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基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蒙曰:“士别三日,口口口口口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2)口口口口口口口,惟解漫天作雪飞 (3)《竹里馆》写出有明月相伴而并不孤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惬意的隐居生活的诗句是: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 (4)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懂得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 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5)默写《春夜洛城闻笛》一诗: 口囗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囗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我想起这些,我多么 ao hui (2)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 ban lan( )的山雕,奔驰的 鹿群。 (3)这个方面,情况就ji6 ng hu bu tong( ),而且一反既往了 (4)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 gi er bu she(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李老师工作非常勤奋,常常废寝忘食 B.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良的成绩 C.我们必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实现全民族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 D.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无所不为的程度。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阅读名著开拓了我的视野,也提高了我的写作。 (修改:把“写作”改为“写作水平”。) B.听说学校要成立天文小组,我们班长他首先第一个报了名 (修改:删去“听说”和“他”。) C.经过医生的诊治,他的病终于恢复了
1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 2017-2018 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基础。(24 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 分) (1)蒙曰:“士别三日,口口口口口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2)口口口口口口口,惟解漫天作雪飞。 (3)《竹里馆》写出有明月相伴而并不孤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惬意的隐居生活的诗句是: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 (4)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懂得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 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5)默写《春夜洛城闻笛》一诗: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 分) (1)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我想起这些,我多么ào huǐ ( )! (2)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bān lán( )的山雕,奔驰的 鹿群。 (3)这个方面,情况就 jiǒng hū bù tóng( ),而且一反既往了。 (4)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 qì ér bù shě(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句是( )(3 分) A.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李老师工作非常勤奋,常常废寝忘食 ....。 B.只有坚持不懈 ....地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良的成绩。 C.我们必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实现全民族梦寐以求 ....的伟大理想。 D.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无所不为 ....的程度。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阅读名著开拓了我的视野,也提高了我的写作。 (修改:把“写作”改为“写作水平”。) B. 听说学校要成立天文小组,我们班长他首先第一个报了名。 (修改:删去“听说”和“他”。) C. 经过医生的诊治,他的病终于恢复了
(修改:把“恢复”改为“治好”。) D.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下都不能使他讲出党的秘密。 (修改:删去“在”和“下”。) 5.请在横线上续写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4分) 学会宽容,宽容是容纳大树小草的田野,是接受阳光暴雨的天空 阅读(46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8题。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 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 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先帝不以臣卑鄙/蒙辞以军中多务 C、蒙乃始就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卿今当涂掌事/但当涉猎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8.吕蒙“就学”前后有怎样的变化?结合学习或生活实际,谈一谈本文带给你怎样的启发。(3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司马光勤学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 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 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2 (修改:把“恢复”改为“治好”。) D. 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下都不能使他讲出党的秘密。 (修改:删去“在”和“下”。) 5.请在横线上续写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4 分) 学会宽容,宽容是容纳大树小草的田野,是接受阳光暴雨的天空, 是 _ ,是 _ 。 二、阅读(46 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6~18 题。 (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10 分)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 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士别三日,即 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B、先帝不以.臣卑鄙/蒙辞以.军中多务 C、蒙乃始就.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卿今当.涂掌事/但当.涉猎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吕蒙“就学”前后有怎样的变化?结合学习或生活实际,谈一谈本文带给你怎样的启发。(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 分) 司马光勤学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 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 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 “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 俟能讽诵乃已,……”俟:等到。讽诵:背诵。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 ”强志:记得牢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尝主编《资治通鉴》 (2)患记忆不若人 (3)或马上 10.对画线的句子“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等他长大了,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 B、等他长大了,读了哪些古代书籍,他依然记得很清楚。 C、依靠他的强大的记忆,长大了,还记得安放书籍的地方 D、依靠他的强大的记忆,等到他长高了,拿得到(家中放得高)的古代书籍。 11.司马光学习的特点是?(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一(10分) 母亲是永远的阳光地带 ①春季的一天中午,我下班回到家,看见母亲正在晒被子,便也想把被子晒一下。 ②我把被子抱出来,晒在晾衣绳的两端,吃过午饭,我便上班去 ③下班回来,我一进家门,便看见了我的被子。与中午不同的是,它们已经被晒在阳光最好的 地带,夕阳将雪白的被里镀上一层浅浅的金色。而母亲的被子却寂寞的呆在晾衣绳的一头,房屋的 阴影默默地在它们身上画着单调而规则的几何图形。 ④我走到我的被子面前,用手抚摸了一下,它们是温暖的。 ⑤它们当然是温暖的,温暖如母亲的手心。 ⑥我又抚摸了下母亲的被子,它们是清凉的 ⑦它们当然是清凉的,清凉如母亲的手背 ⑧我的眼睛忽然呈现出往昔的许多情节:家里质地最好的那条床单,方位最佳的那个房间,开 得最漂亮的那盆鲜花,做得最好吃的那盘菜,甚至吃饭时图案最精致的那只碗……这些事物如我身 处的这段阳光地带一样,都是我的
