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语文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 州时了 汕头市锦泰中学
2011年语文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 汕头市锦泰中学
近几届中考回顾 内容回顾:中考考纲规定必考篇目 和课外简短的文言文,多为人物传 2007年:《马说》 2008年:《愚公移山》 2009年:《桃花源记》 2010年:《三峡》
近几届中考回顾 ▪ 内容回顾:中考考纲规定必考篇目 和课外简短的文言文,多为人物传 记。 ▪ 2007年:《马说》 ▪ 2008年:《愚公移山》 ▪ 2009年:《桃花源记》 ▪ 2010年:《三峡》
题型回顾 课内:1:选择题。如: 2007年: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4分)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惩恶劝善B.十年春,齐师伐我/师出无名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为人知D.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瞻前顾后 2008:年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是()()(4分)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夫大国,难测也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009年: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是(4分)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博古通今 B有朋自远方来/今齐地方千里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2010年: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把酒临风/执策而临之B.渔人甚异之/或异二者之为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玉盘珍羞直万钱D.先帝不以臣卑鄙/肉食者鄙 小结:1、题型稳定。2、内容为初中阶段所学文言词汇,也包括 古诗词中的重要词汇
题型回顾 课内:1:选择题。如: 2007年: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惩恶劝善 B.十年春,齐师伐我/师出无名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为人知 D.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瞻前顾后 2008:年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是( )( )(4分)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夫大国,难测也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009年: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是(4分)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博古通今 B.有朋自远方来/今齐地方千里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2010年: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把酒临风/执策而临之B.渔人甚异之/或异二者之为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玉盘珍羞直万钱D.先帝不以臣卑鄙/肉食者鄙 小结:1、题型稳定。2、内容为初中阶段所学文言词汇,也包括 古诗词中的重要词汇
2、问答题。 (1)翻译题。(考纲规定必考篇目中重要句子)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回答问题。如: 2007:10.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 么? 2008:10.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 方面,支持者众, 其家人“ ,其妻“ ”,甚至邻人之遗男也 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 ”。(用原文填空) 2009: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口囗回□”。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口口”。离开桃花源时,他“□口口口”,但再来寻找时还 是“囗口口口” 2010:10.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描写水势盛大,又用“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描写江水清澈,语言 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埴空
2、问答题。 (1)翻译题。(考纲规定必考篇目中重要句子)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回答问题。如: 2007:10 .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 么? 2008:10.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 其家人“______”,其妻“______”,甚至邻人之遗男也“______”; 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______”。(用原文填空) 2009: 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 是“□□□□”。 2010:10.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描写水势盛大,又用“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描写江水清澈,语言 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3)、简要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并且能结 合自身体验和现代生活实际作出评价 例:2007:11.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 想感情? 2008:11.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说说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 2009: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 向往的是:(1) ;(2) ;(3) 2010:11.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 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2007: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 到同情和惋惜。):2008:不畏艰难,坚持不懈。2009:-、环境方面(优美); 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 剥削)。∶2010: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 岭连的地形特点
(3)、简要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并且能结 合自身体验和现代生活实际作出评价。 例:2007:11.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 想感情? 2008:11.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说说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 2009: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 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 _______。 2010:11.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 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2007: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 到同情和惋惜。):2008:不畏艰难,坚持不懈 。2009:一、环境方面(优美);二、 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 剥削)。:2010: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 岭连的地形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