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GE 学时数:96 学分数:6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执笔者:巫小黎教授 审核人:谢敏玉系主任 编写日期:2017年9月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主干课,授课内容为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文学,主 要内容包括:一、文学的内部研究:文学现象、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作家与作品:二、文学的外 部研究:文学生产、流通与传播及消费等。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必修专业基础主干课程。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 学生阅读、鉴赏和分析文学文本的能力,粗略了解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大致轮廓。审察五四新文 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走向,揭示其规律,总结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本课 程学习,有文学研究兴趣的学生,将在未来的学习中,具备相当的基础,为进一步提升铺平道路。 不以文学为志业的同学,则可在课程学习中养成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驾驭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并努力 在学习中建构适应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和人文素养。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理性思考、独立判 断的能力:融会贯通运用知识的能力:感悟人生,认识社会的能力。本课程将与其他课程一起共同 筑就求学者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为未来发展提供精神和思想基石。其次,经由课程教学,确立终 身学习的现代理念,促使学习主体生成读书、求知的自觉意识,强化由已知探求未知的逻辑推理能 力和思辨能力,提升求学者自我教育、知识更新和知识创新的能力,实现知识的人格化、生命化转 换。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 (二)大量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一)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外导读、作业、课堂讨论为辅助环节: (二)作业每学期二至三次,以读书报告为主要形式: (三)课外导读主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原著的导读: (四)课堂讨论不定期举行,内容以学生实际遇到的学习问题为准。 26
26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GE 学时数:96 学分数:6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执笔者:巫小黎 教授 审核人:谢敏玉 系主任 编写日期:2017 年 9 月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主干课,授课内容为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文学,主 要内容包括:一、文学的内部研究:文学现象、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作家与作品;二、文学的外 部研究:文学生产、流通与传播及消费等。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必修专业基础主干课程。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 学生阅读、鉴赏和分析文学文本的能力,粗略了解 20 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大致轮廓。审察五四新文 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走向,揭示其规律,总结 20 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本课 程学习,有文学研究兴趣的学生,将在未来的学习中,具备相当的基础,为进一步提升铺平道路。 不以文学为志业的同学,则可在课程学习中养成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驾驭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并努力 在学习中建构适应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和人文素养。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理性思考、独立判 断的能力;融会贯通运用知识的能力;感悟人生,认识社会的能力。本课程将与其他课程一起共同 筑就求学者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为未来发展提供精神和思想基石。其次,经由课程教学,确立终 身学习的现代理念,促使学习主体生成读书、求知的自觉意识,强化由已知探求未知的逻辑推理能 力和思辨能力,提升求学者自我教育、知识更新和知识创新的能力,实现知识的人格化、生命化转 换。