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 等十个省(市、区),在崇明、长兴、横沙三岛附近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 河,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9335亿立方米。从河源到河口总落 差6600多米,可开发水能资源达1.9亿千瓦,占全国可开发水能资源总量的40%。 1.水系和流域 (1)上游(河源至宜昌) 长江源头历来有南北两源之说,经近年考察,确认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一 的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在长江源地,除沱沱河以外还有楚玛尔河、示曲、布曲和当曲等几条较大河流 其中以沱沱河为最长,出格拉丹东雪山以后,由南向北穿过祖尔肯鸟拉山,与当曲汇合后称为通天 河,流行于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之上,河谷宽浅,水流缓慢,两岸草滩成片,是良好的高原牧场 自青海玉树直门达以下至四川宜宾一段,称为金沙江,长2308千米,奔流于横断山脉峡谷一地带, 河谷深切,比降增大,水流湍急,到云南石鼓,受北北东与北北西两组断裂构造控制,河道突然拐 向北东,进入虎跳峡。此峡右岸为玉龙雪山,主峰高5596米,左岸为中甸雪山,主峰高5396米,江 面海拔1600-1800米,峡谷深达2000-3000米,最狭处(虎跳峡)江面宽仅30余米,江面以上的悬崖 高近2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壮观的大峡谷之一。在这段长仅16千米的河段内,水头落差达200米 激流咆哮,撼人心弦。出虎跳峡,金沙江穿过云贵高原北部接纳了雅碧江等支流,进入四川盆地, 在宜宾附近又有崛江汇入金沙江总落差3000多米,水能资源十分丰富自卜宜宾以下始称为长江,其 中流经四川盆地一段习惯上又称为川江,它穿行在紫色砂页岩组成的山二地丘陵之间,河床纵比降 减至。.2m/km,江面宽展至200-800米,河曲发育,并接纳了沱江、嘉陵江、乌江等支流,流量增 至8000-1100m3/s.过万县后,山势渐高,从奉节以东进入世界著名乌的三峡区,称为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全长约200公里,从白帝城至玉黛溪为瞿塘峡,长8千米;从四川巫山的大宁河口}至 湖北巴东官渡口间为巫峡,长45千米,两岸峭壁盗立,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即位于此段,从香澳至南 津关为西陵峡.整个三峡区,峡滩相间,河道曲折,滩礁星罗,峡谷两岸‘危壁耸立大多高出江面 500多米,最商的达千米以上.江面狭束,最狭处仅100米.水流湍急,洪乐知吸大流邃可达7-8m/s 给航行带来很大困难,但它控制三峡以上100万平方千米面积上的来水.年平均径流盘达4500多亿 立方米,水利和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2)中游(宜昌至湖口) 长江出三峡后自宜昌以下进入中游冲积平原,河床比降锐减,河道迂回曲折,尤其自湖北杖江 至湖南城睦矶一段(称为荆江)尤为突岀,素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自藕他口到城陵矶之间, 直线距离仅80千米,河道长247千米.由于水流缓泥沙沉积旺盛,荆江河段河床高出地面,亦成为 “地上河”,每当汛期,洪水位高出平地10-14米,极易谈堤成灾,自古就有创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之说,是长江流域重点防洪区 长江中游的一大特点是支流众多。主要支流有汉江,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沉、澄诸河和都 阳湖水系的a,Ssc:fAfA,修诸水,集水面积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38%,径流f增加一倍。虽有洞庭、都 阳等湖泊的调留作用,但因地势低,汛期洪水来势盆泄水不杨,极易欧成洪涝灾害 (3)下游(湖口以下) 湖口以下的下游,湖泊港汉众多,但汇入的支流较少较小,主要有青弋江和巢湖、太湖水系的 几条短小河流汇入.此外还有相当一部淮河之水纳入长江.自镇江以下进入长江三角洲地区,江面 展宽,到南娜寸江面达18千米·入海处达91千米 2.水文特征 第一、长江全流域除河源区以外,基本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长江多年平 均径流量是黄河的20倍,占全国河川径34.7% 第二、径流主要来自中、上游。根据宜昌、大通两侧站的资料统计.宜昌以上的上游地区,集水 面积占全流城面积的“%,径流t占全流域的48.8%,大通站以上,宜昌站以下的中游段,集水面积占 长江全流域面积的38.7,而径流f却占全流域径流总f9(J51.4% 第三、径流比较平德,年内分配比较均衡,年际变化也不象其它河流那么大,变差系数均 在。.12-0.14之间。对水资像的开发利用特别有利: 第四,水能资滚丰富,特别是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过渡河段,水能资源密度最 大 3、改造与利用 长江丰富的水利与水能资硕在解放前很少得到开发利用,相反水早灾害颇获,在解放前的2000 多年间,较大的水灾就发生过200多次,1931年的一场大水淹没农田5000多万亩,300万人流离失所 14万人丧生。解放后,长江两岸人民开展了根治水患,开发水利的一系列工程,取得了很大成就 消除洪水威胁,一直是长江水利建设的头等重要任务.针对粉中游洪水主要来自宜昌以上干流、 洞庭湖水系和汉江的情况,提出对三源全面加以控制的远景设想.近期以加固堤防,兴建干支流水
一、长江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 等十个省(市、区),在崇明、长兴、横沙三岛附近注入东海,全长6 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 河,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9 335亿立方米。从河源到河口总落 差6600多米,可开发水能资源达1.9亿千瓦,占全国可开发水能资源总量的40%。 1. 水系和流域 (1) 上游(河源至宜昌) 长江源头历来有南北两源之说,经近年考察,确认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一 的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在长江源地,除沱沱河以外还有楚玛尔河、示曲、布曲和当曲等几条较大河流, 其中以沱沱河为最长,出格拉丹东雪山以后,由南向北穿过祖尔肯鸟拉山,与当曲汇合后称为通天 河,流行于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之上,河谷宽浅,水流缓慢,两岸草滩成片,是良好的高原牧场。 自青海玉树直门达以下至四川宜宾一段,称为金沙江,长2308千米,奔流于横断山脉峡谷一地带, 河谷深切,比降增大,水流湍急,到云南石鼓,受北北东与北北西两组断裂构造控制,河道突然拐 向北东,进入虎跳峡。此峡右岸为玉龙雪山,主峰高5596米,左岸为中甸雪山,主峰高5396米,江 面海拔1600-1800米,峡谷深达2000-3000米,最狭处(虎跳峡)江面宽仅30余米,江面以上的悬崖 高近2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壮观的大峡谷之一。在这段长仅16千米的河段内,水头落差达200米, 激流咆哮,撼人心弦。出虎跳峡,金沙江穿过云贵高原北部接纳了雅碧江等支流,进入四川盆地, 在宜宾附近又有崛江汇入金沙江总落差3000多米,水能资源十分丰富自卜宜宾以下始称为长江,其 中流经四川盆地一段习惯上又称为川江,它穿行在紫色砂页岩组成的山二地丘陵之间,河床纵比降 减至。.2m/km,江面宽展至200-800米,河曲发育,并接纳了沱江、嘉陵江、乌江等支流,流量增 至8 000-11 OOOm3/s.过万县后,山势渐高,从奉节以东进入世界著名乌的三峡区,称为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全长约200公里,从白帝城至玉黛溪为瞿塘峡,长8千米;从四川巫山的大宁河口}至 湖北巴东官渡口间为巫峡,长45千米,两岸峭壁盗立,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即位于此段,从香澳至南 津关为西陵峡.整个三峡区.峡滩相间,河道曲折,滩礁星罗,峡谷两岸‘危壁耸立大多高出江面 500多米,最商的达千米以上.江面狭束,最狭处仅100米.水流湍急,洪乐知吸大流邃可达7-8m/s. 给航行带来很大困难,但它控制三峡以上100万平方千米面积上的来水.年平均径流盘达4500多亿 立方米,水利和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2)中游(宜昌至湖口) 长江出三峡后自宜昌以下进入中游冲积平原,河床比降锐减,河道迂回曲折,尤其自湖北杖江 至湖南城睦矶一段(称为荆江)尤为突出,素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自藕他口到城陵矶之间, 直线距离仅80千米,河道长247千米.由于水流缓泥沙沉积旺盛,荆江河段河床高出地面,亦成为 “地上河”,每当汛期,洪水位高出平地10-14米,极易谈堤成灾,自古就有创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之说,是长江流域重点防洪区. 长江中游的一大特点是支流众多。主要支流有汉江,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沉、澄诸河和都 阳湖水系的a,$c.fA.fA ,修诸水,集水面积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38%,径流f增加一倍。虽有洞庭、都 阳等湖泊的调留作用,但因地势低,汛期洪水来势盆泄水不杨,极易欧成洪涝灾害。 (3)下游(湖口以下) 湖口以下的下游,湖泊港汉众多,但汇入的支流较少较小,主要有青弋江和巢湖、太湖水系的 几条短小河流汇入.此外还有相当一部淮河之水纳入长江.自镇江以下进入长江三角洲地区,江面 展宽,到南娜寸江面达18千米·入海处达91千米· 2. 水文特征 第一、长江全流域除河源区以外,基本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长江多年平 均径流量是黄河的20倍,占全国河川径34.7%. 第二、径流主要来自中、上游。根据宜昌、大通两侧站的资料统计.宜昌以上的上游地区,集水 面积占全流城面积的“%,径流t占全流域的48.8%,大通站以上,宜昌站以下的中游段,集水面积占 长江全流域面积的38. 7,而径流f却占全流域径流总f9(J 51.4%. 第三、径流比较平德,年内分配比较均衡,年际变化也不象其它河流那么大,变差系数均 在。.12-0.14之间。对水资像的开发利用特别有利; 第四,水能资滚丰富,特别是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过渡河段,水能资源密度最 大. 3、改造与利用 长江丰富的水利与水能资硕在解放前很少得到开发利用,相反水早灾害颇获,在解放前的2000 多年间,较大的水灾就发生过200多次,1931年的一场大水淹没农田5000多万亩,300万人流离失所, 14万人丧生。解放后,长江两岸人民开展了根治水患,开发水利的一系列工程,取得了很大成就。 消除洪水威胁,一直是长江水利建设的头等重要任务.针对粉中游洪水主要来自宜昌以上干流、 洞庭湖水系和汉江的情况,提出对三源全面加以控制的远景设想.近期以加固堤防,兴建干支流水 库,利用湖泊洼地蓄洪排涝等多种措施,做到逐步加以控制。解放以来,全面整修加固了从湖北枝
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东麓的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从卡日曲开始经星宿海、扎陵 湖、鄂陵湖到尤羊峡,大部流行于青藏髙原面上,河道迁回曲折,两岸多湖泊沼泽,河水淸浅而 稳定。龙羊峡至育铜峡,河道切过祁连山向东南延伸的余脉,形成映谷和川地相间分布的形势 在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及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较松软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分布区则成为宽 谷这一段计有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青铜峡等近20个峡谷。水流湍急,水头总落差达1300多 米,可利用的水头落差亦达1084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本河段有眺河、徨水等支流汇入, 使黄河水量增加。出青铜峡后,河道沿鄂尔多斯高原西北边界绕流,沿途所经,大部分为干早和 半干早地区,几无支流加入,河床平缓,两岸为著名的银川平原和河套平原 (2)中游(河口镇孟津) 流程1122千米,由北而南穿行在晋、陕峡谷之中,至龙门,河长仅718千米,水头落差却达 611米,比降很大,著名的壶口瀑布,平水时瀑布跌落17米,龙门河床宽仅100米,水势咆哮,极 为壮观.龙门以下至渔关,接纳了汾河、径河、渭河、洛河等不少重要支流,水量大增,同时也 带入了大量的泥沙,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道很不稳定。黄河过渔关折向东流进入黄河最后 个峡谷段三门峡。黄河中游两岸大部分为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源地,年输沙量占黄河年 输沙总量的89%,同时黄河中游汇集了许多重要支流,是黄河洪水主要来源,其径流量占黄河径 流总量的40%。所以黄河中游是治理黄河水患的关键地段。 (3)下游(孟津以下) 下游长870千米。此段河床在华北平原上游荡,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旺盛,使河 床平均高出两侧平地4-5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除在孟津至桃花峪间纳入伊洛河、沁 河,在山东汇入大汉河等少数几条支流外,再无其它支流汇入。相反,因河床高出两侧平地而成 为淮河与海河的分水脊 2.径流变化 黄河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产水量少,多年平均径流量仅563亿立方米(只及 长江径流量的6%),而且沿程变化很大.按花园口测站的资料统计,兰州以上河段,流域面积占 30.48%,而径流量则占61.45%,是全流域最主要增水区,兰州以下至河口镇,流经千早区,加上 银川平原与河套平原大量引浦耗水,是一个减水区,黄河在河口镇的径流量(266亿立方米),比 州站的径流量少23%。河口镇以下至孟津段,是黄河支流辐聚区,水量又増,三门峡多年(61 年)平均径流为504亿立方米,花园口又增至563亿立方米。自花园口以下,因无支流汇入,加上 河道向两侧平地渗水和引水,径流又减。据1934-1972年资料统计,位于黄河河口的利津,多年平 均径流量减少4%。所以,黄河的径流,基本来自上、中游。 黄河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之一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 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于山东垦利注入渤海,全长5464 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如加上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闭流区,则流域面积为79.5万平 方千米。 1.河道特性 (1)上游(河源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 上游河长3472千米。根据河道特性的差异,又可将上游段划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平原段等 三部分青海贵德龙羊峡以上为河源段
