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业革命》培优练习 、单选题 1.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指出:垄断组织便是巨型企业发展的逻辑的、必然的结果 从此意义上而言,垄断资本主义“是由巨型公司组成的一种制度”。这表明垄断组织的 实质是() A.巨型公司的相互联合 B.生产高度集中的结果 C.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如图所示内容反映的社会现象() A.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B.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 C.是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结果D.导致了工业生产效率大大降低 3.“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底端是处于前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广大亚非拉美落后国家。这时,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 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这一 国际分工基本格局的形成() A.标志着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确立 B.是垄断资本和金融资本全球扩张的结果 C.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两类国家都成为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4.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到3.66亿 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5.下面是高德步、王珏编的《世界经济史》第五篇章节目录摘录。本篇论述的历史主题 是()
《第二次工业革命》培优练习 一、单选题 1.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指出:垄断组织便是巨型企业发展的逻辑的、必然的结果。 从此意义上而言,垄断资本主义“是由巨型公司组成的一种制度”。这表明垄断组织的 实质是( ) A. 巨型公司的相互联合 B. 生产高度集中的结果 C. 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 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如图所示内容反映的社会现象( ) A. 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 B. 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 C. 是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结果 D. 导致了工业生产效率大大降低 3.“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底端是处于前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广大亚非拉美落后国家。这时,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 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这一 国际分工基本格局的形成( ) A. 标志着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确立 B. 是垄断资本和金融资本全球扩张的结果 C. 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两类国家都成为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4.据研究,从 1760 年到 1850 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 200 万磅到 3.66 亿 磅,增长了 180 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 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 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C. 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 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5.下面是高德步、王珏编的《世界经济史》第五篇章节目录摘录。本篇论述的历史主题 是( )
第十七章垄断 第十九章国际商战 第一节垄断的产生 第一节自由贸易体制的解体 第二节并购与垄断 第二节国际商战 第三节垄断的影响 第二十章世界大战与战时经济 第十八章大危机和新政 第一节世界大战的原因和结果 第一节大危机 第二节苏联的战时经济 第二节危机的传导和扩散 第三节法西斯军事经济 第三节危机的原因和后果 第四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战时的实验 第四节罗斯福新政 A.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 B.市场经济国家的改革 C.计划管理体制的确立 D.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 6.据《剑桥欧洲经济史》,在1795年,英国最著名的铁工厂开办费也只有几千英镑。 但20世纪初,英国沃尔金顿钢铁公司的创办资本已达230万英镑。这一变化() A.表明重工业成为经济的主体 B.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C.说明政府对钢铁工业的重视 D.是垄断组织取代工厂的标志 7.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将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半文明”和“野 蛮”等不同类别,将国际法界定为“文明国家之间的法律”。这反映了() A.西方主导了国际体系 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不同文明间冲突加深 D.国际规则的逐步完善 8.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创立的卡内基钢铁公司垄断了美国钢铁市场,钢铁价格从 1870年的每吨100美元跌到1900年的每吨12美元。从实质上看,钢铁价格下降反映 A.电气时代改变人类生产生活 B.铁路和轮船运输降低产品成本 C.社会化大生产推动经济发展 D.垄断组织控制产品生产与价格 9.《全球文明史》记载:“19世纪后期的殖民地官僚和经理人试图指导非洲和亚洲的 农民学会科学种田技术……非洲、印度和东南亚绝大多数地区的经济都为供给工业化欧 洲的经济需求而进行了重组。”这表明() A.殖民扩张有助于亚非国家革新技术 B.世界市场在殖民扩张中最终形成 C.亚非地区加深了对工业国的经济依赖 D.技术交流与改进是扩张的主要后果 10.“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 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石油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11.伴随着对自然更大的征服和对落后农业国的征服,先进工业国迅速积累财富,建立 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中国几次错失机遇。其中中国在第二次工 业革命中迟到的重要原因是()
A. 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 B. 市场经济国家的改革 C. 计划管理体制的确立 D. 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 6.据《剑桥欧洲经济史》,在 1795 年,英国最著名的铁工厂开办费也只有几千英镑。 但 20 世纪初,英国沃尔金顿钢铁公司的创办资本已达 230 万英镑。这一变化( ) A. 表明重工业成为经济的主体 B. 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C. 说明政府对钢铁工业的重视 D. 是垄断组织取代工厂的标志 7.19 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将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半文明”和“野 蛮”等不同类别,将国际法界定为“文明国家之间的法律”。这反映了( ) A. 西方主导了国际体系 B.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 不同文明间冲突加深 D. 国际规则的逐步完善 8.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创立的卡内基钢铁公司垄断了美国钢铁市场,钢铁价格从 1870 年的每吨 100 美元跌到 1900 年的每吨 12 美元。从实质上看,钢铁价格下降反映 了( ) A. 电气时代改变人类生产生活 B. 铁路和轮船运输降低产品成本 C. 社会化大生产推动经济发展 D. 垄断组织控制产品生产与价格 9.《全球文明史》记载:“19 世纪后期的殖民地官僚和经理人试图指导非洲和亚洲的 农民学会科学种田技术……非洲、印度和东南亚绝大多数地区的经济都为供给工业化欧 洲的经济需求而进行了重组。”这表明( ) A. 殖民扩张有助于亚非国家革新技术 B. 世界市场在殖民扩张中最终形成 C. 亚非地区加深了对工业国的经济依赖 D. 技术交流与改进是扩张的主要后果 10.“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 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 ) A. 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 石油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C. 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 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11.伴随着对自然更大的征服和对落后农业国的征服,先进工业国迅速积累财富,建立 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中国几次错失机遇。其中中国在第二次工 业革命中迟到的重要原因是( )
