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神文化( ideological culture) o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培育出 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 教感情、民族性格等。 o精神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 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是人类 文化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培育出 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 教感情、民族性格等。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 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是人类 文化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三)精神文化(ideological culture)
(三)精神文化( ideological culture) 精神文化的结构层面】 o书面文化:以书面形式而凝固了的精神文化 o行为文化:指以语言、礼俗、仪容、服饰、动作等形态 出现的行为模式,是心理文化的直接显示。 o艺术文化:是代表人们艺术活动的方式和艺术产品的总 和 o心理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长期孕育而产生的思维 方式、价值标准、审美观念、价值观念等所组成的有机 的总体结构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精神文化的结构层面】 书面文化:以书面形式而凝固了的精神文化。 行为文化:指以语言、礼俗、仪容、服饰、动作等形态 出现的行为模式,是心理文化的直接显示。 艺术文化:是代表人们艺术活动的方式和艺术产品的总 和。 心理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长期孕育而产生的思维 方式、价值标准、审美观念、价值观念等所组成的有机 的总体结构。 (三)精神文化(ideological culture)
五、文化适泫 1人类历史发展的四个阶段 o①南方古猿阶段,距今约300万~200万/150万年,目前主要发现在非洲。具有 适应直立行走的体质结构的特点,平均脑量接近500m,能打制简单的砾石 工具。 o②直立人阶段,距今约200万/150万~40/30万年,亚、非、欧三洲都有发现。 平均身高160cm,脑量早期约800ml,晚期为1200m,能制作较进步的旧石器 ,并开始用火,还可能已有人类的有声语言。 o③早期智人阶段,距今30/20万~5万年,体质上更接近现代人,脑量进一步增 加,能制作不同形式的标准化石器,具备人工取火的能力。 ④晚期智人阶段,大约从5万年开始,逐渐发展为现代世界上的各人种。文 化上已有雕刻绘画艺术,并出现装饰品。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五、文化适应 1 人类历史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南方古猿阶段,距今约300万~200万/150万年,目前主要发现在非洲。具有 适应直立行走的体质结构的特点,平均脑量接近500ml,能打制简单的砾石 工具。 ②直立人阶段,距今约200万/150万~40/30万年,亚、非、欧三洲都有发现。 平均身高160cm,脑量早期约800ml,晚期为1200ml,能制作较进步的旧石器 ,并开始用火,还可能已有人类的有声语言。 ③早期智人阶段,距今30/20万~5万年,体质上更接近现代人,脑量进一步增 加,能制作不同形式的标准化石器,具备人工取火的能力。 ④晚期智人阶段,大约从5万年开始,逐渐发展为现代世界上的各人种。文 化上已有雕刻绘画艺术,并出现装饰品
五、文化适泫 2人类的出现及其对环境的适液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经历来看,人类脱离动物界独立发展, 有两个主要特征。这两个特征都是在人类适应环境而发展中 产生的。 个是人开始直立行走,脑量增加,使人的体质方面发生重 大变化(生物适应)。 o另一个是人类对工具和火的使用,对工具的制造和人工取火 的出现(文化适应)。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2 人类的出现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经历来看,人类脱离动物界独立发展, 有两个主要特征。这两个特征都是在人类适应环境而发展中 产生的。 一个是人开始直立行走,脑量增加,使人的体质方面发生重 大变化(生物适应)。 另一个是人类对工具和火的使用,对工具的制造和人工取火 的出现(文化适应)。 五、文化适应
六、文化遗产 1人类遗产资源的类型 遗产资源分四个类型 自然遗产文化遗产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从申报和管理的层次上,中国的遗产资源又被分为三层 世界级、国家级、地方级 人类遗产的代表作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 人类遗产资源的类型 遗产资源分四个类型 ◼ 自然遗产 文化遗产 ◼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申报和管理的层次上,中国的遗产资源又被分为三层 世界级、国家级、地方级 人类遗产的代表作 昆曲 六、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