二、黄河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之一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 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于山东垦利注入渤海,全长5464 千米,流域面积75. 24万平方千米,如加上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闭流区,则流域面积为79. 5万平 方千米。 1. 河道特性 (1) 上游(河源____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 上游河长3472千米。根据河道特性的差异,又可将上游段划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平原段等 三部分青海贵德龙羊峡以上为河源段, 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东麓的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从卡日曲开始经星宿海、扎陵 湖、鄂陵湖到尤羊峡,大部流行于青藏高原面上,河道迁回曲折,两岸多湖泊沼泽,河水清浅而 稳定。龙羊峡至育铜峡,河道切过祁连山向东南延伸的余脉,形成映谷和川地相间分布的形势。 在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及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较松软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分布区则成为宽 谷这一段计有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青铜峡等近20个峡谷。水流湍急,水头总落差达1300多 米,可利用的水头落差亦达1084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本河段有眺河、徨水等支流汇入, 使黄河水量增加。出青铜峡后,河道沿鄂尔多斯高原西北边界绕流,沿途所经,大部分为干早和 半干早地区,几无支流加入,河床平缓,两岸为著名的银川平原和河套平原。 (2) 中游(河口镇____孟津) 流程1122千米,由北而南穿行在晋、陕峡谷之中,至龙门,河长仅718千米,水头落差却达 611米,比降很大,著名的壶口瀑布,平水时瀑布跌落17米,龙门河床宽仅100米,水势咆哮,极 为壮观.龙门以下至渔关,接纳了汾河、径河、渭河、洛河等不少重要支流,水量大增,同时也 带入了大量的泥沙,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道很不稳定。黄河过渔关折向东流进入黄河最后一 个峡谷段三门峡。黄河中游两岸大部分为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源地,年输沙量占黄河年 输沙总量的89%,同时黄河中游汇集了许多重要支流,是黄河洪水主要来源,其径流量占黄河径 流总量的40%。所以黄河中游是治理黄河水患的关键地段。 (3) 下游(孟津以下) 下游长870千米。此段河床在华北平原上游荡,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旺盛,使河 床平均高出两侧平地4-5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除在孟津至桃花峪间纳入伊洛河、沁 河,在山东汇入大汉河等少数几条支流外,再无其它支流汇入。相反,因河床高出两侧平地而成 为淮河与海河的分水脊 2. 径流变化 黄河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产水量少,多年平均径流量仅563亿立方米(只及 长江径流量的6%),而且沿程变化很大.按花园口测站的资料统计,兰州以上河段,流域面积占 30.48%,而径流量则占61.45%,是全流域最主要增水区,兰州以下至河口镇,流经千早区,加上 银川平原与河套平原大量引浦耗水,是一个减水区,黄河在河口镇的径流量(266亿立方米),比 兰州站的径流量少23%。河口镇以下至孟津段,是黄河支流辐聚区,水量又增,三门峡多年(61 年)平均径流为504亿立方米,花园口又增至563亿立方米。自花园口以下,因无支流汇入,加上 河道向两侧平地渗水和引水,径流又减。据1934-1972年资料统计,位于黄河河口的利津,多年平 均径流量减少4%。所以,黄河的径流,基本来自上、中游
3.洪水和泥沙 汛期流量过大,含沙盘特多,是黄河为害的主要自然因素。黄河洪水主要是夏秋季的暴雨所 致。黄河流域主要暴雨中心在中游的径、洛、渭河流域,因此,黄河的洪水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士 髙原,与之相伴随的是强烈的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巨量的泥沙(表4-11)。据陕县测站记载,这 河段的黄河平均含沙量达37kg/m’,径、洛、渭河所提供的泥沙相当于黄河总沙输量的90%。发源 于巴颜喀拉山的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从卡日曲开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龙羊峡,大部 流行于青藏高原面上,河道迂回曲折,两岸多湖泊沼泽,河水清浅而稳定。龙羊峡至青铜峡,河 道切过祁连山向东南延伸的余脉,形成峡谷和川地相间分布的形势。在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及 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较松软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分布区则成为宽谷这一段计有龙羊峡、积石 峡、刘家映、青铜峡等近20个峡谷水流湍急,水头总落差达1300多米,可利用的水头落差亦达1084 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本河段有洮河、湟水等支流汇入,使黄河水量增加岀青铜峡后,河 道沿那尔多斯高原西北边界绕流,沿途所经,大部分为干早和半干早地区,几无支流加入,河床 平缓,两岸为著名的银川平原和河套平原 4.根治水害开发水利 解放前,黄河长期失修,造成中游水土流失。每年由中游带来的16亿吨泥沙,一部分淤积在下 游河道,使河床日益升高成为地上“悬河”,一部分在河口沉积,使河口不断延伸,河床比降减小 更加重了黄河河床的淤积,形成周期性的决口改道。以邝山(郑州西北桃花峪附近)为起点,北至 天津,南至淮阴的25万平方千米范围内,都是黄河洪水泛滥和泥沙沉积祖盖的范围。向北决口改道 阻塞了海河洪水出路,破坏了海河平原的排水系统.向南决口改道则阻塞了淮河的洪水出路,破坏 了淮河平原的排水系统。据记载,解放前二千多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其中大的改道就 有26次,每次决口泛滥都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1938年因国民党军队扒开花园口大堤,河水 南泛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等“个县造成54万多平方千米的黄泛区,使1250万人流离失所,89万 人丧失生命。 解放后,对黄河开展了综合治理.一方面,在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 保持,控制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在下游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大力修建分洪蓄洪工程(如东 平湖、北金堤、齐河与垦利等分洪工程),对确保黄河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了很大作用 中上游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间题,但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不少地区流入黄河的 泥沙已明显减少。黄河中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开发亦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完成了龙羊峡、刘家峡、 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和三门峡等一系列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这些工程都发 挥着灌溉防洪、发电等综合效益。 第四章思考题 1、试分析我国河川径流时空分布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原因 2、比较长江、黄河河道特征的异同 3、黄河的病害及其治理 4、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的不平衡看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黄河水源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量的70-80%集中在夏秋季。除河套地区至河口镇段秋水大 于夏水外,大部分河段均系夏水大于秋水,冬季径流量仅占10%左右,春季径流量约占15-18% 最大水月,河口镇以上为9月,中下游均为8月。黄河径流童年际变化很大,最大与最小径流量之 比值中下游大于上游(表4-10),其变差系数一般在。.2-0.35之间,春季农业需水急迫,而黄 河却处在低水期(尤其在连枯年),夏季常因洪峰过高而酸成水灾,连丰年的汛期更为产重。这 些情况对径流资源的井发利用甚为不利
3. 洪水和泥沙 汛期流量过大,含沙盘特多,是黄河为害的主要自然因素。黄河洪水主要是夏秋季的暴雨所 致。黄河流域主要暴雨中心在中游的径、洛、渭河流域,因此,黄河的洪水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士 高原,与之相伴随的是强烈的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巨量的泥沙(表4-11)。据陕县测站记载,这一 河段的黄河平均含沙量达37kg/m',径、洛、渭河所提供的泥沙相当于黄河总沙输量的90%。发源 于巴颜喀拉山的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从卡日曲开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龙羊峡,大部 流行于青藏高原面上,河道迂回曲折,两岸多湖泊沼泽,河水清浅而稳定。龙羊峡至青铜峡,河 道切过祁连山向东南延伸的余脉,形成峡谷和川地相间分布的形势。在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及 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较松软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分布区则成为宽谷这一段计有龙羊峡、积石 峡、刘家映、青铜峡等近20个峡谷水流湍急,水头总落差达1300多米,可利用的水头落差亦达1084 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本河段有洮河、湟水等支流汇入,使黄河水量增加出青铜峡后,河 道沿那尔多斯高原西北边界绕流,沿途所经,大部分为干早和半干早地区,几无支流加入,河床 平缓,两岸为著名的银川平原和河套平原。 4. 根治水害开发水利 解放前,黄河长期失修,造成中游水土流失。每年由中游带来的16亿吨泥沙,一部分淤积在下 游河道,使河床日益升高成为地上“悬河”,一部分在河口沉积,使河口不断延伸,河床比降减小, 更加重了黄河河床的淤积,形成周期性的决口改道。以邝山(郑州西北桃花峪附近)为起点,北至 天津,南至淮阴的25万平方千米范围内,都是黄河洪水泛滥和泥沙沉积祖盖的范围。向北决口改道 阻塞了海河洪水出路,破坏了海河平原的排水系统.向南决口改道则阻塞了淮河的洪水出路,破坏 了淮河平原的排水系统。据记载,解放前二千多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其中大的改道就 有26次,每次决口泛滥都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1938年因国民党军队扒开花园口大堤,河水 南泛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等“个县造成5.4万多平方千米的黄泛区,使1250万人流离失所,89万 人丧失生命。 解放后,对黄河开展了综合治理.一方面,在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 保持,控制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在下游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大力修建分洪蓄洪工程(如东 平湖、北金堤、齐河与垦利等分洪工程),对确保黄河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了很大作用 中上游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间题,但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不少地区流入黄河的 泥沙已明显减少。黄河中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开发亦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完成了龙羊峡、刘家峡、 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和三门峡等一系列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这些工程都发 挥着灌溉防洪、发电等综合效益。 第四章思考题 1、 试分析我国河川径流时空分布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原因 2、 比较长江、黄河河道特征的异同 3、 黄河的病害及其治理 4、 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的不平衡看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黄河水源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量的70-80%集中在夏秋季。除河套地区至河口镇段秋水大 于夏水外,大部分河段均系夏水大于秋水,冬季径流量仅占10%左右,春季径流量约占15-18%。 最大水月,河口镇以上为9月,中下游均为8月。黄河径流童年际变化很大,最大与最小径流量之 比值中下游大于上游(表4-10),其变差系数一般在。.2-0.35之间,春季农业需水急迫,而黄 河却处在低水期(尤其在连枯年),夏季常因洪峰过高而酸成水灾,连丰年的汛期更为产重。这 些情况对径流资源的井发利用甚为不利.
