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地理电子教案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绪论 、中自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 (一)中低纬度和大陆东岸的地理位置 1、经度位置(领土的四极点) 2、海陆位置 3、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二)辽阔的疆域 (三)行政区划简介 三级行政区划、30个省级区划单位及记忆方法 学习中自要掌握的几个问题 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气候类型;纬向、经向、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地貌类型 课堂实习:填绘中国地理位置及政区图 第二章地貌 第一节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阶梯界线;:地势分布的意义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 轮廓的显著特征) 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分布,东边有岷山邛崃山和横断山等排列,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 与第二级地形阶梯相接 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构成我国第二级与第三级地形阶梯界线 2、阶梯概况及地貌组合 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海拔平均达4000-50米,是我国最高的一级地形阶梯.高原周围耸 立着一系列高大的山脉,南侧是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海拔平均在6000米以上,超过8000米的 高峰有7座,似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著称北侧高原内部分布着一系列近东西走向或北西一南东走 向的山脉,海拔均在50006000米以上,主要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 念青唐古拉山等。在这些山脉之间,分布着地表起伏和缓、面积广阔的高原和盆地,并有星罗棋 布的湖泊,高原边缘地带为长江、黄河等亚洲著名的大河发源地。山颠白雪皑皑,高原上牧草如 茵,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青藏高原外缘以北、以东,地势显著降低,东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其间也分布着 系列高大山地.与青藏高原西北部毗邻的是我国最大的塔里木盆地,海拔1000米左右;再往北 是准噶尔盆地海拔多在500米左右;两大盆地之间耸立着东西走向的天山山地,海拔4000-5000米 部分山峰高逾6000米,山地内部还分布许多断陷盆地。高原东北侧与祁连山北侧相接的是河西走 廊和阿拉善高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这些盆地和高原由于深居内陆,干燥少雨,盆地中戈 壁、沙漠广布,河渠沿线,绿洲农业,断续分布,高山之顺,冰雪晶莹.青藏高原东缘以东的第 级地形阶梯上,自北而南分布粉内蒙古高原、那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海拔 1000-2000米不等.由于地表组成物质和内、外营力的不同,使地表形态差别极为显著有的地势起 伏和缓,牧草丛生,有荒漠广布,沙丘泉累.有的沟壑纵横,梁、那遍布:有的坝子众多,喀斯 特地貌分布广泛.高原上的山地很多,如阴山、六盘山、且梁山、秦岭、大巴山、大娄山、武陵 山、苗岭等,海拔大多在1500-2500米之间,少数高峰达3000米以上。四川盆地海拔较低大部分在 00米以下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地貌类型简介,地形分布规律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地表组成物质及气候水文条件都很复杂,按地貌形态区分可分为山
中国自然地理电子教案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一、中自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二、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 (一)中低纬度和大陆东岸的地理位置 1、 经度位置(领土的四极点) 2、 海陆位置 3、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二)辽阔的疆域 (三)行政区划简介 三级行政区划、30 个省级区划单位及记忆方法 三、学习中自要掌握的几个问题 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气候类型;纬向、经向、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地貌类型 课堂实习:填绘中国地理位置及政区图 第二章 地貌 第一节 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阶梯界线;;地势分布的意义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 轮廓的显著特征). 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分布,东边有岷山邛崃山和横断山等排列,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 与第二级地形阶梯相接。 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构成我国第二级与第三级地形阶梯界线, 2、阶梯概况及地貌组合 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海拔平均达4000-5000米,是我国最高的一级地形阶梯.高原周围耸 立着一系列高大的山脉,南侧是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海拔平均在6000米以上,超过8000米的 高峰有7座,似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著称北侧高原内部分布着一系列近东西走向或北西一南东走 向的山脉,海拔均在5000-6000米以上,主要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 念青唐古拉山等。