3 (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 “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既:已。 “俟能讽诵乃已,……”俟:等到。 讽诵:背诵。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强志:记得牢。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 分) (1)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2)患.记忆不若人________ (3)或.马上 10.对画线的句子“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等他长大了,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 B、等他长大了,读了哪些古代书籍,他依然记得很清楚。 C、依靠他的强大的记忆,长大了,还记得安放书籍的地方。 D、依靠他的强大的记忆,等到他长高了,拿得到(家中放得高)的古代书籍。 11.司马光学习的特点是?(用自己的话回答)(3 分) (三) 课外现代文阅读一(10 分) 母亲是永远的阳光地带 ①春季的一天中午,我下班回到家,看见母亲正在晒被子,便也想把被子晒一下。 ②我把被子抱出来,晒在晾衣绳的两端,吃过午饭,我便上班去。 ③下班回来,我一进家门,便看见了我的被子。与中午不同的是,它们已经被晒在阳光最好的 地带,夕阳将雪白的被里镀上一层浅浅的金色。而母亲的被子却寂寞的呆在晾衣绳的一头,房屋的 阴影默默地在它们身上画着单调而规则的几何图形。 ④我走到我的被子面前,用手抚摸了一下,它们是温暖的。 ⑤它们当然是温暖的,温暖如母亲的手心。 ⑥我又抚摸了下母亲的被子,它们是清凉的。 ⑦它们当然是清凉的,清凉如母亲的手背。 ⑧我的眼睛忽然呈现出往昔的许多情节:家里质地最好的那条床单,方位最佳的那个房间,开 得最漂亮的那盆鲜花,做得最好吃的那盘菜,甚至吃饭时图案最精致的那只碗……这些事物如我身 处的这段阳光地带一样,都是我的
⑨我知道,对于母亲来说,这些情节不是偶然。 ⑩人生短暂而漫长的征途上,给你快乐的也许是你的朋友,让你美丽的也许是你的爱人,令你 充实的也许是你的事业,但是,使你温暖的必定是你的母亲。她用她的手背为你阻挡着她力所能及 的所有的风霜,也用她的 手心为你释放着绵绵不绝的温暖阳光。 D母亲是永远的阳光地带。 12.找出第③段中饱含作者感情的语句,并分析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3分) 13.第⑤⑦两段和下文中哪句话相照应?其中“温暖”和“清凉”各有两层意思,请分别加以解释 (5分) 照应句 “温暖”: “清凉”: 14.第⑧段作者连用5个“最”的作用是什么?(2分) (四)课外现代文阅读二(17分) 蔷薇几度花 丁立梅 (1)喜欢那丛蔷薇 (2)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 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 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 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3)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 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4)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 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 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 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5)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
4 ⑨我知道,对于母亲来说,这些情节不是偶然。 ⑩人生短暂而漫长的征途上,给你快乐的也许是你的朋友,让你美丽的也许是你的爱人,令你 充实的也许是你的事业,但是,使你温暖的必定是你的母亲。她用她的手背为你阻挡着她力所能及 的所有的风霜,也用她的 手心为你释放着绵绵不绝的温暖阳光。 ⑾母亲是永远的阳光地带。 12.找出第③段中饱含作者感情的语句,并分析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3 分) 13.第⑤⑦两段和下文中哪句话相照应?其中“温暖”和“清凉”各有两层意思,请分别加以解释。 (5 分) 照应句: “温暖”: “清凉”: 14.第⑧段作者连用 5 个“最”的作用是什么?(2 分) (四) 课外现代文阅读二(17 分) 蔷薇几度花 丁立梅 ⑴喜欢那丛蔷薇。 ⑵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 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 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 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⑶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 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⑷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 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 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 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⑸可不是么! 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
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 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 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6)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 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一一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 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一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 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8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 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 人在等着买呢。” (9)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天生的残疾,断 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 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⑩0“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D“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0“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 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4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 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 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 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 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 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15.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4分) 记忆: 稀奇: 16.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6分 (1)赏析句子: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3分) (2)句子“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中加点的“甜”字好在哪里?(3分) 17.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4分)
5 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 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 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⑹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 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⑺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 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 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⑻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 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 人在等着买呢。” ⑼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天生的残疾,断 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 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⑽“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⑾“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⑿“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⒀“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 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⒁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 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 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 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 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 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15.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4 分) 记忆: 。 稀奇: 。 16.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6 分) (1)赏析句子: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3 分) (2)句子“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中加点的“甜”字好在哪里?(3 分) 17.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