陌瑤癱糖離耱喘離劊制,劊 6梨 单2的果时的 猫继区麻成凝轼理水 護贓顿 拌为色性的海粗的秒的组限的b质平海沿砾质的酸关贴 痨隊黜漉给的耪窚發谫血痨衝堤樾畦龜反瀼曄渖黢錘屦蚀带来糧裼鋐缘 故。由此可见,渤、黄、东海的海洋环流、是黑潮系统与各沿岸流共同构成的。它们联系紧密, 并随着季节变化而调整平衡 5、南海环流 第五章思考题 1、指出研究海洋的重要意义 2、中国近海的海底地貌
第五章思考题 1、 指出研究海洋的重要意义 2、 中国近海的海底地貌 第五章 中国近海 中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东侧的太平洋海区 在地理位置上,中国近海介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海域自北向南略呈弧形分布,纵跨 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自然条件十分复杂。 中国近海是太平洋西部与大陆相邻接的区域,东边的海区与西边的大陆是两个性质截然不 同的物质体系。经过诸如水面燕发、季风环流、入海径流、洋流等途径进行大规模的物质和能 量文换。使近海海域成为自然环境结构极其复杂多变的地理界面。因而也是影响中国自然地理 环境,决定中国自然地理特点的一个基本要素。 海洋孕育着宏富的自蜂资源,海洋开发被列为当代的高科技领域之一同人们的生活和社会 生产活动正在发生着日益密切的关系 第一节 海域 渤海、黄海、东海面积为123万平方千米,南海为350万平方千米,它们南北相连,属北太 平洋西部的陆缘海。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群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连线是渤海与黄 海的分界线.长江口北侧启东角与朝鲜半岛西南侧济州岛之间连绒是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广 东南澳岛沿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南端鹅銮鼻之间连线为东海和南海的分界线,台湾以东海区则 是指琉球群岛以南,巴士海峡以北的太平洋水域。 一、渤海 渤海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渤海的轮廓好象北黄海伸入内陆的一个大海湾,故过去亦称为 渤海湾或称为内黄海,在古代又名沧海。渤海是我国的内海。 渤海分为五个部分,即北部的辽东湾,西部的渤海湾南部的莱州湾,中部的中央盆地以及东 奋部的渤海海峡。海底地势从三个海湾向中央盆地及渤海海峡方向倾斜,坡度平缓,平均水深18 米,深度小于30米的海域占总面积的95%左右·渤海海峡宽约57海里,庙岛群岛把海峡分成六个 主要水道,北面的老铁山水道较宽,局部可出现水深达80米左右的冲刷海沟,是黄海海水进入渤 海的重要通道。 渤海三面均为陆地所围,为一近封闭的内海,其水文性质深受大陆影响,水温较低,盐度较 东小,含沙量较大。 二、黄海 黄海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4米.黄海的北侧与西侧为我国大陆,东侧为朝鲜半岛, 东南通过济州海峡、朝鲜海峡与日本海t相通,南与东海相连.山东半岛东端的成山角往东北与 朝鲜半岛长山审之间最为狭窄,将黄海分两部。 黄海最深处在济州岛北面约为140米。黄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浅海,水文特征在较大程度上受 到大陆的影响,特别是西部的水温、盐度和海流的状况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海底沉积物主要 是由大陆河流带来的粉砂、淤泥等物质 三、东海 东海是由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岛、朝鲜半岛、日本九州和琉球鲜岛所围绕的一个边缘海, 东北部以对马海峡、西南部以台掩海峡分别沟通日本海和南海,东部以琉球诸水道与太平洋沟 通,面积为75. 2万平方千米。海底地形比较复杂,大致以台湾岛与日本五岛列岛一线分界,其 西北属于大陆架范围,大陆架向东南缓缓倾斜,水下的古三角洲1古河道、古海滨等地貌保存较 好。该线东南主要为大陆坡和冲绳海槽。东海平均水深349米,最大水深2719米(冲绳海槽处)。 东海的海湾以杭州湾为最大,岛屿主要有台湾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等。 四、南海 南海北临我国大陆和台湾岛,南接大翼他群岛,东邻菲律宾群岛,西面是中南半岛和马来 半岛。海区与太平洋、印度洋等均有水道相通:东北部以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与太平洋相通, 东面以民都洛海峡、巴拉巴克海峡与苏禄海相连,再经苏拉威西海通太平洋,南部通过卡里马 塔海峡、加斯帕海峡与爪哇海相接.西南面又以马六甲海峡与安达曼海和印度洋沟通。 南海海域辽阔,面积约350万平方千米,地质构造复杂,海底地貌类型多样南海大陆架基本 上沿四周大陆、岛弧呈环状分布,以西北、西南部最宽、而东西两侧甚窄。大陆架以下为阶梯状 大陆坡,坡麓附近分布一些很深的海槽与海谷。大陆坡向下则为水深大于3500米的中央盆地。南 海中央海盆介于中沙与南沙群岛大陆坡之间,为宽广的深海平原,海盆内有海丘和海山。南海平 产均深度1212米,最深处达5377米,位于中沙群岛西南的一狭长洼地内· 南海西部有北部湾和泰国湾两个大型海湾,我国在南海中的重要岛屿有海南岛,东沙、西 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岛等。 南海位处热带,水温较高,盐度较大. 五、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 台湾以东海区面临太平洋,处于菲律宾海巷的西北部,这一海区的北界大致相当于日本琉 球群岛的先岛群岛,南部以巴士海峡与非律宾的巴坦群岛相隔。海底地貌的特征是狭窄的岛缘 陆架,陆架外侧是陡窄的大陆坡直插入海沟或洋底,表现为陡窄的阶梯与海槽、海沟相伴分布 的特点。由于位于西太平洋新生代的构造活动带,火山、地雇活动频紧. 第二节 海底地貌 中国近海系沿西太平洋的一系列边缘海,其内侧是亚洲大陆,外侧的岛弧海沟将边缘海与 太平洋分隔开来,在边缘海中围堵沉积了从大陆来的大量陆源物质. 中国近海的海底地势大体上由西北向东南渐趋加深之势。若将海南岛南面经台湾至五岛列 岛连成一线,则此线的西北部分,构成较平缓的大陆架区,它在地形和地质构造上实为大陆的 延续部分,而此线东南,则多为地形复杂的大陆坡、海槽、深海盆区以及岛缘大陆架. 一、大陆架 中国近海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广的大陆架区之一。黄海和渤海整个位于大陆架上.东海约三 分之二的海城在大陆架上,大陆架宽度为240-650千米,是亚洲东部最宽阔的大陆架·南海的大 陆架面积也占1/2以上·两广沿岸大陆架在180-260千米,转折点水深约150-200米,南海大陆架 最宽处达1500千米.台湾以东大陆架狭窄,最宽处仗十几千米,转折点水深约150-200米. 中国近海大陆架区的坡度平缓.沉溺地形明显,大陆架坡度基本上不超过0002'。南海大陆 架略陡,坡度也仅00O1'-0005'.沉溺的地形是近海大陆架区的重要特征之一,如在各海区中常 有水下古河道和古三角洲等。 中国近海大陆架有两种成因类型,一种是堆积型,另一种是侵蚀一堆积型,以堆积型为主.近 海大陆架发育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1.丰富的物质来源。中国沿海大陆架主要是由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从大陆冲刷搬运入海 的泥沙堆积而成的;其次是岛屿的冲刷与生物成因的堆积. 2.由一系列水下隆脊所口限的盆地地形.这些大体上呈北东走向的水下隆嘴,自西北向东南 主要有. ①前古生代劫底的与胶辽隆起相连的渤海海峡水下隆修,庙岛列岛即为其高于水面的部分。 ②中生代基底的与浙闽一朝鲜半岛隆起带相连的水下隆脊。浙、闽沿海的岛屿与济州岛等都 属此隆脊出露水面的部分. ③新生代基底的东海陆架边缘隆褶带(亦称台湾褶皱带). 此外,台湾南端至海南岛东南大陆架边缘,亦当有一水下隆资,位于其北侧的有珠江口盆地、 北部湾盆地;位于南侧的有莺歌海盆地、西沙盆地. 这一系列水下隆脊将从大陆侵蚀搬运入海的泥沙,层层拦截堆积在沉降盆地中,泥沙填充了 沉降盆地而成为大陆架浅海.当内侧的盆地被泥沙填满后,泥沙则越过构造脊向前堆积,使大陆 架范围不断向海发展。中国近海的盆地中有,巨厚的新生代沉积层,而且目前仍处在沉降充填中, 圈闭和形成着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矿藏。 二、大陆坡、海槽和深海平原 中国近海的大陆坡,在东海台湾以东海城与南海东部,表现的特点是陡窄的阶梯与海槽、海 沟相伴分布,它们是西太平洋新生代的构造活动带,火山、地月活动颇繁。 东海大陆坡位于东海大陆架的外缘,陆坡平均坡度为1005',是陆架的63倍.东海陆坡在宽 约30-60海里的范围内直下进入冲绳海相,构成冲绳海槽的西侧槽坡: 台湾以东海区陆架狭窄,大陆坡更为陡急. 南海的大陆架坡多呈阶梯状.通常是由平坦的大陆架明显地转为一陡坡,水深急剧加大,陡 坡下有条深沟,地形又转级,为一宽达数百海里断续相连的平台面,平台面外又为一急陡坡降至 中央海盆底部—南海深海平原。在南海的东部,则大陆坡呈狭窄的阶梯下降.但坡笼分布着海摘 与海沟。阶梯状大陆坡的宽阅平白面,相对于深海平原即为海底高原。海底高原上又常是海岭橄 亘,岛礁众多,我国的中沙、西沙、南沙群岛,均位于海底高原上. 中国近海的东海和南海分布有若干海槽,而深海平原仅存在于南海海盆中. 冲绳海相是东海大陆架与琉球群岛岛缘陆架的天然分界海相东坡即琉球群岛的西北侧陆坡, 海槽西坡即东海大陆坡。冲绳海槽形似新月,向东南凸出,总体走向为北东一南西向,与太平洋 岛弧近于平行.海槽长840千米,南宽北窄,平均宽约70千米。海相北浅南深,最深处2719米, 在海摘西南,为东海最大深度。冲绳海槽区构造运动频篮,岩浆活动和火山活动活跃. 南海的海擂多沿地堑或断裂发育,如北东走向的台湾西南海箱、南沙海栩和西沙以东海相等, 近东西走向的西沙以北海箱和中沙以南海箱等‘近南北走向的吕宋海相等.有的海相将大陆坡分 割成阶梯状的几个块段,也有的海槽分布于大陆坡底慈. 南海中部.即在中沙群岛与南沙群岛大陆坡之间,是北东一南西向廷伸的深海平原.纵长795 海里,宽为78-360海里,两头狭小,中部较宽。南海深海平原底部平坦,自北向南倾斜,北部水 汾约为3400米,南部水深4200米以上.南海深海平原是亚洲大陆边缘经拉开分裂,引起深部玄武 岩流补偿性上升形成的。深海平原中沿北东向断裂带尚有一系列火山岩流的喷发活动.平原中分 布粉一些孤立的海山,就是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 第三节 海岸 一、海岸线、海岸带、海岸 海洋和陆地是地球表面的两个基本单元,海岸线即是陆地与海洋的分界线。 事实上大陆与海洋之间经常存在着具有一定宽度的、相互作用的过演地带,即称为海岸带.海 岸带的范围除了包括潮间带以外,上至包括高湘线以上由现代海水作用而形成的海恤、海积地貌 部位,下至低潮线以下,波浪对海底扰动作用的极限部位为止. 海岸是指现在海陆之间正在相互作用粉和过去曾经相互作用过的地方。海岸的概念除了包括 现代海岸带外,还包括上升古海岸带和下沉古海岸带。 海岸的空化和发育,主要取决于地质构造条件、河流、波浪、湘汐和海面变化,以及生物运 动等因素。 二、我国海岸的基本格局 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仓河口,长达18000多千米,加上6500多个岛屿的 岸线,海岸线总长32600多千米。 (一)基岩海岸 一般是陆地上的山脉或丘陵延伸,直接与海面相交,亦称山地海岸油子岸线大多比较曲折, 具有突出的海娜和深人的海湾,天然港湾较多,又称港湾海岸。 我国基岩海岸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沿岸,以及北方的山东半 岛,辽东半岛,辽西走廊一带的秦皇岛、葫芦岛等地台湾东部海岸亦属基岩海岸,但由于地壳 构造运动造成的巨大断裂,形成了世界海岸中罕见的高大陡直、延续很长距离的断层崖,又称 为断层海岸。 基岩海岸由于岩性和水动力条件的不同,又表现为海蚀地貌类型和海积地貌类型海蚀地貌 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和岩滩等;海积地貌有沙堤、沙嘴和连岛沙洲等。 辽东半岛突出于汤海海峡处,古老的变质岩系结构紧密,风化壳浅薄.在波浪的作用下, 许多呷角都出现海蚀崖和岩滩。呷角怀抱中的海湾,港阔水深,如旅顺和大连等都是北方良港. 山东半岛岸线曲折,在许多险峻的花岗岩娜角处发育了海蚀崖和岩姆.如成山头、峪山头、马 山崖等。但它还有规模巨大的沙坝、沙嘴、陆连岛和海权平原。因此,山东半岛海岸,港湾众多, 海蚀海积地貌齐全。 杭州湾以南大陆岸线异常曲折,许多港湾深入内地,呈翻谷状态.岸外岛屿罗列,直接与 海浪作用相接,海蚀地形发育,岸内港湾因外海大浪不易进人,岸带处于强潮环境中,潮流成 为泥沙运动的主要动力,一些海河成为泥沙沉积的场所。南方如广东一带的基岩海岸,在暖热 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发展了厚层风化壳,在陆上基流便蚀和低波能的环境中,海积地貌非常发育, 沙堤、沙嘴和连岛沙洲,常常把一部分海湾封闭起来成禽湖或盐沼。 (二)平原海岸 我国的平原海岸长约2.000多千米,主要分布于杭州梅以北的渤海湾西部、辽河平原南缘、 华北平原与大海相接处,以及杭州湾以南的一些大河入海处。 平原海岸系在河流、海流和波浪等动力因素作用下,由泥沙堆积而成.平原海岸地势平坦 (坡度一般为几千分之一),岸线平直,缺乏天然港湾.平原海岸的冲淤变化相当快,岸线很 不稳定.浅海与平原之间可有一条几公里到十几公里宽的潮间带浅滩.按其形成过程、组成物 质的差异,平原海岸又可分为三角洲海岸、粉沙淤泥质海岸和砂砾质海岸. 1、三角洲海岸 三角洲海岸是由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平原海岸.河流在河口区与海相互作用, 流速和水面坡降变级.河流挑带的泥沙不断沉积,使河口逐渐向海推进,堆积的陆地不断向海 扩展,三角洲得以形成。我国不少河流的翰沙量很大,河口三角洲发育得很好. 长江三角洲历史上曾经是个三角港式的海湾,长江每年有5亿吨泥沙向海摘送,今天长江三 角洲面积已约4万平方千米.6000年来海岸线东移了360多千米,至今水下三角洲仍不断向前推 进. 黄河每年入海泥沙约12亿吨,其中三分之二沉积在河口,现代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铜瓦厢 决口改道后形成的,历史不过一百多年,但总面积已达5400多平方千米。目前黄河河口的沙嘴 正以每年约2-3千米的速度向渤海伸展. 珠江三角洲系由西江、北江大三角洲和东江小三角洲组成的复合三角洲,面积约一万多平 方千米.冰后期这里原是一个浅海港湾散布粉160多个岩岛,由于珠江每年以8300万吨左右的泥 沙在岩岛背风朴水区堆积下来,由沙洲不断归并成陆地,使海清不断缩小,现在只有脚子洋外 还保留一部分宽阔的水域。珠江三角洲的海岸线以平均每年10-15米的速度向海洋推进. 2、粉沙淤泥质海岸 粉沙淤泥质海岸的形成与平原、河口的堆积密切相关。河流输送入海的泥沙,颗狡较粗的 在河口堆积,比较细的粉沙淤泥,则通过海流在海清岸段沉积下来,成为粉沙淤泥质海岸,这 类海岸主要分布于渤海的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以及长江以北的苏北平原海岸,其中以渤海 湾西部分布面积最大,最为典型 基岩海岸的一些岸段也有粉沙淤泥质海岸发育,如浙闽沿海一些外有岛屿屏障,风浪较小 的海湾也发育有粉沙淤泥质海岸,其物质主要来自区内和邻近海岸河流输出的,或由海底冲刷 而来的泥沙。长江口夕隋在的一股向南扩散的泥沙流,对浙东一些港湾淤泥滩地的成长起着一 定作用 3、砂砾质海岸 平原海岸中,也有一种由顺粒较粗的砂砾组成的砂砾质平原海岸。砂砾质海岸的成因,一 方面是由于河流供给的物质较粗,另一方面是这些地区海浪作用较强,侵蚀带来较粗物质的缘 故。 砂砾质海岸以台湾西海岸最为典型,其中以浊水溪的大沙嘴最为著名.从台湾山区入海的许多 溪流,溪短流急,砂砾多,加上台湾海峡风浪大,海浪对海岸的怪蚀作用强,故砂碟质海岸特别发 育。此外,在山海关至镶河三角洲之间的沿海地区,也有砂砾质海岸分布. (三)生物海岸 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生物对海岸的塑造有时起,重要的作用,形成特殊的海岸类型, 即珊瑚确海岸和红树林海岸。 组成红树林的植物大部分是红树科植物,也含有不少非红树科的植物.它们的树叶都是绿 色的,涨潮时成为“海底森林”,退潮时成为点级海岸的绿洲. 红树林海岸的特点是,分布在低平的堆积海岸的海滩上,主要分布在背风浪且正在向海伸展 的淤泥质海滩上.红树林的生长,对于护岸保滩,促淤助涨,降低沿岸饱沙流容量,维持深水航 道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我国红树林海岸的分布.大致从广西的钦州海开始,经过高雷、海甫岛、电白、阳江等地到 台湾的部分岸段;北部大约可到北纬27度左右福建的福鼎一带.又以海有岛的铺前港和清澜港一 带比较典型。 我国珊瑚确海岸的分布墓本上限于北回归线以南.澎翻列岛、台河东南海岸和附近的火烧岛、 兰屿等都有用铂或蛋确发育.璐瑚确海岸分布最广、发育最好的是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南海诸 岛.雷州半岛海岸确平台的宽度可达500米,海南岛文昌地区可达2000米.南海诸岛的岛屿则大 多是环礁类型. 第四节 岛屿 中国近海中,属于我国的岛屿有6536个,约占全世界岛的总数的十分之一。岛屿总面积8万 平方千米,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0·8%。我国的岛屿大约十分之九集中在浙江、福建、广东、 海南四省沿海,其中浙江省的岛屿数目占全国第一。它们当中,绝大部分是面积小于1平方千米 的小岛,但面积分配上却由一些大岛为主。超过200平方千米的大岛有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舟山岛、东海岛(广东)、平潭岛(福建)、长兴岛(辽宁)和东山岛(福建),其中台湾岛和 海南岛的面积都在3万平方千米以上,是我国最大的两个岛屿. 一、大陆岛 大陆岛曾经是大陆的一部分,与大陆连接在一起.后来因为地壳运动、海面上升或者海蚀作 用、海侵使之与大陆分离.大陆岛的地质构造、动植物类型以及自然景观均与附近大陆相似,例 如庙岛群岛舟山群岛、万山群岛等都是大陆岛. 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面积35760平方千米。山地和丘陡占69%。台湾在地质构造上同 大陆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台湾海峡两岸具有荃本相同的沉积类型.年代相当的海相与海陆过渡相 地层,以及大体同步的海进海退程序.据研究资料,大约在15000年前的晚玉木冰期极盛时期, 海面下降至一150米左右,当时的台湾并非是一个岛屿,而是与大陆相连、突出于广阔的陆架平 原上的一片山地与丘陵。据推测.台湾与大陆最近一次分离的开始时间,大致在距今14000和12000 年之间。 海南岛,是仅次于台湾的第二大岛,面积为33556平方千米。海南岛位于广东西南海面上,北 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海峡最狭处仅is千米.海南岛原先也是同大陆连在一起的,现在广 西的勾漏山,当时一直延伸到岛上,从第四纪初琼州海峡断层陷落,它才与大陆分离. 二、冲积岛 冲积岛主粤是由大陆河流和沿岸流所搬运的泥沙堆积而成的,故多分布在河口和近岸海 域.从外貌上看,冲积岛的顶面通常比较平坦,其四周岸边常分布由河流及波浪作用形成的沙 堤。我国许多河流的河口都有冲积岛,以长江河口段和苏北沿岸的沙岛最多. 长江口属中等强度的潮汐河口涨潮落潮的流路不一致这两股双向潮流之间的缓流区有利于 泥沙沉积,加上江流海潮交汇,物理化学作用也有利于泥沙沉积。因此,长江口段沙洲浅滩很 多,其中最大的沙洲是崇明岛,面积1083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三大岛、长兴岛和横沙岛是崇明 岛东面的两个冲积岛。 珠江口冲积岛的成因,有的是由河口心滩发展起来的,有的是因岩岛横阻,在岛屿背风侧 缓流区,沉积的泥沙扩大而成的.今日的珠江三角洲就是无数这样的沙洲扩大合并形成的,眼 下三角洲外围的沙岛仍在不断扩展。 台湾西海岸的一些冲积岛,则是由河口沙嘴发展起来的与海岸平行的沙洲.台湾的河流流 程虽短,但水势揣急,侵蚀力强,输沙量很大。因此一些河口地区因含沙量多而易形成沙嘴.其 中以浊水澳、曾文澳三角洲外的三列沙岛最为典型。 广东东部的韩江三角洲、河北东北部的滦河三角洲、辽宁南部的辽河口沿岸都有冲积岛分 布. 三、海洋岛 海洋岛又可进一步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种前者如澎湖列岛,后者如南海中的东沙、中沙、 西沙、南沙四个群岛。 1、火山岛 火山岛是由海底火山喷发物质堆积而成的岛、我国的火山岛主要分布在台湾的四周.澎湖 列岛位于台湾海映之中是第四纪初火山爆发形成的,共有“个岛屿和礁滩,总面积127平方千米, 低潮时有些岛屿可以相连,岛上常有地展发生。台湾东北面的花瓶屿、彭佳屿、钓鱼岛、赤尾 屿,台湾东南面的绿岛(火烧岛)、兰屿等,都是火山岩组成的岛屿. 2、珊瑚岛 珊瑚岛由珊瑚虫的骨骸所构成,主要分布于热带海域,在我国,财主要发育于南海这些岛 屿的特点是,地势低(一般海拔数米),面积小(常以平方米来计算). 南海在中新生代以后,由于海底火山姆发,出现了一系列露出海面的火山锥,造礁珊瑚在其 几周围大量繁殖,形成岸礁。第四纪以来,南海海盆缓缓下降,岸礁遂发展成为堡礁,进而演化 成环礁,尚在水下的称为暗礁. 南海上我国的珊瑚岛、暗礁、暗沙分为四群,分别称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总 称南海诸岛 第五节 近海水文 一、海流 中国近海的海流,可分为两大系统.即外来洋流系统黑潮映流主干及其分支,和近海就地 形成的海流系统,包括各种沿岸流和季风洲流.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海流,在很大程度上受黑 潮暖流系统的控制,冬、友季的环流形式变化不大南海的海流主要受季风的影响,形成季风漂 流,冬、夏季的环流形式m然不同。而沿岸流则是在我国沿岸海域,由河水和海水混合形成的冲 淡水性质的海流。 1、黑潮 黑潮主干从吕宋岛以东海面流起,经东海和日本南岸,一直延续到东经160`而成为北太平 洋总环流的一部分,其分支则进入中国近海各海区。黑潮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流之一在东海, 黑潮平均流量大,大约相当长江年平均径流量的一千多倍。其温度也很高,在台湾东面的水温 夏季可达300C,冬季仍在20'C以上.由于黑潮将太平洋高温高盐海水带到近海广大区域,从而 对这些海区的水文气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如渔场的变动,海雾的消长,瀚、黄海的冰情,乃 至我国东部的早涝状况,都与之有关联. 黑潮在台湾与台湾东面的与那国岛之间进入东海其平均流轴位置距台清东海岸仅30海 里.