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训练第八周评论体议论文 对特定事物或特定言论进行评价的文章。目的在于分清是非善恶,功过美丑;或者总结经验 教训,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评论体议论文首先要明确评论对象, 而后 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鲜明地表现出来。就中学生而言,评论对象主要是言行思想和文艺作品两 方面,通过释义证明、推因论果等多种 论证方法确立自己的观点。 把握思想评论和文学评论的一般写作方法 2培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题目1:一句英国谚语说:说话是银,沉默是金。生活中许多人把它奉为人生信条。你 是如何看的呢?请你就此问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2)题目自拟。 (3)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2:自选一部名著或一篇文章,写一篇文学评论 要求:(1)体现评论文的体式特点。 (2)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3)题目自拟。 (4)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3:选择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加以评论。 要求:(1)观点明确。 (2)题目自拟 (3)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1写作指导:这是一个需要辩证分析的问题。沉默是金,有条件限制,要辨析沉默 什么时候才是金;说话是银,同样也要具体分析。如果一个人失去做人的底线只为保全自己
高考作文训练第八周 评论体议论文 对特定事物或特定言论进行评价的文章。目的在于分清是非善恶,功过美丑;或者总结经验 教训,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评论体议论文首先要明确评论对象, 而后 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鲜明地表现出来。就中学生而言,评论对象主要是言行思想和文艺作品两 方面,通过释义证明、推因论果等多种 论证方法确立自己的观点。 1.把握思想评论和文学评论的一般写作方法。 2.培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题目 1:一句英国谚语说:说话是银,沉默是金。生活中许多人把它奉为人生信条。你 是如何看的呢?请你就此问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2)题目自拟。 (3)字数不少于 800 字。 题目 2:自选一部名著或一篇文章,写一篇文学评论。 要求:(1)体现评论文的体式特点。 (2)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3)题目自拟。 (4)字数不少于 800 字。 题目 3:选择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加以评论。 要求:(1)观点明确。 (2)题目自拟。 (3)字数不少于 800 字。 题目 1 写作指导:这是一个需要辩证分析的问题。沉默是金,有条件限制,要辨析沉默 什么时候才是金;说话是银,同样也要具体分析。如果一个人失去做人的底线只为保全自己
而一味沉默,这就很难称得上是“金”了 题目2写作指导:确立中心,是写好文学评论的前提。一篇文章尤其是一部作品,往往 内容很多,我们写评论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只能选择特点突出的几个方面展开,这样也比较 容易驾驭材料。其次,应当注意把目光始终对准作品本身,以审美的眼光对作品评优论劣, 不要写成读后感。 题目3:选题应考虑自己的特点,评论要有高度 例文1 上海邱俊铭 前几年,有一首流行歌曲叫做“沉默是金”。现在,这首歌已不再流行了,但“沉默是 金”这四个字却深深地印在了人们脑中,有些人甚至把这四个字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 沉默有时确实是金。