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齐民要术》,有删改。 [注]①加五:增加五成。②挛缩:褶皱③不赀:不计其数④区处:分别处 理⑤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⑥醯醢( xi hai):指酿造、腌制的方法。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所术,要在安民 要:关键。 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 责:需要。 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询:询问 D.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资:资财。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皇甫隆治理敦煌、黄霸治理颖川的事例是为了说眀:地方官获得拥 戴,是因为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甚至与他们共享家产 B.文中李衡、樊重种树虽然是居家理财的事例,但结合全文看,举这两个例 子的目的,与全书为民众提供谋生之术的宗旨是一致的。 C.作者广泛搜集各种耕作、种植、加工技术的知识,目的是为平民提供一部 谋生致富的读物,所以把这本书命名为《齐民要术》。 D.作者把全书分为十卷,在每卷开头标上目录,并详尽交代相关内容,不追 求词藻的华丽,用意是让文化不高的人也能读懂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选自《齐民要术》,有删改。 [注]①加五:增加五成。 ②挛缩:褶皱 ③不赀:不计其数 ④区处:分别处 理 ⑤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 ⑥醯醢(xī hǎi):指酿造、腌制的方法。 8. 对 下 列 句 子 中 加 点 词 语 的 解 释 , 不 正 确 . . .的 一 项 是 ( ) A.《诗》《书》所术,要.在安民 要:关键。 B. 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 责:需要。 C. 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询:询问。 D. 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资:资财。 9. 下 列 各 组 句 子 中 , 加 点 词 的 意 义 和 用 法 相 同 的 一 组 是 ( ) A. 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 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D. 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0. 下 列 对 原 文 有 关 内 容 的 理 解 , 不正确 . . .的 一 项 是 ( ) A. 作者举皇甫隆治理敦煌、黄霸治理颖川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地方官获得拥 戴,是因为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甚至与他们共享家产。 B. 文中李衡、樊重种树虽然是居家理财的事例,但结合全文看,举这两个例 子的目的,与全书为民众提供谋生之术的宗旨是一致的。 C. 作者广泛搜集各种耕作、种植、加工技术的知识,目的是为平民提供一部 谋生致富的读物,所以把这本书命名为《齐民要术》。 D. 作者把全书分为十卷,在每卷开头标上目录,并详尽交代相关内容,不追 求词藻的华丽,用意是让文化不高的人也能读懂。 11.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2)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安徽卷) 【答案】 8.D[解析]“资”的意思应为“帮助”。 9.B[解析]A项前面“以”是目的连词,可译为“用来”,后面“以”是介词,可译 为“凭”:C项前面“其”代词,指代家和国,后面“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D项前面“之”代词,指代《齐民要术》这本书,后面“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补足音节,不译:B项两个“于”均为介词,可译为“在”,故选B 10.A[解析]“地方官与百姓共享家产”的说法不正确 11.(10分) (1)圣明的君王在位而百姓不受冻不挨饿的原因,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 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而是能为他们开辟增加财富的途径 (2)然而岁月久了,它们(指所种树木)都派上了用场。先前嘲笑他的人,都来向他求借 [译文] 齐民(齐等无有贵贱,故谓之齐民),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平民百姓。神农氏制造了耒耜 (上古翻土工具),使天下百姓耕作受益。商周两朝的强盛,《诗》《书》中有所记述,关 键在于在安抚百姓,使他们富足后再来教化他们。晃错说:“英明君王在上位,则百姓不感 到寒冷饥饿,不是耕种而使他们有饭吃,不是纺织而使他们有衣穿,而是为他们开辟积累财 富的道路。寒冷的时候,对于衣服不要求华丽;饥饿的时候,对于食物不要求甘美。饥饿寒 冷到来了,就不顾廉耻。人一天不吃两餐饭就饥饿,整年不缝制衣服就寒冷。肚子饥饿得不 到食物,皮骨寒冷得不到衣服,即使是慈母也不能保护她的孩子,君主怎么能拥有他的百 姓?” 皇甫隆治理敦煌,按敦煌的耕作习俗百姓不懂得使用耧车,到耕种的时候,消耗大量的 人牛功力,而最后收获得谷物却很少。皇甫隆于是教敦煌百姓使用耧车,省下的功力超过 半,收获的谷物增加五成。还有,敦煌谷,妇女作裙,褶皱如羊肠,要用去一匹布。皇甫隆 又叫百姓改过来,省下的布匹不计其数。黄霸治理颖川,让邮亭、乡官都养鸡和猪,用来赡 养鳏寡贫穷的人;(劝说百姓)安心于农耕蚕桑之业,节约用度,积累财物,种植树木。郡 中若有鳏寡孤独的人死了没有钱安葬的,由乡吏上报郡里,黄霸都能为他们分别妥善处理: 告知某处有棵大树,可以做棺材:某亭有头小猪,可以供祭祀之用。乡吏按照安排前往,果 然都像黄霸所说的 李衡在武陵龙阳汎洲上造了房子,种了一千棵柑橘树,临死的时候,告诫儿子说:“我 州里有一千个木奴,(他们)不会向你求取衣食,每年还会(给你)交上一匹绢,你足够用了
