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这也反映出书写工具的落后。在中国古代,读书人不 用学习五大车的竹简,也可达到学富五车”的程度应始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解析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时期宦官蔡伦又改进了造纸术纸张取代竹茼成为更加便 利的书写工具 答案 2就中国古代的物理学而言,力学知识与农耕技术、都邑建筑、铁制工具、水利工程、船舶制造 材料选配等紧密相连;光学知识则与古镜研制、自然观察、天然晶体的考察等息息相关。这反 映出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是() A.关注规律探求 B重视实用技术 C.注重经验总结 D.世界领先 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古代中国的力学、光学都与一系列实用技术紧密结合服从和服务于 社会生产的需要。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B 3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 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把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A.《石氏星表》B.《黄帝内经》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 8 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这也反映出书写工具的落后。在中国古代,读书人不 用学习五大车的竹简,也可达到“学富五车”的程度应始于( )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解析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时期宦官蔡伦又改进了造纸术,纸张取代竹简成为更加便 利的书写工具。 答案 C 2.就中国古代的物理学而言,力学知识与农耕技术、都邑建筑、铁制工具、水利工程、船舶制造、 材料选配等紧密相连;光学知识则与古镜研制、自然观察、天然晶体的考察等息息相关。这反 映出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是( ) A.关注规律探求 B.重视实用技术 C.注重经验总结 D.世界领先 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古代中国的力学、光学都与一系列实用技术紧密结合,服从和服务于 社会生产的需要。因此,B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B 3.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 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把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 A.《石氏星表》 B.《黄帝内经》
C.《齐民要术》D.《九章算术》 解析结合村料可知韩信要将新旧粮食分开统计需要的是数学知识所以选D项。A项为天文学 著作B项为医学著作C项为农学著作。 答案p 4从春秋到清同治十一年,史书记载了985次日食。从汉代到公元1638年,史书记载了112次太 阳黑子。从汉代到明代史书记载的新星是90个。从公元前240年到1910年,哈雷彗星共出现29 次我国每次都有记载。材料主要反映了() A古代科学家勇于思考的精神 B古代科学家持续实践的精神 C古代科技重视经验的总结 D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领先世界 解析根据村料,可知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在持续观察天象故选B项。“勇于思考”重视经验的总 结领先世界”的说法在材料中都不能体现。 答案 5.《齐民要术》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其反映的农学思想 是() A.因地制宜 B多种经营 C.商品生 D.重农抑商 解析根据“顺天时量地利”可知材料反映了因地制宜的农学思想故A项正确。 案 6奠定后世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的古代医学著作是()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 C.《齐民要术》D.《本草纲目》 解析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医学 的理论基础。故选B项 答案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C.《齐民要术》 D.《九章算术》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韩信要将新旧粮食分开统计需要的是数学知识,所以选 D 项。A 项为天文学 著作;B 项为医学著作;C 项为农学著作。 答案 D 4.从春秋到清同治十一年,史书记载了 985 次日食。从汉代到公元 1638 年,史书记载了 112 次太 阳黑子。从汉代到明代,史书记载的新星是 90 个。从公元前 240 年到 1910 年,哈雷彗星共出现 29 次,我国每次都有记载。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古代科学家勇于思考的精神 B.古代科学家持续实践的精神 C.古代科技重视经验的总结 D.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领先世界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在持续观察天象,故选 B 项。“勇于思考”“重视经验的总 结”“领先世界”的说法在材料中都不能体现。 答案 B 5.《齐民要术》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其反映的农学思想 是( ) A.因地制宜 B.多种经营 C.商品生产 D.重农抑商 解析根据“顺天时,量地利”可知材料反映了因地制宜的农学思想,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6.奠定后世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的古代医学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解析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医学 的理论基础。故选 B 项。 答案 B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本草纲目》中,他对所谓患疔疮者不宜见麻勃、见之即死的古代记载,他写道∷不知麻勃与 疔何故相忌。亦如人有见漆即生疮者,此理皆不可晓也”。对于《广雅》所说的天社”即蜣螂一说, 对于所谓金刚石乃鹰隼粘带食入腹中、遺粪于河北砂碛间所化而成的说法,他表示未知然否对 于撒八儿”乃玳瑁遗精被蛟鱼吞食后吐出、年深结成的传说,他也承认自己无法证实或否定,“亦 无所询证”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李时珍对《本草纲目》内容的编写坚持怎样的原则,并说明该原则体现出 作者怎样的态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李时珍上述态度对《本草纲目》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1)原则如实记载。对自己没有实践过的或者无法判定其真伪的传说或记载作为存疑 以俟后人来加以补充、判断。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编写《本草纲目》,使《本草纲目》内容翔实,可信度高,极具科学 价值成为人类文明中的优秀科学成果。 能力提升 、选择题 1汉代科技多有创新下图描绘了这一时期某项发明的工艺制作流程(部分)。该发明是() 易画-日 浸湿原料 蒸煮 打浆 晒干 A.造纸术 B.灌钢法 C.棉纺技术 D印刷术 解析从题图打浆、晒干可知是造纸的工艺流程,故A项正确灌钢法与浸湿原料”蒸煮”打浆”晒 干”这一工艺制作流程不符,故B项错误;棉纺织技术不需要蒸煮、打浆,故C项错误;印刷术汉朝 没有出现,故D项错误 案A