黑潮在台湾东北向北分出一支进入闽浙沿海,是为台湾暖流,主流则沿粉东海大陆坡向东 北流动,至日本九州附近,又分为两支,主支经吐噶喇海峡出东海,返回太平洋。另一支沿九 州西岸北上,形成对马暖流。 2、对马暖流 对马暖流是黑潮在东海的最大分支,但它受到本区城内气象水文因素的影响。对马暖流的 流速和流量,均表现为显著的夏强冬弱变化,其原因主要受季风、海水密度梯度季节变化的影 响.冬季吸流受强北风吹阻而削弱,夏季则增强.对马暖流流至济州岛东南,又一分为二,主 流转向东北,经朝鲜海峡返回太平洋,另一支向西北绕过济州岛进入黄海,成为黄海暖流. 3、黄海暖流 黄海暖流经黄海中部北上,主支在北黄海折向西经瀚海海峡的老铁山水道进入渤海.带来 了高温高盐的外海水,有助于半封闭的瀚海海水的更新。此外,黄海晚流在成山角以东向右侧 分出一股汇入西朝鲜沿岸流南下;在北纬35'附近从左侧分出一股与南下的黄海沿岸流汇合。黄 海和渤海是潮流强盛的海区,海流相对较弱。这两个海区的海流系统主要由黄海暖流及黄海沿 岸流组成.黄海沿岸流是一支流经山东和江苏沿岸的盐度较低的海沈。自渤海湾起.沿山东北 部向东,直达成山角(时称鲁北沿岸流),绕过成山角后进人黄海南部.到达苏北沿岸,并能 越过长江浅滩僵入东海. 4、台湾暖流 台湾暖流在台湾东北海面从黑潮主干分出后,沿东经123'左右流经东海大陆架西部,对该 区的水文状况影响很大台湾暖流表层受季风作用影响,夏强冬弱,其中层和深层流向稳定,终 年向北,前锋在长江口外与黄海沿岸流混合.东海沿岸流主要来自长江的冲淡水,其路径随季 节变化。夏季强大的冲淡水向东北直指济州岛方向流去.冬季.东海沿岸流在北风吹刮下紧贴 浙闽近岸向南流动,穿过台湾海峡流向南海。此时它与台湾睡流毗邻而反向,二者界限分明. 由此可见,渤、黄、东海的海洋环流、是黑潮系统与各沿岸流共同构成的。它们联系紧密, 并随着季节变化而调整平衡. 5、南海环流 南海环流的最大特点是冬夏两季的流向截然相反。南海海域辽阔,盛行季风,由于季风方 向同南海纵轴基本一致,因而对于漂流的发展特别有利。自海面至约200米深的水层,海流的路 径和强度均随季节而变.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南海东北漂流(即西南季风漂流)流向东北, 主流出巴士海峡汇入黑潮,另一股经台湾海峡入东海。此时,补偿流来自苏禄海和爪哇海。冬 季,在东北季风影响下,一部分黑潮水从巴士海峡冲入南海,同来自台湾海峡的东海沿岸流以 及广东沿岸流汇合南下,构成西南漂流(即东北季风漂流),并最终将大部分海水输入爪哇海 二、水团 水团,是指海洋里规模宏大而理化性质相对均匀,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的水体.海洋中的水 体,就是由一些性质不同的水团所组成。 水团按理化特性在垂直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又可分为表层水、次表层水、中层水、深层水 和底层水等。表层水团特征与相应区域的气候特征一致.表层水团以下的各水团都是由表层水 团下沉而形成的。水团在很大程度上是气候作用的产物,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沿岸气候和陆地 上的自然地理环境。 1、黄海水团 中国近海水团的形成、分布和变化,与海流关系密切东海和南海的黑潮流域的海水,主要 来溉于太平洋,称为外海水团。大陆沿岸,入海江河淡水与海水混合,形成沿岸水团。性质介 于两者之间的,是过渡性的黄海水团。 2、东海外海 东海外海水团主要分布在东海东南部黑潮主千区.在对马暇流黄海暇流和台湾暇流所控制的范 圈,太平洋水进入后变性,但仍具有外海水团的墓本特征。东海表层水具有高温高盐性质,盐度极 大值出现在次表层水。东海表层水与黄海水团和沿岸水团为邻,受气候和邻近水团的影响,沮度、 盐度和厚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水沮降低,盐度升高;垂直均匀层加厚日夏季,则增温、 降盐和变薄. 3、南海水团 南海水团是太平洋水团进人南海后变性而成的,主要分布在南海海盆区。南海表层水占据南海 表层范围的大部分,为分布均匀的高温水温、盐度的水平梯度都不大.南海次表层水和东海次表层 水一样,具有高盐特性.平均盐度大于34. 5编。南海外海水团季节变化的深度可达到中层水,在南 海深层水中,则不存在季节变化. 黄海水团为东海外海水团进入大陆架浅海与沿岸水团混合后,在当地水文气象条件下变性形成 的混合水团.它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北部,水深30-150米以内的区城.黄海水团的盐度介于东 海表层水和沿岸水之间,温、盐度均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温度年较差为17-24℃,盐度年较差为 1.0-4.0%,.因气象条件和毗邻水团的差异.水团内部沮、盐度的水平梯度较大。黄海水团的温、盐 结构的垂直分布随季节有显著变化 沿岸水团主要是大陆河川径流入海后与海水混合、冲淡而成的水团。主要有渤海沿岸水团,北 黄海沿岸水团,苏北沿岸水团,江浙沿岸水团和闽台沿岸水团.在南海北部则有广东沿岸水团和北 部清沿岸水团等.这些沿岸水团的盐度终年较低,一般在27-2934,,沮度与盐度的季节性变化大.其 变化受制于大陆水文气象条件X季多雨,径流f丰富.沿岸水团的空间分布扩大,特别是黄河、长江 冲淡水向外扩展,盐度下降.冬季干旱,入海径流减少,水团范围缩小,向岸压缩,盐度略有增加。 此外,沿岸水团的厚度则是里浅冬深. 三、海水的温度 中国近海表层海水沮度分布的基本特点是,水温自北而南逐渐增高,而年较差则从北往南逐 渐减少,这显然与太阳辐射有密切关系。冷、吸海流则改变了地理纬度所决定的水温分布格局。 渤海,因地理条件制约,水温状况受大陆影响最大.冬季各层水温呈均匀状态,等温线大体 上与等深线平行分布,浅水部低于深水部.在沿岸浅水区,每年均有短期结冰现象1969年,渤海 曾全部封冻.夏季,各层水温均显著上升达24-28`C,下层水温低于上层,而沿岸浅滩区则上下 层均匀,皆为高温水。 黄海,冬季水温的垂直分布均匀。黄海吸流自南向北伸入本区,使等温线呈舌状分布,水温 自南而北,自中部向近岸通减。夏季,中下层大部分空间为冷水团占领,表层水升温且水平分布 均匀,最高约达28℃. 东海,东部深水区的水温终年受黑潮影响,中西部大陆架水温受陆地影响较多.冬季,东部 的黑潮流城为一高温区,水温约20℃,等沮线分布与黑潮路径一致,大致呈西南一东北向。西部 为东海沿岸流与台湾暇流交汇区,温度通常低于10'C,水平梯度较大。是时上层水温垂直分布基 本均匀而深水区的下层保持成层状态。夏季,水温分布呈复杂状态.沿岸水温急剧上升,表层水 温可达28℃.长江口外有一低盐高温水舌伸向东北乡海区西北部有黄海冷水舌向东南方延伸,其 两侧为高温的对马暖流及台掩暇流包围,水平梯度很大. 南海,水温有明显的热带深海特征,温度高而年变化小.冬季海区北端最低水握仍在16'C以上, 海盆区在26C左右,南部大陆架区高达28℃以上.夏季表层水沮均在28C以上,分布非常均匀.只在 海南岛东部,粤东以及越南沿岸等存在几个范围不大的低泥区.为上升流所致.a季大部分海区的 层化规象显著,出现较大的温跃层。南海深海盆区水诬的分布与太平洋水极为相似,显然是因为同 太平洋水充分交换的结果。 四、海水盐度 盐度是海水中各种盐类含量多少的指标,与温度共同构成海水的两大基本要素。盐度和温度 一样,对于渔场的分布、海冰的消长、海洋中的许多化学过程都有直接的影响。盐度和温度共同 决定海水的密度.从而与海水的运动密切相关书强大的密度跃层贝州水下通讯和潜舰活动等影响 颇大。 盐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取决于入海河川径流量的多寡、燕发和降水量、海流的双弱和水团的 变化。近海盐度空间分布的特点是:表层低,下层高.近岸低.外海高。近岸区城受陆地径流影 响,盐度梯度大,外海区则梯度小.盐度季节变化的特点是夏半年降水t增大,沿岸水旺盛,表 层盐度普遇降低f冬半年燕发强烈,且沿岸水缩小表层盐度普遍增大.其中近岸区城农层盐度季 节变幅最大,外海区域表层盐度季节变幅也较大书表层以下季节变幅一般不明显
n搜 甜 溶抛详动特能随敲邮母满 趨料确静叭额 动:的 都融母 离 继 解限棘 螋 速淘资汇装敲的暗藻旁硬热带布着白黄 據跏戰齣睴國轁離繃馳癀上瀜擻娳、赚熃瓈玳表 禥鞍丰壤带纔布郾觐蕘帕鏮φ有短花针茅、小黄亚菊草原。吸温带干旱地区一东吸和塔里木盆 地,分布着大面积的流动沙丘、裸露戈璧.在有径流经过的洪积扇棕澳土沟旁,生长有盖度不及1% 的膜果寐黄、木霸王、泡泡刺、沙拐枣等超旱生灌木。 3、我国主要海岸类型的分布及其基本特征 4、舟山群岛成为我国最大渔场的自然地理条件
3、 我国主要海岸类型的分布及其基本特征 4、 舟山群岛成为我国最大渔场的自然地理条件 第六章 土壤地理 第一节 成土因素与主要成土过程 我国各种土坡的形成往往是几种成土过程作用的综合结果,在每种成土过怪中,都改蕴地 形、气候、母质、植被等成土因家的综合作用,这种空间作用的时间发展及人类活动对土族的 形成和演变也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我国经喜马拉雅运动后形成的西高东低的地势结构,一方面影响到东亚季风环流体系的建 立,另一方面又影响着水、热条件的再分配,进而影响着土城的机械组成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分 异过程。 一、风化壳的地球化学过程 风化壳是土坡发育的物质基础,风化壳的地球化学类型与地质构造、母质、气候类型直接 相关,风花过程邹土过程也是相辅相成,同时进行的,不同岩性及其所形成的风化壳对土坡矿 质养分含量、胶体性质、土层厚度和机械组成等都有直接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粉加速和延级 土坡发育的作用。 在纬度、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影响下,我国气候从西北向东南由干到湿,自北而南由冷到 热,这样的水热分布规律,决定着我国土坡与风化壳的地球化学过程由西北向东南、由北向南逐 渐加强.青藏高原及西北高山地区,为第四纪以来强烈隆起区,风化过程与成土过怪均处于初始 阶段发育了碎屑状风化壳和年幼的高山土坡,西北内陆干早地区,水分稀缺.阻滞,地球化学过 程的顺利发展,在土城与风化壳中石灰与石膏以及其它易溶性盐类均得以大量保存,形成含盐风 化壳和盐演干旱土,半干早地区雨量稍多,土坡风化亮中,虽然易溶性盐类大都被淋失,但比较 难溶的石灰得以保存.土搜与风化壳具有明显的钙化过程,发育了碳敌盐风化壳和草原钙积干早 土、半干润松软腐殖土,前者如棕钙土、灰钙土,后者如黑钙土、栗钙土、黑护土等;东部湿润 地区雨量丰沛,在排水良好的情况下,地球化学过程大大加强,土城与风化亮中不仅易溶性盐类 多被淋失,就是难于迁移的硅、铝、铁等元素,在一定条件下也发生迁移和集聚.粘化过程和脱 硅铝化过程占统治地位,发育了硅侣风化壳和铁铝风化壳,发育的土镶为(常)湿润硅侣土、铁 硅铝土和铁铝土,自北而南,随热量增加,粘化过程和富铝化过程的加强,主要地带性土壤由寒 棕壤递变为暗棕壤、棕壤、黄棕壤、黄壤、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 二、成土过程 我国在季风环流影响下,虽然冬季普遥低温干燥,燕发旺盛,土滚中上升水分较强,但里季普 遍高温多雨,土坡中下渗水分更强,土放中活性矿物的淋溶过程占统治地位,其结果,一方面是土 壤粘化过程、脱硅过程和富铝化过程均比较普遏.另一方面,在湿润和半千润各类土坡中,酸性土 坡占较大的比例,据统计.pH值<5的土坡占全国农田面积的1/3,粘化过程、脱硅过程和富铝化过程 的强度也可以从各类土粘粒含量、粘土矿物组成和硅铝率的变化得到反映。 1、粘化过程 一般从西北干旱荒漠植被下的干草土到东部湿润森林植被下的硅铝土、铁硅铝土、铁铝土. ,从暖温带夏绿林植被下发育的棕壤到热带雨林植被下发育的砖红壤,土壤粘化过程逐步深化, 表现在土壤粘粒逐渐变细,粘粒成分逐渐增多,粘土矿物由结构比较复杂的类型如水云母、蒙脱 石、绿泥石等,演变成为结构简单的高岭石、三水铝矿、赤铁矿、针铁矿等。