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四 正式考试时,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考试时间为15 分钟。试卷满分为130分。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 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 2.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正确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 3.答主观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作答,答案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 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 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积累与应用(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愚氓(meng)跌荡(dang)起伏B.恣睢(su)如火如荼(t) C.自栩(x)分道扬镳(bio) D.深遂(sui)心无旁鹜(w)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帮助学生树立自强的意识,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B.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指出,欧盟的巨额债务必须从其自身出发着手解决,喋喋不 休地去指责前几任政府失职救不了欧 C.我国有人认为,如果不迅速建立诚信体系,我们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新建的规则体系可能 成了东流之水 D.苏州园林假山的堆砌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 叟亡以应。 A.惠:同“慧”,聪明 B.虽:虽然 C.固:顽固 4,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事实上,水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_① 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算完成它的生命过程。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 慧的思考, A.①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②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 ③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B.①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②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 ③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C.①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②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 ③即如何由强大的整体包容弱小的个体
1 江苏省无锡市 2012 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四 正式考试时,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试卷满分为 13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 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 2.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正确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 3.答主观题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作答,答案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 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 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应用(共 15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愚氓(ménɡ) 跌荡(dànɡ)起伏 B.恣睢(suī)如火如荼(tú) C.自栩(xǔ) 分道扬镳(biāo) D.深遂(suì)心无旁骛(wù)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帮助学生树立自强的意识,是老师义不容辞 ....的责任。 B.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指出,欧盟的巨额债务必须从其自身出发着手解决,喋喋不 ... 休.地去指责前几任政府失职救不了欧元。 C.我国有人认为,如果不迅速建立诚信体系,我们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新建的规则体系可能 成了东流之水 ....。 D.苏州园林假山的堆砌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 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 叟亡以应。 A.惠:同“慧”,聪明 B.虽:虽然 C.固:顽固 D.苦:愁 4,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 事实上,水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 ① , ② , 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算完成它的生命过程。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 慧的思考, ③ 。 A.①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 ②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 ③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B.①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 ②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 ③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C.①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 ②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 ③即如何由强大的整体包容弱小的个体