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 (二)大量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一)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外导读、作业、课堂讨论为辅助环节; (二)作业每学期二至三次,以读书报告为主要形式; (三)课外导读主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原著的导读; (四)课堂讨论不定期举行,内容以学生实际遇到的学习问题为准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本课程分两学期讲授,两学期均为闭卷考试。考核包括期末考和平时作业等形式。 (二)成绩评定 平时作业、课堂师生互动占50%:期末考占50%。 六、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 导言 一、本世纪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 二、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位置 三、“社会革命期”文学的特点和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特征,它的优点和缺点 四、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 重点:“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最突出特征。 难点:确立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整体观念的意义。准确理解“社会革命期的文学”到“社 会转型期的文学”。 第一章 “前五四时期”的文学(1900一1916) 一、大转变前夜的状况 (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印刷、出版技术革新 (三)“西学东渐”的文化背景 (四)废科举与现代学校教有的兴起 二、“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 (一)诗界革命 (二)文界革命 三、“小说界革命”和新戏的诞生 四、梁启超和王国维的文学观 重点: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难点:中国文学历史性转变的社会文化因素:“前五四时期”的文学与新文学之关系。 第二章 从启蒙文学到共和国文学 一、“五四”文学革命 (一)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三)现代白话小说成熟的标志:鲁迅的《狂人日记》 (四)“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文学流派的出现及其深远影响 二、文体革命的成功 (一)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最早一批白话作品 (二) 《狂人日记》《阿Q正传》《沉沦》《尝试集》和《女神》等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从人的文学到阶级的文学 (一)新文化队伍的分化 27
27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本课程分两学期讲授,两学期均为闭卷考试。考核包括期末考和平时作业等形式。 (二) 成绩评定 平时作业、课堂师生互动占 50%;期末考占 50%。 六、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 导 言 一、本世纪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 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位置 三、“社会革命期”文学的特点和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特征,它的优点和缺点 四、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 重点:“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20 世纪中国文学的最突出特征。 难点:确立 20 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整体观念的意义。准确理解“社会革命期的文学”到“社 会转型期的文学”。第一章 “前五四时期”的文学(1900—1916) 一、大转变前夜的状况 (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印刷、出版技术革新 (三)“西学东渐”的文化背景 (四)废科举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兴起 二、“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 (一)诗界革命 (二)文界革命 三、“小说界革命”和新戏的诞生 四、梁启超和王国维的文学观 重点: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难点:中国文学历史性转变的社会文化因素;“前五四时期”的文学与新文学之关系。 第二章 从启蒙文学到共和国文学 一、“五四”文学革命 (一)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三)现代白话小说成熟的标志:鲁迅的《狂人日记》 (四)“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文学流派的出现及其深远影响 二、文体革命的成功 (一)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最早一批白话作品 (二) 《狂人日记》《阿 Q 正传》《沉沦》《尝试集》和《女神》等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从人的文学到阶级的文学 (一)新文化队伍的分化