西北内陆干旱地区 的干早土壤粘粒含量(指淀积层)约14-17%,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干草原区粘土矿物以水 云母一蒙脱石为主,其成土过程主要表现为钙化过程和盐演化过程。森林与森林草原植被下发育 的褐土和棕壤,粘较含量约25-30%,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有时出现高岭石.北亚热带常绿阔 叶一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下的黄棕壤,粘粒含量达30%,粘土矿物以水云母、高岭石为主,说明 粘粒中矿物脱钾、脱硅作用较棕壤明显。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红、黄壤,粘粒含量达30% 以上,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一水云母为主,高岭石居突出地位。发育在南亚热带与热带地区雨林与 季雨林植被下的赤红壤和砖红壤,粘粒含量高达39-60肠,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三水铝矿及赤铁 矿、针铁矿为主。 2、土壤脱硅与富铝化过程 随着风化淋溶作用的深入发展,土壤脱硅与富铝化过程不断增强,硅的流失、铁铝的相对 富集,导致土壤中硅与铝的比值逐渐减小。脱硅作用十分微弱的盐渍干旱土,硅铝率达3-4.5,草 原钙积土是3一4,湿润硅铝土中的棕壤和半湿润硅铝土中的褐土是2. 5-3.。,湿润铁硅铝土中的 黄棕壤是2.0-3.常湿润铁铝土中的黄壤为2. 5。 3、有机质的含量 黑钙土的腐殖质层一般厚30-50cm,表层有机质含童3-4%,多的可达6——10%。黑土腐殖 质层一般厚70cm甚至100cm,表层有机质含量达3-6%,多的可达I6——10%.其它如草甸土、沼 泽土以及白浆土等,腐殖质层也较厚,表层有机质含量仍然很高.东部森林植被下的土坡的成 土过程中,生物累积也十分活跃,土壤有机质含量也较高.棕壤的有机质含量平均在5-6Y,,黄 壤表层一般可达5-10%。 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的成土过程中,由于土壤淋溶作用占显著优势, 造成参与生物循环的各种元素,及风化和成土作用产物大量淋失,加之强烈的,铝化作用,一 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在森林未道破坏,土壤未遭怪蚀的情况下,红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多在 1-5%之间,砖红壤可达3-5%。但由于生物残落物的大量聚积和生物与土壤间的强烈物质交换, 却丰富了土城的有机质来源,促进了土城肥力的发展. 土壤在时间上的发展也很重要,据古风化壳和古土城层的研究,我国土壤发育古老,形成 过程悠久,现阶段的土壤带是从第三纪末到第四纪初以来,历经各种变化逐渐发展起来的.如 热带、亚热带广泛分布的红壤、黄壤和砖红壤,其起源可远溯到第三纪。黄土高原的黑沪土也 具有某些古代草原环境的土集特点。我国东部季风区,风化和成土作用产物的淋溶过程、残积 枯化过程以及富铝化过程延续的时间都很久远,而且越向低纬,作用过程越深.西北内陆盆地 气候干早,及至第三纪末,青藏高原不断隆升,阻止西南季风进入,使气候更趋干早,所以新 疆尚有大面积不受地下水影响的含盐风化壳分布,荒漠地区的干草土城的形成也有长久的历史。 例如,塔里木河平原南岸老冲积平原上,由于河流改道,水分状况恶化,冲积土和潜育土向千 旱土方向演化,南方的滨海盐土和潜育土随着海岸上升,逐渐脱离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则 出现向强淋溶土的演变过程等。 人类经济活动对土绷的形成和演化也不容忽视,尤其我国是一个已有6000-7000年以上农耕 历史的国家,长期以来人们利用各种措施不断的对土壤施加影响,改变了土坡的自然理化状况, 如黄土高原东南部的“堆垫土一以及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水稻土等。 第二节 主要土壤类型 1987年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城研究所重新提出中国土坡系统分类.该分类采用土纲、亚纲, 土类和亚类四个高级级别,将全国分出12个土纲,32个亚纲,74个土类和272个亚类.只列土纲、 亚纲、土类三个级别.12个土纲是初育土、冻土、变性土、干早土、高寒腐殖土、松软肩殖土、 灰土、硅铝土、铁硅铝土、铁铝土、潮漫土和盐波土。 一、初育土 初育土主要包括石质土、粗骨土、薄层土、冲积土、风沙土、绵土、红色土、紫色土、堆 垫土和注淤土。这类土城的共性是母质特征明显,土坡发育程度低。 石质土、薄层土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早地区山地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中,前者较少有土壤 生物活动,几乎不含有机质,土壤厚度小于l0cm.后者由前者发育而来,具有明显的暗色腐殖 质层,但厚度不超过25cm,其演化受母质影响较大. 二、潮湿土 主要包括泥炭土、潜育土、潮土、砂婆黑土、浦淤湘土、叶垫潮土和水稻土.其中泥炭土和 潜育土属水成土,在成土过怪中长期或季节性受到水分浸漫或饱和,共同点是都存在明显的潜育 化。主要分布在东北的三江平原、长白山地和小兴安岭山地以及川西高原的松洛草地。在长期或 短期积水,生长喜湿性的沼泽植被的地方也有分布.但面积一般不大,水稻土是人为各种活动的 产物,是由各种地带性土壤、半水成土和水成土经过水拼熟化培育而成,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但主要以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河西部平原最多.潮土、翻淤潮土等是人 为干预下的半水成土壤,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辽河下游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汾、渭河 谷平原等地。 三、盐渍土 主要包括干盐土和碱土,集中分布在西北干早、半干早区及滨海地区。盐土是含有大量可溶 性盐类的土壤,以氯化钠和硫酸钠为主。表层含盐量,南方一般为0.6-1-2%,到北方则增到2-3%, 个别可达7-8%,分布在内陆区的盐土则更高,其中以新班为最高,常在表层形成5-15cm的盐壳, 碱土分布面积较小,且比较分散。其主要特点是:表层含盐量很少超过0.5%,但土壤溶液中普 遍含有苏打。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西部及内蒙古离原东部、西北与华北平原等地。 第三节 土壤分布规律 我国土壤分布主要取决于温度和水分条件,井与气候、生物带的地理分布规律基本一致, 受纬度、海陆位置和地形等的影响,存在着土坡的水平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地带分异规律和 垂直与水平复合式分布规律等. 一、水平地带分布规律 土壤水平地带在我国境内分布是比较完整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带是季风湿润气候下的森林 土壤,主要发育硅铝土、铁硅铝土和铁铝土,属湿润海洋性土坡地带谱,我国西部内陆地带是 整个亚欧大陆的干旱中心,主要发育干早土。属于大陆类型土壤地带谱.两者之间则为过渡性 土壤地带谱,主要发育松软偷殖土. 我国土壤的水平分布总的规律是:在东部湿润地区由子受季风影响,温度和降水都是由 高纬向低纬递增。土壤带基本随着纬度变化,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自北而南依次出 现寒温带针叶林寒棕壤;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北亚热带落叶 阔叶一常绿阔叶混合林黄棕壤;中亚热带常绿何叶林红、黄壤,南亚热带和热带雨林、季雨 林赤红壤与砖红壤。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温带与暖温带广大地区,自东而西,干燥度逐渐增加,土壤按东 西近乎经度方向更替,表现出干湿带性分布规律。在温带,土壤的演替顺序是从暗棕壤经东 北平原的黑土,向西出现黑钙土、栗钙土以至棕钙土、灰摸土、灰棕模土。暖温带土壤分布 则由东部的棕壤向西北依次为褐土、黑幼土、灰钙土,而止于欧亚大陆干旱中心的棕漠土. 二、垂直地带分布规律 我国山地面积广阔,山地土壤类型丰富,其分布服从于垂直性律。山地垂直带谱,一方 面受山地所在水平地带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山体的高度、山脉走向、坡向、坡度等的影响。 同一水平地带中的山地,其垂直带结构相近似,可列入同一类型。 1、西北干旱内陆山地 从山麓至山顶,气温降低而湿润程度在一定高度内逐渐增加,影响土壤分布的主要因家是 湿润状况。常见的土城垂直带谱结构是从山地灰漠土依次递变为山地棕钙土、山地栗钙土、山 地黑钙土、山地灰黑土和腐棕土。 3、 东部湿润地区山地 从山麓至山顶,湿润程度虽有一定增加,但其变化不甚显著,这里热量条件的改变是影响 土壤变化的主要因素.土壤垂直带谱自下而上逐渐从暖热地区的类型过渡到寒冷地区的类型.如 在亚热带地区,常见的土壤垂直带为从山地红、黄壤依次递变为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等. 概括起来,我国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结构和性质有以下特点: (1).山地土坡垂直带谱特点,取决于山地所处的水平地带的位置一般以其所在的水平地 带为山地垂直带谱的基带。依水平地带规律,基带及其垂直带谱由纬度地带和干湿带性两个系 列构成,我国东部湿润区随纬度变化,从热带到寒温带的垂直带谱属湿润海洋型,如海南岛五 指山海拔400m以下的基带是砖红壤,基带以上依次出现山地砖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和 腐棕土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随经度变化,从湿润地区到干旱荒漠地区的垂直带谱主要是大陆干 旱型和过渡型 (2)东部湿润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分布高度有由 高降低的趋势如具有完整垂直带系列的南亚热带高山(玉山)的垂直带谱多达6-7个带,温带山 地(长白山)则减少到4-5个带,寒温带(大兴安岭)则只有2-3个带。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 下降,土壤带的上限线也必然越来越低南方山地的上部垂直带,到了北方就成为山地中、下部 的垂直带,甚至成为基带了。如针阔叶混交林植被下的山地暗棕壤,在南亚热带(玉山)可达 海拔2800m,到暖温带(小五台山)就只能到达2000m的高度,而温带(长白山)则仅及1200m, 其它土壤带分布也有类似的规律。 (3)从东部湿润地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早程度加大土壤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结 构趋于简化。如山地暗棕镶,其分布上限,在长白山山地为1200m,河北雾灵山上升到2000m,至 西部贺兰山则达3000m.