D.①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 ②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 ③即如何由强大的整体包容弱小的个体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太湖大道隧道的建成开通,有助于解决清扬路、长江路等路口的交通拥堵问题。 B.“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顺利对接后,有关人士向公众展示了我国载人深空探测的 远景规划。 C.在政府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无锡市文化艺术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D.一个城市里有鸟、鱼、兽,是衡量人类意识的程度,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 6.对下面一段文字所阐述的主要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2008上海中学生写作现状研讨会昨日在华师大学术交流中心报告厅举行。记者在会上获 悉,时下,中学生作文引用周杰伦歌词的频率直追陶渊明,而现代人诠释浪漫古典类的文 章成为中学生的新宠。据悉,在历届作文竞赛中,中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习惯反复引用唐诗宋 词或伟人逸事,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海伦·凯勒的事迹等。然而在最 近一次的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评委随机抽取1000份作文,陶渊明的诗句出现过28次,而周 杰伦的歌词竞出现了29次。有的学生选取周杰伦的歌词作为其文章论点,有的则由歌词引发 感慨最终成文,有的干脆直接对周杰伦的曲风进行一番评点。评委表示,这实则反映了中学 生的人文素养由经典向通俗靠拢的趋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 今中学生的 关注点及崇尚面 A.当前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日趋下降 B.周杰伦成为时下中学生崇拜的偶像。 C.当前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呈下降趋势。 D.中学生的人文素养由经典转向通俗 阅读与赏析(共49分) (一)(共12分) 烧车御史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珅 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曳下奴,笞之。奴曰:“汝敢笞 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 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 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 皆传称“烧车谢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释】①谢芗泉:名振定,字一之,芗泉是其号,湖南湘乡人,乾隆进士,嘉庆初官御史 因杖和珅妻弟解职,复官后累至通州坐粮厅。御史,清代分道行使纠察的官吏。②削其籍: 除去官籍中的名姓,即革职。③部郎:郎中。旧时政府各部尚书、侍郎、丞以下的高级部员。 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有宠奴常乘珅车以出”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2分)( A.以塞忠谏之路也 B.扶苏以数谏故 C.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谢御史烧掉和珅的车子,是因为和珅的宠奴乘了主子的车子,还要仗势威胁 B.和珅“假他事削其籍”是说谢御史平时不检点,有了把柄在和珅手中所致。 C.“先生文章名一时”说明广大老百姓都认可谢御史的文章,更为他的为官、为人之
2 D.①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 ②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 ③即如何由强大的整体包容弱小的个体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 A.太湖大道隧道的建成开通,有助于解决清扬路、长江路等路口的交通拥堵问题。 B.“神舟八号” 与“天宫一号”顺利对接后,有关人士向公众展示了我国载人深空探测的 远景规划。 C.在政府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无锡市文化艺术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D.一个城市里有鸟、鱼、兽,是衡量人类意识的程度,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 6.对下面一段文字所阐述的主要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2008 上海中学生写作现状研讨会昨日在华师大学术交流中心报告厅举行。记者在会上获 悉,时下,中学生作文引用周杰伦歌词的频率直追陶渊明,而现代人诠释浪漫古典类的 文 章成为中学生的新宠。据悉,在历届作文竞赛中,中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习惯反复引用唐诗宋 词或伟人逸事,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海伦·凯勒的事迹等。然而在最 近一次的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评委随机抽取 1000 份作文,陶渊明的诗句出现过 28 次,而周 杰伦的歌词竞出现了 29 次。有的学生选取周杰伦的歌词作为其文章论点,有的则由歌词引发 感慨最终成文,有的干脆直接对周杰伦的曲风进行一番评点。评委表示,这实则反映了中学 生的人文素养由经典向通俗靠拢的趋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 今中学生的 关注点及崇尚面。 A.当前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日趋下降。 B.周杰伦成为时下中学生崇拜的偶像。 C.