(二)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两个主要社团创造社和太阳社 (三)“左联”的成立和它所创造的无产阶级文学 四、分化、搏斗中共创辉煌 (一)左翼文学的成长 (二)左翼作家与自由主义作家之间的文学理论论争 (三)巴金、老舍、曹禺等的创作 五、救亡文学和抗战文学 (一)东北作家群 (二)“国防文学”(实为“救亡文学”)的高潮 (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即“文协”)的成立及《抗战文艺》 六、共和国文学的雏形 (一)延安文艺座谈会 (二)两次理论论争 重点:“五四”文学革命:从人的文学到阶级的文学。 难点: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从人的文学到阶级的文学的转变及其影响:“延讲”对共 和国文学的影响。 第三章 鲁迅一一20世纪中国文学巨人 一 鲁迅生平和思想历程 二、《呐喊》、《彷徨》等小说集 三、杂文艺术的丰碑 四、璀璨夺目的《野草》等作品 重点:《呐喊》、《彷徨》的思想价值与艺术成就:鲁迅杂文的意义。 难点: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动因;《野草》里的哲学:说不尽的阿Q。 第四章 “五四”后新诗的成就 一、 郭沫若的《女神》等诗集 二、闻一多、徐志摩和新月诗派 三、冯至等人的诗 四、戴望舒和现代诗派 五、艾青和七月诗派 六、穆旦和九叶诗派 重点:《女神》的地位和历史评价:现代主义诗潮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艾青的诗歌。 难点:李金发在新诗史上的贡献:冯至诗歌的生命意识: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气质。 第五章 小说创作的硕果(一) 一、为人生派和问题小说 二、郁达夫和青春小说 三、茅盾的《子夜》等社会剖析小说 四、张天翼、沙汀等的小说 五、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等小说 28
28 (二)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两个主要社团创造社和太阳社 (三)“左联”的成立和它所创造的无产阶级文学 四、分化、搏斗中共创辉煌 (一)左翼文学的成长 (二)左翼作家与自由主义作家之间的文学理论论争 (三)巴金、老舍、曹禺等的创作 五、救亡文学和抗战文学 (一)东北作家群 (二)“国防文学”(实为“救亡文学”)的高潮 (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即“文协”)的成立及《抗战文艺》 六、共和国文学的雏形 (一)延安文艺座谈会 (二)两次理论论争 重点:“五四”文学革命;从人的文学到阶级的文学。 难点: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从人的文学到阶级的文学的转变及其影响;“延讲”对共 和国文学的影响。 第三章 鲁迅——20 世纪中国文学巨人 一、鲁迅生平和思想历程 二、《呐喊》、《彷徨》等小说集 三、杂文艺术的丰碑 四、璀璨夺目的《野草》等作品 重点:《呐喊》、《彷徨》的思想价值与艺术成就;鲁迅杂文的意义。 难点: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动因;《野草》里的哲学;说不尽的阿 Q。 第四章 “五四”后新诗的成就 一、郭沫若的《女神》等诗集 二、闻一多、徐志摩和新月诗派 三、冯至等人的诗 四、戴望舒和现代诗派 五、艾青和七月诗派 六、穆旦和九叶诗派 重点:《女神》的地位和历史评价;现代主义诗潮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艾青的诗歌。 难点:李金发在新诗史上的贡献;冯至诗歌的生命意识;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气质。 第五章 小说创作的硕果(一) 一、为人生派和问题小说 二、郁达夫和青春小说 三、茅盾的《子夜》等社会剖析小说 四、张天翼、沙汀等的小说 五、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等小说
重点:郁达夫的青春小说:沙汀、艾芜、李劼人的小说。 难点:“多余人”形象:左翼文学的估价:郁达夫小说的色情倾向。 第六章小说创作的硕果(二) 一、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等小说 二、 老舍的《骆驼祥子》等小说 三、沈从文的小说 四、新感觉派小说 五、女性小说家丁玲、萧红、张爱玲 六、钱钟书、路翎和赵树理的小说 重点:巴金的《家》:老舍的小说:沈从文的小说:路翎的小说 难点:沈从文的“乡下人”身份:新感觉派小说的价值评估:赵树理小说的意识形态性。 第七章 散文、话剧等其他文学品种 一、朱自清、冰心的散文 二、周作人、林语堂的散文 三、何其芳、梁实秋的散文 四、曹禺的《雷雨》等话剧 五、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等话剧 六、郭沫若的《屈原》等历史剧 重点:朱自清、冰心的散文:《雷雨》的人物形象:郭沫若的历史剧观。 难点:周作人思想的复杂性:郭沫若的戏剧美学思想。 第八章共和国文学的艰难历程(1949一1985) 一、 民族精神振奋和理想主义文学 二、建国后的文艺批判运动 三、文学界的“十年浩劫” 四、文学界的思想大解放 重点:理想主义文学的理解:“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 难点:从理想主义文学到“伪浪漫主义文学” 第九章 新的文学范式的建立 一、胜利的、欢乐的歌 二、新成长的短篇小说家 三、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 四、农村变革题材长篇小说 五、新中国散文的新类型 六、《关汉卿》、《茶馆》等话剧 重点:共和国文学前三十年诗歌的美学特征:前三十年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 难点:颂诗的社会基础: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繁荣的原因:田汉的戏刷美学思想。 第十章 思想解放浪潮中的文学创作 、“朦胧诗”的崛起 29