又如草原栗钙土带的位置,在草原带是基带,到荒漠区则上升为第二垂 直带,并由东向西升高。干早程度愈强,山地垂直带谱的结构愈趋简化。在新祖,天山北坡包 括5个带,天山南坡为4个带,到了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北坡只有2-3个带,极端干早山坡则全 被荒漠占据.干旱山地土壤的坡向差异十分显著,例如祁连山地,其基带均为灰钙土,而其建 谱土坡,阳坡为山地栗钙土,阴坡则为山地灰褐土. 总之,由于温度和水分的地区差异,在不同水平地带,山地垂直带谱不同,土壤的垂直分 布虽招干扰甚至破坏水平地带分布规律,但也打上了水平地带的烙印,可以说,垂直带性从另 一个侧面反映了土壤及其它自然地理特征的水平分异规律。 三、垂直与水平复合式分布规律 青藏高原.面积巨大,地势高耸。从基带向上,是一系列具有垂直结构的山地,而到达高 原面上,则是一望无际的辽阔高原面.其上分布一系列切侧的河谷和更高的山地,从而在其周围山 地出现了完整的土壤垂直带潜.而广阔的高原面上又形成土钱的水平分布规律.这种在高原面水平 荃带土壤上又出现垂直分布规律,称之为土壤复合式分布规律。 在高原周围边缘山地,土壤的分布为.边式的垂直带谱,可分为南面与东面的亚热带、热带北 缘湿润海洋型和北面的吸温带干早大陆型。在广阔的高原面上,有一系列高山耸立,亦出现土壤的 垂直分化,同时在整个高原面上,尤其是东部和南部,系我国几条大型江河的发生地,在深切的河 流谷地中,沿河谷两侧的陡坡,与山地一样也发生土壤(反向)垂直分异(亦称下垂带谱)。但从 整体看,高原面上的土壤水平分布是比较明显的。以高原中部的冈底斯山、念青店古拉山为界分南 北两带,北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自东而西,由高原边缘到高原内部,依次出现山地灰褐土及寒 毡土垂直带、寒冻毡土地带、寒冻钙土地带、冻漠土地带.南带因西南季风沿边缘河谷向高原内部 输入,自东而西依次出现寒毡土、山地暗棕壤、山地棕壤、山地褐土的下垂谱、寒毡土地带、寒钙 土地带。上述特征,说明高原土壤带的分布与山脉和河流走向关系密切。 第七章 生物地理 第一节 植物区系特征及植被地理 一、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我国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和特点是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 和植物界本身发展演化的结果。其特征主要可归纳以下五方面. 1. 植物种类丰富 据统计,我国现有维管束植物有353科,3184属,27150种,在世界植物区系中占重要地位。按 我国植物区系所包含种的数目,与世界植物区系丰富的国家相比较·仅次于马来西亚(约4.15万 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植物种类丰富,还表现在一些大科,特大科含有大量种类。世界种子植物中4个含万种或 万种以上的特大科,在我国都含千种以上即兰科1040种、菊科2170种、豆科1080种、禾本科1160 种。另外还有50个大科,在我国各含有100-1000种,如蔷薇科(912种)、唇形科(793种),杜 鹃花科(792种),毛蓖科(687种),玄参科(687种)等。这54个科我国共含有19700多种,约占全国 种子植物种数的80%,广布全国,是我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2. 起源古老 根据古地理研究,我国白至纪至第三纪时期,大部地区气候暖热。第四纪冰期,也仅受到寒 冷气候影响或一些地方受到山地冰川影响.由于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加之地形复杂,便成为许多 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或新生孤立类群的发源地。因此,我国具有许多古老的孑遗植物及系统演化上 原始或孤立的科属. 我国现有种子植物2980属中,单型属(只含1种)422属、少型属(含2-6种)713属,合计占 全国属数的38写.我国特有的190多属中,单型属和少型属的比例更高达97%.只含1属1种的科也 有16个之多。这些种类多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或更古老的成分。如水杉莽(Metaseg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鹅掌揪(Liriodendron chine...)等号称活化卜石。 此外还有银衫( Cathayaargymphylia ) . 金 钱 松 (Pseudolarix amabilis), 白豆杉 (Pseudotaxus&.chienit),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湾杉(Taiwania,2种)等古老帅裸 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中钟粤树(Bmtschneidera,1-2种)、连香树(Cercidiphvllum ianon-卜,, 清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琪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CDipteronia2种,、杜仲 (Eucommia ulmoides)、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水青树(Tetracentron siense),等等。 它们主要产于我国亚热带、热带森林中。 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也残存着一些古老成分,如木兰(Magnolia)、五味子(Schisandra), 称猴桃(Actinidia)、南蛇藤(Celastrus)、鹅耳杨(Carpinus)、样(Frasinus)、胡桃(Juglans)、 黄果(Phellodendron)、以及葡萄等属的个别种。西北荒漠植被中,也保存许多古地中海或古南大 陆的古老或孑遗成分,如获黎科的白刺(Nitraia),骆驼蓬(Peganum)、油柴(Tetraena)、木霸 王(Z》呀o-phyllum),豆科的沙冬青(Ammopiptanthus).蔷截科的绵刺(Potaninia)等等。由此可见, 我国各地区的植物区系大多是起渊古老的,而与之相应的就是这些地区的优势植被类型有些也是古 老的。 3. 地理成分复杂 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是根据植物种或科属的现代地理分布而确定的.植物种、属或科分布的区 域(即它们分布于一定空间的总和),称为植物分布区。植物分布区是由于植物种(或属科)的发 生历史对环境的长期适应,以及许多自然因素对其影响的结果。在植物界中,不同的植物种(属或 科)的分布区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表现出各种的分布区类型。虽然植物任何分类单位都有其分布 区类型,但从植物地理学观点出发,植物属比科能够更具体地反映植物的系统发育、分异情况及地 理特征。因为在分类学上同一个属所包含的种常具有同一起源和相似的进化趋势,属的分类学特征 也相对称定,占有比较稳定的分布区,同时在其进化过程中,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发生分异,而有 比较明显的地区性差异。根据对我国种子植物2980个属的比较分析,可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 1)世界分布108属,占属总数的3.6% 2)泛热带分布372属,占属总数的13% 3)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89属,占属总数的3.1% 4)旧世界热带分布163属;占属总数的5.7%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150属;占属总数的5.2% 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151属;占属总数的5.2% 7)热带亚洲分布542属;占属总数的18.8% 8)北温带分布296属;占属总数的10.3% 9)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117属;占属总数的4.1% 10)旧世界温带分布175属;占属总数的5.5% 11)温带亚洲分布63属;占属总数的2.2% 12)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166属,占属总数的5.8% 13)中亚分布112属.占属总数的39% 14)东亚分布298属;占属总数的10.4% 15)中国特有分布196属;占属总数的6.8% 由上述植物分布区类型可见,包括了世界、热带、温带、古地中海及我国特有等多种成分。 从区系起源和生态地理特性来看,我国这些成分具有明显的热带性。第2-7各类热带成分共约1460 多属,约占全国属数的51肠(不包括世界分布属);同时,也具有世界最丰富的温带成分(第 8-11,14)共约930属,约占全国属数32.4%,几乎包括了世界温带分布的所有木本属,如械(Aces)、 桦木(Betula)、鹅耳枷(Canpenus)、胡桃(Juglans)、栋(Quercus)、杜鹃(Rhododendron)、以及 松柏类的冷杉(Abies)、云杉(Pile')和松(Pinus)等. 古地中海或泛地中海(第12,13)的成分约278属,占全国属数的9.7肠,包括石科、菊科、十 字花科、萦草科、唇形科、伞形科、怪柳科和羡菊科等的许多属.此外,我国特有的190多属大多 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 4. 各种地理成分联系广泛,分布交错混杂。 从我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和统计看,我国植物区系与世界各部分有着广泛的和不 同程度的联系。各类地理成分在我国境内的分布,是互相渗透交错的。一方面,典型的泛热带分 布的326属中,只约有60.限于热带,150属分布到亚热带,110多属达到温带。樟科是热带一亚热 带森林的主要成分,我国约有20属370种,广布秦岭淮河以南广大地区,而个别种如木姜子、红楠 和三径乌药,则分别达到晋南,山东或辽东。芸香科黄架属《Phellodendron)和荀萄科葡萄属(Vitia) 等的个别属甚至分布到东北.柿树科,大权科(Euphorbiaceee)、鼠李科(Rhamnacae)和马彼草科 (Verbeneceae)等的一些月更常分布到北方谧带地区,如在北京地区,柿树(Diospyos kaki)可长 成大树,酸枣(Zizyphus jujuba)和荆条Max incisa)等,可形成广大群落。无患子科的文冠果且 为我国北方特产. 另一方面,许多温带分布的科属在全国南北广泛分布,但往往产于南方山地。如北沮带典型 的落叶乔泊木械属、小果属(&rberis)、俘属(Betula)、鹅耳杨属(Carps...)、捧属(Corylus), 胡颓子属(Elaengnus),件属(Fraxinua),胡挑属(Juglans),水育冈属(Fagus)及栋属(Quercus)等 等。械属和栋周在秦岭以南且含有很多的常绿种类.再如松科的冷杉、云衫和松属的各个种,也 自北而南有规律的分布。 此外,分布中心在地中海区的一些科属,虽然在我国主要产于西北干早地区但有些属也常分 布到华北、东北或西南,甚至广布全国.如怪柳科的怪柳(Tamarix)、蔡科的滨葬(Atriplex)、 猪毛菜(Salsola)、或禁科的骆驼聋(Peganum).