当前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呈下降趋势。 D.中学生的人文素养由经典转向通俗。 二、阅读与赏析(共 49 分) (一)(共 12 分) 烧车御史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①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珅 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曳下奴,笞之。奴曰:“汝敢笞. 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 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②以归。先生文 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 皆传称“烧车谢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③以卒。 【注释】①谢芗泉:名振定,字一之,芗泉是其号,湖南湘乡人,乾隆进士,嘉庆初官御史。 因杖和珅妻弟解职,复官后累至通州坐粮厅。御史,清代分道行使纠察的官吏。②削其籍: 除去官籍中的名姓,即革职。③部郎:郎中。旧时政府各部尚书、侍郎、丞以下的高级部员。 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有宠奴常乘珅车以出” 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2 分)( ) A.以.塞忠谏之路也 B.扶苏以.数谏故 C.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A.谢御史烧掉和珅的车子,是因为和珅的宠奴乘了主子的车子,还要仗势威胁。 B.和珅“假他事削其籍”是说谢御史平时不检点,有了把柄在和珅手中所致。 C.“先生文章名一时”说明广大老百姓都认可谢御史的文章,更为他的为官、为人之
道所赞赏。 D.谢芗泉被革职,他“遍游江浙”“饮酒赋诗”,后又复职为官到死,”说明他为官清 正,执法如山,不畏权势,又很豁达。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汝敢答我 (2)此车岂复堪宰相坐 (3)先生文章名一时 (4)名益高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 (2)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二)(3分) 1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俏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在诗的前两句,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寒冷严酷的环境特点?(1分) 答 (2)“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土怎样的精神?(2分) 气温变化的利与弊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I℃,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 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I℃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 气温下降回℃,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I℃,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 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I℃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 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 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I℃,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 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 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一一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 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 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 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对世 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 而不能自拔
3 道所赞赏。 D.谢芗泉被革职,他“遍游江浙”“饮酒赋诗",后又复职为官到死,”说明他为官清 正,执法如山,不畏权势,又很豁达。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1)汝敢笞.我 (2)此车岂复堪.宰相坐 (3)先生文章名.一时 (4)名益.高 10.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 (2)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二)(3 分) 1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 陈 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俏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在诗的前两句,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寒冷严酷的环境特点?(1 分) 答: (2)“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土怎样的精神?(2 分) 答: (三)(5 分) 气温变化的利与弊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 l℃,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 气温变化 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 l℃的评价是。