在这些山脉之间,分布着地表起伏和缓、面积广阔的高原和盆地,并有星罗棋 布的湖泊,高原边缘地带为长江、黄河等亚洲著名的大河发源地。山颠白雪皑皑,高原上牧草如 茵,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青藏高原外缘以北、以东,地势显著降低,东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其间也分布着 一系列高大山地.与青藏高原西北部毗邻的是我国最大的塔里木盆地,海拔1000米左右;再往北 是准噶尔盆地海拔多在500米左右;两大盆地之间耸立着东西走向的天山山地,海拔4000-5000米, 部分山峰高逾6000米,山地内部还分布许多断陷盆地。高原东北侧与祁连山北侧相接的是河西走 廊和阿拉善高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这些盆地和高原由于深居内陆,干燥少雨,盆地中戈 壁、沙漠广布,河渠沿线,绿洲农业,断续分布,高山之顺,冰雪晶莹.青藏高原东缘以东的第 二级地形阶梯上,自北而南分布粉内蒙古高原、那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海拔 1000-2000米不等.由于地表组成物质和内、外营力的不同,使地表形态差别极为显著有的地势起 伏和缓,牧草丛生,有荒漠广布,沙丘泉累.有的沟壑纵横,梁、那遍布;有的坝子众多,喀斯 特地貌分布广泛.高原上的山地很多,如阴山、六盘山、且梁山、秦岭、大巴山、大娄山、武陵 山、苗岭等,海拔大多在1500-2500米之间,少数高峰达3000米以上。四川盆地海拔较低大部分在 500米以下 二、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地貌类型简介,地形分布规律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地表组成物质及气候水文条件都很复杂,按地貌形态区分可分为山
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基本类型。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分别占全国面积的33% 和26%。其次是盆地,占19%,丘陵和平原占的比例都较少,分别为10%和12% 、山地面积广,地势高差大 地势起伏显著,地区间海拔高程差别大也是我国地貌的特色.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但 其东侧的四川盆地海拔为500米左右.昆仑山南面为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但北面的塔里木盆 地海拔在1000米上下,一山之隔出现这样大范围的巨大高度差别,实属罕见.就全国而言,珠穆 朗玛峰海拔达8848米,而新疆吐鲁番盆地内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以下155米,高差9903米.为 世界所仅有。局部地区的巨大高差更为壮观喜马拉雅山东端的南迪巴瓦峰,海拔高达7756米,但 雅鲁藏布江谷地内的墨脱一带海拔只有700米,两地间水平距离约40千米,相对高差竟相差7000 多米,川西贡嘎山高达7556米,但邻近的大波河谷地海拔1600米.二者高差5997米;即使在 我国东部的台湾,也可见到海拔3997米的玉山和附近海拔低于100米的台南平原之间巨大的高度 差别。起伏显著的地表,在各地形成不同类型的山地垂直景观,使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垅更加复杂 四、山脉纵横交错,呈网格壮镶嵌分布 众多的山脉,纵横交织,把中国大地分隔成许多网格,镶嵌于这些网格中的分别是高原、盆地 平原和海盆,从而构成我国地貌网格状分布的格局。在纵板交错形成我国网格状格局骨架的山地中, 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镶嵌于这些网格之中 我国若干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地形阶梯上,自西向东流注,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 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水力资源丰 第二节主要地貌类型及分布 、山地 (一)东西走向的山系(三列) 天山—一阴山:秦岭—一昆仑:南岭(五岭) 最北的一列是天山和阴山,天山横直于新疆中部,长1500千米,南北宽约250-300千米。中间的 列西部为昆仑山,中部为秦岭,东廷到淮阳山,南面的一列是南岭 这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距离大致相等:相距各约8个纬度,具有明显的等距性.西部的昆 仑山、天山,海拔高度多在4000-5000米以上,成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之间
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基本类型。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分别占全国面积的33% 和 26%。其次是盆地,占 19%,丘陵和平原占的比例都较少,分别为 10%和 12%。 三、山地面积广,地势高差大 地势起伏显著,地区间海拔高程差别大也是我国地貌的特色.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4 500 米,但 其东侧的四川盆地海拔为 500 米左右.昆仑山南面为海拔 5 000 米的藏北高原,但北面的塔里木盆 地海拔在 1000 米上下,一山之隔出现这样大范围的巨大高度差别,实属罕见.就全国而言,珠穆 朗玛峰海拔达 8 848 米,而新疆吐鲁番盆地内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以下 155 米,高差 9903 米.为 世界所仅有。局部地区的巨大高差更为壮观喜马拉雅山东端的南迪巴瓦峰,海拔高达 7756 米,但 雅鲁藏布江谷地内的墨脱一带海拔只有 700 米,两地间水平距离约 40 千米,相对高差竟相差 7 000 多米,川西贡嘎山高达 7 556 米,但邻近的大波河谷地海拔 1 600 米.二者高差 5 997 米;即使在 我国东部的台湾,也可见到海拔 3 997 米的玉山和附近海拔低于 100 米的台南平原之间巨大的高度 差别。起伏显著的地表,在各地形成不同类型的山地垂直景观,使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垅更加复杂 四、山脉纵横交错,呈网格壮镶嵌分布 众多的山脉,纵横交织,把中国大地分隔成许多网格,镶嵌于这些网格中的分别是高原、盆地、 平原和海盆,从而构成我国地貌网格状分布的格局。在纵板交错形成我国网格状格局骨架的山地中, 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镶嵌于这些网格之中 我国若干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地形阶梯上,自西向东流注,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 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水力资源丰 富。 第二节 主要地貌类型及分布 一、山地 (一)东西走向的山系(三列) 天山——阴山;秦岭——昆仑;南岭(五岭) 最北的一列是天山和阴山,天山横直于新疆中部,长1500千米,南北宽约250-300千米。中间的 一列西部为昆仑山,中部为秦岭,东廷到淮阳山,南面的一列是南岭. 这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距离大致相等;相距各约8个纬度,具有明显的等距性.西部的昆 仑山、天山,海拔高度多在4 000-5 000米以上,成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之间
