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过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和高中历史模块《必 修一》即政治模块,对古代政治的发展有一定了解,也培养了 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政治和经济模块分开,内容时间跨度 大,概念较多,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理解不容易透彻, 基础知识方面还有些陌生,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根据对一些重点史实的了解,重点让学生讨论,集思 益,充分发表意见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 禁ν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 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ˆ政策、“海 禁”和“闭关锁国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 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 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海禁ˆ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 落的时代特征。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过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和高中历史模块《必 修一》即政治模块,对古代政治的发展有一定了解,也培养了 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政治和经济模块分开,内容时间跨度 大,概念较多,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理解不容易透彻, 基础知识方面还有些陌生,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根据对一些重点史实的了解,重点让学生讨论,集思广 益,充分发表意见。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 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 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 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 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 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 落的时代特征。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
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 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2)初步掌握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 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ˆ政策、“海 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3)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讨 论评价重农抑商ˆν‘海禁ν闭关锁国ˆ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 (2)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产生的背景,学 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 用 (3)理解古代中国的哪些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 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5)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 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觉维护改革开放局 面,对新生先进生产力及新生事物要呵护、宽容,并自觉促进 新生事物的发展 (6)以史为鉴,在国家独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 下,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最终有利于中 国的发展、富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 实施的原因和评价;“海禁”和“闭关锁国ˆ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 评价。 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
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 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2)初步掌握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 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 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3)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讨 论评价“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 (2)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产生的背景,学 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 用。 (3)理解古代中国的哪些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 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5)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 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觉维护改革开放局 面,对新生先进生产力及新生事物要呵护、宽容,并自觉促进 新生事物的发展。 (6)以史为鉴,在国家独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 下,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最终有利于中 国的发展、富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 实施的原因和评价;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 评价。 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
系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 【方法一】通过设问导入: 课前要准备布置复习、预习作业,避免教学资源浪费和使 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回顾在初中学习过明清的“海 禁”和“闭关政策”;复习本单元前三课古代经济发展状况;预 习本课内容。学生查找初中教材,或查找相关资料,初步了古 代土地政策的演变、古代的经济政策。授课前教师可以根据布 置的作业设问,如: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过哪些形 式?中国古代经济的核心部门是什么?等。 【方法二】通过教材情境导入: 从“田”字的写法导入土地制度的演变。教师可以设问:田 字在古代的写法有几种?田字是表音还是表意?田字的形状说 明什么?等。学生可以结合已有知识呼应教师。结合学生熟悉 的事物,便于由浅入深解释历史概念。 【方法三】通过设置新情境导入 2004年农民阿牛在承包的10亩土地上种植玉米,总产量约 3000公斤。它认为种玉米无利可图,2005年他把土地卖给小强 建房子 教师可以设问:阿牛收获的玉米将如何分配?试评价阿牛 的卖地行为?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所有的几种形式(国家的 还是集体的,或是个人的),区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从 而导入新课 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 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
系。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 【方法一】通过设问导入: 课前要准备布置复习、预习作业,避免教学资源浪费和使 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回顾在初中学习过明清的“海 禁”和“闭关政策” ;复习本单元前三课古代经济发展状况;预 习本课内容。学生查找初中教材,或查找相关资料,初步了古 代土地政策的演变、古代的经济政策。授课前教师可以根据布 置的作业设问,如: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过哪些形 式?中国古代经济的核心部门是什么?等。 【方法二】通过教材情境导入: 从“田”字的写法导入土地制度的演变。教师可以设问:田 字在古代的写法有几种?田字是表音还是表意?田字的形状说 明什么?等。学生可以结合已有知识呼应教师。结合学生熟悉 的事物,便于由浅入深解释历史概念。 【方法三】通过设置新情境导入: 2004年农民阿牛在承包的10亩土地上种植玉米,总产量约 3000公斤。它认为种玉米无利可图,2005年他把土地卖给小强 建房子。 教师可以设问:阿牛收获的玉米将如何分配?试评价阿牛 的卖地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所有的几种形式(国家的 还是集体的,或是个人的),区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从 而导入新课。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 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
