一手法的作用。(6分) (4)作者最后说“如果它是在家禽院子里长大的话,那么即使是鹰的后代也是 徒劳无益的。”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 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文化 老人的陨落。 王世襄生于1914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是朝中大官,母亲出身书香 门第。他年轻时就在燕京大学读书。王世襄虽然出身名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 对书画、陶瓷这些也都较为精通,但是他更关注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如捉獾
污染,是鹰与寂静的家园。白昼的最后一抹光线似乎在皑皑的白雪上歇息安睡了。 它的后面,暗蓝的天幕升起,满是宁静的星星。 克劳斯吓坏了。它停下来歇息在一块石头上,因寒冷和不适而颤抖。看着这白色 的幽灵般的大地,它回忆起温暖的篱笆和舒适的家禽院。它还想起了老多萝茜, 每当教堂的钟声宣告太阳升起,她就会从厨房里出来,带来热腾腾的食物。 雌鹰的呼唤透过寒冷的空气传来。但是克劳斯无声地鼓起翅膀,偷偷地回去了, 开始还有些踌躇,但很快变得迅速而急切,被它的恐惧、它的热望、它甜蜜的渴 盼所追逐——家——家——家! 经过一夜执拗的飞翔,直到第二天早上,那可怜的鸟儿才到达牧师的住宅。它在 它所爱的家上空盘旋了一段时间,似乎是要确信下面一切如常。 然后它缓缓降落。 但灾难发生了。一个雇工正巧发现了它,而且他也未曾听说克劳斯不见的消息。 他赶快跑进屋子里取了枪,藏在一棵树后面,准备在这个被当做家禽窃贼的东西 靠近时开火。 枪响了。 天空中飘荡着一些羽毛,死鹰像石头一样笔直地落在粪堆上。如果它是在家禽院 子里长大的话,那么即使是鹰的后代也是徒劳无益的。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 ) A.雏鹰在家禽院子里生活时,受到人们的照料、喂养,整日漫步于鸭子、母鸡和 绵阳等动物中,所以在飞翔的时候,他还是会想起曾经拥有的温暖和舒适。 B.起风的日子和雷雨到来之前,“一种模糊的渴望”会让雏鹰的内心苏醒,这一 情节暗示着克劳斯这个天空骄子总有一天会扶摇直上、回到鹰的家园。 C.雌鹰的召唤使克劳斯冲向天空,但是它因为长期生活在家禽院而没有飞翔过, 累得筋疲力尽,最终只好选择了返回。 D.结尾时这只年轻的鹰被一个雇工打死了,这个偶然性的结局削弱了作品对主题 的表达,但还是会让读者的心灵感到震撼。 E.《鹰的飞翔》是一篇引人深思的寓言体短篇小说,这篇作品所要表现的决不仅 仅是鹰的悲剧,而是在故事里寄寓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丰富思考。 (2)鹰的“飞翔”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概括每一阶段的鹰的心理活动。(6 分) (3)小说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分析这一手法的作用。(6 分) (4)作者最后说“如果它是在家禽院子里长大的话,那么即使是鹰的后代也是 徒劳无益的。” 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21 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 年 11 月 28 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 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 95 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文化 老人的陨落。 王世襄生于 1914 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是朝中大官,母亲出身书香 门第。他年轻时就在燕京大学读书。王世襄虽然出身名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 对书画、陶瓷这些也都较为精通,但是他更关注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如捉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