的天然分界.东部的阴山秦岭海拔工000-2000米左右,南岭仅1000米上下,也反映了西高东低 的总趋势。由于我国东部总的地势较低,这些山脉仍显得高峻挺拨,部是我国地理上的重要界线。 如阴山构成了内蒙古高原的边峨.秦岭是黄河与长江.淮河之间的分水岭,更是区分我国南方与 北方的重要自然地理界线,南岭虽然山体比较破碎零乱,海拔高度也不大,但它不仅是长江与珠 江的分水岭,而且也是华中与华南区的分界,同样具有自然地理上的要意义 (二)北东走向山系(三列) 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等:长白山一一山东丘陵一一武夷山:台湾山脉 北东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东部,自西向东分为西列、东列与外列.西列包括大兴安岭、太 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东列北起长白山,经千山、鲁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外列分布 在大陆外侧的台湾岛上,山地占全岛面积的2/3,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2座,主峰玉山海拔3997 米.不仅是台湾第一高峰,而且也是我国东部最高的山峰。 (三)北西走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的西段 北西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半壁,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 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青藏商原南侧的喜马拉雅山,在西段也为北西走 向,向东逐渐转为东西向,表现为向南突出的弧形山脉.这些山脉大都山势高峨,气候严寒,普 遍有现代冰川发育。 (四)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 南北走向的山脉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自北而南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以及著名的横。这 南北纵列的山脉,把全国分成东、西两大部分。西部多为海拔超过3500米的高山和超过5000米的 极高山,如.马拉雅山、冈底斯山、昆仑山、祁连山、天山等,山脉主要为北西、北西西走向.东 部多为海拔低于3500米以下的中山和低山,以北北东走向为主,如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 四大盆地 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四川盆地、位置和特点 1.塔里木盆地 面积53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盆地.由于深处内陆腹地,又加高山环抱,地形封闭,气候 极端干早。植被稀硫,干燥剥蚀和风蚀、风积作用显著,分布着全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从盆地边缘到盆地内部,地表组成物质和地貌形态呈环带状排列。环盆地边缘,受两侧高山冰雪融 水滋润,分布着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沃野绿洲.自古以来就是联系“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2.准噶尔盆地 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面积3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我国第二大沙 漠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因盆地西部山地不高,又有很多缺口,月半封闭型盆地,降水稍多,植被 较密,主要为固定、半固定沙丘.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盆地南缘受天山冰雪融水浇灌绿洲农业 发达。 柴达木盆地 海拔最高,为2600-3000米,盆地四周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所环抱,面积20多万平方 千米,为全国第三大盆地。盆地气候干燥,分布粉许多盐湖和盐沼,盐矿资源品种多,储量丰富: 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资源和油气等也都非常丰富。盆地日照长,光能丰足,农业单产高 河流沿举,牧草肥美,畜牧业也占重 4.四川盆地 位于青旅商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巴山与大巴山之间,四周山地环抱,盆地.形态完 整.因中生界紫红色砂、页岩分布广泛,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盆地面积约16.5万平 方千米,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土城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我国