在《本草纲目》中,他对所谓患疔疮者不宜见麻勃、见之即死的古代记载,他写道:“不知麻勃与 疔何故相忌。亦如人有见漆即生疮者,此理皆不可晓也”。对于《广雅》所说的“天社”即蜣螂一说, 对于所谓金刚石乃鹰隼粘带食入腹中、遗粪于河北砂碛间所化而成的说法,他表示“未知然否”,对 于“撒八儿”乃玳瑁遗精被蛟鱼吞食后吐出、年深结成的传说,他也承认自己无法证实或否定,“亦 无所询证”。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李时珍对《本草纲目》内容的编写坚持怎样的原则,并说明该原则体现出 作者怎样的态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李时珍上述态度对《本草纲目》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1)原则:如实记载。对自己没有实践过的,或者无法判定其真伪的传说或记载,作为存疑, 以俟后人来加以补充、判断。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编写《本草纲目》,使《本草纲目》内容翔实,可信度高,极具科学 价值,成为人类文明中的优秀科学成果。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汉代科技多有创新,下图描绘了这一时期某项发明的工艺制作流程(部分)。该发明是( ) A.造纸术 B.灌钢法 C.棉纺技术 D.印刷术 解析从题图打浆、晒干可知是造纸的工艺流程,故A项正确;灌钢法与“浸湿原料”“蒸煮”“打浆”“晒 干”这一工艺制作流程不符,故 B 项错误;棉纺织技术不需要蒸煮、打浆,故 C 项错误;印刷术汉朝 没有出现,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2824年诗人元稹在为白居易《长庆集》写的序文中说有人拿白居易诗的写本和印本在街头 叫卖或换取酒茶。这反映出() A唐代的雕版印刷品已成为商品 B唐代雕版印刷仅限于印刷诗集 C唐代城市已彻底突破坊市界限 D唐政府非常重视印刷术的推广 解析印本就是雕版印刷的诗集。拿印本叫卖或换取酒茶的做法表明印刷品已成为商品故选A 项 答案 3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本大备,土庶 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解析根据邢昺的观点;“传写不给”限制了读书人的増多,而雕版印刷术改变了“传写不给”的现象,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 4东汉张衡在《浑天仪图注》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地 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由此可知浑天说() A.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理论 B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理论 C.科学阐述了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 D对宇宙的构成作了科学的论述 解析浑天说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家提出的天文学理论,它建立在对天象的观察基础之上还不能 达到完全“科学”的程度。该理论把夭地的关系比作鸡蛋,蛋黄即是地,可见这是一种以地球为中 心的宇宙理论。故选B项
2.824 年,诗人元稹在为白居易《长庆集》写的序文中说,有人拿白居易诗的写本和印本在街头 叫卖或换取酒茶。这反映出( ) A.唐代的雕版印刷品已成为商品 B.唐代雕版印刷仅限于印刷诗集 C.唐代城市已彻底突破坊市界限 D.唐政府非常重视印刷术的推广 解析印本就是雕版印刷的诗集。拿印本叫卖或换取酒茶的做法表明印刷品已成为商品,故选 A 项。 答案 A 3.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本大备,士庶 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解析根据邢昺的观点,“传写不给”限制了读书人的增多,而雕版印刷术改变了“传写不给”的现象,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因此,C 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4.东汉张衡在《浑天仪图注》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地 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由此可知浑天说( ) A.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理论 B.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理论 C.科学阐述了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 D.对宇宙的构成作了科学的论述 解析浑天说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家提出的天文学理论,它建立在对天象的观察基础之上,还不能 达到完全“科学”的程度。该理论把天地的关系比作鸡蛋,蛋黄即是地,可见,这是一种以地球为中 心的宇宙理论。故选 B 项
答案B 5汉代《九章算术》中有“方田”粟米均输”(计算赋税)等章节,其内容多是与农业社会相关的 计算问答。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 A.理论性 B实用性 C.复杂性 D文学性 解析理论性、复杂性不符合材料“与农业社会相关”的信息,故A、C两项错误;《九章算术》内 容多是与农业社会相关的计算问答,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是为农业服务的,体现的是实用性,故 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文学性,故D项错误。 答案 6.《汉书五行志》载“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由此可以断 定汉代已经() A.有太阳黑子的记录 B建立了官方的天象观测机构 C.开始注重观测天象 D利用天象观测服务农业生产 解析黑气”就是太阳黑子。题干提供的村料表明汉代已留下了太阳黑子的观测记录。因此A 项符合题意。 案A 7据载汉武帝曾命人编订《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采用二十四节气调整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 不相合的矛盾。汉代政府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使历法更加准确 B显示政府对科技的重视 C.印证“天人感应” D便于农业生产安排农时 解析古代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历法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 答案
答案 B 5.汉代《九章算术》中有“方田”“粟米”“均输”(计算赋税)等章节,其内容多是与农业社会相关的 计算问答。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 ) A.理论性 B.实用性 C.复杂性 D.文学性 解析理论性、复杂性不符合材料“与农业社会相关”的信息,故 A、C 两项错误;《九章算术》内 容多是与农业社会相关的计算问答,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是为农业服务的,体现的是实用性,故 B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文学性,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6.《汉书·五行志》载:“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由此可以断 定汉代已经( ) A.有太阳黑子的记录 B.建立了官方的天象观测机构 C.开始注重观测天象 D.利用天象观测服务农业生产 解析“黑气”就是太阳黑子。题干提供的材料表明,汉代已留下了太阳黑子的观测记录。因此,A 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7.据载,汉武帝曾命人编订《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采用二十四节气,调整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 不相合的矛盾。汉代政府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使历法更加准确 B.显示政府对科技的重视 C.印证“天人感应” D.便于农业生产安排农时 解析古代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历法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 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