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 【文本解读】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 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 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 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 写法。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本文属于新课标规定选择性必修篇目。学习要求: 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 3.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4.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文本知识点勾览】 、重点实词 (一)通假字: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其级七千有余( 3.少国( (二)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古义(语境义)。 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义: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复循西谷复古义: 今义:往复,重复 4.戊申晦晦古义 今义:昏暗,夜晚 5.多平方 平方古义 今义:数学名词 (三)词类活用:解释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 1.汶水西流( 2.济水东流( 3.崖限当道者( 4.道少半( (四)一词多义 (1)当其南北分者() (2)崖限当道者() (3)僻不当道者(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余始循以入() (3)余所不至也() (4)其级七千有余() 3、阴 (1)其阴,济水东流( (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及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2)及既上() (3)皆不及往() (1)道皆砌石为磴( (2)道少半()
1 登泰山记 【文本解读】 本文是姚鼐在 1774 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 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 形 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 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文章的顺序是: 总写泰山的 位置, 记述登山的过程, 山顶看日出, 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 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 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 写法。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本文属于新课标规定选择性必修篇目。学习要求: 1.掌握“阴” “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 3.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4.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文本知识点勾览】 一、重点实词 (一)通假字: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 2.其级七千有余( ) 3.少圜( ) (二)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古义(语境义)。 1.至于泰安 至于 古义: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 是月丁未 是 古义: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 复循西谷 复 古义: 今义:往复,重复 4. 戊申晦 晦 古义: 今义:昏暗,夜晚 5. 多平方 平方 古义: 今义:数学名词 (三)词类活用:解释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 1.汶水西流( ) 2.济水东流( ) 3.崖限当道者( ) 4.道少半( ) (四)一词多义 1.当 (1)当其南北分者( ) (2)崖限当道者( ) (3) 僻不当道者( ) 2、余 (1)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 (2) 余始循以入( ) (3)余所不至也( ) (4)其级七千有余( ) 3、阴 (1)其阴,济水东流( ) (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3)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 4、及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 (2)及既上( ) (3)皆不及往( ) 5、道 (1)道皆砌石为磴( ) (2)道少半( )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6)万户侯岂足道哉()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2)其远古刻尽漫灭() 7、居 (1)半山居雾若带然( (2)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3)居十日( (4)居庙堂之高( (1)自京师乘风雪()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4)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9、或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3)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4)或曰:“六国破灭,率赂秦耶?”( (1)极天云一线异色(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3)初极狭,裁通人( (4)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11、坐 (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2)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 (3)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4)停车坐爱枫林晚() (1)余始循以入(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二、重点虚词 说明下列句子中的指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余始循以入( (3)回视日观以西峰( 2、于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于是余有叹焉() (3)古人之观于天地() (4)其势弱于秦() (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2
2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 (6)万户侯岂足道哉( ) 6、漫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 (2)其远古刻尽漫灭( ) 7、居 (1)半山居雾若带然( ) (2)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 (3)居十日( ) (4)居庙堂之高( ) 8、乘 (1)自京师乘风雪( )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3)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 (4)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 9、或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 (3)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4)或曰:“六国破灭,率赂秦耶?”( ) 10、极 (1)极天云一线异色( )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 (3)初极狭,裁通人( ) (4)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 11、坐 (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 (2)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 ) (3)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 (4)停车坐爱枫林晚( ) 12、始 (1)余始循以入( )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4)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 二、重点虚词 说明下列句子中的指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 (2)余始循以入( ) (3)回视日观以西峰( ) 2、于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2)于是余有叹焉( ) (3)古人之观于天地( ) (4)其势弱于秦 ( ) (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 3、之