的天然分界.东部的阴山秦岭海拔工000-2 000米左右,南岭仅1 000米上下,也反映了西高东低 的总趋势。由于我国东部总的地势较低,这些山脉仍显得高峻挺拨,部是我国地理上的重要界线。 如阴山构成了内蒙古高原的边峨.秦岭是黄河与长江.淮河之间的分水岭,更是区分我国南方与 北方的重要自然地理界线,南岭虽然山体比较破碎零乱,海拔高度也不大,但它不仅是长江与珠 江的分水岭,而且也是华中与华南区的分界,同样具有自然地理上的要意义。 (二)北东走向山系(三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等;长白山——山东丘陵——武夷山;台湾山脉 北东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东部,自西向东分为西列、东列与外列.西列包括大兴安岭、太 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东列北起长白山,经千山、鲁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外列分布 在大陆外侧的台湾岛上,山地占全岛面积的2/3,3 000米以上的山峰 有62座,主峰玉山海拔3 997 米.不仅是台湾第一高峰,而且也是我国东部最高的山峰。 (三)北西走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的西段 北西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半壁,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 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青藏商原南侧的喜马拉雅山,在西段也为北西走 向,向东逐渐转为东西向,表现为向南突出的弧形山脉.这些山脉大都山势高峨,气候严寒,普 遍有现代冰川发育。 (四)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 南北走向的山脉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自北而南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以及著名的横。这一 南北纵列的山脉,把全国分成东、西两大部分。西部多为海拔超过3500米的高山和超过5000米的 极高山,如.马拉雅山、冈底斯山、昆仑山、祁连山、天山等,山脉主要为北西、北西西走向.东 部多为海拔低于3500米以下的中山和低山,以北北东走向为主,如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 二、四大盆地 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四川盆地、位置和特点 1.塔里木盆地 面积53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盆地.由于深处内陆腹地,又加高山环抱,地形封闭,气候 极端干早。植被稀硫,干燥剥蚀和风蚀、风积作用显著,分布着全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从盆地边缘到盆地内部,地表组成物质和地貌形态呈环带状排列。环盆地边缘,受两侧高山冰雪融 水滋润,分布着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沃野绿洲.自古以来就是联系“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2.准噶尔盆地 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面积3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我国第二大沙 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因盆地西部山地不高,又有很多缺口,月半封闭型盆地,降水稍多,植被 较密,主要为固定、半固定沙丘.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盆地南缘受天山冰雪融水浇灌绿洲农业 发达。 3.柴达木盆地 海拔最高,为2600-3000米,盆地四周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所环抱,面积20多万平方 千米,为全国第三大盆地。盆地气候干燥,分布粉许多盐湖和盐沼,盐矿资源品种多,储量丰富; 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资源和油气等也都非常丰富。盆地日照长,光能丰足,农业单产高; 河流沿举,牧草肥美,畜牧业也占重 4.四川盆地 位于青旅商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巴山与大巴山之间,四周山地环抱,盆地.形态完 整.因中生界紫红色砂、页岩分布广泛,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盆地面积约16.5万平 方千米,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土城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我国
富庶的地区之一,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三、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位置和特点 1.青藏高原 位于南侧的喜马拉雅山与北面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之间以及岷山一祁连山以西的大网 格之中,是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 2.内蒙古高原 均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地形面上,受阴山、秦岭、桂西北山地分异,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由于地 面组成物质和内外营力因众不同高原地貌差别显著,形态各异.内蒙古高原,地处北部内陆,气候 干燥少雨,流水作用孔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级,是我国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 完整的高原 3.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向南与秦岭山脉之间为黄土高原。在第四纪冰期干寒气俱条件下,黄土沉积旺盛, 形成举世闻名的黄土高原,随着间冰期气候转向温湿,质地硫松的黄土经流水强烈侵蚀,使高原大 部地区沟壑纵横 4.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范围广气候湿.除滇中、滇东和黔西北尚保存着起伏较为和缓的高原面 以外,大部地区为长江、珠江及元江等河流侵蚀成崎曲不平的地表.石灰岩分布地区,喀斯特地貌。 四、五大丘陵 东南丘陵(江南、两广、闽淅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位置和特点 我国的丘陵也主要分布在东部,即第三级阶梯地形面上,以雪峰山以东、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最集中,统称“东南丘陵”其中,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称江南丘陵:南岭以南,两广境内的 称两广丘陵.