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矿物与岩石 第一节地壳运动与地质作用 地球的构造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经卫星测定,地球是一个“梨状体”,其南极内凹、北极外凸 地球的赤道半径R=637816Km,极半径R=6356755Km;扁平率为 1/29825;表面积为51×108km2;体积为10820×1012km3;质量约 为5.98×1021吨。从卫星上观察,地球是一个蓝色的球体 图11卫星拍为地球照片
第一章 矿物与岩石 第一节 地壳运动与地质作用 一、地球的构造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经卫星测定,地球是一个“梨状体”,其南极内凹、北极外凸。 地球的赤道半径R=6378.16 Km,极半径R=6356.755Km;扁平率为 1/298.25;表面积为51×108km2;体积为1.0820×1012km3;质量约 为5.98×1021吨。从卫星上观察,地球是一个蓝色的球体。 图1-1 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图1-1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图1-1 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2.地球的层圈构造 按组成地球物质的形态不同可将地球划分为外圈层和内圈层,其 外圈层包括大气圈和水圈(生物圈);而其内圈层包括地壳、地 幔和地核 地球大气圈的厚度大约有两三千公里。大气的成分复杂,但主要 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总质量约为5000多亿吨,其中氮气约占空气 总容积的78%,氧气约占21%。地球的大气圈按距离地球表面由 近至远被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厚约16~18km)、平流层(到约 50km高空)、中间层(到约85km高空)、热层(到约500km 800km高空)和散逸层。风霜雨雪、云雾冰雹等变化多端的大气 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内 地球的水是由地球诞生初期弥漫在大气层中的水蒸气慢慢凝结形 成的,总水量约14亿km3。水圈主要由海洋构成,海洋的面积约 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73%。陆地水以 冰川水为主,分布在高山和两极地区,其余的陆地水分布在湖泊、 江河、沼泽和地壳岩土体的空隙中。地球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所存在和活动的空间又称为生物圈
2.地球的层圈构造 ⚫ 按组成地球物质的形态不同可将地球划分为外圈层和内圈层,其 外圈层包括大气圈和水圈(生物圈);而其内圈层包括地壳、地 幔和地核。 ⚫ 地球大气圈的厚度大约有两三千公里。大气的成分复杂,但主要 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总质量约为5000多亿吨,其中氮气约占空气 总容积的78%,氧气约占21%。地球的大气圈按距离地球表面由 近至远被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厚约16~18km)、平流层(到约 50km高空)、中间层(到约85km高空)、热层(到约500km~ 800km高空)和散逸层。风霜雨雪、云雾冰雹等变化多端的大气 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内。 ⚫ 地球的水是由地球诞生初期弥漫在大气层中的水蒸气慢慢凝结形 成的,总水量约14亿km3。水圈主要由海洋构成,海洋的面积约 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7.3%。陆地水以 冰川水为主,分布在高山和两极地区,其余的陆地水分布在湖泊、 江河、沼泽和地壳岩土体的空隙中。地球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所存在和活动的空间又称为生物圈
约占地球体积的0.5%。地壳由坚硬的岩层和岩层风化后所形成的土 层组成。组成地壳的物质主要是地球中比较轻的硅镁和硅铝等物质。 地壳的上层为硅镁层,密度g/cm3,下层为硅铝层,密度g/cm。地壳 的下表面是莫霍(Moho)面,地震波在该处发生突变,该面以首先 发现其存在的南斯拉夫地球物理学家命名。地壳最薄处约1.6km(在 海底海沟沟底处),海底部分厚约6~10km,而其最厚处则约70km。 地球形成至今约有45~46亿年的历史,其地壳部分则是后来才形成 的。按地壳中所含的放射性元素的衰减规律,目前测得的地壳年龄 约为38亿年。人类的工程活动目前仍限制在地壳的范围之内 ●图1-2地球的层圈结构示意图
地壳是地球内层圈中的最外层,是地球内圈层最外部的一层薄壳, 约占地球体积的0.5%。地壳由坚硬的岩层和岩层风化后所形成的土 层组成。组成地壳的物质主要是地球中比较轻的硅镁和硅铝等物质。 地壳的上层为硅镁层,密度g/cm3 ,下层为硅铝层,密度g/cm3。地壳 的下表面是莫霍(Moho)面,地震波在该处发生突变,该面以首先 发现其存在的南斯拉夫地球物理学家命名。地壳最薄处约1.6km(在 海底海沟沟底处),海底部分厚约6~10 km,而其最厚处则约70km。 地球形成至今约有45~46亿年的历史,其地壳部分则是后来才形成 的。按地壳中所含的放射性元素的衰减规律,目前测得的地壳年龄 约为38亿年。人类的工程活动目前仍限制在地壳的范围之内。 ⚫ 图1-2 地球的层圈结构示意图
1800 生 大气 水 活 动 地 290o 地核 尽 632 图1-2地球的层圈结构示意图
图1-2 地球的层圈结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