气温上升 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 气温下降回℃,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 l℃,全球产值就减少 70 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 l℃,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 20 世纪 70 年代平均气温下降 l℃时,玉米在全球 60%的地区增加收成 2100 万美元;棉花在全球 范围内歉收,损失约 22 亿美元;水稻 65%的地区损失 9.56 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 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 l℃,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 1℃,大体相当于农作 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 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 1℃,粮食产量具 有增产或减产 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 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 200 亿至 300 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 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 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 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对世 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 1.8℃至 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 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 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 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 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 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I℃,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 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2.第②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1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气温升高将对人类带来哪些弊端?(3分) 答: (四)(4分) 静读是福 ①静读是福 ②茶余饭后,坐在写字台前,旋亮台灯,抽出一本书静静地读起来,黄橙橙的氛围,轻 悠悠的思绪,伴随着淡淡的书香。于是,辞别了喧闹的尘世,安歇了烦躁的灵魂。自由自在 的你正处在一种超脱和享受生命之中。 ③在静读中,你看见你不曾看见过的一切。你会回忆起遗忘已久的一切,你将走进多年 来你总难企及的一切。 ④时常静读,你才能完全沉浸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斑斓世界之中。就那么一段段文 字,使你增长智慧,平添快意,激发你奋进的斗志,点燃你成功的火炬 ⑤只有静读,你才能感知那些形色各异的人与你促膝谈心,使你重新发现生命曾经隐忍 的种种深意,使你确立一种信念,一个目标。实现生命价值而不后悔。 ⑥你在静夜读书,“书”也在“读”你,这谓之“双向交流”。你思壮阔而有金戈铁马, 你想柔情而有小桥流水……书随你调遣、使用、服服贴贴。一旦你入迷于书,不再感到孤独 与空虚,你便会不知不觉被对方“生擒”,而跌入她的怀抱 ⑦一个对书籍敬而远之的现代人,不管他怎样刻意包装,始终是难以潇洒得起来的。惟 有经过书卷的相当浸润,才有可能超越自我,丰富自我,辉煌自我。 ⑧古人云:“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 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五福之中,读书列首。朋友,在这宁静而温馨的夜晚里 你是否在静静地读书呢?我有一言原与君共勉:“静读是福人自知,书福不享非君子。” 14.本文的观点是(2分) 15.你对文中的“一个对书籍敬而远之的现代人,不管他怎样刻意包装,始终是难以潇洒得 起来的”这句话如何理解?(2分) (五)(15分)
4 ⑥专家预测:到 2030 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 1 厘米到 16 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 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 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 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 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 3 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 7 月至 8 月可达顶峰,9 月开 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 l℃,犯罪率上升 15%;气温达到 37℃时,碰到红灯待停 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 32℃时高出 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2.第②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 分) 答: 1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气温升高将对人类带来哪些弊端?(3 分) 答: (四)(4 分) 静读是福 ①静读是福。 ②茶余饭后,坐在写字台前,旋亮台灯,抽出一本书静静地读起来,黄橙橙的氛围,轻 悠悠的思绪,伴随着淡淡的书香。于是,辞别了喧闹的尘世,安歇了烦躁的灵魂。自由自在 的你正处在一种超脱和享受生命之中。 ③在静读中,你看见你不曾看见过的一切。你会回忆起遗忘已久的一切,你将走进多年 来你总难企及的一切。 ④时常静读,你才能完全沉浸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斑斓世界之中。就那么一段段文 字,使你增长智慧,平添快意,激发你奋进的斗志,点燃你成功的火炬。 ⑤只有静读,你才能感知那些形色各异的人与你促膝谈心,使你重新发现生命曾经隐忍 的种种深意,使你确立一种信念,一个目标。实现生命价值而不后悔。 ⑥你在静夜读书,“书” 也在“读”你,这谓之“双向交流”。你思壮阔而有金戈铁马, 你想柔情而有小桥流水……书随你调遣、使用、服服贴贴。一旦你入迷于书,不再感到孤独 与空虚,你便会不知不觉被对方“生擒”,而跌入她的怀抱。 ⑦一个对书籍敬而远之的现代人,不管他怎样刻意包装,始终是难以潇洒得起来的。惟 有经过书卷的相当浸润,才有可能超越自我,丰富自我,辉煌自我。 ⑧古人云:“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 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 五福之中,读书列首。朋友,在这宁静而温馨的夜晚里, 你是否在静静地读书呢?我有一言原与君共勉:“静读是福人自知,书福不享非君子。” 14.本文的观点是(2 分) 15.你对文中的“一个对书籍敬而远之的现代人,不管他怎样刻意包装,始终是难以潇洒得 起来的” 这句话如何理解?(2 分) (五)(15 分)