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1)含义: 井田制形成于商代;鼎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井田 制与分封制密切相关。夏、商、周时期,国君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 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君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 在“井田”(又称公田)里集体劳作。 井田制的实质就是王田制,即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这种土地的 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君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 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 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 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2)瓦解: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 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 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 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标志:鲁国实行“初税亩” 【备课资料】初税亩:我国最早的税收制度 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 田赋制度。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春秋时期,由于牛耕和铁农具的普及和应用,农业生产力提高,大 量的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同时贵族之间通 过转让、互相劫夺、赏赐等途径转化的私有土地也急剧增加。实行“初 税亩”田赋制度之前,鲁国实行按井田征收田赋的制度,私田不向国家 纳税,因此国家财政收入占全部农业产量的比重不断下降。 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因势利导,适应土地私有制这一历史潮流, 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初税亩”。《左传》记载:“宣公十 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初,是开始的意思;税亩是 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即“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 十取一。”凭借政治权力对“私田”开始征税,规定不论“私 田”、“公田”一律“履亩而税”。从此,井田之外的“私田”开始纳
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1)含义: 井田制形成于商代;鼎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井田 制与分封制密切相关。夏、商、周时期,国君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 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君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 在“井田”(又称公田)里集体劳作。 井田制的实质就是王田制,即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这种土地的 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君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 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 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 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2)瓦解: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 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 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 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标志:鲁国实行“初税亩” 【备课资料】初税亩:我国最早的税收制度 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 田赋制度。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春秋时期,由于牛耕和铁农具的普及和应用,农业生产力提高,大 量的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同时贵族之间通 过转让、互相劫夺、赏赐等途径转化的私有土地也急剧增加。实行“初 税亩”田赋制度之前,鲁国实行按井田征收田赋的制度,私田不向国家 纳税,因此国家财政收入占全部农业产量的比重不断下降。 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因势利导,适应土地私有制这一历史潮流, 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初税亩”。《左传》记载: “宣公十 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初,是开始的意思;税亩是 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即“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 十取一。”凭借政治权力对“私田”开始征税,规定不论“私 田”、“公田”一律“履亩而税”。从此,井田之外的“私田”开始纳
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 的转化。也预示着井田制的瓦解。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1)形成: ①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 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 (2)分类:按土地占有形态分类,一般认为封建社会有 三种土地所有制: ①国有土地:如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 用,作为征收赋税、增加国家收入或壮大军队、维护统治的依据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 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其特点是个人所有,土地可以买卖。由 此,土地兼并成为封建社会不可避免也无法根除的现象。 ③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占有很少土地。其中以封建地主土地 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 比例。 (3)措施: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 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①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 额,限制土地买卖 【备课资料】均田制: 中国古代北魏至唐中叶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主要规定:(1) 男子15岁以上,授种票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耕牛 1头授田叨亩,限4头牛。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授田不准买 卖,年老或身死还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随奴婢和牛的有无而还授。 (2)男子授桑田20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 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产麻地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0 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 北齐、北周、隋、唐都沿用均田制,具体办法有所变更。北齐男子
税 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 的转化。也预示着井田制的瓦解。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1)形成: ①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 ,废除井田制,以法 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 立。 (2)分类: 按土地占有形态分类,一般认为封建社会有 三种土地所有制: ①国有土地:如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 用,作为征收赋税、增加国家收入或壮大军队、维护统治的依据。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 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其特点是个人所有,土地可以买卖。由 此,土地兼并成为封建社会不可避免也无法根除的现象。 ③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占有很少土地。其中以封建地主土地 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 比例。 (3)措施: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 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①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 :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 额,限制土地买卖。 【备课资料】均田制: 中国古代北魏至唐中叶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主要规定:(1) 男子15岁以上,授种票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耕牛 1头授田叨亩,限4头牛。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授田不准买 卖,年老或身死还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随奴婢和牛的有无而还授。 (2)男子授桑田20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 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产麻地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0 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 北齐、北周、隋、唐都沿用均田制,具体办法有所变更。北齐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