(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褒之庐冢也()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 三、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判断句式类型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译文: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译文: 至于泰安( 译文 5.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译文 6.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译文: 7.生石罅( 8.余始循以入( 译文 9.中谷绕泰安城下( 译文 四、文学文化常识 1、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是中 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列中华十大名山之首,位于山东泰安,自然景观 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 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 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 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 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 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 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于1987年被列入世 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一个自然文化双遗产。 2、桐城派和姚鼐: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 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 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 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 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他有室名借抱轩,学者称 他为惜抱先生。他少时家贫而体弱多病,学习刻苦。乾隆二十八年(1765)中进士,历任 山东、湖南副考官。《四库全书》馆开,任纂修员。他发展了方苞、刘大櫆的理论,提出 文章要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多读多做,要从摹仿到自我脱化。 姚鼐完成了桐城派完整的理论体系,使这个派别真正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古文流派,他是散 文史上一位有较大影响的作家。由于生活经验所限,他的散文内容较贫乏,偏重形式,写景 文章成就高。公元1774年冬,姚鼐游泰山后写了《登泰山记》,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 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 3、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3
3 (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 (2)褒之庐冢也 ( )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 (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 (5)石之铿然有声者( ) 三、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判断句式类型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 ) 译文: 2. 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 译文: 3.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 译文: 4. 至于泰安( ) 译文: 5.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译文: 6. 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 译文: 7. 生石罅( ) 译文: 8. 余始循以入( ) 译文: 9. 中谷绕泰安城下( ) 译文: 四、文学文化常识 1、泰山是我国的“ 五岳”之首, 有“中华国山”、“ 天下第一 山”之美誉,是中 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列 中华十大名山 之首,位于 山东泰安,自然景观 雄伟高大, 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 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 72 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 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 27 次。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 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 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 赞叹, 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 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 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于 1987 年被列入世 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一个自然文化双遗产。 2、桐城派和姚鼐: 中国清代散文流派。 创始人方苞。 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 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 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 逐步丰富发展, 成为一个体系。 方苞谓 “义”,即言有物, 指 文章的内容; “法 ”,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 形式统一,古文当以 “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 1731-1815 )字姬传,一字梦谷。他有室名惜抱轩,学者称 他为惜抱先生。他少时家贫而体弱多病,学习刻苦。乾隆二十八年( 1765 )中进士,历任 山东、湖南副考官。 《四库全书》馆开,任纂修员。他发展了方苞、刘大櫆的理论,提出 文章要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多读多做,要从摹仿到自我脱化。 姚鼐完成了桐城派完整的理论体系,使这个派别真正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古文流派,他是散 文史上一位有较大影响的作家。由于生活经验所限,他的散文内容较贫乏,偏重形式,写景 文章成就高。 公元 1774 年冬,姚鼐游泰山后写了《登泰山记》 ,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 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 3、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 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记"是一种古代文 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4、“阳”和“阴”这是一对相反的概念。古代很多事情都分阴阳,用阴阳来解释万 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昼夜、男女以至脏腑、气血等。古代文学作品中,用阴阳来说山 水很常见。本课“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其中的阳、阴分别指泰山的南 面和北面,是在说山。初中学过的《愚公移山》中有“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这个“阴”说的是水,指汉水的南面 【文本赏鉴】 1.《登泰山记》选自 作者 是 代 派代表人物,他和 被誉为“桐城三祖”。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风雪, 齐河、长清 泰山西北 谷, 长城之限 泰安 3.山多石 石苍黑色 少杂树 石罅, 。冰雪,无瀑水 [课堂演练] 基础巩固 1.下列划横线词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汶(wen)水济(ji)水徂(cu)徕 B.绛(jang)皓石罅(xi)膝(q)齐 C.若偻()少圜(yuan)搏( chu pu) D.须臾(yu)山巅(din)姚鼐(nai) 2.对下列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 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循:沿着 C.其远古刻尽漫失漫:流失 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几:几乎 3.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4.选出与“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的一项() A.腰白玉之环 B.孔子师郯子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其阴,济水东流 5.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去中白若樗辅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6.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多石,(山)少土 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 C.(山)少杂树,(山)多松 D.(山)生石罅,(树)皆平顶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4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 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记"是一种古代文 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4、“阳”和“阴”这是一对相反的概念。古代很多事情都分阴阳,用阴阳来解释万 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昼夜、男女以至脏腑、气血等。古代文学作品中,用阴阳来说山 水很常见。本课“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其中的阳、阴分别指泰山的南 面和北面,是在说山。初中学过的《愚公移山》中有“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这个“阴”说的是水,指汉水的南面。 【文本赏鉴】 1.《登泰山记》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代_________派代表人物,他和 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桐城三祖”。