武夷山以东、浙闽两省境内的称浙闽丘隆.长江以北丘陵分布范围小,主要有山东丘 陵和辽东丘陵 五、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三江、松嫩、辽河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两湖、鄱阳湖、苏皖沿江 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的三大平原,集中分布于东部第 三级地形阶梯上的东西向与北东向山脉之间的网格中,面积辽阔,地势低平,交通便利,人口密集, 为全国主要农耕基地 1.东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北,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之间,南北长约1000千米.东西宽约900 千米.面积3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以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为特色 2.华北平原:南北分别是大别山与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抵山东丘陵与黄、渤海,面 积31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平原.因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 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不少地段河床高于两岸平原之上,地上河与河间洼地相间分布,构 成华北平原独特的特色 3.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主要包括两湖平原、娜阳湖平原、苏皖 凸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三大平原.以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 渠祠密、水田连片为特色,为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第三节地貌形成因素 我国现代地貌所反映的基本特征和地貌类型分布格局,是在内外营力综合作用下长期发展演化 的结果。影响我国地貌发育的内外力因素,主要有地质构造因家、气候因素、地表组成物质因素、 人类活动因素等 、地质构造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影响 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 1、位置 中国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为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所夹峙。自早第三纪以来,各个板块相互 碰撞对中国现代地貌格局和演变发生重要影响 2、西部地区 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产生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 马拉雅山地,这次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分早、晚两期,早喜马拉雅运动,印
富庶的地区之一,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三、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位置和特点 1.青藏高原 位于南侧的喜马拉雅山与北面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之间以及岷山一祁连山以西的大网 格之中,是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 2.内蒙古高原 均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地形面上,受阴山、秦岭、桂西北山地分异,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由于地 面组成物质和内外营力因众不同高原地貌差别显著,形态各异.内蒙古高原,地处北部内陆,气候 干燥少雨,流水作用孔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级,是我国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 完整的高原。 3. 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向南与秦岭山脉之间为黄土高原。在第四纪冰期干寒气俱条件下,黄土沉积旺盛, 形成举世闻名的黄土高原,随着间冰期气候转向温湿,质地硫松的黄土经流水强烈侵蚀,使高原大 部地区沟壑纵横 。 4. 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范围广气候湿.除滇中、滇东和黔西北尚保存着起伏较为和缓的高原面 以外,大部地区为长江、珠江及元江等河流侵蚀成崎曲不平的地表.石灰岩分布地区,喀斯特地貌。 四、五大丘陵 东南丘陵(江南、两广、闽浙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位置和特点 我国的丘陵也主要分布在东部,即第三级阶梯地形面上,以雪峰山以东、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最集中,统称“东南丘陵”其中,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称江南丘陵;南岭以南,两广境内的 称两广丘陵.武夷山以东、浙闽两省境内的称浙闽丘隆.长江以北丘陵分布范围小,主要有山东丘 陵和辽东丘陵。 五、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三江、松嫩、辽河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两湖、鄱阳湖、苏皖沿江 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的三大平原,集中分布于东部第 三级地形阶梯上的东西向与北东向山脉之间的网格中,面积辽阔,地势低平,交通便利,人口密集, 为全国主要农耕基地. 1.