沉默可以是一种无声的讽刺,可以起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例如,有时安慰某人,可以轻拍他的肩或紧握他的手。又如,谈到一个自己不熟悉不明白的 事物的时候,缄口不言也远远胜过不懂装懂、夸夸其谈 可是,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来个沉默是金。这行得通吗?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 事。在一次欧洲举办的指挥家大赛上,要求每一个指挥家都指挥同一支曲子。轮到了日本青 年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他指挥到一半的时候,忽然感觉到乐谱中出了错,使得曲子的这一段 听上去不和谐。于是,他停了下来,指出了这个错误。可是每个评委都肯定地坚持说乐谱没 有问题。小泽征尔重新指挥。又到了那个不和谐的地方,他又停了下来。这一次他肯定地说 “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们全站起来,鼓掌向他祝贺大赛夺魁。原来,乐 谱确实是错了,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其实,当时并不是只有小泽征尔一个人发 现了乐谱上的错误,可是他们都顺滑而过、不了了之。只有小泽征尔一个人以充分的自信、 严谨的艺术态度,勇敢地指出了错误,所以也只有他一个人获得了金奖。 可见,“沉默是金”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行得通的。在该说话、该表态的时 候,沉默实际上是一种毫无原则的表现。这种圆滑而不负责任的方式自然是不可取的。在生 活中,这样的沉默是要不得的。在工作中,该说话的时候还是要大胆地说,不要怕说错,不 要怕说了以后担当责任。只是得防止泛泛而谈、人云亦云。看来,“沉默是金”实在是一门 艺术。 最后,以美国詹姆斯《强者的座右铭》中的一句作为本篇的结束语:“有时需要发言, 有时需要沉默。” 文章通过细致的辨析告诉我们:对“沉默是金”应既要看到它正确的一面,又要看到它 不足的一面。文章着重强调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沉默不语。既从理论上作全面分析,又从实 际出发突出重点
而一味沉默,这就很难称得上是“金”了。 题目 2 写作指导:确立中心,是写好文学评论的前提。一篇文章尤其是一部作品,往往 内容很多,我们写评论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只能选择特点突出的几个方面展开,这样也比较 容易驾驭材料。其次,应当注意把目光始终对准作品本身,以审美的眼光对作品评优论劣, 不要写成读后感。 题目 3:选题应考虑自己的特点,评论要有高度。 例文 1 上海 邱俊铭 前几年,有一首流行歌曲叫做“沉默是金”。现在,这首歌已不再流行了,但“沉默是 金”这四个字却深深地印在了人们脑中,有些人甚至把这四个字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 沉默有时确实是金。沉默可以是一种无声的讽刺,可以起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例如,有时安慰某人,可以轻拍他的肩或紧握他的手。又如,谈到一个自己不熟悉不明白的 事物的时候,缄口不言也远远胜过不懂装懂、夸夸其谈。 可是,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来个沉默是金。这行得通吗?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 事。在一次欧洲举办的指挥家大赛上,要求每一个指挥家都指挥同一支曲子。轮到了日本青 年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他指挥到一半的时候,忽然感觉到乐谱中出了错,使得曲子的这一段 听上去不和谐。于是,他停了下来,指出了这个错误。可是每个评委都肯定地坚持说乐谱没 有问题。小泽征尔重新指挥。又到了那个不和谐的地方,他又停了下来。这一次他肯定地说: “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们全站起来,鼓掌向他祝贺大赛夺魁。原来,乐 谱确实是错了,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其实,当时并不是只有小泽征尔一个人发 现了乐谱上的错误,可是他们都顺滑而过、不了了之。