唇形科的糙苏等。 上述各类区系成分在我国境内分布相互交错诊透的现象,说明它们彼此在发生上和地区上的 联系。这种交错渗透或者各类区系成分分布叠置的现象,在我国西南地区表现得特别突出.这主 要是因为它复杂的自然历史过程和生态条件形成的. 5. 特有植物繁多 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原因,我国特有植物的种类很丰富,共计约有190多属,归72科.这些属 中除5-6属为多型月外,其余都是分类上古老或原始的单型月或少型属。如水杉;银杉、青钱柳、 蜡梅、杜仲、蚂炸腿子等.还有通脱木(五加科)、马蹄香(马兜铃科)、牛鼻栓(金续梅科) 等属.我国所有这些特有属的分布是很不平衡的,主要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尤以西南特别是云 南为最多。 二、中国植被地理的分布规律性 (一)水平地带分布的规律性 地带性植被系指发育于普通基质井排水良好的平亢地上的自然植被.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大气热且和大气水分状况.前者制约于纬度位置所联系的太阳辐射差异;后者制约于距离海洋远近 所联系的湿润气流影响程度。一般而言,在大气热量相同(即处在同一温度带)情况下,大气水分 状况(干湿地区)差异是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同样地,在大气水分状况相同(处在同一干湿地区) 情况下,大气热量,即温度带差异成为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因此,我国植被水平地带分布的规律, 既有纬度地带性又有干湿度地带性的规律. 1. 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总规律,既不同于俄罗斯平原(从北到南依着纬度方向表现为苔原、森林、 草原和荒漠),也不同于美国(从东到西大致依着经度方向出现森林、草原、荒漠、森林),它表 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随着海洋季风和湿润气流影响逐渐减弱,而顺序出现各类森林、草原和荒漠。 干湿度地带分异非常明显.即使在青藏高原也由于海洋季风的影响自东向西减弱,因而自高原东缘 向西依次出现硬叶、常绿阔叶、灌丛和矮林、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所以青藏高原的突 起并没有打破中国植被水平分布受海洋季风影响的总规律。 需要指出,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有人称之为所谓的“经度地带性”,其实质是 特定海陆轮廓所制约的大气水分状况自东向西渐减所引起的植被类型更替的表现。因此,森林、草 原、荒澳植被之分布并不是沿着经度线,而是大致与海洋季风相垂直的方向分布着。同样地,所谓 植被经度地带性规律,并非沿着相同经线就分布着同一植被类型,而是同一经度地带植被类型因纬 度不同有所差异.宏观而言,我国北方与南方植被的经度变化即有显著不同. 以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半部属温带、暖温带(仅大兴安 岭北部属寒温带)书南半部属亚热带(最南部为面积不大的热带)和青藏高原. 1) 温带、暖温带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 我国温带和暖温带,自东向西随着千湿地区的递变,植被类型有显著的差异. 温带温带的湿润区一东北东部典型的植被是针阔叶混交林,以红松一落叶阔叶树混交林为代 表.在阳坡或干操生境下分布着蒙古栋林,而在较阴湿的生境和山谷中则有械、锻、得、愉、桦杂 木林。温带半湿润区的松辽平原,在坡质黑钙土上分布着含山杏、大油芒的线叶菊或贝加尔针茅草 原以及含极丰富杂类草的羊草草原.在黑钙土型沙土上长有榆树疏林(如科尔沁沙地).向西到气 温较低的半湿润区一内蒙高原东部,在暗栗钙土上分布着贝加尔针茅和羊草草原。再向西到内蒙古 高原,在镶质栗钙土上以大针茅、克氏针茅草原为代表,沙地或沙丘上则生长着锦鸡儿、柳、禽类 浦丛继续向西,在徐钙土上有含冷篙、多根葱的沙生针茅、戈壁针茅草原.温带干旱区,在阿拉善 东部戈壁上,分布着小片特有的三瓣普筱、沙冬青、四合木沙砾淇.河西走廊和阿拉善洪积砾石戈 壁上则为珍珠猪毛菜、琵琶柴群落,到干早区的最西部准喝尔盆地,黄土生境有篙属短期生草类群 落;戈壁上有大面积的盐生假木贼、小蓬群落,以及膜果麻黄群落。 暖温带暖温带湿润区一辽东、山东两半岛和华北丘陵山地,在棕壤上分布着各种落叶栋类林: 辽东株林见于海拔较高处;拼树林和裕栋林见于较低处,而栓皮栋和麻栋则分布于较暖的最低处阳 坡或近海丘陵上.暖温带半湿润区一黄土高原东南部,在田埂、路旁或荒坡上,分布着白羊草、黄 背草、杂类草草原。向西到半干旱区的黄土高原西北部灰钙土上,则以本氏针茅、短花针茅为代表。 在较干早生垅下出现荒漠化草原,有短花针茅、小黄亚菊草原。吸温带干旱地区一东吸和塔里木盆 地,分布着大面积的流动沙丘、裸露戈璧.在有径流经过的洪积扇棕澳土沟旁,生长有盖度不及1% 的膜果寐黄、木霸王、泡泡刺、沙拐枣等超旱生灌木。 (2)亚热带植被水平分布的经度变化. 我国亚热带水平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但东部与西部仍有显著差异。东部亚热带包括四川 盆地、贵州高原及以东地区,旱季不甚显著.一般以青冈栋、甜储拷、柯等组成的常绿阔叶林为 代表,林内含有喜湿的水青冈.西部亚热带包括云南高原和横断山脉,旱季较为显著.云南高原 的典型植被为由耐旱的滇青冈、高山拷、白皮柯等组成的常绿栋林,林内不含水青冈。横断山脉 旱季更为突出,硬叶常绿的高山栋矮林代表水平分布的植被。 (3)青藏高原植被分布的经度变化。高原东部半湿润区,为高寒草甸带,其东缘阴坡为高山杜 鹃灌丛,阳坡是高寒篙草草甸和圆柏灌丛;向西在广阔高原面上分布着以高山篙草、矮满草为主 的高寒锡草草甸。再向西至藏北高原南半部属半干早区,植被以紫花针茅、羽柱针茅为主的高寒 草原为代表。黑河、阿里公路以北的高原面上,以青藏苔草、垫状驼绒获为代表的荒澳化高寒草 原为主。高原西北部属干旱区,植被为垫状驼绒攀占优势的高寒荒漠. 3、 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纬度地带性规律,可分东部和西部两种情况 (1)东部湿润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变化,自北向南形成了不同的纬度植被带。主要水平 带植被更替如下。 寒温带针叶林带,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分布着大面积兴安落叶松林,间或棍有樟子松林。 温带针叶树一落叶阔叶树混交林带,包括长白山和小兴安岭,本带阴湿生境中分布着械、 榆、桦等落叶阔叶杂木林,在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生度分布着蒙古栋林,间或有成片的红松 林,但红松多与杂木林混交,特别在地带北部形成红松一落叶阔叶树混交林.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包括辽东、山东两半岛和华北山地,分布着多种栋林.这一带是我国 落、叶果树主要产区,如苹果、梨、葡萄和桃等,还出产枣、柿、山植、樱桃、核桃、板栗等. 过渡性(北)亚热带含常绿阔叶树的落叶阔叶林,包括秦(南坡)巴山区和淮阳丘陵山地、 长江沪下游平原。在黄棕壤上分布着落叶的饱树林和半常绿的李李栋林,还有含亚热带常绿树种 的栓牌栋林、麻抨林。此带是亚热带经济树木如茶、漆、油桐、乌柏、油茶在我国分布的北界.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以常绿栋林为主,东部含喜湿树种,西部由耐旱树种组成,亚热带是 我国常绿果树产区,主产柑桔类、批把、杨梅等,经济树木有油桐、茶、小果油茶、香樟、蚕桑、 漆、乌柏、棕悯等.南亚热带雨林性常绿阔叶林带,包括闽、粤、桂、演南部以及台清中北部, 在砖红壤性土生长含有大戟科、罗汉松科等热带树种的拷属、樟科、茶科杂林木,其中小乔木层 和灌木层几全属热带树木。本带广泛栽培荔枝、龙眼、芒果、香蕉、菠萝、木瓜等果树 我国热带季雨林、雨林带面积狭小,包括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南部、滇南河谷及南海诸 岛。在热带开阔谷地或丘陵砖红壤上分布有半常绿季雨林.常绿阔叶雨林仅见于湿润较暖小环境 热带作物有巴西像胶、椰子、腆果、大粒咖啡、胡椒、槟榔等。 (2)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因其地貌结构独特,致使植被水平地带的纬度变化规律性趋于复杂 化。北部的新扭地区,东西向的天山山系被贯中部,阻挡来自北大西洋水汽不能向南运行,又阻 挡了西北来的寒潮.因而它成为温带千早半荒漠、荒漠与晚温带极端干早荒漠、裸露荒漠带的天 然分界线.南部青藏高原的隆起打破了气候很度带按纬度更替的规律性.由于高原面海拔自南向 北递增,故其温度带变化之纬度因素与地势因素相一致,植被带之纬度变化规律为:藏南谷地为 川青锦鸡儿和驼绒票为主的早生灌丛以及沙生针茅与变色锦鸡儿的山地灌丛草原还有喜暖的白羊 草。羌塘高原南部为高寒草原,北部为高寒荒漠 〔二)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山地植被垂直带分异是植被分布的基本规律之一影响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因素可概括为两 组一是山地自身特征(包括山体高度、山脉走向、坡向、坡度、岩石、土坡等).二是山地所在 水平带的气候特征(即所处温度带与干湿地区).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全国各气候区都有较高山 地,加之各山地的高度、走向以及组成岩石和土坡等各异,因此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纷萦多样,但 从其宏观地区差异来看,大体可分为“湿润型”和“干旱型”两大类 1.湿润区山地植被垂直带结构的变化 东部湿润区、半湿润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有下列规律性: (1)各垂直带都是以各类森林占优势,仅在山顶或接近山顶处出现湘丛、草甸带,各基带都 分别反映着其所在地水平带的森林类型(西部亚热带受焚风作用的河谷中特殊早生植被例外) (2)各山地植被的垂直带谱,自下而上大体相当于由其所在的温度带向高纬度方向排列的水 平地带谱.在垂直带谱中相同森林类型所处海拔高度由北向南升高。换言之,各相邻水平带的山 地植被垂直带谱中,在北部之山慈荃带是相邻南部基带以上的垂直带。 (3)各温度带之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有该水平带特有的植被类型例如矮泊木苔原带只见 于寒温带和温带的山顶,而亚热带及以南各带山顶则为常绿革质叶灌丛.又如亚高山针叶林在温 带和暇温带为云杉林、冷衫林,而在亚热带则除云杉外,还有铁衫林。再如,中山针叶一阔叶树 混交林在温带为针叶树一落叶阔叶树混交林.而亚热带于该带中还混生常绿阔叶树。 (4)在同一温度带内由于干湿状况的差异,山地植被垂直带亦有所差别,在亚热带东、西部 之间这种差别尤为明显.其一,西部亚热带山地阴坡和阳坡的植被类型差别很大,而东部亚热带 阴坡和阳坡的植被类型则差别不大。其二,亚热带之东、西部之间,无论在墓带、中山、亚高山 以及山顶的植被类型,都有明显的差别。例如,西部亚高山有大陆性的落叶松林,东部则没有; 西部高山山顶为禽草草甸,而东部则为禾草、杂类草草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