东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北,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之间,南北长约 1000 千米.东西宽约 900 千米.面积 35 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以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为特色。 2 .华北平原:南北分别是大别山与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抵山东丘陵与黄、渤海,面 积 31 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平原.因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所以也称黄淮海平 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不少地段河床高于两岸平原之上,地上河与河间洼地相间分布,构 成华北平原独特的特色。 3.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主要包括两湖平原、娜阳湖平原、苏皖 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面积约 20 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三大平原.以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 渠祠密、水田连片为特色,为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第三节 地貌形成因素 我国现代地貌所反映的基本特征和地貌类型分布格局,是在内外营力综合作用下长期发展演化 的结果。影响我国地貌发育的内外力因素,主要有地质构造因家、气候因素、地表组成物质因素、 人类活动因素等。 一、地质构造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影响 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 1、 位置 中国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为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所夹峙。自早第三纪以来,各个板块相互 碰撞对中国现代地貌格局和演变发生重要影响。 2、 西部地区 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产生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 马拉雅山地,这次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分早、晚两期,早喜马拉雅运动,印
度板块与亚洲大陆之间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发生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陆,使印度大 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与此同时中国东部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则发生张裂,海盆下沉,使中国大陆 东部边缘开始进入边缘海一岛屿发展阶段。尤其重要的是发生于上新世一更新世的晚喜马拉雅运 动。在亚欧板块、大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 全国地势出现了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由于印度洋不断扩张,推 动着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向亚洲大陆南缘俯冲挤压,使喜马拉推山和青藏高原大 幅度抬升这种以小的倾角俯冲于亚欧板块之下的印度板块持续向北的强大挤压力,在北部遇到固结 历史悠久的刚性地块(塔里木、中朝、扬子)的抵抗,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使构造作用力高度集 中引起地壳的重亚,卜地慢物质运动的加强和深层及表层构造运动的激化,导致地壳急剧加厚,促 使地表大面积大幅度急剧抬升,于是形成雄伟的青藏高原,构成我国地形的第一级阶梯 我国西部地区受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在青藏高原上的一些近东西向的山脉南慈均有向北倾斜 的规棋巨大的逆冲断层,形成褶皱断块山地。各个山地的形成时代虽不同,但上述断层在新构造时 期均有明显活动且规模巨大.其长度可达300-700千米,最长可达2000-3000千米,且多为逆冲断层 或逆冲走滑断层。在青藏东南部地区,由于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派生出向东挤压作用,使川演菱 形块体向南移动,因而形成一系列向东北方向突出的大型弧形断裂,它们常控制山脉的走向,形成 一些规模巨大的挤压弧形山地,山岭之间为深切的河谷。 在持续的挤压环境下,西部各大古陆块皆发育成为中新生代的凹陷盆地。从上新世晚期开始 盆地周围山地急剧上升,盆地本身也随之抬高,而且盆地边缘的第三系、第四系都产生最新褶皱 的长垣缓岗,褶皱强度有从南向北减弱的趋势 3、东部地区 中国东部受太平洋板块对亚欧板块作用的影响,处于弧后盆地的引张应力状态,形成一系列 断陷盆地和北东走向的山脉.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的分异和相对运动较为复杂。早侏罗纪, 太平洋板块开始增生,以快速、低角度向东部大陆俯冲,因此,在仰冲侧大陆产生广泛的拱形隆 起,并有颇繁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而其后方则产生大规模拗陷,形成以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 为代表的华夏式第一沉降带。晚侏罗纪,由于海洋板块的向北运动,前期对东部大陆正面挤压的 强大压力消失,使东部广阔的隆起带应力松弛,在其中央地带产生裂陷构造,形成松辽、华北与 江汉盆地,即华夏式第二沉降带,其西侧为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武陵山第一隆起带,其东侧形成 华夏式第二隆起带 始新世中末期至渐新世,东部海洋板块重新分异,太平洋板块扩展,向西俯冲,对东北、华 北施加较大的推挤力,松辽平原抬升,此外,随着日本海开裂所产生的侧向推挤力,使长白山地 翘升。在南方,台湾作为岛弧与大陆碰撞的典型场所,其挤压力可对福建、广东大陆产生影响 而南海东缘是西太平洋唯一向东倾斜、反转的俯冲带 、气候因素 在地貌形成发育过程中,外营力也占重要地位。