只有小泽征尔一个人以充分的自信、 严谨的艺术态度,勇敢地指出了错误,所以也只有他一个人获得了金奖。 可见,“沉默是金”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行得通的。在该说话、该表态的时 候,沉默实际上是一种毫无原则的表现。这种圆滑而不负责任的方式自然是不可取的。在生 活中,这样的沉默是要不得的。在工作中,该说话的时候还是要大胆地说,不要怕说错,不 要怕说了以后担当责任。只是得防止泛泛而谈、人云亦云。看来,“沉默是金”实在是一门 艺术。 最后,以美国詹姆斯《强者的座右铭》中的一句作为本篇的结束语:“有时需要发言, 有时需要沉默。” 文章通过细致的辨析告诉我们:对“沉默是金”应既要看到它正确的一面,又要看到它 不足的一面。文章着重强调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沉默不语。既从理论上作全面分析,又从实 际出发突出重点
例文2 一一读《呼兰河传》 河北金兰 、何人绘得萧红像 读罢她为童年的小城所作的《呼兰河传》,了解了作者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漂泊流浪的 生,才真真切切地感悟到那位诗人作家为作者题的那句诗的意味——“何人绘得萧红像, 望断青天一缕霞”。萧红的一生,正如青天尽头那一缕红霞,艳丽而凄美,无奈的苍凉,绝 望深处残存着那游丝般的希望,希望又终难逃被绝望吞灭的厄运。 了解了萧红生命中本应洋溢青春激情和活力却充满动荡流离的11年,也是她生命中最 后的11年——一位3l岁便英年早逝的才女,也就可以理解作者在生命尽头,在病痛与死亡 的痛苦中挣扎着写出这本传记的良苦用心,那种在绝望的深渊中执著地期盼温情,温情中又 浸润了悲凉的复杂心境。一个20岁离家漂泊,曾经惨遭抛弃,走投无路的女子,终于幸 地遇见了毕生唯一的伴侣,相依为命,在20世纪30年代战火频烧的中国颠沛流离:终于幸 运地遇见了那个时代的一盏明灯—一鲁迅先生,从此有了与这位精神导师并肩作战的激情岁 月。但这一切的幸福都似那一缕丝细的霞光,艳丽而短暂,4年后,与萧军感情出现裂痕, 萧红只身前往日本,同年,作为伟大导师与精神庇护者的鲁迅先生逝世。流落异乡的陌生与 孤立,形单影只的寂寞,感情上难以愈合的伤口,身体的病弱,社会的动荡不安,辗转避战 的流离,人生中种种的不幸交织成她生命历程中最为寂寞的时期。在孤苦无依的时候,她以 怀想往昔的生活排遣现实的创痛,而生命中最安逸的时光无异于在慈爱的祖父的爱抚下无知 而快乐的童年,回到了童年,用一个孩子懵懂的视角加以成人理性的思考展开了对故乡那座 灰色的城的回忆。这已不可能是单纯地快乐得无杂质的回忆,字里行间渗透着悲凉的意味, 即便是一时忘情地想起一些欢快、热闹的场景,也总在不经意时悄悄将心境归于恍惚空寂, 现实的残酷总在刺痛着在回忆中获得短暂慰藉的心灵, 慰藉虽短暂,对于作者却是一次自我拯救。然而命运到底是作弄人的,作者正在用温情 的回忆小心翼翼地擦拭心头的伤口,坚强地准备生活的时候,一次意外的医疗事故如一片乌 云,扼杀了青天尽头那一缕彻底孤独的霞。读萧红的作品,如《生死场》之类,展现在眼前 的总是那个年代人们最普遍的生活状态,也是极为触目惊心的画面,像牲畜一样失去了尊严 的人坚强地挣扎在生与死的界限上。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作品背后那个女子坚强、倔强甚至近 乎固执的心,而在《呼兰河传》中,这份坚强熔化在纯挚的童心中,竟有了别样的意味 、只有一句话 《呼兰河传》是一部十万字的传记,作品结构也由“城、我、他”三部分构成。其中第 二章像一部记录片。作者将镜头拉近呼兰城,对准城内的东街西巷,将城内不同年龄 身份、阅历的人的生命状态简约而生动地表现出来。而第五、六章则更像是一部部电影,抑 或是记录片中的特写,把镜头对准普通人中最不凡的几个熟识的人,细致而生动地再现了呼
例文 2 ——读《呼兰河传》 河北 金兰 一、何人绘得萧红像 读罢她为童年的小城所作的《呼兰河传》,了解了作者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漂泊流浪的 一生,才真真切切地感悟到那位诗人作家为作者题的那句诗的意味——“何人绘得萧红像, 望断青天一缕霞”。萧红的一生,正如青天尽头那一缕红霞,艳丽而凄美,无奈的苍凉,绝 望深处残存着那游丝般的希望,希望又终难逃被绝望吞灭的厄运。 了解了萧红生命中本应洋溢青春激情和活力却充满动荡流离的 11 年,也是她生命中最 后的 11 年——一位 3l 岁便英年早逝的才女,也就可以理解作者在生命尽头,在病痛与死亡 的痛苦中挣扎着写出这本传记的良苦用心,那种在绝望的深渊中执著地期盼温情,温情中又 浸润了悲凉的复杂心境。