29 重点:郁达夫的青春小说;沙汀、艾芜、李劼人的小说。 难点:“多余人”形象;左翼文学的估价;郁达夫小说的色情倾向。 第六章 小说创作的硕果(二) 一、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等小说 二、老舍的《骆驼祥子》等小说 三、沈从文的小说 四、新感觉派小说 五、女性小说家丁玲、萧红、张爱玲 六、钱钟书、路翎和赵树理的小说 重点:巴金的《家》;老舍的小说;沈从文的小说;路翎的小说 难点:沈从文的“乡下人”身份;新感觉派小说的价值评估;赵树理小说的意识形态性。 第七章 散文、话剧等其他文学品种 一、朱自清、冰心的散文 二、周作人、林语堂的散文 三、何其芳、梁实秋的散文 四、曹禺的《雷雨》等话剧 五、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等话剧 六、郭沫若的《屈原》等历史剧 重点:朱自清、冰心的散文;《雷雨》的人物形象;郭沫若的历史剧观。 难点:周作人思想的复杂性;郭沫若的戏剧美学思想。 第八章 共和国文学的艰难历程(1949—1985) 一、民族精神振奋和理想主义文学 二、建国后的文艺批判运动 三、文学界的“十年浩劫” 四、文学界的思想大解放 重点:理想主义文学的理解;“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 难点:从理想主义文学到“伪浪漫主义文学”。 第九章 新的文学范式的建立 一、胜利的、欢乐的歌 二、新成长的短篇小说家 三、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 四、农村变革题材长篇小说 五、新中国散文的新类型 六、《关汉卿》、《茶馆》等话剧 重点:共和国文学前三十年诗歌的美学特征;前三十年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 难点:颂诗的社会基础;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繁荣的原因;田汉的戏剧美学思想。 第十章 思想解放浪潮中的文学创作 一、“朦胧诗”的崛起
二、王蒙等人的新探索 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 四、“寻根文学”和先锋派文学 五、散文、报告文学的繁荣 六、话剧创作的新成就 重点: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王蒙小说创作的新探索:新时期散文的创新意义。 难点:“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独特性:80年代的实验话剧。 第十一章社会转型期的文学(1986一) 一、 市场经济转型中的文学现象 二、海外文化和文艺思潮的冲击 三、文学界的思想争论 重点:80年代中期文学的嬗变:“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90年代前后中国文学的影 响。 难点:西方文论的译介与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坛的变化。 第十二章转型中的文学新作 、 “新写实”和“新历史”小说 二、新女性小说 三、文坛外写作 四、长篇小说的繁盛 五、都市文学的兴起 六、散文的兴盛与创新 重点:“新写实”、“新市民小说”、“新都市小说”。几部重要的长篇小说。 难点:“新女性小说”的意义:中国荒诞小说的本土特征:新潮话刷的形式革新。 七、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适当开展一些课堂讨论,集体或各自观看有关的教学片等。具体而言: (一)每次上课前需要自觉阅读大量文献和文学作品: (二)彻底抛弃中学生为考试和做作业而读书的陋习,培育公民社会成员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 精神气质和人格特征: (三)课后需要自觉撰写读书笔记、读书报告,自觉训练口头和笔头的表达能力。 八、学时分配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章节 备 主要内容 讲授 实讨 习 课其 小计 验论 外它 注 题 导言 6 6 第一章 “前五四时期”的文学 6 6 第二章 从启蒙文学到共和国文学 8 2 10 第三章 鲁迅一一20世纪中国文学巨人 8 2 10 第四章 “五四”后新诗的成就 6 6 30
30 二、王蒙等人的新探索 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 四、“寻根文学”和先锋派文学 五、散文、报告文学的繁荣 六、话剧创作的新成就 重点: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王蒙小说创作的新探索;新时期散文的创新意义。 难点:“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独特性;80 年代的实验话剧。 第十一章 社会转型期的文学(1986— ) 一、市场经济转型中的文学现象 二、海外文化和文艺思潮的冲击 三、文学界的思想争论 重点:80 年代中期文学的嬗变;“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 90 年代前后中国文学的影 响。难点:西方文论的译介与 80 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坛的变化。 第十二章 转型中的文学新作 一、“新写实”和“新历史”小说 二、新女性小说 三、文坛外写作 四、长篇小说的繁盛 五、都市文学的兴起 六、散文的兴盛与创新 重点:“新写实”、“新市民小说”、“新都市小说”。几部重要的长篇小说。 难点:“新女性小说”的意义;中国荒诞小说的本土特征;新潮话剧的形式革新。 七、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适当开展一些课堂讨论,集体或各自观看有关的教学片等。具体而言: (一)每次上课前需要自觉阅读大量文献和文学作品; (二)彻底抛弃中学生为考试和做作业而读书的陋习,培育公民社会成员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 精神气质和人格特征; (三)课后需要自觉撰写读书笔记、读书报告,自觉训练口头和笔头的表达能力。 八、学时分配 章 节 主 要 内 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 注 讲授 实 验 讨 论 习 题 课 外 其 它 小计 导言 6 6 第一章 “前五四时期”的文学 6 6 第二章 从启蒙文学到共和国文学 8 2 10 第三章 鲁迅——20 世纪中国文学巨人 8 2 10 第四章 “五四”后新诗的成就 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