尤以气候的作用更为鲜明,不仅表现出现代气 候对地貌的深刻影响,而且也遗留有古气候条件下的地貌痕迹.降水与气温的变化,影响着风化 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与强度 在地貌形成发育过程中,外营力也占重要地位。尤以气候的作用更为鲜明,不仅表现出现代气 候对地貌的深刻影响,而且也遗留有古气候条件下的地貌痕迹降水与气温的变化,影响风化、搬 运和堆积作用过程与强度 1.东部以流水作用占优势区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临近海洋,降水丰沛.东南沿海地带降水量高达2000毫米以上,华北 东北地区也在400-800毫米之间河流众多径流丰富,流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占绝对优势.山地、高 原和丘陵地区,以坡面冲刷和沟谷下切的侵蚀作用为主,地势低平的平原、盆地、洼地,主要进行 着堆积作用,广泛发育了各类流水地貌,如沟谷、河流阶地、山麓洪积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 角洲等.由于东部地区温度状况的南北差异,以流水作用为主的外营力的活动方式和强度也存在南 北的变化。秦岭一淮河以南属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湿热的环境,使得流水作用强烈,化 学风化作用及碳酸盐岩类分布区的岩溶作用均很显著地表河网稠密,侵蚀切制强烈,丘陵广布。江
度板块与亚洲大陆之间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发生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陆,使印度大 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与此同时中国东部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则发生张裂,海盆下沉,使中国大陆 东部边缘开始进入边缘海一岛屿发展阶段。尤其重要的是发生于上新世一更新世的晚喜马拉雅运 动。在亚欧板块、大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 全国地势出现了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由于印度洋不断扩张,推 动着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向亚洲大陆南缘俯冲挤压,使喜马拉推山和青藏高原大 幅度抬升这种以小的倾角俯冲于亚欧板块之下的印度板块持续向北的强大挤压力,在北部遇到固结 历史悠久的刚性地块(塔里木、中朝、扬子)的抵抗,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使构造作用力高度集 中引起地壳的重亚,卜地慢物质运动的加强和深层及表层构造运动的激化,导致地壳急剧加厚,促 使地表大面积大幅度急剧抬升,于是形成雄伟的青藏高原,构成我国地形的第一级阶梯。 我国西部地区受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在青藏高原上的一些近东西向的山脉南慈均有向北倾斜 的规棋巨大的逆冲断层,形成褶皱断块山地。各个山地的形成时代虽不同,但上述断层在新构造时 期均有明显活动且规模巨大.其长度可达300-700千米,最长可达2000-3000千米,且多为逆冲断层 或逆冲走滑断层。在青藏东南部地区,由于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派生出向东挤压作用,使川演菱 形块体向南移动,因而形成一系列向东北方向突出的大型弧形断裂,它们常控制山脉的走向,形成 一些规模巨大的挤压弧形山地,山岭之间为深切的河谷。 在持续的挤压环境下,西部各大古陆块皆发育成为中新生代的凹陷盆地。从上新世晚期开始, 盆地周围山地急剧上升,盆地本身也随之抬高,而且盆地边缘的第三系、第四系都产生最新褶皱 的长垣缓岗,褶皱强度有从南向北减弱的趋势。 3、东部地区 中国东部受太平洋板块对亚欧板块作用的影响,处于弧后盆地的引张应力状态,形成一系列 断陷盆地和北东走向的山脉.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的分异和相对运动较为复杂。早侏罗纪, 太平洋板块开始增生,以快速、低角度向东部大陆俯冲,因此,在仰冲侧大陆产生广泛的拱形隆 起,并有颇繁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而其后方则产生大规模拗陷,形成以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 为代表的华夏式第一沉降带。晚侏罗纪,由于海洋板块的向北运动,前期对东部大陆正面挤压的 强大压力消失,使东部广阔的隆起带应力松弛,在其中央地带产生裂陷构造,形成松辽、华北与 江汉盆地,即华夏式第二沉降带,其西侧为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武陵山第一隆起带,其东侧形成 华夏式第二隆起带. 始新世中末期至渐新世,东部海洋板块重新分异,太平洋板块扩展,向西俯冲,对东北、华 北施加较大的推挤力,松辽平原抬升,此外,随着日本海开裂所产生的侧向推挤力,使长白山地 翘升。在南方,台湾作为岛弧与大陆碰撞的典型场所,其挤压力可对福建、广东大陆产生影响, 而南海东缘是西太平洋唯一向东倾斜、反转的俯冲带. 二、气候因素 在地貌形成发育过程中,外营力也占重要地位。尤以气候的作用更为鲜明,不仅表现出现代气 候对地貌的深刻影响,而且也遗留有古气候条件下的地貌痕迹.降水与气温的变化,影响着风化、 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与强度. 在地貌形成发育过程中,外营力也占重要地位。尤以气候的作用更为鲜明,不仅表现出现代气 候对地貌的深刻影响,而且也遗留有古气候条件下的地貌痕迹.降水与气温的变化,影响风化、搬 运和堆积作用过程与强度· 1. 东部以流水作用占优势区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临近海洋,降水丰沛.东南沿海地带降水量高达2 000毫米以上,华北、 东北地区也在400-800毫米之间河流众多径流丰富,流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占绝对优势.山地、高 原和丘陵地区,以坡面冲刷和沟谷下切的侵蚀作用为主,地势低平的平原、盆地、洼地,主要进行 着堆积作用,广泛发育了各类流水地貌,如沟谷、河流阶地、山麓洪积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 角洲等.由于东部地区温度状况的南北差异,以流水作用为主的外营力的活动方式和强度也存在南 北的变化。秦岭一淮河以南属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湿热的环境,使得流水作用强烈,化 学风化作用及碳酸盐岩类分布区的岩溶作用均很显著地表河网稠密,侵蚀切制强烈,丘陵广布。江