一个 20 岁离家漂泊,曾经惨遭抛弃,走投无路的女子,终于幸运 地遇见了毕生唯一的伴侣,相依为命,在 20 世纪 30 年代战火频烧的中国颠沛流离;终于幸 运地遇见了那个时代的一盏明灯——鲁迅先生,从此有了与这位精神导师并肩作战的激情岁 月。但这一切的幸福都似那一缕丝细的霞光,艳丽而短暂,4 年后,与萧军感情出现裂痕, 萧红只身前往日本,同年,作为伟大导师与精神庇护者的鲁迅先生逝世。流落异乡的陌生与 孤立,形单影只的寂寞,感情上难以愈合的伤口,身体的病弱,社会的动荡不安,辗转避战 的流离,人生中种种的不幸交织成她生命历程中最为寂寞的时期。在孤苦无依的时候,她以 怀想往昔的生活排遣现实的创痛,而生命中最安逸的时光无异于在慈爱的祖父的爱抚下无知 而快乐的童年,回到了童年,用一个孩子懵懂的视角加以成人理性的思考展开了对故乡那座 灰色的城的回忆。这已不可能是单纯地快乐得无杂质的回忆,字里行间渗透着悲凉的意味, 即便是一时忘情地想起一些欢快、热闹的场景,也总在不经意时悄悄将心境归于恍惚空寂, 现实的残酷总在刺痛着在回忆中获得短暂慰藉的心灵。 慰藉虽短暂,对于作者却是一次自我拯救。然而命运到底是作弄人的,作者正在用温情 的回忆小心翼翼地擦拭心头的伤口,坚强地准备生活的时候,一次意外的医疗事故如一片乌 云,扼杀了青天尽头那一缕彻底孤独的霞。读萧红的作品,如《生死场》之类,展现在眼前 的总是那个年代人们最普遍的生活状态,也是极为触目惊心的画面,像牲畜一样失去了尊严 的人坚强地挣扎在生与死的界限上。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作品背后那个女子坚强、倔强甚至近 乎固执的心,而在《呼兰河传》中,这份坚强熔化在纯挚的童心中,竟有了别样的意味。 二、只有一句话 《呼兰河传》是一部十万字的传记,作品结构也由“城、我、他”三部分构成。其中第 一、二章像一部记录片。作者将镜头拉近呼兰城,对准城内的东街西巷,将城内不同年龄、 身份、阅历的人的生命状态简约而生动地表现出来。而第五、六章则更像是一部部电影,抑 或是记录片中的特写,把镜头对准普通人中最不凡的几个熟识的人,细致而生动地再现了呼
城人们真实的精神状态。但书中最重要的第三、四章讲述“我”的故事的部分,却是全书 最重要的一段文字。说它重要的原因,只是因为第三章开篇的那一句话 有人评论《呼兰河传》时说到,也许《呼兰河传》整部作品只说了这一句话,这便是一 句最平淡无奇的话:“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评论者认为这句话“平而出奇,虚 而生实,远而及近,空而纳万物”“是彻底的还原,是至纯之境”,认为它“包含了作品所有 的秘密:主题,调子,结构”。“‘城与人’是主题。‘我与祖父’代表生命流程的两极一一‘生 与死’′。‘住’显示了作品‘恒与变’的意蕴。”我对作品的理解还到不了这样高深的境界, 但踏着作者思绪的足迹去寻觅,便可知作者对城的回忆是由于祖父,忆城是忆祖父,写城是 为了写祖父,前两章一幕幕的生活场景仅仅是一个背景,一个布局,为的是让祖父在回忆中 可以安安稳稳、实实在在地坐在家中的后园里休憩。名为传城,实为忆祖父,因为那是作者 生命中享受到的最真切、最无私、最深挚、最温暖的关爱,忆城恋城,实是怀恋那段在祖父 的庇护下快乐而安闲的生命,离城弃城,原是因为这种爱伴随祖父的逝世而消失 与那句达至纯之境的文字相照应的,是在全书的末尾:“呼兰河这小城边,以前住着我 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将一张纯挚的回忆之网不落痕迹地一把收回。 三、最光辉的形象 那是一位温和慈爱的老人,善良,睿智,细致入微地照顾着天真的小孙女。那是一位六 十多岁还将一只猪抱回家亲手用黄泥包好烧熟,看着小孙女把所有嫩肉都吃掉才舍得吃的祖 父。那是一位气喘吁吁地追着鸭群跑只为抓一只鸭子给小孙女吃的年迈老人。那是一位怕穷 打更人听见小孙女无知的笑话心中难过悄悄关严房门的善良房东。那是一位晚上教孙女背唐 诗白天陪孙女在后园玩耍的老顽童 总而言之,那是你可以想像到的最善良慈爱的祖父,也是在我所读过的书中形象最光辉 的长辈。难怪作者在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光仅回忆祖父来自救,祖父也许是作者如青天般寂寞 晦暗的生命中唯一的一缕霞光,最无私最明丽的爱。 本文评《呼兰河传》,首先介绍了书的主要内容,而后重点评论书中的人物一一我的祖 父。从作者的特殊经历入手,分析刻画这一形象的情感背景,引出了人物的典型意义。题目 用得好,语言具有文学性 例文3 陈鲁民 数学家苏步青病逝,有人会问:谁是苏步青?物理学家袁家骝辞世,也有人会问:袁家 骝是谁?可是,影星张国荣驾鹤西去,如果还有人问:谁是张国荣?大家一定怀疑他是不是 外星人。的确,可以不夸张地说,当今中国,已很难找到一个一点儿也没听说过张国荣的人