初冬月 ①秋意尚浓,恍然就到了初冬,月亮也带着秋温,走进了冬的夜空 ②天黑得早了,晚饭后摸黑回宿舍,过了山头,豁然见西南山坡上空这轮橙黄明净的 初冬月,低垂圆满,硕大清新,一种美好亲切的感觉顿从心底漾起。夜幕中,黑森森的山峰 错落而列,视野尽处,一岭横天际接晩霞;渐暗的余霞边,山的剪影如淡淡的水墨画,近山 的轮廓则像浓墨涂出的一样;山坡西南出口方向,山势迅速开阔,峰峦连绵起伏,像一片黑 色的波涛,磅蹲在融融的月光下:月下的山坡和附近的山川上空月光涛施,给人今月专为此 处明的美感。这月光山色太关了!望着明月,似乎忘却了自身的存在,只剩下一缕美好的情 感,羽化在这月色之中。 ③独自倘佯在月色里,白天必须思虑荣怀甚至忧戚的,此刻全忘了,而白天无暇顾及 甚至早已忘却了的,有的却会清晰地想起来。如此美丽的月光,会使心灵深处的珍藏开出花 朵,连痛楚也会变得美丽。但这月色更多的是使我无所虑无所思,身心放松,呼吸都变得轻 微均匀,不易觉察。我像一条游到清水里“偷清”的鱼,浮在月光里,吮月华,汲清辉,或 停泊徘徊,如醉如痴 ④橙黄的月,橙黄的光,橙黄的光里浮悬着轻轻的霜。清虚的夜空里,我仿佛感觉到 了月光的流泻,感觉到了月光的韵律,颖悟到人的情感与月光波动的相依相融;在这柔和美 丽的月光下,只要一凝神一动情,仿佛就能听到低徊优美的《梁祝》曲,看到飘逸如梦的《天 鹅湖》……难道这些作品的诞生也经历了月光的孕育,作者的灵感也得到过月光的滋润和浇 灌?不然,这些美好的东西怎么会还原在这月光之中? ⑤山脉相互枕藉着、依偎着,匍匐在朦胧的月色里安详地睡了。真没想到白天反复经过 反复看过的山,经月光的再创造,竟如仙境。山上的树木挤挨着、拥抱着,进入了梦乡。松 树等乔木高高的婆婆的树冠,如伞如云如絮,像幽幽夜幕里的泼墨画。山在呼吸,树在呼吸 空气在呼吸,夜在呼吸……此刻凝目,能看到天涯;此刻倾听,可听及海角。听者看者,非 耳非目,乃心也,乃月夜之助也 ⑥月光如橙色而淡泊的液体,山川景物浸在月色里,天国般的宁和。独处月下,平和而 安宁的心灵,在接受月光睿智的审视,人生一瞬,人生是美好的,人的心灵也应该是美好的, 我们的所作所为应无愧于这美好的世界,无愧于这美好的月光:美好的心灵才能照进美好的 月光,心灵美好的人,才敢于独自静静地面对这美好的月色而灵魂安宁, ⑦感谢生活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我的生命之舟放逐了喧嚣、污染和拥挤,泊进了这一汪 月色,际遇了这处明丽如梦的风景。陶醉在月华天籁中,我甚至忘记了我是什么时候是怎样 进入这月色的,也没有想到要走出这月色,走出这个恬静和悦的梦境。 ⑧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仅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缕月光,稍不珍惜,就会去日苦多,万事 成蹉跎。君不见,此月方从远古来,历沧桑,经兴衰,送千古风流,看花开花落……大王月, 霜晨月,关山月,红缕月,俱往矣!山河沉寂无言,酣然入梦;人不惜月月自眀,吾辈该如 何把握这一缕月光?初冬月高悬不语,娟然如洗。 6.请你说说第②自然段中加点的“羽化”一词的妙处。(2分) 17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作者笔下的冬月有哪些特点。(3分) 18.文中第⑤自然段详细描写了山和树,有什么深意?(4分)
5 初冬月 ①秋意尚浓,恍然就到了初冬,月亮也带着秋温,走进了冬的夜空。 ②天黑得早了,晚饭后摸黑回宿舍,过了山头,豁然见西南山坡上空这轮橙黄明净的 初冬月,低垂圆满,硕大清新,一种美好亲切的感觉顿从心底漾起。夜幕中,黑森森的山峰 错落而列,视野尽处,一岭横天际接晚霞;渐暗的余霞边,山的剪影如淡淡的水墨画,近山 的轮廓则像浓墨涂出的一样;山坡西南出口方向,山势迅速开阔,峰峦连绵起伏,像一片黑 色的波涛,磅蹲在融融的月光下;月下的山坡和附近的山川上空月光涛施,给人今月专为此 处明的美感。这月光山色太关了!望着明月,似乎忘却了自身的存在,只剩下一缕美好的情 感,羽化..在这月色之中。 ③独自倘佯在月色里,白天必须思虑荣怀甚至忧戚的,此刻全忘了,而白天无暇顾及 甚至早已忘却了的,有的却会清晰地想起来。如此美丽的月光,会使心灵深处的珍藏开出花 朵,连痛楚也会变得美丽。但这月色更多的是使我无所虑无所思,身心放松,呼吸都变得轻 微均匀,不易觉察。我像一条游到清水里“偷清” 的鱼,浮在月光里,吮月华,汲清辉,或 停泊徘徊,如醉如痴。 ④橙黄的月,橙黄的光,橙黄的光里浮悬着轻轻的霜。清虚的夜空里,我仿佛感觉到 了月光的流泻,感觉到了月光的韵律,颖悟到人的情感与月光波动的相依相融;在这柔和美 丽的月光下,只要一凝神一动情,仿佛就能听到低徊优美的《梁祝》曲,看到飘逸如梦的《天 鹅湖》……难道这些作品的诞生也经历了月光的孕育,作者的灵感也得到过月光的滋润和浇 灌?不然,这些美好的东西怎么会还原在这月光之中? ⑤山脉相互枕藉着、依偎着,匍匐在朦胧的月色里安详地睡了。真没想到白天反复经过 反复看过的山,经月光的再创造,竟如仙境。山上的树木挤挨着、拥抱着,进入了梦乡。松 树等乔木高高的婆婆的树冠,如伞如云如絮,像幽幽夜幕里的泼墨画。山在呼吸,树在呼吸, 空气在呼吸,夜在呼吸……此刻凝目,能看到天涯;此刻倾听,可听及海角。听者看者,非 耳非目,乃心也,乃月夜之助也。 ⑥月光如橙色而淡泊的液体,山川景物浸在月色里,天国般的宁和。独处月下,平和而 安宁的心灵,在接受月光睿智的审视,人生一瞬,人生是美好的,人的心灵也应该是美好的, 我们的所作所为应无愧于这美好的世界,无愧于这美好的月光;美好的心灵才能照进美好的 月光,心灵美好的人,才敢于独自静静地面对这美好的月色而灵魂安宁。 ⑦感谢生活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我的生命之舟放逐了喧嚣、污染和拥挤,泊进了这一汪 月色,际遇了这处明丽如梦的风景。陶醉在月华天籁中,我甚至忘记了我是什么时候是怎样 进入这月色的,也没有想到要走出这月色,走出这个恬静和悦的梦境。 ⑧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仅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缕月光,稍不珍惜,就会去日苦多,万事 成蹉跎。君不见,此月方从远古来,历沧桑,经兴衰,送千古风流,看花开花落……大王月, 霜晨月,关山月,红缕月,俱往矣!山河沉寂无言,酣然入梦;人不惜月月自明,吾辈该如 何把握这一缕月光?初冬月高悬不语,娟然如洗。 16.请你说说第②自然段中加点的“羽化” 一词的妙处。(2 分) 17.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作者笔下的冬月有哪些特点。(3 分) 18.文中第⑤自然段详细描写了山和树,有什么深意?(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