(2)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安徽卷) 【答案】 8.D [解析]“资”的意思应为“帮助”。 9.B [解析]A 项前面“以”是目的连词,可译为“用来”,后面“以”是介词,可译 为“凭”;C 项前面“其”代词,指代家和国,后面“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D 项前面“之”代词,指代《齐民要术》这本书,后面“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补足音节,不译;B 项两个“于”均为介词,可译为“在”,故选 B。 10.A [解析]“地方官与百姓共享家产”的说法不正确。 11.(10 分) (1)圣明的君王在位而百姓不受冻不挨饿的原因,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 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而是能为他们开辟增加财富的途径。 (2)然而岁月久了,它们(指所种树木)都派上了用场。先前嘲笑他的人,都来向他求借。 [译文] 齐民(齐等无有贵贱,故谓之齐民),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平民百姓。神农氏制造了耒耜 (上古翻土工具),使天下百姓耕作受益。商周两朝的强盛,《诗》《书》中有所记述,关 键在于在安抚百姓,使他们富足后再来教化他们。晃错说:“英明君王在上位,则百姓不感 到寒冷饥饿,不是耕种而使他们有饭吃,不是纺织而使他们有衣穿,而是为他们开辟积累财 富的道路。寒冷的时候,对于衣服不要求华丽;饥饿的时候,对于食物不要求甘美。饥饿寒 冷到来了,就不顾廉耻。人一天不吃两餐饭就饥饿,整年不缝制衣服就寒冷。肚子饥饿得不 到食物,皮骨寒冷得不到衣服,即使是慈母也不能保护她的孩子,君主怎么能拥有他的百 姓?” 皇甫隆治理敦煌,按敦煌的耕作习俗百姓不懂得使用耧车,到耕种的时候,消耗大量的 人牛功力,而最后收获得谷物却很少。皇甫隆于是教敦煌百姓使用耧车,省下的功力超过一 半,收获的谷物增加五成。还有,敦煌谷,妇女作裙,褶皱如羊肠,要用去一匹布。皇甫隆 又叫百姓改过来,省下的布匹不计其数。黄霸治理颖川,让邮亭、乡官都养鸡和猪,用来赡 养鳏寡贫穷的人;(劝说百姓)安心于农耕蚕桑之业,节约用度,积累财物,种植树木。郡 中若有鳏寡孤独的人死了没有钱安葬的,由乡吏上报郡里,黄霸都能为他们分别妥善处理: 告知某处有棵大树,可以做棺材;某亭有头小猪,可以供祭祀之用。乡吏按照安排前往,果 然都像黄霸所说的。 李衡在武陵龙阳汎洲上造了房子,种了一千棵柑橘树,临死的时候,告诫儿子说:“我 州里有一千个木奴,(他们)不会向你求取衣食,每年还会(给你)交上一匹绢,你足够用了
后来柑橘开始结果,他儿子每年得到几千匹绢。樊重曾想作家什器物,先栽种梓树、漆树 人们嗤笑他。然而多年以后,都有了用处。以前嗤笑他的人,都来向他借用。这说明种植是 不可以停止的啊!谚语说:“一年的计划,不如栽稻;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这说的是 “种植”。孔子说:“君子在家能将复杂的家务管理好,就能将治家的手段转移到官位”这 样说来治家如同治国,治国如同治家,治理的含义是相同的 现在我从经传中采集,又涉及到民间歌谣:向阅历多的人询问,在实践中验证:记录从 农耕技术开始,到醋酱的制作结束。维持生计的职业,没有不完整记录的,命名为《齐民要 术》。共九十二篇,分为十卷,每卷的开头都有目录。我在书中表达的意思很明白,便拿给 僮仆看,没有敢说从文人雅士处听说过的,所以我记录时叮咛自己要交待周到,不推崇浮夸 的言辞。浏览的人没有嗤笑我的。 (湖北卷) 涉务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徙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 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 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攫为令、 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 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 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 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與,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 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 父之不能相存。耕种之,薅(hao)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子,凡几涉手而 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 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拔(ba)土,耘一株苗: 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注]①涉务:涉及、从事实际事务②果马下:一种矮小的马,可在果树县行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后来柑橘开始结果,他儿子每年得到几千匹绢。樊重曾想作家什器物,先栽种梓树、漆树, 人们嗤笑他。然而多年以后,都有了用处。以前嗤笑他的人,都来向他借用。这说明种植是 不可以停止的啊!谚语说:“一年的计划,不如栽稻;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这说的是 “种植”。孔子说:“君子在家能将复杂的家务管理好,就能将治家的手段转移到官位”这 样说来治家如同治国,治国如同治家,治理的含义是相同的。 现在我从经传中采集,又涉及到民间歌谣;向阅历多的人询问,在实践中验证;记录从 农耕技术开始,到醋酱的制作结束。维持生计的职业,没有不完整记录的,命名为《齐民要 术》。共九十二篇,分为十卷,每卷的开头都有目录。我在书中表达的意思很明白,便拿给 僮仆看,没有敢说从文人雅士处听说过的,所以我记录时叮咛自己要交待周到,不推崇浮夸 的言辞。浏览的人没有嗤笑我的。 (湖北卷) 涉 务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徙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 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 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攫为令、 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 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 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 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與,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 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 父之不能相存。耕种之,薅(hāo)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子,凡几涉手而 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 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坺(bá)土,耘一株苗; 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注]①涉务:涉及、从事实际事务 ②果马下:一种矮小的马,可在果树县行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利 C.至乃尚书郎乘马,这纠劾之 纠:纠正 D.本为羁旅 羁旅:寄居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标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 一组是 A.品藻古今,若指诸掌 出则车與,入则行步 B.肤脆骨柔,不堪行步 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 C.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 D.体羸气弱,不耐寒暑 多迂诞浮华,不涉事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张士大夫要应世经务,不要白白浪费君王的俸禄 B..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爱中下层官吏 C.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马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 D.重视农耕是立国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农民的辛劳,才能做好其他事务。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促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4分) (2)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4分) (3)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2分) (湖北卷) 【答案】 【解析】考査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11.A 【解析】筛选文中信息。B项均为“养尊处优”;C项前者为“崇尚空谈”,后者说的 晋的上层统治者,不是“士大夫”;D项前为“养尊处优”,后为“崇尚空谈”,与题干不 12C 【解析】考査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从“举朝以为放达(放达:过于随 便,不拘礼法)”可以推断,应为批评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利 C.至乃尚书郎乘马,这纠劾之 纠:纠正 D.本为羁旅 羁旅:寄居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标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 一组是 A.品藻古今,若指诸掌 出则车與,入则行步 B.肤脆骨柔,不堪行步 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 C.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 D.体羸气弱,不耐寒暑 多迂诞浮华,不涉事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张士大夫要应世经务,不要白白浪费君王的俸禄。 B..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爱中下层官吏。 C.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马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 D.重视农耕是立国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农民的辛劳,才能做好其他事务。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促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4 分) (2) 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4 分) (3)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2 分) (湖北卷) 【答案】 10C 【解析】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11.A 【解析】筛选文中信息。B项均为“养尊处优”;C项前者为“崇尚空谈”,后者说的 晋的上层统治者,不是“士大夫”;D项前为“养尊处优”,后为“崇尚空谈”,与题干不 符。 12C 【解析】考查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从“举朝以为放达(放达:过于随 便,不拘礼法)”可以推断,应为批评。 13.
