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 一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译者后记 陈泽环 阿尔贝特施韦泽是20世纪的一个伟人,他于1875年1月14日生于上阿尔 的凯圣尔格。像文化中中的许多要人物一样。他也出身干断数竹 家庭。 当时阿尔萨斯属于德国。因此施韦泽前半生持德国护照 第 次世界大战 后,阿尔萨斯归还法国,他就成了法国人。类似于许多阿尔萨斯人,施韦泽也讲 两种语言:法语和阿尔萨斯德语方言。但是,施韦泽认为,德语是其母语,他的 主要著作也是用德语写成的。1965年9月4日,施韦泽逝世于非洲加蓬共和国 的兰巴雷内,这是他行医半个世纪之久的第二故乡。 作为西方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辉代表,施韦泽体现了古希腊个人全面发展的理 想和基督教博爱精神的完美结合。施韦泽在青年时代就是 个享有声望的管风琴 演奏家和巴赫研究家,同时又是哲学博士、神学博士、医学博士。然而,施韦酒 给人印象最深之处并不是他的多才多艺,而是他对人类苦难的无比同情和极其热 忱的献身精神。 196年其据教圣灵隆临节相间,21岁的施韦泽在家里思老白己的生活首路 他认为自己没有权利 直享受观现有的幸福生活,并决定在30岁以前从事布道 学术和音乐活动,30岁以后则走直接为人类服务的道路。从而,施韦泽放弃了 在欧洲宗教、哲学、音乐各领域的锦绣前程,于1913年4月6日偕妻子海伦娜 抵达当时的法国殖民地,赤道非洲的兰巴雷内,建立了自己的丛林诊所,义务为 当地居民治病,直至与世长辞。在施韦泽逝世之后,这所医院在施韦泽友人的支 持下继续得到发展 成为世界上行动的人道主义的象征 施韦泽终生关注伦理和文化问题,写下了大量有关论述,创立了“敬畏生命 的伦理学,认为善的本质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其最高度的发 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施韦泽强调,由于 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把同情的范围从人扩展到所有生物,它就具有完全不同于只涉 及人的伦理学的深度、活力和动能,使我们与宇宙建立一种精神关系并成为新人 正 是出于这种伦理的内在必然性,施韦泽不仅为治病救人而自我牺牲,而且为世 界和平与反对核战争作了不懈的努力。 伟大的科学家阿尔贝特爱因斯坦曾称赞施韦泽为我们这一世纪最伟大的 人物”,认为由于他的实际行动,在20世纪的西方世界,施韦泽是惟一能与甘地 相比的具有国际性道德影响的人物。这种看法表达了许多人对施韦泽的评价
《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译者后记 陈泽环 阿尔贝特·施韦泽是 20 世纪的一个伟人,他于 1875 年 1 月 14 日生于上阿尔 萨斯的凯泽尔贝格。像德国文化史中的许多重要人物一样,他也出身于新教牧师 家庭。当时阿尔萨斯属于德国,因此施韦泽前半生持德国护照;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阿尔萨斯归还法国,他就成了法国人。类似于许多阿尔萨斯人,施韦泽也讲 两种语言:法语和阿尔萨斯德语方言。但是,施韦泽认为,德语是其母语,他的 主要著作也是用德语写成的。1965 年 9 月 4 日,施韦泽逝世于非洲加蓬共和国 的兰巴雷内,这是他行医半个世纪之久的第二故乡。 作为西方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辉代表,施韦泽体现了古希腊个人全面发展的理 想和基督教博爱精神的完美结合。施韦泽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个享有声望的管风琴 演奏家和巴赫研究家,同时又是哲学博士、神学博士、医学博士。然而,施韦泽 给人印象最深之处并不是他的多才多艺,而是他对人类苦难的无比同情和极其热 忱的献身精神。 1896 年基督教圣灵降临节期间,21 岁的施韦泽在家里思考自己的生活道路。 他认为自己没有权利一直享受观现有的幸福生活,并决定在 30 岁以前从事布道、 学术和音乐活动,30 岁以后则走直接为人类服务的道路。从而,施韦泽放弃了 在欧洲宗教、哲学、音乐各领域的锦绣前程,于 1913 年 4 月 6 日偕妻子海伦娜 抵达当时的法国殖民地,赤道非洲的兰巴雷内,建立了自己的丛林诊所,义务为 当地居民治病,直至与世长辞。在施韦泽逝世之后,这所医院在施韦泽友人的支 持下继续得到发展,成为世界上行动的人道主义的象征。 施韦泽终生关注伦理和文化问题,写下了大量有关论述,创立了“敬畏生命” 的伦理学,认为“善的本质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其最高度的发 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施韦泽强调,由于 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把同情的范围从人扩展到所有生物,它就具有完全不同于只涉 及人的伦理学的深度、活力和动能,使我们与宇宙建立一种精神关系并成为新人。 正是出于这种伦理的内在必然性,施韦泽不仅为治病救人而自我牺牲,而且为世 界和平与反对核战争作了不懈的努力。 伟大的科学家阿尔贝特·爱因斯坦曾称赞施韦泽为“我们这一世纪最伟大的 人物”,认为由于他的实际行动,在 20 世纪的西方世界,施韦泽是惟一能与甘地 相比的具有国际性道德影响的人物。这种看法表达了许多人对施韦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