A.重农抑商并且闭关锁国 B.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国民革命导致社会动荡 D.轻视矿物能源开发利用 12.马克思曾经说过:“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 未来的景象。”有学者指出,“未来的景象”并不是指“现代化的样板与前景”,而是 指“现代的灾难”。这里的“灾难”可能是指() A.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道路 B.科学推动技术的快速进步 C.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工人阶级遭受到沉重剥削 13.1899年12月,德国外长在一次议会演讲中说:“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国 外的主神向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 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不容许其他国阻挠德国海外传教 B.发誓坚定地追求统 C.第二次工业革命领先使之有了底气 D.寻求打破贸易垄断 14.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15.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指出,“欧洲的商业城镇不再只是作为世界的一个 小部分的制造者和运输者,现在也是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国家的运输者和某种程 度上的制造者。”这一变化反映了(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C.工业革命密切了各地的联系 D.自由贸易主义盛行 16.下表是英国出口值(单位:百万镑) 年份 纺织品 有机铁、废铁(包括机器) 1865-187054.2 26.3 5.4 1886-18159.5 1895-18975.9 37.9 15.8 1907-190987.6 76.5 A40.3 从表中能得出的信息是() A.欧洲国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日益扩大 B.英国的纺织业在世界市场上保持优势 C.自由贸易促使英国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D.英国逐渐丧失了世界贸易的领先地位
A. 重农抑商并且闭关锁国 B. 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 国民革命导致社会动荡 D. 轻视矿物能源开发利用 12.马克思曾经说过:“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 未来的景象。”有学者指出,“未来的景象”并不是指“现代化的样板与前景”,而是 指“现代的灾难”。这里的“灾难”可能是指( ) A.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道路 B. 科学推动技术的快速进步 C.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 工人阶级遭受到沉重剥削 13.1899 年 12 月,德国外长在一次议会演讲中说:“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国 外的主神向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 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不容许其他国阻挠德国海外传教 B. 发誓坚定地追求统一 C. 第二次工业革命领先使之有了底气 D. 寻求打破贸易垄断 14.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 A. 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 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C. 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 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15.1776 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指出,“欧洲的商业城镇不再只是作为世界的一个 小部分的制造者和运输者,现在也是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国家的运输者和某种程 度上的制造者。”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C. 工业革命密切了各地的联系 D. 自由贸易主义盛行 16.下表是英国出口值(单位:百万镑) 年份 纺织品 有机铁、废铁(包括机器) 煤 1865-1870 54.2 26.3 5.4 1886-1888 59.5 35.3 10.4 1895-1897 55.9 37.9 15.8 1907-1909 87.6 76.5 40.3 从表中能得出的信息是( ) A. 欧洲国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日益扩大 B. 英国的纺织业在世界市场上保持优势 C. 自由贸易促使英国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D. 英国逐渐丧失了世界贸易的领先地位
17.19世纪末,英国的饮食出现重大变化,马铃薯的消费减少,一些经济状况比较好的 家庭蔬菜消费增加。1900年,香蕉在城市穷人家庭中得到普及。促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是() A.人们对健康饮食的意识增强 B.工业革命导致生产效率和国民收入提高 C.海外殖民掠夺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使英国境内商品更丰富 18.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5%,美国11% 德国13%,法国8%,俄国4%。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 加了两倍多。材料说明() A.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B.自由主义贸易思想得到贯彻 C.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加强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 材料解析题 19.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0年前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大量生产的两种主要方法 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第一种方法是制造标准的、可互换的零件,然后以少量的手工劳 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第二种方法出现于20世纪初,是设计出装配 线……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也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 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成品、也 提供农业成品的世界市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一-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资本主义国家将资本输出作为金融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从而加速了资 本的跨国流动,发展起国际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形成世界性的金融资本体系。 刘金源等《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 材料三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底端是处于前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广大亚非拉美落后国家。这时,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几个欧 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 一千枝松《科技革命与国际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晚期以后,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及流通领域进步的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际分工发生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概要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20.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中外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海权握,国则兴;海权 无,国则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 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
