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它的延续与历朝采取的经济政策密切相 关。本课分三目内容,对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充分的诠释。第一目“土地 制度的演变”,揭示了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变化的历程,从生产关 系角度分析了统治政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二目“重农抑商”,阐述了此政策 的产生及其对明清工商业发展的消极影响。第三目“‘海禁,与‘闭关锁国”“介 绍了明清两代对外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消极影响。此外,教材中还穿插了一些资 料和图片,对一些重要历史概念和现象进行了进一步阐释。教学时,要运用一些 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剖析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土地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 ●教学难点 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具有较多的专业术语,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主要以“启发一发 现”式教学法为主,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名词讲解、问题情境等方法,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 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 史思维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主要土地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我国古代农业发 展的影响。 (2)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及其产生的渊源 (3)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背景及表现。 过程与方法
第 4 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它的延续与历朝采取的经济政策密切相 关。本课分三目内容,对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充分的诠释。第一目“土地 制度的演变”,揭示了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变化的历程,从生产关 系角度分析了统治政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二目“重农抑商”,阐述了此政策 的产生及其对明清工商业发展的消极影响。第三目“‘海禁,与‘闭关锁国”“介 绍了明清两代对外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消极影响。此外,教材中还穿插了一些资 料和图片,对一些重要历史概念和现象进行了进一步阐释。教学时,要运用一些 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剖析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土地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 ●教学难点 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具有较多的专业术语,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主要以“启发一发 现”式教学法为主,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名词讲解、问题情境等方法,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 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 史思维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主要土地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我国古代农业发 展的影响。 (2)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及其产生的渊源。 (3)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背景及表现。 过程与方法
(1)依托史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层层剖析,由表及里,让学生在探讨中 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经济政策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 济发展。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 的萌芽,从而使学生明白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 实意义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人类找寻食物,先是采集野果鸟蛋,随后是狩猎 最后才到农耕。农耕又经历了长时期的刀耕火种,到有了适当的农具后,才定居 下来,耕种一块固定的田。这种过程,古文字中都留下了痕迹。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日田田 甲骨文田字小篆田字楷体田字 开始田地是没有固定形状的,但是,有了犁耙后,便有了整齐的田垄,“田” 字正反映了这种情形。在甲骨文的“田”字四周的边界,形状是不定的,而中间 的横线直线却一定是直的。后来不同的字形,都简写成“田”字形,四周的“口”, 代表田地的边界,中间的“十”田园田字,代表了或横或直的田垄。所谓“阡陌 纵横”,便是甲骨文的田字小篆的田字楷书的田字这个形状。这个字形,由甲骨
(1)依托史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层层剖析,由表及里,让学生在探讨中 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经济政策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 济发展。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 的萌芽,从而使学生明白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 实意义。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人类找寻食物,先是采集野果鸟蛋,随后是狩猎, 最后才到农耕。农耕又经历了长时期的刀耕火种,到有了适当的农具后,才定居 下来,耕种一块固定的田。这种过程,古文字中都留下了痕迹。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甲骨文田字 小篆田字楷体田字 开始田地是没有固定形状的,但是,有了犁耙后,便有了整齐的田垄,“田” 字正反映了这种情形。在甲骨文的“田”字四周的边界,形状是不定的,而中间 的横线直线却一定是直的。后来不同的字形,都简写成“田”字形,四周的“口”, 代表田地的边界,中间的“十”田园田字,代表了或横或直的田垄。所谓“阡陌 纵横”,便是甲骨文的田字小篆的田字楷书的田字这个形状。这个字形,由甲骨
文到现在,都没有什么改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土地制度的演变”这一目。 (板书)一、土地制度演变 问题情境1:请概述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 师生互动: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奴隶社会 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封建社会 君主土地私有制 (战国以来) 封建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板书)1.原始社会一一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过程评价: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 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我国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分别是这一时期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典 型代表。四五千年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了父系氏族公 社,原始共产主义逐步被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和生活所取代,私有制、贫富和贵 贱分化、阶级和国家随之产生。我国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传说中的炎帝、黄帝、 尧、舜、禹时期就反映了原始社会解体时期的社会面貌 (板书)2.奴隶社会一一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 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诗经·小雅·北 山》
