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姓名吴多文教授 授课时长:36学时 课程名称 流行病学 授课专业及层次 医学类本科 授课内容 第一章绪论 学时数 2 教学目的 掌握流行病学的概念及其内涵、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和用途 重点 流行病学的概念及其内涵 难点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和用途 自学内容 无 使用教具 多媒体 相关学科知识 医学学科的组成 教学法 导入法+讲授法+讨论法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总学时:100mim 分配 (min) 1.首先通过几个问题(个别提问或集体回答)导入新课: 预防医学关注的是个体还是群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如何明确?如何提出并评 价疾病的预防措施? 2.流行病学概述 (讲授目的):明确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内涵,了解学科的发展史及趋势 a)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的定义 i Epidemiology=epi+demos+oy ii. 关键词:分布、影响因素、策略与措施 2 ⅲ,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 ·研究对象:人群 ·研究内容:疾病和健康状态 3 ·研究任务:分布和影响因素、决策依据 b)流行病学简史 5
1 教 案 姓名 吴多文 教授 授课时长:36 学时 课程名称 流行病学 授课专业及层次 医学类本科 授课内容 第一章 绪论 学时数 2 教学目的 掌握流行病学的概念及其内涵、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和用途 重 点 流行病学的概念及其内涵 难 点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和用途 自学内容 无 使用教具 多媒体 相关学科知识 医学学科的组成 教 学 法 导入法+讲授法+讨论法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总学时:100min 分配 (min) 1. 首先通过几个问题(个别提问或集体回答)导入新课: 5 预防医学关注的是个体还是群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如何明确?如何提出并评 价疾病的预防措施? 2. 流行病学概述 30 (讲授目的):明确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内涵,了解学科的发展史及趋势 a)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的定义 15 i. Epidemiology= epi + demos + ology 3 ii. 关键词:分布、影响因素、策略与措施 2 iii. 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 10 ⚫ 研究对象:人群 2 ⚫ 研究内容:疾病和健康状态 3 ⚫ 研究任务:分布和影响因素、决策依据 5 b) 流行病学简史 15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附页) (讲授目的):通过典型事件,了解学科的发展史及趋势 i 学科形成前期 i 学科形成期 学科发展期 5 iv. 我国流行病学成就 健康的公共政策heathy public poliy) 3.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 30 (讲授目的):明确流行病学研究的原理和主要方法 a)基本原理 1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原理 3 疾病的发病过程 进 人与环境的关系 iv. 病因论,特别是多因论 3 v. 病因推断的原则 b)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i.观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s$udy) ·分析性研究(analytical study) 实验性研究(experimenta study) 4.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关系 (讲授目的):明确流行病学的医学地位 a)学科地位 b)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结合 5.流行病学的实际应用 15 (讲授目的):通过应用范例讲解,明确流行病学的应用领域 a)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b)疾病的监测 ©)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
2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附页) (讲授目的):通过典型事件,了解学科的发展史及趋势 i. 学科形成前期 2 ii. 学科形成期 3 iii. 学科发展期 5 iv. 我国流行病学成就 5 v. 健康的公共政策(healthy public policy) 3. 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 30 (讲授目的):明确流行病学研究的原理和主要方法 a) 基本原理 15 i. 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原理 3 ii. 疾病的发病过程 3 iii. 人与环境的关系 3 iv. 病因论,特别是多因论 3 v. 病因推断的原则 3 b)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5 i. 观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 ⚫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 ⚫ 分析性研究(analytical study) ii. 实验性研究(experimental study) 4. 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关系 5 (讲授目的):明确流行病学的医学地位 a) 学科地位 b) 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结合 5. 流行病学的实际应用 15 (讲授目的):通过应用范例讲解,明确流行病学的应用领域 a) 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b) 疾病的监测 c) 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附页) d)疾病的自然史 e)疾病防制的效果评价 6.流行病学的重要观点 (讲授目的):明确流行病学的研究的特征 a)群体特征 b)对比的特 2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 d)社会医学的特征 e)预防为主的特征 2 7.小结:流行病学的概念及其内涵、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和用途 5
