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抗震规范》3.4.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 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3.4.2 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 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 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勺变化,坚向 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 渐减少,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
4.2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抗震规范》3.4.1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 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3.4.2 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 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 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 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 渐减少,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 变。 抗震结构设计
☆抗侧力体系:抗御水平地震作用的结构体系 (1)抗震墙:主要用于抵抗地震水平作用的墙体。 也称剪力墙 (2)抗震支撑:在工程结构中用以承担水平地震作 用并加强结构整体稳定性的支撑系统。分为水平 支撑和竖向支撑
抗侧力体系:抗御水平地震作用的结构体系。 (1)抗震墙:主要用于抵抗地震水平作用的墙体。 也称剪力墙。 (2)抗震支撑:在工程结构中用以承担水平地震作 用并加强结构整体稳定性的支撑系统。分为水平 支撑和竖向支撑
4.2.1建筑平面布置 平面不规则的类型:《规范》3.4.2 1、扭转不规则: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 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问 位移)平均值的1.2倍。 2、凹凸不规则:结构干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 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3、楼板局部不连续: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 化。例如:开洞面积大于该楼层面积的30%,或 较大的楼层错层,或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 典型宽度的50%
4.2.1 建筑平面布置 ➢ 平面不规则的类型:《规范》3.4.2 1、扭转不规则: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 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 位移)平均值的1.2倍。 2、凹凸不规则: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 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3、楼板局部不连续: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 化。例如:开洞面积大于该楼层面积的30%,或 较大的楼层错层,或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 典型宽度的50%
高层建筑的平面形状: 《高层规程》对地震区高层建筑的平面形状要求如图 4.5和表4.1所示。 L 图4.5关于平面形状的要求
➢ 高层建筑的平面形状: 《高层规程》对地震区高层建筑的平面形状要求如图 4.5和表4.1所示
A级高度钢筋混凝士高层建筑平面形状的尺寸限值 设防烈度 L/B L/Bmax L/b 6、7度 ≤6.0 0.35 ≤2.0 9度 ≤5.0 0.30 ≤1.5 4.2.2建筑立面布置 地震区高层建筑的立面应采用矩形、梯形、三角形等均匀变化的 几何形状,尽量避免带有突然变化的阶梯形立面。(教材图4.6 4.7) 坚向不规则的类型: 侧向刚度不规则: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 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外,局部 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9 竖向抗側力构件不连续:坚向抗侧力枸件(柱、抗震墙、抗震 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向下传递。 楼层承载力突变: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 楼层的80%
4.2.2 建筑立面布置 地震区高层建筑的立面应采用矩形、梯形、三角形等均匀变化的 几何形状,尽量避免带有突然变化的阶梯形立面。(教材图4.6、 4.7) 竖向不规则的类型: ➢侧向刚度不规则: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 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外,局部 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 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向下传递。 ➢楼层承载力突变: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 楼层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