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_______风雪,______齐河、长清,________泰山西北 谷,__________长城之限,___________泰安。 3.山多石,__________。石苍黑色,_________,__________。少杂树,___________,生 石罅,______________。冰雪,无瀑水,_______________。 [课堂演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划横线词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汶(wèn)水 济(jǐ)水 徂(cú)徕 B.绛(jiàng)皓 石罅(xià) 膝(qī)齐 C.若偻(lǚ) 少圜(yuán) 摴蒱(chū pú) D.须臾(yú) 山巅(diān) 姚鼐(nài) 2.对下列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 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循:沿着 C.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流失 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几:几乎 3.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4.选出与“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腰白玉之环 B.孔子师郯子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其阴,济水东流 5.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去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6.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多石,(山)少土 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 C.(山)少杂树,(山)多松 D.(山)生石罅,(树)皆平顶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句中的 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一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流派 8.对泰山日出这段文字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先从日出前的风、雪、云写起,与上文“苍山负雪”照应:“大风扬积雪击面”,这 是日出前在寒山之顶的感受,十分真切。 B.作者抓住日出时色彩变化的这一特点,以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了日出的雄伟、壮丽的 景象。 C.作者回头看西边山峰,是由高向低俯视,“絳皓驳色”,显示了“红裝素裹,分外妖 烧”的日出美景 D.本段上文是泰山夕照图,本段是泰山日出图,前者着力指“静”状,后者有意给“动” 态,动静相宜,相辅相成。 9情景式句式默写 (1)作者开章写道“ 这一笔把山和水联系起来了。 。”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 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 (3)“ ,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 点进一步明朗了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4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隆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 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 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 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 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间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 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 邪?其亦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世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方以长:长方形 B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教授:当时官名。 C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遗风余思:存留于后人心目中的典范德行 D晋王右军墨池王右军:文中的王君盛。 2下列句中“岂”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岂其学不如彼邪? C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D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3.翻译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A羲之之书,晚乃善。 译: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达到精妙的地步 B教授王君恐其不章也 译:教授王先生担心它没有章法。 C.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盈间以揭之。译:写“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楹柱上 D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译:被后世人继承又该怎么样呢?(意即一定会 发扬光大。) 4对本文文意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记叙为主,围绕“墨池”写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经历和成就。 B本文以议论为主,虽承认王羲之的先天因素,但更强调其后天的努力,因而鼓励人们成就 事业要勤学苦练 C本文以记叙为主,主要交代了“墨池”的由来,同时也写了与之有关的人和事
5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句中的 “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一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流派。 8.对泰山日出这段文字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先从日出前的风、雪、云写起,与上文“苍山负雪”照应;“大风扬积雪击面”,这 是日出前在寒山之顶的感受,十分真切。 B.作者抓住日出时色彩变化的这一特点,以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了日出的雄伟、壮丽的 景象。 C.作者回头看西边山峰,是由高向低俯视,“絳皓驳色”,显示了“红装素裹,分外妖 烧”的日出美景。 D.本段上文是泰山夕照图,本段是泰山日出图,前者着力指“静”状,后者有意给“动” 态,动静相宜,相辅相成。 9.情景式句式默写 (1)作者开章写道 “ , ; , 。”这一笔把山和水联系起来了。 (2).“ , 。”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 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 (3) “ , ”,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 点进一步明朗了。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 1-4 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隆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 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 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 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 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间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 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 邪?其亦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世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方以长:长方形。 B.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教授:当时官名。 C.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 遗风余思:存留于后人心目中的典范德行。 D.晋王右军墨池 王右军:文中的王君盛。 2.下列句中“岂”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B.岂其学不如彼邪? C.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D.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3..翻译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A.羲之之书,晚乃善。 译: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达到精妙的地步。 B.教授王君恐其不章也。 译:教授王先生担心它没有章法。 C.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盈间以揭之。 译:写“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楹柱上。 D.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译:被后世人继承又该怎么样呢?(意即一定会 发扬光大。) 4.对本文文意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记叙为主,围绕“墨池”写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经历和成就。 B.本文以议论为主,虽承认王羲之的先天因素,但更强调其后天的努力,因而鼓励人们成就 事业要勤学苦练。 C.本文以记叙为主,主要交代了“墨池”的由来,同时也写了与之有关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