3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附页) d) 疾病的自然史 e) 疾病防制的效果评价 6. 流行病学的重要观点 10 (讲授目的):明确流行病学的研究的特征 a) 群体特征 2 b) 对比的特 2 c)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 2 d) 社会医学的特征 2 e) 预防为主的特征 2 7. 小结:流行病学的概念及其内涵、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和用途 5
举 案 姓名 吴多文教授 授课时长:36学时 课程名称 流行病学 授课专业及层次 医学类本科 授课内容 第二章病因与病因推断 学时数 2 教学目的 掌握病因的定义及其相关模型、病因的研究方法和因果推论原则 重点 病因的定义及其研究方法 难点 病因的虚假联系和间接联系 自学内容 无 使用教具 多媒体 相关学科知识 逻辑学的基本知识 教学法 导入法+讲授法+讨论法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总学时:100min 分配 (min) 1.首先通过几个问题(个别提问或集体回答)导入新课: 流行病学是一门什么学科?什么是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如何明确? 2.病因的概念 (讲授目的):明确流行病学的病因定义及其内涵,了解并因模型的进展 a)疾病病因概念的发展 5 b)病因的定义 那些能使人群中发病率增加的因子 ⅱ直接病因、间接病因:主要病因、辅助病因 c)病因模型 i 流行病学三角模式(Triangle Mode) 5 iⅱ.轮状模式(wheel mode) 病因网(Web of Causation) d)因果联系方式
4 教 案 姓名 吴多文 教授 授课时长:36 学时 课程名称 流行病学 授课专业及层次 医学类本科 授课内容 第二章 病因与病因推断 学时数 2 教学目的 掌握病因的定义及其相关模型、病因的研究方法和因果推论原则 重 点 病因的定义及其研究方法 难 点 病因的虚假联系和间接联系 自学内容 无 使用教具 多媒体 相关学科知识 逻辑学的基本知识 教 学 法 导入法+讲授法+讨论法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总学时:100min 分配 (min) 1. 首先通过几个问题(个别提问或集体回答)导入新课: 5 流行病学是一门什么学科?什么是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如何明确? 2. 病因的概念 25 (讲授目的):明确流行病学的病因定义及其内涵,了解并因模型的进展 a) 疾病病因概念的发展 5 b) 病因的定义 5 i. 那些能使人群中发病率增加的因子 ii. 直接病因、间接病因;主要病因、辅助病因 c) 病因模型 10 i. 流行病学三角模式(Triangle Mode) 5 ii. 轮状模式(wheel mode) iii. 病因网(Web of Causation) 5 d) 因果联系方式 5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附页) 3. 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讲授目的):明确疾病发生的三要素及其内容 i致病因子(agent) i.宿主(host) ii.环境(enviroment) 4.病因的探索一一研究方法 (讲授目的):明确流行病学病因研究的程序和主要方法 a)收集基础资料 b)建立病因假设(流行病学研究)》 i 求同法(method of agreement) 3 ⅱ求异法(method of difference》 共变法(method comtant variation) iv.剩余法(method of residues) c)检验假设一一分析性研究 d)证实假设一一实验性研究 )病因流行病学研究实例(补充) ·“反应停”灾难 5.因果推断 (讲授目的):明确因果推断的内容和标准 a)因素与疾病关联的形式 i 关联假象(spurious association) ⅱ.继发联系(scnda町yas0), b)统计关联到因果关联(补充,引申有助于对因果联系的理解 c)病因判定的标准 ⅲ8条标准及常用的因果推断标准 iv. 病因推断标准应用举 3 6.小结:病因的定义及其相关模型、病因的研究方法和因果推论原则
5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附页) 3. 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5 (讲授目的):明确疾病发生的三要素及其内容 i. 致病因子(agent) ii. 宿主(host) iii. 环境(enviroment) 4. 病因的探索——研究方法 30 (讲授目的):明确流行病学病因研究的程序和主要方法 a) 收集基础资料 3 b) 建立病因假设(流行病学研究) 12 i. 求同法(method of agreement) 3 ii. 求异法(method of difference) 3 iii. 共变法(method concomitant variation) 3 iv. 剩余法(method of residues) 3 c) 检验假设——分析性研究 2 d) 证实假设——实验性研究 3 e) 病因流行病学研究实例(补充) 10 ⚫ “反 应 停” 灾 难 5. 因果推断 30 (讲授目的):明确因果推断的内容和标准 a) 因素与疾病关联的形式 7 i. 关联假象(spurious association) ii. 继发联系(secondary association), b) 统计关联到因果关联(补充,引申有助于对因果联系的理解) 3 c) 病因判定的标准 iii. 8 条标准及常用的因果推断标准 20 iv. 病因推断标准应用举 3 6. 小结:病因的定义及其相关模型、病因的研究方法和因果推论原则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