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历史学科高考备考核心突破 第16课时史学入门与史料研读 光明区高级中学颜泳 一、考情分析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I】26·历史叙述与历史认识论 海南·19史学理论 【I】42·综合运用 2017 【II】25·史学理论 北京·17史料价值 【II】35·史料甄别 天津·12史料价值 浙江·26唯物史观 2018 【III】30·唯物史观 北京·37综合运用 2019 【I】42·史学入门 【III】41·综合运用 【I】42·综合运用 海南·17唯物史观 2020 【I】25·史料价值 浙江·27唯物史 【II】25·史学运用 江苏·8史学理论 山东·19唯物史观 【乙】41·史学传统 浙江·25史学理论 2021 广东·19综合运用 广东·3史料甄别 全国卷广东卷近年来考查频率增多,考查方式逐步多样化。考点分布不均衡,主要 集中在史料分类、史料价值、唯物史观等知识点。选择题的选项涉及本课时的知识原理: 材料题早年直接考察较多,近年来以间接考察为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由于缺少统一编写的教材,学生该知识模块掌握比较碎片化。 本课理论性较强,涉及知识点多,学生掌握难度较大。 三、教学目标 课标表述内容较多,但本次授课由于时长限制,主要针对往年高考高频考点,重点 教会学生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认识历史学科的功能,掌握一定的史料运用原则,尊重 唯物史观,发扬中国史学优秀传统。 四、教学重难点
艺术生历史学科高考备考核心突破 第16课时 史学入门与史料研读 光明区高级中学 颜泳 一、考情分析 全国卷广东卷近年来考查频率增多,考查方式逐步多样化。考点分布不均衡,主要 集中在史料分类、史料价值、唯物史观等知识点。选择题的选项涉及本课时的知识原理; 材料题早年直接考察较多,近年来以间接考察为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由于缺少统一编写的教材,学生该知识模块掌握比较碎片化。 本课理论性较强,涉及知识点多,学生掌握难度较大。 三、教学目标 课标表述内容较多,但本次授课由于时长限制,主要针对往年高考高频考点,重点 教会学生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认识历史学科的功能,掌握一定的史料运用原则,尊重 唯物史观,发扬中国史学优秀传统。 四、教学重难点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17 【I】26·历史叙述与历史认识论 【I】42·综合运用 【II】25·史学理论 【II】35·史料甄别 海南·19 史学理论 北京·17 史料价值 天津·12 史料价值 2018 【III】30·唯物史观 浙江·26 唯物史观 北京·37 综合运用 2019 【I】42·史学入门 【III】41·综合运用 2020 【I】42·综合运用 【I】25·史料价值 【II】25·史学运用 海南·17 唯物史观 浙江·27 唯物史 江苏·8 史学理论 2021 【乙】41·史学传统 山东·19 唯物史观 浙江·25 史学理论 广东·19 综合运用 广东·3 史料甄别
掌握史料运用的原则,理解唯物史观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解读历史课程标准,“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及其规 律。探究历史的真相,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阐释,是历史学的科学价值所在。进行 历史探究,不仅要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而且要具有关注人类历史命 运的人文情怀,对历史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真的敬畏之心,还要具备必要的史学方 面的常识。”引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重视。 2、历史学的概念、特点及作用。 (1)引用许慎的《说文解字》得出“历史”的含义并分析历史学科的特点,“历 史”指过去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和人们对历史比较系统的认识、记录和解释,历史具有 主观性和客观性。 (2)借助高考真题演练,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并通过 示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1、受研究者的时代、环境(政治、意识形 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阶级利益)等许多复杂的因素影响。2、受史家个人世界 观、历史观、认识能力、研究方法、道德学识修养、感情等因素影响。3、受史料的 完整性、真伪性制约。进行选择题练习,完成知识落实。 (3)结合龚自珍的材料“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分析历 史学科的功能:1、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如中华未中断的文明)。2、民族精神传承的 载体(民族品格、性格、家国情怀)。3、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宝库。4、培育公民的科 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3、史料的含义、分类及史料价值 (1)通过历史名家的言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 之可言”,“不钻进史料中去,不能研究历史:从史料中跑不出来,也不算懂得历史”。 引导学生理解史料的重要性以及史料的含义。 (2)解释史料不同的分类标准,通过展示图片材料,学生进行练习,落实巩固该 知识点
掌握史料运用的原则,理解唯物史观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解读历史课程标准,“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及其规 律。探究历史的真相,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阐释,是历史学的科学价值所在。进行 历史探究,不仅要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而且要具有关注人类历史命 运的人文情怀,对历史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真的敬畏之心,还要具备必要的史学方 面的常识。”引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重视。 2、历史学的概念、特点及作用。 (1)引用许慎的《说文解字》得出“历史”的含义并分析历史学科的特点,“历 史”指过去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和人们对历史比较系统的认识、记录和解释,历史具有 主观性和客观性。 (2)借助高考真题演练,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并通过 示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1、受研究者的时代、环境(政治、意识形 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阶级利益)等许多复杂的因素影响。2、受史家个人世界 观、历史观、认识能力、研究方法、道德学识修养、感情等因素影响。3、受史料的 完整性、真伪性制约。进行选择题练习,完成知识落实。 (3)结合龚自珍的材料“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分析历 史学科的功能:1、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如中华未中断的文明)。2、民族精神传承的 载体(民族品格、性格、家国情怀)。3、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宝库。4、培育公民的科 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3、史料的含义、分类及史料价值 (1)通过历史名家的言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 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 之可言”,“不钻进史料中去,不能研究历史;从史料中跑不出来,也不算懂得历史”。 引导学生理解史料的重要性以及史料的含义。 (2)解释史料不同的分类标准,通过展示图片材料,学生进行练习,落实巩固该 知识点