兰城人们真实的精神状态。但书中最重要的第三、四章讲述“我”的故事的部分,却是全书 最重要的一段文字。说它重要的原因,只是因为第三章开篇的那一句话。 有人评论《呼兰河传》时说到,也许《呼兰河传》整部作品只说了这一句话,这便是一 句最平淡无奇的话:“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评论者认为这句话“平而出奇,虚 而生实,远而及近,空而纳万物”“是彻底的还原,是至纯之境”,认为它“包含了作品所有 的秘密:主题,调子,结构”。“‘城与人’是主题。‘我与祖父’代表生命流程的两极——‘生 与死’。‘住’显示了作品‘恒与变’的意蕴。”我对作品的理解还到不了这样高深的境界, 但踏着作者思绪的足迹去寻觅,便可知作者对城的回忆是由于祖父,忆城是忆祖父,写城是 为了写祖父,前两章一幕幕的生活场景仅仅是一个背景,一个布局,为的是让祖父在回忆中 可以安安稳稳、实实在在地坐在家中的后园里休憩。名为传城,实为忆祖父,因为那是作者 生命中享受到的最真切、最无私、最深挚、最温暖的关爱,忆城恋城,实是怀恋那段在祖父 的庇护下快乐而安闲的生命,离城弃城,原是因为这种爱伴随祖父的逝世而消失。 与那句达至纯之境的文字相照应的,是在全书的末尾:“呼兰河这小城边,以前住着我 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将一张纯挚的回忆之网不落痕迹地一把收回。 三、最光辉的形象 那是一位温和慈爱的老人,善良,睿智,细致入微地照顾着天真的小孙女。那是一位六 十多岁还将一只猪抱回家亲手用黄泥包好烧熟,看着小孙女把所有嫩肉都吃掉才舍得吃的祖 父。那是一位气喘吁吁地追着鸭群跑只为抓一只鸭子给小孙女吃的年迈老人。那是一位怕穷 打更人听见小孙女无知的笑话心中难过悄悄关严房门的善良房东。那是一位晚上教孙女背唐 诗白天陪孙女在后园玩耍的老顽童。 总而言之,那是你可以想像到的最善良慈爱的祖父,也是在我所读过的书中形象最光辉 的长辈。难怪作者在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光仅回忆祖父来自救,祖父也许是作者如青天般寂寞 晦暗的生命中唯一的一缕霞光,最无私最明丽的爱。 本文评《呼兰河传》,首先介绍了书的主要内容,而后重点评论书中的人物——我的祖 父。从作者的特殊经历入手,分析刻画这一形象的情感背景,引出了人物的典型意义。题目 用得好,语言具有文学性。 例文 3 陈鲁民 数学家苏步青病逝,有人会问:谁是苏步青?物理学家袁家骝辞世,也有人会问:袁家 骝是谁?可是,影星张国荣驾鹤西去,如果还有人问:谁是张国荣?大家一定怀疑他是不是 外星人。的确,可以不夸张地说,当今中国,已很难找到一个一点儿也没听说过张国荣的人
这就叫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如果“行功论赏”,传媒无疑居功至伟。 你只要上因特网,任何一个带有搜索功能的网站,都能轻而易举地查到数万条张国荣的 新闻:或者看报,就会成百上千次地看到张国荣的名字:你说俺没文化、不识字,那你总要 看电视、听广播吧,那更是声情并茂,到处都是“哥哥”的消息,真可谓铺天盖地,无缝不 入,直扑你的耳朵、眼睛,想躲都没地方躲。要是仅限于对张国荣之死知道了,议论了,叹 息过,也就算了,照样过日子,那倒也无所谓。毕竟“人固有一死”“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 的”。从24楼往下做“自由落体”运动,不论是大名鼎鼎的演艺明星,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 百姓,其结果都是一样的。而如果像某些星迷那样,因此而茶饭不思,五内俱焚,终日以泪 洗面,甚至痛不欲生,那就有点不值得了,尽管这是他的自由。 要是星迷们那一阵子难受过去了,泪也流了,神也伤了,该纪念也纪念了,该祭奠也祭 奠了,然后擦干眼泪,振奋精神,再追新星,也是情理之所在,合乎逻辑的选择。怕就怕有 些超级星迷沉缅于此不可自拔,终日心神不安,思绪恍惚。看报,报上是“哥哥”的报道 上网,网上是“哥哥”的信息:看电视,屏幕上是“哥哥”的旧作新闻:白日梦鬼,只见“哥 哥”招手,于是便“我也来了”,走上张国荣的路。