17.19 世纪末,英国的饮食出现重大变化,马铃薯的消费减少,一些经济状况比较好的 家庭蔬菜消费增加。1900 年,香蕉在城市穷人家庭中得到普及。促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是( ) A. 人们对健康饮食的意识增强 B. 工业革命导致生产效率和国民收入提高 C. 海外殖民掠夺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D.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使英国境内商品更丰富 18.1913 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 15%,美国 11%, 德国 13%,法国 8%,俄国 4%。从 1870 年至 1913 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 加了两倍多。材料说明( ) A. 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B. 自由主义贸易思想得到贯彻 C. 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加强 D.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 二、材料解析题 19.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0 年前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大量生产的两种主要方法 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第一种方法是制造标准的、可互换的零件,然后以少量的手工劳 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第二种方法出现于 20 世纪初,是设计出装配 线……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也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 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成品、也 提供农业成品的世界市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 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资本主义国家将资本输出作为金融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从而加速了资 本的跨国流动,发展起国际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形成世界性的金融资本体系。 ——刘金源等《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 材料三 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底端是处于前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广大亚非拉美落后国家。这时,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几个欧 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 ——千枝松《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 19 世纪晚期以后,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及流通领域进步的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际分工发生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概要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20.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中外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海权握,国则兴;海权 无,国则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 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
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 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长江与外界便捷地来往。……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 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 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 马汉《海权论》(1890年出版) 材料三1875年清廷发布上谕,称“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 远之图”,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 清政府先后向英法两国订购军舰,并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自造军舰。1876年 起陆续派遣学生分赴英、法等国学习海军,又在沿海一带陆续开设海军学堂,学习英文、 几何、代数、驾驶、天文、海图、算法等诸务。 请回答:(1)以16-19世纪世界殖民霸权的转移为例,说明“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 财富的关键”。 (②)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马汉提出“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 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海军产生的主、客观因素,依据材料三中筹划海防的目 的和具体措施,简要评价清政府的决策。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结合已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出现,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局部调整。故选D 2.【答案】A 【解析】A.材料体现的是垄断组织产生的两种方式,吞并和联合,他适应了第二次工 业革命的生产力发展要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B.垄断组织的产生不是破坏了资本主
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 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 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长江与外界便捷地来往。……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 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 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 ——马汉《海权论》(1890 年出版) 材料三 1875 年清廷发布上谕,称“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 远之图”,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 清政府先后向英法两国订购军舰,并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自造军舰。1876 年 起陆续派遣学生分赴英、法等国学习海军,又在沿海一带陆续开设海军学堂,学习英文、 几何、代数、驾驶、天文、海图、算法等诸务。 请回答:(1)以 16—19 世纪世界殖民霸权的转移为例,说明“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 财富的关键”。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马汉提出“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 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海军产生的主、客观因素,依据材料三中筹划海防的目 的和具体措施,简要评价清政府的决策。 答案和解析 1. 【答案】D 【解析】结合已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出现,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局部调整。故选 D。 2. 【答案】A 【解析】A.材料体现的是垄断组织产生的两种方式,吞并和联合,他适应了第二次工 业革命的生产力发展要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B.垄断组织的产生不是破坏了资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