一地方史志、史书、报刊 档离、文书.简做 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 族罐、契约、账荡.碑铭 书信、日记、文集.笔记 “器物、津筑物 史料分类 实物史料(历史上透留下来的实物) 遗迹、遗址 口还史料(当事人或亲历者的口述回忆) 神话传说.史诗 图像史料 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 现代音像史料 录音、灵像、纪实性视作品 当事人或亲历者的回忆灵 一手 当事人、亲历者留下的遗物、遗迹 手or二手 当时史学家的直接记载 史料分类 对一手史料的分析、摘要或重组 后人的研究成果 有意 有意识编写的史书和成文善述等 有意or无意 无意 当时人无意中留下的证据 (3)结合图片设计问题,学生分析各种史料的价值。1、一般而言,实物史料价值 高于文献和口述史料,一手史料高于二手史料,无意史料价值高于有意史料。2、实 物史料本身是较好的历史证据,文献史料有一手、二手之分。3、文献资料高于文学 作品和神话,文学作品绝非信史,反映当时社会生活而言有很高价值,但必须甄别, 神话虽然不是历史,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历史。4、衡量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价值高 低也不能绝对化。有时某一手史料也许是孤立的、是例外的,而有时二手史料反是前 人精密归纳直接史料而得的,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分析。 4、如何掌握历史? (1)教师讲解科学运用史料的原则,并介绍二重证据法。结合海昏侯墓葬的文物 发现过程,以及历史学家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了解史料运用的原则方法
(3)结合图片设计问题,学生分析各种史料的价值。1、一般而言,实物史料价值 高于文献和口述史料,一手史料高于二手史料,无意史料价值高于有意史料。2、实 物史料本身是较好的历史证据,文献史料有一手、二手之分。3、文献资料高于文学 作品和神话,文学作品绝非信史,反映当时社会生活而言有很高价值,但必须甄别, 神话虽然不是历史,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历史。4、衡量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价值高 低也不能绝对化。有时某一手史料也许是孤立的、是例外的,而有时二手史料反是前 人精密归纳直接史料而得的,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分析。 4、如何掌握历史? (1)教师讲解科学运用史料的原则,并介绍二重证据法。结合海昏侯墓葬的文物 发现过程,以及历史学家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了解史料运用的原则方法
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尽量选取 第一手(原始)史料。 特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放在特定的 史料研读方法 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尽量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的史 料。 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 ”二重证据法”就是将地下发 甄选、辨别,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 现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 尽量做到使用二重证据法,即考古 二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 与文献相结合。 的目的。 劣迹,称 1127件荒 锦工韩九百 心,不素 荒淫迷惑」 要求废 书》 海昏侯墓外景 其封故昌邑王贺为海昏侯, 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 辛德勇 镜,青铜钮钟和二十五弦瑟等乐器。有些学者据此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 《海昏 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 侯刘贺》 为信。 (3)教师讲解史观的含义,了解不同史观并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合高考 真题落实该知识点。 三、 如何治史 坚特唯物史观 舌代历史观 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 天命史观 近代以来史观 倒退史观 文明史观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 进步史观 现代化史观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 循环史观 英雄史观 全球史观 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 唯物史观 革命史观 社会史观 部分。 生态史观 唯物史观
(3)教师讲解史观的含义,了解不同史观并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合高考 真题落实该知识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 社会存在的反驶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 存在有反作用。 两个要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 产力有反作用。 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饮对 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材料展示,了解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培养学生的史德意识和增进家国情怀: 史家的基本素养:“才”一一历史研究与写作的能力:“学”一一掌握史料的广度和 深度:“识”一一对史料进行正确的鉴定与取舍,秉笔直书:“史德”:章学成“著 书者之心术”,即史家著史时能否忠于客观史实,做到“善恶褒贬,务求公正”的良 好学术品德。才、学、识固然重要,但根本是史德。要以客观史实为准,不能掺杂史 家个人主观好恶。结合高考题巩固该知识点。 5、小结
(3)材料展示,了解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培养学生的史德意识和增进家国情怀; 史家的基本素养:“才”——历史研究与写作的能力;“学”——掌握史料的广度和 深度;“识”——对史料进行正确的鉴定与取舍,秉笔直书;“史德”:章学成“著 书者之心术”,即史家著史时能否忠于客观史实,做到“善恶褒贬,务求公正”的良 好学术品德。才、学、识固然重要,但根本是史德。要以客观史实为准,不能掺杂史 家个人主观好恶。结合高考题巩固该知识点。 5、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