文到现在,都没有什么改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 4 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土地制度的演变”这一目。 (板书)一、土地制度演变 问题情境 1:请概述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 师生互动: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奴隶社会 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封建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板书)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过程评价: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 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我国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分别是这一时期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典 型代表。四五千年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了父系氏族公 社,原始共产主义逐步被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和生活所取代,私有制、贫富和贵 贱分化、阶级和国家随之产生。我国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传说中的炎帝、黄帝、 尧、舜、禹时期就反映了原始社会解体时期的社会面貌。 (板书)2.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 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诗经·小雅·北 山》
材料二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 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授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 以为庐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 产可得而平也。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 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 之,自爰其处。农民户人已受田,其家众男为余夫,亦以口受田如此。 —《汉书·食货志》 《农政全书》所绘“屋三为井”的示意图 沟 阡 夫 夫 陌 陌 沟夫「公 夫沟 陌 陌 夫夫夫 阡 阡 问题情境2:阅读以上材料,你得到哪些信息? 自主学习1:材料一清楚地表明,西周井田制实际上就是奴隶社会土地国有 制,所有的土地都归国王所有。 自主学习2:从材料一中可知,井田制与西周分封制是紧密相连的。西周各 级统治者正是通过分封制才获得数量不等的土地,然后把受封土地按照一定亩数 划分为井田。受田贵族对于土地只有使用权,不能自由买卖,并要向上级贵族交 纳贡赋。从这一角度讲,井田制实际上是西周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自主学习3: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井田制是对奴隶社会土地制度的一种形 象称呼。从形状看,西周井田制是九田一井,一井又分为一区公田和八区私田。 其中八区私田是分给劳动者即奴隶和平民耕种的。一井中田与田之间是沟洫纵 横,阡陌交错,类似于一个个的“井”字,故称“井田”。 过程评价:井田制开始于夏商时期,盛行于西周,到了春秋时期就逐渐瓦解 了
材料二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 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授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 以为庐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 产可得而平也。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 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 之,自爰其处。农民户人已受田,其家众男为余夫,亦以口受田如此。 ——《汉书·食货志》 《农政全书》所绘“屋三为井”的示意图 问题情境 2:阅读以上材料,你得到哪些信息? 自主学习 1:材料一清楚地表明,西周井田制实际上就是奴隶社会土地国有 制,所有的土地都归国王所有。 自主学习 2:从材料一中可知,井田制与西周分封制是紧密相连的。西周各 级统治者正是通过分封制才获得数量不等的土地,然后把受封土地按照一定亩数 划分为井田。受田贵族对于土地只有使用权,不能自由买卖,并要向上级贵族交 纳贡赋。从这一角度讲,井田制实际上是西周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自主学习 3: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井田制是对奴隶社会土地制度的一种形 象称呼。从形状看,西周井田制是九田一井,一井又分为一区公田和八区私田。 其中八区私田是分给劳动者即奴隶和平民耕种的。一井中田与田之间是沟洫纵 横,阡陌交错,类似于一个个的“井”字,故称“井田”。 过程评价:井田制开始于夏商时期,盛行于西周,到了春秋时期就逐渐瓦解 了
问题情境3:井田制为什么到春秋时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呢?大家探讨一 下 师生互动 思考1: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回答: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思考2:直接因素是什么? 回答:私田的开垦 思考3:井田制瓦解的标志是什么? 回答: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 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标志着井田制瓦解。在井田制上打开了一个缺 口,缺口接二连三地被打开,井田制的瓦解崩塌就是必然的趋势了。 思考4:井田制瓦解引来了什么变化? 回答: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国有变私有);阶级关系的变化(奴隶主变 地主,奴隶变佃农);方式的变化(由交纳贡赋到交纳地租)。 过程评价:土地的个人私有制发展使新兴地主的经济势力越来越大,他们要 求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开展变法运动。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为田开阡陌封疆”,推行土地个人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至此,井田制彻底瓦解。 (板书)3.封建社会一一封建土地所有制 师生互动 多媒体课件展示: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事情 特点 内容 影响 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确|新型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发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展;各诸侯国进行变法,尤在我国延续200多年 其是秦国商鞅变法,确立封 建制度 三国时期屯田制 军屯、民屯 保障军粮供应;使北方农 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问题情境 3:井田制为什么到春秋时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呢?大家探讨一 下。 师生互动: 思考 1: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回答: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思考 2:直接因素是什么? 回答:私田的开垦。 思考 3:井田制瓦解的标志是什么? 回答:公元前 594 年鲁国的“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 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标志着井田制瓦解。在井田制上打开了一个缺 口,缺口接二连三地被打开,井田制的瓦解崩塌就是必然的趋势了。 思考 4:井田制瓦解引来了什么变化? 回答: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国有变私有);阶级关系的变化(奴隶主变 地主,奴隶变佃农);方式的变化(由交纳贡赋到交纳地租)。 过程评价:土地的个人私有制发展使新兴地主的经济势力越来越大,他们要 求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开展变法运动。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为田开阡陌封疆”,推行土地个人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至此,井田制彻底瓦解。 (板书)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师生互动: 多媒体课件展示: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事情 特点 内容 影响 战国时期 土地制度确 立 新型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发 展;各诸侯国进行变法,尤 其是秦国商鞅变法,确立封 建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在我国延续 2000 多年 三国时期 屯田制 军屯、民屯 保障军粮供应;使北方农 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