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DNA损伤、修复和基因突变 第一节 DNA损伤 ◼ DNA损伤即是指在生物体生命过程中DNA 双螺旋结构发生的任何改变。 ◼ DNA损伤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单个碱基 改变和结构扭曲
第十一章 DNA损伤、修复和基因突变 第一节 DNA损伤 ◼ DNA损伤即是指在生物体生命过程中DNA 双螺旋结构发生的任何改变。 ◼ DNA损伤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单个碱基 改变和结构扭曲
一、自发性损伤 1. 复制中的损伤 ◼ 复制中的损伤指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时发 生的误差再经过DNA聚合酶“校读”和单 链结合蛋白等综合因素作用下仍然存在的 DNA损伤。正常情况下,大肠杆菌复制过 程中的错配率为10-10左右。 ◼ 影响复制过程诸因素中的某一环节出现问 题,错配率就会增高,如DNA本身功能和 底物的改变,二价阳离子的改变等
一、自发性损伤 1. 复制中的损伤 ◼ 复制中的损伤指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时发 生的误差再经过DNA聚合酶“校读”和单 链结合蛋白等综合因素作用下仍然存在的 DNA损伤。正常情况下,大肠杆菌复制过 程中的错配率为10-10左右。 ◼ 影响复制过程诸因素中的某一环节出现问 题,错配率就会增高,如DNA本身功能和 底物的改变,二价阳离子的改变等
2. 碱基的自发性化学改变 ◼ 这类损伤包括互变异构、碱基的脱氨基作 用、自发的脱嘌呤和脱嘧啶、以及细胞代 谢产物对DNA的损伤。例如,腺嘌呤的互 变异构体(A’)可以与胞嘧啶配对,模板链 上存在这些异构体的时候,子代链上就可 能发生错误,形成损伤。细胞呼吸的副产 物O2-和H2O2都能造成DNA的氧化损伤
2. 碱基的自发性化学改变 ◼ 这类损伤包括互变异构、碱基的脱氨基作 用、自发的脱嘌呤和脱嘧啶、以及细胞代 谢产物对DNA的损伤。例如,腺嘌呤的互 变异构体(A’)可以与胞嘧啶配对,模板链 上存在这些异构体的时候,子代链上就可 能发生错误,形成损伤。细胞呼吸的副产 物O2-和H2O2都能造成DNA的氧化损伤
二、物理因素引起的损伤 1. 紫外线引起的DNA损伤 ◼ 紫外线(UV)照射引起的DNA损伤主要是形成 嘧啶二聚体。 2. 电离辐射引起的DNA损伤 ◼ 电离辐射对DNA的损伤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 种途径。前者指辐射对DNA直接沉积能量,并引 起理化改变;后者是指电离辐射在DNA周围环境 的其它成分上沉积能量,而引起DNA分子的变化。 电离辐射的结果可以引起DNA的碱基损伤、链断 裂以及DNA的交联
二、物理因素引起的损伤 1. 紫外线引起的DNA损伤 ◼ 紫外线(UV)照射引起的DNA损伤主要是形成 嘧啶二聚体。 2. 电离辐射引起的DNA损伤 ◼ 电离辐射对DNA的损伤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 种途径。前者指辐射对DNA直接沉积能量,并引 起理化改变;后者是指电离辐射在DNA周围环境 的其它成分上沉积能量,而引起DNA分子的变化。 电离辐射的结果可以引起DNA的碱基损伤、链断 裂以及DNA的交联
三、化学因素引起的DNA损伤 1.烷化剂对DNA的损伤 ◼ 烷化剂是一类亲电子的化合物,极容易与 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大分子的亲核位点起反 应烷化剂核DNA作用时,就可以将烷基加 到核酸的碱基上去。DNA链上的磷酸二酯 键被烷化则形成不稳定的磷酸三酯键,可 能在糖与磷酸间发生水解作用,导致DNA 链的断裂
三、化学因素引起的DNA损伤 1.烷化剂对DNA的损伤 ◼ 烷化剂是一类亲电子的化合物,极容易与 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大分子的亲核位点起反 应烷化剂核DNA作用时,就可以将烷基加 到核酸的碱基上去。DNA链上的磷酸二酯 键被烷化则形成不稳定的磷酸三酯键,可 能在糖与磷酸间发生水解作用,导致DNA 链的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