我这还真不是随意杜撰,自张国荣跳楼 后的3天里,香港就有6人自杀,而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北京,近日也发生多起自杀或自杀未 遂事件,其中就不乏狂热的追星族,被心理专家称为“张国荣现象”(4月8日《北京青年 报》)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所以,任何负责任的媒体都应该教育提醒人 们关爱生命,而不能给自杀提供任何美丽的理由,包括明星的自杀。可是,不知是为了逞口 舌之快,还是表明自己的独到见解,某些传媒和名人却在有意无意地渲染美化张国荣的自杀 或曰“诗意的逝去”,“飘然而去”,或用死亡“完成了一个传奇”,或曰“为了让青春永驻”, “画上一个美丽的句号”等等。这对于饱经风霜的人来说,当然不会有啥影响,就当是发高 烧说胡话:可对那些涉世未深天真幼稚的追星族来说,就可能是致命的诱惑,如果他们也想 像心中的偶像那样“让青春永驻”,也“画上一个美丽的句号”,悲剧就可能发生。鉴 于此,如果你是一个负责的娱记,如果你是一个有良知的写手,那么,对张国荣之死那 亢奋的渲染,那“诗意”的炒作,就请到此为止吧,各位也该歇歇了 本文是针对某些媒体在张国荣自杀事件上的做法所发的议论。文章一针见血,揭出了自 杀对青少年的危害,批评了不负责任地美化自杀行为的错误认识。 例文4 黄勇 广东高校参照就业率高低淘汰所谓“冷门”专业的做法,引起了各界的争议(《中国青 年报》4月15日报道),这并不奇怪。因为就业率高的专业不一定是热门,就业率低的专业
这就叫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如果“行功论赏”,传媒无疑居功至伟。 你只要上因特网,任何一个带有搜索功能的网站,都能轻而易举地查到数万条张国荣的 新闻;或者看报,就会成百上千次地看到张国荣的名字;你说俺没文化、不识字,那你总要 看电视、听广播吧,那更是声情并茂,到处都是“哥哥”的消息,真可谓铺天盖地,无缝不 入,直扑你的耳朵、眼睛,想躲都没地方躲。要是仅限于对张国荣之死知道了,议论了,叹 息过,也就算了,照样过日子,那倒也无所谓。毕竟“人固有一死”,“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 的”。从 24 楼往下做“自由落体”运动,不论是大名鼎鼎的演艺明星,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 百姓,其结果都是一样的。而如果像某些星迷那样,因此而茶饭不思,五内俱焚,终日以泪 洗面,甚至痛不欲生,那就有点不值得了,尽管这是他的自由。 要是星迷们那一阵子难受过去了,泪也流了,神也伤了,该纪念也纪念了,该祭奠也祭 奠了,然后擦干眼泪,振奋精神,再追新星,也是情理之所在,合乎逻辑的选择。怕就怕有 些超级星迷沉缅于此不可自拔,终日心神不安,思绪恍惚。看报,报上是“哥哥”的报道; 上网,网上是“哥哥”的信息;看电视,屏幕上是“哥哥”的旧作新闻;白日梦鬼,只见“哥 哥”招手,于是便“我也来了”,走上张国荣的路。我这还真不是随意杜撰,自张国荣跳楼 后的 3 天里,香港就有 6 人自杀,而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北京,近日也发生多起自杀或自杀未 遂事件,其中就不乏狂热的追星族,被心理专家称为“张国荣现象”(4 月 8 日《北京青年 报》)。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所以,任何负责任的媒体都应该教育提醒人 们关爱生命,而不能给自杀提供任何美丽的理由,包括明星的自杀。可是,不知是为了逞口 舌之快,还是表明自己的独到见解,某些传媒和名人却在有意无意地渲染美化张国荣的自杀, 或曰“诗意的逝去”,“飘然而去”,或用死亡“完成了一个传奇”,或曰“为了让青春永驻”, “画上一个美丽的句号”等等。这对于饱经风霜的人来说,当然不会有啥影响,就当是发高 烧说胡话;可对那些涉世未深天真幼稚的追星族来说,就可能是致命的诱惑,如果他们也想 像心中的偶像那样“让青春永驻”,也“画上一个美丽的句号”,悲剧就可能发生。鉴 于此,如果你是一个负责的娱记,如果你是一个有良知的写手,那么,对张国荣之死那 亢奋的渲染,那“诗意”的炒作,就请到此为止吧,各位也该歇歇了。 本文是针对某些媒体在张国荣自杀事件上的做法所发的议论。文章一针见血,揭出了自 杀对青少年的危害,批评了不负责任地美化自杀行为的错误认识。 例文 4 黄 勇 广东高校参照就业率高低淘汰所谓“冷门”专业的做法,引起了各界的争议(《中国青 年报》4 月 15 日报道),这并不奇怪。因为就业率高的专业不一定是热门,就业率低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