(1)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4分) 【解析】重点词:战阵:战场,资:收入 (2)有了小的过失,又不忍督责鞭笞,他们之所以享有清雅的名声,是因为(朝廷) 掩饰他们的过错。(4分) 【解析】重点词:纤微过失意思是有小的过错:捶楚,用杖打。 (3)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 儿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重点词: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 这几句文言文翻译从整体看并不难,但要翻译准确不容易。关键是要把握重点词语的含 义及句子的通畅 [译文] 士人君子立身处世,贵在能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仅仅是高谈阔论,左边摆着琴,右边 放着书,虚耗君主赐给他的俸禄职位。 梁朝的土大夫,都喜欢穿肥大的衣服,系宽阔的带子,戴高帽子,穿厚底鞋,出门就坐 马车或轿子,进屋就有仆人搀扶侍候,无论在城里市郊,都没有骑马的。周弘正为宣城王所 宠幸,专门赐他一匹果下马。周经常出门乘骑这匹小马,结果满朝士大夫都认为他的行为狂 放不羁。以至于当时尚书郎如果骑马,就会受到弹劾。侯景之乱爆发,士大夫们皮肤脆嫩, 骨头酥软,连路也走不了,身体羸弱,气喘如牛,更经不住气候的冷热变化,结果仓促之间 一命呜呼的,到处都是。建康令王复,性情儒雅,从没有骑过马,见到马嘶鸣跳跃的样子, 就吓得魂飞魄散,说:“这不是老虎吗?为什么叫做马呢?”当时的风俗竟然坏到了这种地 古人知道耕种的艰难、这大概表现在重视谷物、以农为本的思想方面。民以食为天,百 姓不吃饭就不能生存。他若三天不吃饭,就连父子之间也没有力气互相照顾。一茬庄稼的收 获,要耕种、除草、收割、运载、脱粒、扬谷,经过许多道工序,才能收成入仓。如此这样, 怎可轻视农事而贵重商业呢?在江南为官的士大夫们,因晋朝的中兴,渡江南来,最终寄旅 此地,至今已有八九代了,还从未下力种过田,全靠俸禄过活。即使他们占有一些土地,都 是靠僮仆们来耕种,自己未见过翻一垄土,种一株苗,不知道该哪个月下种,该哪个月收获, 又怎能知晓世上的其他事务呢?所以他们若做官则不明为官之道,治家则不会经营,这些都 是生活优裕闲适所带来的过错啊。 (湖南卷) 《湖南文征》序(节选) 曾国藩
(1)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4 分) 【解析】重点词:战阵:战场,资:收入 (2)有了小的过失,又不忍督责鞭笞,他们之所以享有清雅的名声,是因为(朝廷) 掩饰他们的过错。(4 分) 【解析】重点词:纤微过失意思是有小的过错;捶楚,用杖打。 (3)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 儿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重点词: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 这几句文言文翻译从整体看并不难,但要翻译准确不容易。关键是要把握重点词语的含 义及句子的通畅。 [译文] 士人君子立身处世,贵在能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仅仅是高谈阔论,左边摆着琴,右边 放着书,虚耗君主赐给他的俸禄职位。 梁朝的士大夫,都喜欢穿肥大的衣服,系宽阔的带子,戴高帽子,穿厚底鞋,出门就坐 马车或轿子,进屋就有仆人搀扶侍候,无论在城里市郊,都没有骑马的。周弘正为宣城王所 宠幸,专门赐他一匹果下马。周经常出门乘骑这匹小马,结果满朝士大夫都认为他的行为狂 放不羁。以至于当时尚书郎如果骑马,就会受到弹劾。侯景之乱爆发,士大夫们皮肤脆嫩, 骨头酥软,连路也走不了,身体羸弱,气喘如牛,更经不住气候的冷热变化,结果仓促之间 一命呜呼的,到处都是。建康令王复,性情儒雅,从没有骑过马,见到马嘶鸣跳跃的样子, 就吓得魂飞魄散,说:“这不是老虎吗?为什么叫做马呢?”当时的风俗竟然坏到了这种地 步。 古人知道耕种的艰难、这大概表现在重视谷物、以农为本的思想方面。民以食为天,百 姓不吃饭就不能生存。他若三天不吃饭,就连父子之间也没有力气互相照顾。一茬庄稼的收 获,要耕种、除草、收割、运载、脱粒、扬谷,经过许多道工序,才能收成入仓。如此这样, 怎可轻视农事而贵重商业呢?在江南为官的士大夫们,因晋朝的中兴,渡江南来,最终寄旅 此地,至今已有八九代了,还从未下力种过田,全靠俸禄过活。即使他们占有一些土地,都 是靠僮仆们来耕种,自己未见过翻一垄土,种一株苗,不知道该哪个月下种,该哪个月收获, 又怎能知晓世上的其他事务呢?所以他们若做官则不明为官之道,治家则不会经营,这些都 是生活优裕闲适所带来的过错啊。 (湖南卷) 《湖南文征》序(节选) 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