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一读,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教师简单介绍“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 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 辞方式 2.再读句子,感受三句话表达的意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 么,并提出疑问 (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使用扩大夸张.第二句使用了缩小夸 张,让我们知道了春节马上就要到了,时间的紧迫性。) 3.学生品句子,请说一说夸张的作用是什么? 夸张的作用 A.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体会夸张修辞手法的作 B.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用,积累写作方法。 C.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教师提醒应该注意的地方 A.夸张不是浮夸,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B.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 C.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 少运用夸张手法,以免歪曲事实 4.学生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运用夸 张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盼望饿安静喜欢厚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看其是否正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手 通过对比不同译者笔 三、品味句子,探究研析 下的《汤姆·索亚历险 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三组例句,重点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记》中的句子,学会琢磨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表达意思一致的句子。 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 2.想一想,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妙之处,交流自己的喜好 3请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形象的动作或语言解释自己喜欢的感受。 新课 原因 教学 4.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发现了什么,课文中采用的是哪一种语 (33)分言,与你的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更好?好在哪里? 小结:语言表达是否连贯,语意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精 炼 (板书:锤炼语言:连贯,清晰,精炼) 四、日积月累 1.小组交流合作:古人不同年龄称呼的有何由来?
新课 教学 ( 33 )分 钟 二.再读一读, 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教师简单介绍“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 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 辞方式。 2.再读句子, 感受三句话表达的意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 么,并提出疑问。 (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使用扩大夸张.第二句使用了缩小夸 张,让我们知道了春节马上就要到了,时间的紧迫性。) 3.学生品句子,请说一说夸张的作用是什么? 夸张的作用: A.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B.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C.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教师提醒应该注意的地方 A.夸张不是浮夸, 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B.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 C.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 如科技说明文, 说理文章就很 少运用夸张手法,以免歪曲事实 4.学生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运用夸 张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盼望 饿 安静 喜欢 厚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看其是否正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手 法。 三、品味句子,探究研析 1.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三组例句,重点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表达意思一致的句子。 2.想一想, 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请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形象的动作或语言解释自己喜欢的 原因。 4.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发现了什么,课文中采用的是哪一种语 言,与你的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更好?好在哪里? 小结: 语言表达是否连贯,语意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精 炼。 (板书:锤炼语言:连贯,清晰,精炼) 四、日积月累 1.小组交流合作:古人不同年龄称呼的有何由来? 体会夸张修辞手法的作 用,积累写作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译者笔 下的《汤姆·索亚历险 记》中的句子,学会琢磨 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 妙之处,交流自己的喜好 感受
(板书:古人年龄称谓) 2.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 此环节设计是为了让学生 13岁:豆蔻年华。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明白称谓的历史由来,沉 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淀语文文学素养 年华” 15岁:及笄[j]之年。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 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20岁:弱冠之年。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二十岁行冠礼 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30岁:而立(而立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 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 为“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不惑之年)。指男子40岁。孔子曰:“吾十 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 政》) 50岁:知天命之年,指五十岁 60岁:花甲之年。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天干有 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 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 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 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70岁:古稀之年。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 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 80-90岁:耄[mo]耋[di白]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100岁: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 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 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 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
(板书:古人年龄称谓) 2.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 13 岁:豆蔻年华。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 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 年华”。 15 岁:及笄[jī]之年。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 15 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 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 15 岁的女子。 20 岁:弱冠之年。年满 20 岁的男子。古人二十岁行冠礼, 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30 岁:而立(而立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 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 30 岁 为“而立之年”。” 40 岁:不惑(不惑之年)。指男子 40 岁。孔子曰:“吾十 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 政》) 50 岁:知天命之年,指五十岁。 60 岁:花甲之年。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天干有 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 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 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 甲之年”来指人到 60 岁了。 70 岁:古稀之年。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 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 70 岁为“古稀之 年”。 80-90 岁:耄[mào]耋[dié]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100 岁: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 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 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 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 颐”。 此环节设计是为了让学生 明白称谓的历史由来,沉 淀语文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